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芻議

2015-01-26 16:46陶佳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4年1期
關鍵詞:校園信息化信息技術

信息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園信息化建設也成為新的時代課題,校園信息化程度與信息時代學校教育教學效果息息相關。對此,筆者梳理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分析影響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的因素,并有針對性地給出校園信息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校園 ?信息化 ?建設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加快了信息化進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建設信息化校園,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獲得更好的教育是校園信息化建設的目標。

一、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現狀

要想又好又快地推進校園信息化建設,需要權衡各種因素,綜合考慮?,F階段,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還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1.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規劃缺少科學的指導

學校校園網建設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作指導,建成后在使用時出現了連續性缺失、設備兼容性差、設備使用效果不佳等情況。多數學校在校園網建設上沒有著眼于校園網的可持續發展,只關注一次性投入,加之校園網建設初期沒有可供參考的標準,資金成為校園網建設的重要參照指標,根據資金多少來確定校園網建設方案,由此導致各校校園信息化建設發展極不均衡,差距明顯。

2.信息化建設缺乏完善的配套機制

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沒有專門的監督和管理機構,不定期地檢查學校信息化教學應用情況幾乎成為空談。多數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往往既要教學,還要管理維護信息化設備,有時還要承擔校本培訓,工作內容多且工作量大,卻并沒有配套的鼓勵政策提高這類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長此以往,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熱情慢慢消退。

3.學校領導及教師的信息化意識較弱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進,校長作為學校的負責人、大管家,是信息化建設的決策者。決策者自身信息化程度、信息素養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信息化的發展方向,關系到學校信息化的價值取向和定位。是否將發展信息化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是應付檢查還是趕潮流適應形勢而發展信息化,與決策者的認識和態度直接關聯。校長的信息化意識和領導力直接影響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與應用。

教師作為校園信息化建設的參與者和使用者,他們的認識和態度將影響信息化推進的效率。由于校本培訓缺乏長期穩定的計劃,校本培訓“重技術,輕理論”且培訓模式單一,很多教師缺乏系統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理論,信息化教學素養低下。學校信息化的目的是實現教學、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教師主動積極地認識、對待信息化,以學校教育教學信息化發展帶動個人發展,必然會加快信息化進程,若被動地按照上級要求而接受信息化,則會阻礙信息化發展。

二、加強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1.制定科學的規劃,引導教育信息化良性發展

信息化建設是投資巨大的系統工程,應深思熟慮、反復論證,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合理建設,切忌“一步到位”。首先,因信息化教學設備更新速度快,同時要考慮其運行成本,學校應根據教學需要和資金情況,優先選擇教學效率高的系統進行建設。其次,制定信息化建設與發展規劃時既要考慮到方案的常規性,也要考慮其應變性。制定的方案要隨著外部信息化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以適應新的外部環境的需求。要科學規劃硬件、軟件和信息資源的資金分配,注重發揮系統的整體效益,建設上可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避免重復投資。

資金問題一直是欠發達地區中小學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主要障礙,由于當地政府財政緊張,學校財力有限,自力更生籌措資金又難上加難,而信息技術設備更新換代快,面對應接不暇的新產品,只能“遠觀不可褻玩”,加之信息化建設的規劃缺乏科學的指導,這些地區的中小學信息化建設和發展步伐尤為緩慢。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學校應借助社會各界的力量,多方創造條件,循序漸進地建設,根據進展情況積極地進行設備優化和裝備,并在應用中不斷積累經驗,教育信息化才能可持續發展[1]。

2.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可以依靠建設標準的法規規定,來規范各級政府的投入,規范基礎教育辦學,從而積極促進城鄉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每一所中小學通過政府的投入合理分配,獲得大致均等的物質條件和發展機會,從而形成公平競爭、均衡發展的和諧環境,以此滿足基礎教育規范化辦學的需要。

第一,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資源共享率。實行撤、合、并、建同舉,整合教育資源,最大化地發揮資源的規模效應。通過把農村中小學建成寄宿制學校的舉措,既可以提高辦學效益,又可以把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的“留守學生”集中在學校學習和生活,促進“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讓一些基礎較好、發展較快的城市學校教師通過下鄉支教或送設施下鄉等舉措,幫助扶持農村學校,多創造條件讓薄弱學校加快發展,迎頭趕上,才能切實改變校際間發展失衡的狀況[2]。

