?

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的探索

2015-01-17 13:59付帥
學理論·上 2015年12期
關鍵詞:探索馬克思主義

付帥

摘 要: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不論是原始社會落后的物質資料生產還是當今社會高精尖科技的運用,探究其根本的原因,無非是為了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我們國家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物質文明極大豐富,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變得更加多種多樣,更多的關于人的需要的難題有待于去解決,更深層次的理論問題也不斷顯現。因此,我們需要再次挖掘經典的理論,并對已有的理論進行創新,才能更好地解決新問題。所以,本文認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進行再探索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探索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4-0027-02

我們可以將人類社會的生產劃分為兩大類,即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精神文化的生產,盡管做了這樣的區分,但是其二者的共同之處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因此,我們可以將人的需要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物質需要是人作為生命有機體所存在的基本條件,也由此才能產生出其他的需要。而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顯然是不同于物質需要。它只存在于人類社會中,是人和動物界相區別的更高層次的需要。精神文化需要是特指人在社會生活中進行社會行為規范、價值判斷和建構思維模式的觀念形式、意識要素,以及為了生存和發展而希望獲得精神文化成果的需要。所以,精神文化需要包括個人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以及群體之間的精神文化需要。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需要這個范疇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生產力。追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需要的發展是如影隨形的,我們在滿足原有需要的同時又創造出了新的需要。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與需要被滿足的軌跡是相互吻合的。以研究需要的發展為線索來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情況有著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作為經典作家的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人的需要問題的研究,并且把需要的研究與人類社會的研究相互聯系、貫通,由此創立了關于人類需要的理論。這套理論不僅為人的需要問題的研究開辟了理論的先河,同時也是我們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的理論支撐。

總體來講,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體系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開端、形成和成熟。

馬克思對于需要的研究開始于他所擔任的《萊茵報》主編期間。當年的馬克思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就已經注意到了人的需要問題。馬克思1844年4月寫成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出,“市民社會任何一個階級,如果不是它的直接地位、物質需要、自己的鎖鏈強迫它,它一直不會感到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自己實現普遍解放的能力?!瘪R克思在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物質需要”的概念,我們把這里作為馬克思對需要問題研究的開端。

在《經濟學哲學手稿》這部書中,我們將其看作馬克思的需要理論的形成階段。在書中他提出了很多關于需要的概念,諸如,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人的需要和動物的需要、勞動需要和非勞動需要、必要需要和奢侈需要等、并對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界定。

1845年馬克思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詳細敘述使得這個理論也變得更加成熟。書中他解釋到人的需要的意義以及作用,并且解釋了人的需要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更加詳細地闡述了需要的相關概念;更對共產主義社會的需要進行了預測,并進一步提出那時人的第一需要將是勞動等重要的觀點。

那么,馬克思的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可以大致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的需要推動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

人的需要的發展是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吧a滿足需要的資料是第一個歷史活動?!比撕蛣游锵嗷^別的原因在于人類的勞動。語言在人類的勞動中產生,同時勞動也促使人類的大腦發育,最終使人類和動物分化開來??傊?,正是因為勞動才使得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而人類勞動的原因也正是因為人的需要。在遠古時期的氏族社會生存的壓力迫使各個成員團結起來,共同勞動。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刺激,人們從事著物質資料和精神文化的生產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斷滿足著原有的需要,與此同時又會產生出新的其他需要,這種循環不斷出現,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人類的實踐是無限的,人的需要也是無限的。因此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發展就是一個滿足需要和不斷激發新需要的歷史過程。

二、人的需要最基本的特性是物質性

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物質需要。物質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基礎,也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前提。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階段,物質需要的基礎地位是永恒的。馬克思認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要創造歷史的人們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東西,必須投身于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薄叭藗儽仨毘院茸〈?,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后才能爭取統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盡管人類社會和動物界有著千差萬別,但是作為最基礎的,物質需要永遠是人的需要的基礎,并且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精神文化需要的產生則是以此物質基礎為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的基本觀點告訴我們,物質是第一性的。不論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都必須有物質的保證。

人的需要以物質需要為基礎,但是我們不能就此簡單理解為人的需要僅僅局限于此,這樣做是違背客觀規律的。當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思想普遍存在。認為人的需要就是對金錢和物質的需要,這種認識是拜金主義和拜物教產生的思想根源。也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人的片面、畸形發展。

所以說不能簡單地將人的需要歸結為單純的物質需要。

三、人的需要是分階段的

馬克思在關于人的需要理論中向我們闡明了人的需要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那就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這種劃分理論在整個需要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生存需要指的是人作為一個生命有機體,為了維持其生命的存在而對基本生存條件的要求,是一切動物生存本能的表現。生存需要作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其他需要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個體如果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無法滿足,那么其他需要的發展根本無從談起。馬克思說:“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活動,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彼?,生存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人的生命就不可能維持,人類社會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和意義。

盡管生存需要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和動物界中,但是人與動物之間又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一,人類的生存需要是能動的。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得物質資料,滿足了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然而動物的活動只是被動地適應大自然。第二,人的需要具有創造性。人的生存需要包含著發展的趨勢,也就是向更高層次過渡的趨勢。動物滿足其需要的活動僅僅是被動地適應環境,并不需要更不會產生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而人類則不同,人類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需要,即人的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

享受需要指的是人追求更加舒適、更高的生活質量,使自己的生活條件更加優厚所產生的需要,它是在滿足了生存需要的基礎上逐漸產生的。所謂“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求安,然后求樂?!蔽覀兌贾?,人的生活包括兩方面,即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人的需要也理所應當地包含物質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在任何一種需要中都有更高層次的享受的需要。只有這兩種生活需要都得到充分的滿足,人的生活才是全面的,不重視任何一方的發展,都會使得人類社會發展不均衡,所以,兩方面的相和諧是理想社會的充分必要的條件。

發展需要指的是能夠使人的潛力和創造力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人和動物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人類在漫長的實踐過程中發展自我,從而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梢哉f人的自我發展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我們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滿足人的發展需要,追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以上三種需要的劃分反映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其固有的規律。三種需要之間相互聯系,較低層次需要的滿足成為較高層次需要產生和發展的前提,較高層次需要的產生又是較低層次需要滿足和發展的最終結果。同時,三種需要之間相互聯系。任何割裂其聯系,否認其關聯的做法都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總之,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專門的著作來討論關于人的需要的問題,但是從其相關的文章和作品中可以歸納總結出他們關于需要理論的相關論述。

綜上所述,需要的相關理論是唯物史觀中重要的理論基石,同時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不斷滿足人的需要,最終達到人的全面發展是貫穿馬克思整個思想體系的一根線索。因此,學好需要的相關理論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馬克思思想的整體性。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需要有了較大程度的滿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人們的精神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的相對匱乏。因此,要善于學習并利用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需求理論,不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必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學懂理論,讓經典的理論在我們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發揮其應有的理論意義和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陳蕾.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覺[J].廣西民族研究,2010(2).

[5]趙立波.深化體制改革 推進文化主體多元化[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0(8).

猜你喜歡
探索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兒童觀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新時代下的馬克思主義
創設探索情境,讓學生在“探”中“學”
面向小學課堂教學的智能闖關游戲設計思路
社會轉型期行政權控制的路徑探索
房地產項目策劃課程案例教學探索與實施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