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青少年學生歷史感的缺失與培育

2015-01-26 11:33王江兵陸涓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4年1期
關鍵詞:歷史感青少年歷史

王江兵+陸涓

歷史感涉及青少年學生成長發展的問題,缺乏歷史感,他們很難理解世界和人類社會,憂患意識和使命感也變得淡漠,也很難理解各種思想文化的豐富化、復雜性,對社會問題缺乏準確的判斷和思考能力。針對傳統的歷史教育忽略歷史感的傳遞、缺乏對歷史整體感的尊重、割裂與現實感的聯系等諸多弊端,應當通過革新歷史教育、加強思想引導、培養自學意識的思路,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通過重塑歷史觀涵育中華民族精神,引導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指導個體的價值追求。

青少年學生 ?歷史感 ?培育

李振宏教授認為:“沒有歷史感的人,是無法理解歷史的。如果我們獲得了對某個時代的歷史感,那么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一切,在我們的理解中都會是題中應有之事,是理所當然的?!笔穼W家白壽彝先生這樣解讀歷史:我們研究過去是為了了解過去,了解過去是為了解釋現在,解釋現在是為了觀察將來,了解研究歷史不是引導人們向后看,而是引導人們向前看。

一、歷史感:青少年學生成長歷程中的一面鏡子

青少年時期,是道德構建和人格形成及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而當代青少年學生要比以往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學生都顯得相對成熟,從初中起,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求學,或遠離家鄉或離開家庭,作為住校生在學校里學習生活。他們擺脫了對家庭的依賴,逐步進入同輩群體占據主導的校園或社會群體,內心的自我意識逐漸蘇醒,審視環境與他人,適應社會需要的同時也在反觀內心,從全方位的視角來審視個體自我的存在。于是,他們能否學會通過對歷史的了解和認知,引發情緒體驗,進而審視和辨析現代生活中的現實和表象,獲得辨別正邪、善惡、美丑的能力,對于其把握、判斷社會和歷史的發展趨勢,承擔起相應的歷史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青少年學生所經歷的每個時點,都正在變成歷史的一部分。人只有歷史和未來,而幾乎沒有現在,因為現在是瞬時的。生活在這種無形但又實實在在流動的時間中的青少年學生,時刻想到辨明自己的位置,意識到自己處在歷史之中,自己從歷史而來又將屬于歷史,這便是歷史感。歷史感是涉及青少年學生成長發展的問題,缺乏歷史感,很難理解世界和人類社會,憂患意識和使命感也會悄然淡漠,也很難理解各種思想文化的豐富性、復雜性。有歷史感的學生會通過追問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去思索他們當時的判斷和行動具有怎樣的價值,讓自己置身于歷史的特定時期,感悟當時的情感、態度、體驗,洞察到人類的歷史如同自然發展一樣具有客觀規律,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共同點,理解當下環境中的人與事所承載的意義和價值。

二、現實隱憂:青少年學生歷史感的缺失及其成因

青少年學生的歷史常識、歷史意識乃至歷史感的缺失已不容忽視,他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處于歷史之中,也無法對歷史有所了解和深刻體驗,在現實和歷史進行比較和鑒別的過程中產生一知半解、一葉障目的錯誤。很多時候,他們習慣于“活在當下”,試圖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社會發展的脈絡,卻往往在困頓中踟躕不前,一味憧憬未來卻忽略了在歷史中尋覓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經驗和方法。

1.傳統教育模式注重歷史知識的灌輸卻忽略了歷史感的傳遞

反思當下青少年學生的歷史感缺失問題,首先必須反思我國的歷史教育。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說:“要引導我們同學認識當前的時代。我們講過去是為了建設現在,掌握未來。要把過去、現在、未來掛起鉤來看?!比欢?,對青少年學生而言,鮮活的歷史是凝固在教科書上的方塊字,記憶年份事件重于熟悉史料,會議精神和歷史意義是固定的記憶模塊,進入校園后學習有關歷史課程,只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只有選擇文科的考生才必須要重視這門課程的學習。學校的忽視、學生的漠視造成了歷史課的學習成了“聽故事”或者是“抄筆記”。當網絡上拷貝的作業完成了任務之后,歷史也就成了廢紙堆被拒絕在心靈之外了。長期以來,歷史知識只是應試教育的一部分或者是等同于政治灌輸,信息重疊,方法重復,學習歷史更多是迫于高考的壓力而非內在動力,更不是生命個體的一部分。青少年學生對歷史的冷漠源于缺少歷史感的體驗。歷史的具體性、形象性、生動性、可感性和他們擦身而過,傳統的教育模式無法激活他們內心的沖動去揭開各種象征性歷史符號背后的規律和意義,對歷史感的自我要求也在與職業觀、愛情觀、人際觀的比較中黯然退出。

