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影響的實證研究

2016-11-28 12:06詹堃
商情 2016年40期
關鍵詞:政治參與實證研究網絡

詹堃

【摘要】網絡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有著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它正逐漸成為大學生獲取政治信息,進行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由于大學生掌握的政治知識和信息有限,在網絡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存在政治逆反心理和政治冷漠現象。其政治參與的實際情況與網絡使用程度的不同相關。網絡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消極影響應通過社會和高校的一起努力共同克服。

【關鍵詞】網絡 大學生 政治參與 實證研究

一、研究背景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CNIC)統計, 《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 截止2012年7月19日, 中國網民人數已達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在2012年上半年,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網民數量達到3.88億,相比之下臺式電腦為3.80億,手機成為了我國網民的第一大上網終端?;ヂ摼W的普及, 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產生了多層面的影響。它激發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興趣,拓寬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培育了大學生的參政精神。但是,它在給大學生政治參與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消極影響。為了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政治生活中應有的積極作用,針對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政治參與現狀進行的調查研究, 對于了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狀況,合理引導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 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本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探討在網絡條件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政治參與的狀況。

二、實證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以武漢市三所高校180名全日制本科生為研究對象, 具體為湖北工業大學 、湖北美術學院和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傳媒學院。本次調查歷時一月, 上門發放問卷180 份,回收172份, 回收率為95.55% , 有效問卷168份, 有效率為97.67 %。調查數據運用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的加工、整理和分析, 主要采用單變量描述性分析和雙變量相關性分析方法。政治參與傾向方面,考察受試者對政治參與的態度和參與知識的了解程度,分為政治效能、參與態度、權利義務觀、對表達意愿的途徑的了解等幾個方面,共14題,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無所謂”、“同意”、“非常同意”5個維度,按1~5的順序記分,答案越符合主流觀點,得分越高,說明受試者越傾向于以黨和政府認可或者鼓勵的方式參與政治。具體題目設置及每個受試者的得分可能分布如下表所示。

政治參與傾向問卷題目

基本情況(3題)

對網絡熱點事件的關注情況

在線瀏覽政治問題的頻率

參與網絡政治問題的討論情況

政治效能(4題)

政治是否是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的事

你的投票對人大代表的結果有沒有影響

你對政府的意見表達是否應該可以得到政府的響應

電視問政能否為百姓提供政治參與的機會

參與態度(3題)

如果有向政府表達意見的適當途徑,你是否愿意表達

政府機構和官員的微博信息你是否關注

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后,你是否通過網絡關注并參與討論

權利義務觀(2題)

作為公民,你是否應該積極行使選舉權

假如你從事商業活動,你會采取的行動

對表達意愿途徑的了解(2題分)

你是否了解怎樣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如果政府的某項決策嚴重危及你和你周圍人的利益,你會采取的行動

(二)結果及分析

(1)樣本特征。在有效問卷中, 樣本分布如下,男性90人, 女性78人, 分別占總數的53.57%和46.42 %;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人數分別為39、46、45、38, 分別占總數的23.21 %、27.38 %、26.78%和22.62 %; 來自文科、理工科和藝術類的人數分別為48、46和74 , 占總數28.57%、27.38%和44.04 %; 黨員、團員和非黨團員人數分別為31、121和16 , 占總數18.45%、72.02%和9.52 %。

對于樣本網絡使用情況的調查涉及網絡使用范圍、網絡使用資歷、上網天數以及小時數等。使用過新興媒體如手機,平板等上網的人數為164人,占總人數的97.62%,其中每天都會使用的人為104人,占總人數的61.9%。在網齡的選擇上 “1年以下”、“1 —3 年”、“3 —5 年”、“5 —8年” 、“更久”的人數分別為1、32、52、56、27,占到總數的0.59 %、19.04 %、30.95 %、33.33 %和16.07%。在每天平均上網小時數上, 選擇“1小時以內”、“1—3小時”、“3—50小時”、“更久”的人數分別為20、69、67、12,占到總數的,11.9%、41.07%、39.88 %和7.12 %。結果顯示, 絕大多數大學生屬于中重度網絡使用者, 網絡接觸頻率高, 強度大,利用率高。

(2)大學生網絡環境下政治參與現狀的描述性分析。第一, 在大學生網絡政治生活的實際情況方面, 調查發現:

首先, 大學生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意識強烈。在對“占據你上網時間最長的是哪種方式”的調查中, 79人選擇學習或查閱資料, 占總數的47.02 % ,57人選擇瀏覽信息,占總人數的39.28%;在對“你獲取政治知識和信息的主要來源”的調查中,101人選擇了網絡,占總人數的60.12%;說明網絡正逐漸成為大學生獲取政治信息的重要渠道。

其次, 大學生給與了網絡政治信息較高的關注。調查顯示, 完全不關注網絡熱點事件的只有13人,占總人數的7.74%;從不在線瀏覽政治問題的人只有31人,占總人數的18.45%;說明政治類網站在大學生登陸的互聯網站中占了一定位置。