第二,實現師資力量均衡配置。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諸如各學科的“國培”和“省培”計劃等,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育主管部門應鼓勵教師通過各種進修提高學歷層次,并建立教師定期輪崗制度,促進學校師資均衡發展。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優秀生源和教師到相對落后的農村學校任教或支教,選派農村學校的教師到優質學校跟班進修。通過師資輪換,促進各校間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的均衡發展。配套完善的教師激勵機制,制定城域、鄉域辦學條件和教師福利待遇的統一標準。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組織教師觀看名師教學光盤,因地制宜提高本土教師的教學水平[3]。

第三,擴大優質教育輻射力。在“以縣為主”的辦學體制之下,決策部門應深入調研、吃透政策,選準類似集散中心的學校,果斷撤并規模小、質量差、效益低的學校,形成一定區域內的教育集散地。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功能,實現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一方面加緊抓好中小學跨越式發展,對內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和科學管理,對外積極增強師資隊伍交流互訪;另一方面,創設系列教育平臺,全面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功能,以強扶弱,壯大優勢學校群體,以實現“先富帶動后富,達到共同富?!钡哪康?。

3.強化信息時代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的專業能力素質是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作為教育活動的主導,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又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信息時代如果師資隊伍不首先信息化,教育教學的信息化便無從實施。信息化背景下,只有不斷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素質,特別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才能全面扎實地推進信息化教學。信息化教學的全面推進有待于學校教學、管理和技術人員素質的共同提高[4]。

第一,豐富完善教師知識結構。教師知識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前提基礎,教師知識是由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文化知識四部分共同構成。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教師的實踐知識指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這種知識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師的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具有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目前條件性知識是教師最為缺乏的,在培訓中應適當弱化技能培訓,增加教師條件性知識培訓內容的比重,即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技術等內容的培訓。

第二,樹立信息化意識,更新教育觀念?!皟纫蚴谴俪墒挛镒兓闹饕獎恿?,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庇纱?,人的觀念影響人的知覺和判斷,教師的教育觀念對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有著顯著的影響,理解教師觀念結構對改進職業準備和教師實踐尤為重要。教育信息化的過程,實質是先“信息化人”后“信息化物”的過程。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發展過程中必須以人為本,即校園信息化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職工的信息化程度。高素質的信息化教育隊伍是校園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根本。首先是信息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教學方法的變革和創新、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學效果的優化;其次是信息化管理隊伍,使參與教育管理的人員掌握信息技術,逐步向先進的信息化管理趨勢邁進,促進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第三是信息化技術維護隊伍,積極開展學校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保證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行。

第三,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與素養。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情況與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拘畔⒓夹g能力包括計算機的使用能力,網絡的使用能力,網絡環境下資源的檢索、獲取和整合能力等。教師隊伍的信息化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教師通過對信息技術的學習,領會信息技術內容的服務思想、結構方法、形成及發展規律等,拓展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通過制定詳實、可行的短期和長期計劃,開展教師信息化理論和技術的不同層次、水平的培訓。將培訓與教師相關的考評制度相聯系,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教師盡快具備信息素養,盡早適應信息化教學,以促進自身教育觀念的轉變,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建立新的信息技術培訓體系,在培訓方式上不同于以往的單一講授方式,而是不同培訓模塊采取不同形式。理論模塊主要以反思模式代替以往培訓的灌輸模式。在反思模式中,先由專家重點講解,再采用小組形式由教師結合自己實際工作進行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比較意識到所學理論與所用理論的差別。技能模塊多采用邊講邊練的模式。教學設計模塊整合案例分析,進行小組討論,調動教師積極性共同參與到培訓中來。實踐模塊的培訓以課堂實踐為基點,采用教學觀摩研討形式,著力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總之,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城鄉差距顯著,各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發展速度、規模和水平不均衡等,要使中小學校園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還要從建立完善各項機制、制定科學發展規劃、加強環境建設與資源建設、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解決問題,才能有效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切實提高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水平。

————————

參考文獻

[1] 趙展民.通渭縣普通中學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狀況的調查與對策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05.

[2] 孫愛娟.高職校園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06.

[3] 歐陽順德,李初昌.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當代教育論壇,2007(6).

[4] 李春秋.哈爾濱市轄縣中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現狀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08.

[5] 黃名選,周敦,陳兵.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初探.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 (10).

[6] 葛彩虹,金炳堯.校園信息化環境建設與信息素養培養.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0).

[7] 李玉斌.現代教育技術實用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陶佳(1981-),女,安徽蕪湖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張茂林】

猜你喜歡
校園信息化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信息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