2.現代媒介形式注重歷史符號的傳播卻缺乏對歷史整體感的尊重

現代網絡技術使得知識無邊界流動,信息的擁堵使得他們失去了思考和選擇的時間,快餐文化和戲說之風使得歷史漸漸失去了嚴肅性,歷史的凝重和厚樸感已在功利追求中被迫換上了輕浮和戲弄的外衣,有的娛樂節目、影視作品中甚至歪曲歷史和篡改歷史。歷史事件被人為地張冠李戴,杰出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也不得不加上諸多纏綿的情感花絮,歷史感更是被商業泡沫擠壓得無立足之地。青少年學生鮮有去讀《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史書,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的歷史脈絡也只是在動漫和網游里找一點歷史人物的花絮。史詩巨片卻要靠眾多的明星臉譜來炒作,他們的感官被藝術加工后的歷史片段和歷史符號刺激著,對歷史的嚴肅性、連續性、完整性失去了概念,于是歷史常識被馬嵬坡下的凄美愛情、清宮秘史的爾虞我詐覆蓋了,歷史感的流失讓人扼腕嘆息。

3.傳統思政教育群像式的描述掩蓋個體差異且割裂了與現實的聯系

回望20世紀中華青年之壯舉,似乎那種無私無我的革命激情已很難尋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歷史群像的偉大壯舉對當代青少年學生的教育意義,卻很少揭示其中個體在人生選擇時的矛盾與掙扎。歷史中的他們似乎是“神”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忘我和激情燃燒了一個時代,卻又未能激活很多青少年學生的歷史感和使命感,原因就在于歷史和現實之間似乎有些疏離。要想尋找歷史感,就必須從現實留存的史料中還原歷史發展的真實軌跡,對歷史的正確理解和全面闡釋才是歷史感的發源地。人們總是習慣于站在現實的出發點去尋找歷史與當下的諸多聯系和可能性,歷史被無奈地加上很多現實需要的注釋,而非批判性的理解和反思,造成了歷史感對現實指導意義的弱化。雷戈認為歷史感本質上必然是人的自然天性,每個人都有權利對歷史說:“我在場?!蔽以趫鼍褪敲總€人最基本的歷史感。歷史感與現實感并非割裂,而是交互作用于人對社會事物的認識過程中。endprint

三、培育路徑:在歷史感中凝練愛國主義精神

青少年學生只有真正了解并理解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和艱苦卓絕的近現代革命史,才能深刻領會今天中華民族精神之精髓,才能在歷史感和時代感中凝練民族精神的實質內核——愛國主義。國家、社會、學校以及所有從事歷史研究、教育的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都有責任和使命傳播歷史知識,培育歷史感,把握科學歷史觀,讓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成為新時代青少年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掌握發展規律、實現社會價值、振興中華民族之動力源。

1.國家應革新歷史教育,從宏觀層面通過歷史感涵育中華民族精神

魯迅先生說:“歷史上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比卫^愈先生認為“史學關系到國家的存亡”,“是國家興亡之學,民族盛衰之學”。歷史教育的重要性之所以逐漸被認識,是因為只有通過教育活動,才能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集體記憶延續下去,時刻警醒中華民族興衰史的經驗與教訓,形成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唯物史觀,將民族偉大復興夢想與責任寄托在青少年學生的身上。

當前,歷史教育在鑄造民族精神,培養正確的歷史觀、科學的方法論等目標上正在逐步推進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手段,加強實踐環節。文史哲各成獨立的學科體系,歷史成了非常狹隘、孤立、單調的小學科,歷史教育被視為局限于中小學的歷史知識普及,而未被視為文史哲一體的、旨在提升全民人文素養的“大教育”。為此,歷史教育不能再被囿于狹隘的學科視野,而是要打通文史哲的學科割裂,吸收多學科的學術滋養,將科學發展觀等唯物史觀、哲學觀和文學藝術納入歷史教育,增強歷史教育的生動性和生活性,激發青少年學生的學習興趣。國家應加快建設,免費開放更多的歷史博物館、革命紀念館、名人故居,將歷史教育平民化、大眾化、生活化,推動出版界、影視傳媒、文學界推出更多歷史題材的優秀書籍和影視、文學作品,引導民眾透過歷史的神秘感,捕捉到歷史中滲透出的時代氣息。歷史與現實是不可分割的,歷史教育應利用好歷史與現實的傳承性,讓學生讀史明智,學會思考,養成現代公民素質。因此,歷史教育尤其是培育歷史感對于當代青少年學生“在政治社會化進程中深化政治認知,增進政治認同,提高政治素質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學校應注重思想引導,從中觀層面增強歷史感影響青少年學生的生涯發展