第二,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總體特征具有雙面性,主流是積極的, 但也存在消極懈怠情緒。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呈現外化的政治參與積極性與內化的政治效能懷疑性。具體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部分大學生具有政治逆反心理, 他們往往由于思想成見,認為社會政治、宣傳教育夸大、不真實, 誤導思想。對政治效能的調查中:有22人不認為政治是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的事,占總人數的13.09%;有90人認為對政府的意見表達得不到政府的響應,占總人數的53.57%;有41人認為“電視問政”這種形式不能提供百姓監督政府,參與城市公共管理的機會,占總人數的24.4%;有70人認為投票對人大代表的選舉完全沒有實質意義,占總人數的41.66%。

然后,大學生關心政治事務但又存在政治冷漠現象,他們政治參與的信念性動力不足。對參與態度的調查中:有17人完全不愿意向政府發表意見,占總人數10.11%;有46人完全沒有關注過政府機構或官員的微博信息,占總人數的27.38%;有12人完全沒有通過網絡關注過釣魚島事件,占總人數的7.14%。在權利義務觀的選擇上:有16人認為不應該積極行使選舉權,占總人數9.52%;假如從事商業活動,有49人不會給政府官員行賄,占總人數的29.16%。

最后,大學生實際掌握的政治知識和信息有限。調查發現:有29人完全不了解怎樣通過法律途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占總人數的17.26%;當自己或身邊的人的利益被公共決策侵犯時,有108人選擇了訴諸法律部門,占總人數的64.28%,有37人選擇了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反映,占總人數的22.02%,有93人求助電視,報刊等媒體,占總人數的55.35%,有101人會通過網絡發表文章號召網友一起反抗,占總人數的60.11%,有40人表示會接受既定事實,占總人數的23.8%。

(3)大學生網絡使用頻率和強度與政治參與的相關性分析。調查顯示,網絡使用頻率低的大學生政治參與傾向的得分要高于高頻率和中頻率使用者,網絡使用頻率低的大學生在政治效能和權利義務兩項的得分也要高于高頻率和中頻率使用者,但在參與態度和表達意愿途徑了解程度方面,網絡使用頻率高的大學生得分比低頻率和中頻率使用者高。這表明,上網頻繁的人,政治態度并不積極,往往由于先入為主的思想成見認為自己的參與對結果來說沒有多大影響, 他們認為在政治面前自己無能為力。這部分人對政治參與途徑和程序的了解在實際的政治參與過程中沒有顯示任何優勢,相對低頻率和中頻率上網者,他們也并不重視自身的權利和義務。在網絡的虛擬環境下,高頻率上網者可以隱藏自己的姓名、年齡和身份針對政治事務暢所欲言而不承擔任何責任,而在現實中,這些人則可能成為政治參與中的冷漠青年。

三、影響分析及建議

(一)網絡給大學生政治參與帶來的積極影響

首先,網絡激發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興趣,拓寬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其次,網絡有助于培育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精神,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水平,由于網絡提供了個體政治社會化的交叉壓力, 還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理性。

(二)網絡給大學生政治參與帶來的消極影響

首先,網絡打破了傳統權威教育的壟斷地位,弱化了傳統施教者對大學生政治思想和政治行為的控制力,網絡信息的自主選擇易使大學生政治參與失范。其次,網絡過度依賴削弱大學生的實際政治參與能力,同時網絡的虛擬性導致大學生政治參與理想化。

(三)消除網絡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消極影響的建議

(1)加強對國內主流媒體的建設與監管力度,提高網絡公信度。網絡傳播的政治信息具有時效性,便捷性,和多樣性,同時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互動性利于言論表達的自由,導致現有許多錯誤的政治信息和非主流的價值觀人生觀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從而影響了大學生對政治信息的判斷,錯誤的理解了部分概念,導致政治參與積極性不高。因此,加強網絡的監管力度,讓大學生接觸到主流的,正確的,公正的政治信息有助于他們豐富政治知識,合理進行政治參與,順利實現政治社會化。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思路,引導學生正確行進政治參與。網絡政治參與無法代替現實生活中的政治參與,大學生長期接觸網絡會導致對網絡的技術依賴,形成只適用于虛擬環境的網絡思維,這不利于大學生將來參與政治實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創新思路,在加強校園網絡的監管基礎上,開展網絡倫理知識教育,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規范大學生社團及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建設,引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不過度依賴網絡。使大學生從多種渠道學習政治參與的程序和途徑,并在各種現實環境中加以實踐,培養他們政治參與的實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CNIC),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

[3]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互聯網對高校師生的影響及對策[M]. 北京: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田霞 ,邵晨昱.網絡對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

[5]張光,蔣璐.網絡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影響實證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2006.

[6]宋爭輝.論網絡時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J].河南社會科學, 2007.

[7]李莎莎, 耿柳娜.互聯網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認知的影響[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8.

猜你喜歡
政治參與實證研究網絡
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及對策分析
玉雕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實證研究
溫州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及能力分析
認知語言視角下英語詞匯多義習得的實證研究
實證分析會計信息對股價的影響
油氣集輸系統信息化發展形勢展望
基于網絡的信息資源組織與評價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
基于網絡的中學閱讀指導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