學校作為人才培養和人格塑造的主陣地,承擔著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將個人生涯發展與承擔歷史責任相結合的重要使命。首先,學校應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中增加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內容,構建兼顧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元教學模式,增加師生互動,營造對話氛圍,讓歷史學習擺脫單向灌輸的老套路,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的理性思考和積極情緒體驗。其次,校園文化也應立足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人文素養,讓歷史感的培育從課堂中走向生活世界進而進入精神領域,逐步“生活化”、“日?;?、“常態化”,以豐富的活動形式和活動載體感染、熏陶青少年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動方式。再次,引導青少年學生嘗試用歷史視角和歷史方法解決現實問題,通過社會調查、學術沙龍等活動激發他們對社會民生問題深入觀察,深刻反思,熱烈討論。歷史感的培育會使他們透過事物表象去挖掘內里本質,領悟歷史的公正體現在正義、科學、真理終將戰勝邪惡、愚昧與荒謬。同時,學校還應結合重大紀念日和重大政治生活事件在校園掀起學習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中共黨史的熱潮,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和校園活動平臺實現對接,傳統媒介和現代網絡相得益彰,探索培育學生歷史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青少年學生應加強自學意識,從微觀層面喚醒歷史感指導個體價值追求

青少年學生的思維方式由形式邏輯思維為主向辯證邏輯思維為主過渡,用美國心理學家帕瑞的觀點,就是由思維的二元論階段向相對性階段和約定性階段過渡的過程。青少年學生對問題和事物的看法往往習慣于尋求“標準答案”,不善于站在歷史的角度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常會陷入“盲人摸象”、“紙上談兵”的誤區。歷史學習的浮光掠影,歷史感的壓抑沉寂,使得他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遲疑于對社會變革和歷史變遷中的人物和事件做出敏銳的洞察和準確的把握,不善于發展個體的政治認知和社會適應,價值觀的形成階段總是被動地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缺乏獨立審視世界、辨別事物的能力。

青少年學生應增強歷史感培育的主觀能動性,克服學習中的功利主義和浮躁心理,樹立正確的知識觀和學習觀,學習歷史,思考現實;應拓展歷史感培育的渠道和途徑,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都是藏有豐富史料的文化場所,生動的歷史記憶和還原的歷史場景會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應承擔傳播歷史文化的重擔,深入社區、農村、工廠、學校,尤其是面向農民工子弟和留守兒童,填補他們的歷史空白,將悠遠古老的古代史、歷經滄桑的近代史和變革創新的現代史廣泛地加以傳播,用實際行動喚醒、體驗和沉淀歷史感。

培根在隨筆《論求知》中說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傊?,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庇纱丝梢?,歷史感的培育將有效指導青少年學生的人生選擇和價值追求。在歷史觀照下的現實審思讓青少年學生學會觀察哪些是應該從歷史人物和事件身上吸取的,哪些是應該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摒棄的,切合實際地為自己制定遠景目標和近期規劃,在明確的目標、清晰的路徑、審慎的選擇中逐步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

參考文獻

[1] 李振宏.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

[2] 白壽彝.歷史教育和史學遺產.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3] 劉佳.當代青年的道德構建與“和諧”教育觀.教育探索,2006(1).

[4] 魯迅.華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5] 任繼愈.《續修四庫全書》出版的重大意義.中國圖書評論,2002(6).

[6] 孫豐林.也談歷史教育研究——兼談一種大歷史教育觀.齊魯學刊,2005(2).

[7] 李瑊.歷史教育與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9).

[8] 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9] [英]培根.論求知.曹明倫譯.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3.

[作者:王江兵(1973-),男,江蘇通州人,碩士揚州大學青年發展研究所講師;陸涓(1961-),女,江蘇揚州人,碩士,江蘇聯合職業學院商務分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張茂林】endprint

猜你喜歡
歷史感青少年歷史
青少年發明家
早期《三國》插圖:熊清波本《三國全傳》的插圖問題
新歷史
高中歷史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感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