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視域下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及其干預

2015-01-26 05:13簡潔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4年1期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環境

新媒體時代,青少年學生個性意識增強,思想趨于多元化。青少年學生的交流、分享和表達習慣也與以往不同,青少年學生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對待新媒體,就很容易產生心理依賴,導致其心理問題。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新媒體的認識,優化青少年學生交流、分享新媒體環境,加強新媒體機制建設,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合力,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對待新媒體,為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援助。

新媒體 ?青少年學生 ?心理干預

新媒體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生拓寬知識面的重要渠道,而青少年學生對新媒體的需求與其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如何應對新媒體挑戰,深入開展網絡時代青少年學生心理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媒體環境引起的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

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兼容性容易造成人們心理迷失,特別是一些負面信息,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造成人們心理的一些變化,處在心理發展時期的青少年學生更容易受其影響,不良的新媒體信息可能會帶來的心理變化,處理不好則會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甚至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1.影響青少年學生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新媒體的開放性,使信息呈現出無障礙傳播,青少年學生可以隨意接受不同的觀點,這其中也不乏許多的不良社會論調,這些信息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形成,導致其價值取向的錯失。青少年學生接受新媒體信息的方式往往是被動的感知而非理性的思考,缺乏主動性,這將導致青少年學生思維能力的缺乏和削弱,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非常不利。

2.導致道德觀念錯失

新媒體環境的隱蔽性,尤其是語言交流的非直接性和網絡交往身份的虛擬性,更容易造成一些犯罪現象的發生。在新媒體背后,還隱藏著黑客攻擊、網絡欺詐等一系列的網絡行為。處在青春關鍵期的青少年學生,作為新媒體這個群體的活躍份子,如果在網絡中只是一味地追求完美的自我,不能實現現實與網絡虛擬角色之間的轉換,就非常容易導致行為失調、心理錯位,更有甚者,由于自控能力不足而做出一些道德缺失的行為,最終導致青少年學生道德情感缺失。新媒體還會使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意志面臨新的挑戰。由于新媒體的信息過濾不嚴格,會同時產生有用信息和無用的信息,而新媒體時代所采用的是單獨的信息接收模式,青少年學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天地,讓人不知不覺地患上了“精神麻痹病”,主流的道德追求被個人的追求所淹沒,喪失有效的道德判斷力。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信息倫理多樣化的狀態下,青少年學生倫理決斷力將面臨考驗。

3.心理封閉、情感淡薄

新媒體環境的虛幻性,造成人際情感的缺損,容易導致青少年學生情感的疏遠與隔閡。在長期的虛幻網絡交流中,青少年學生沉浸在虛擬身份的通信和愉悅中,忽視了真實身份。而長期在虛擬環境中生活,過分迷戀網絡,造成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減少,時間一長容易引起青少年學生自我封閉。如果斷絕了與現實社會真正的溝通,必將產生孤獨,網絡雖然能夠減輕青少年學生的孤獨感,但迷戀網絡交往的青少年學生往往把虛擬的交往方式帶入現實,虛擬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使之產生強大的心理落差,導致不能很好地融入現實生活中,不能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從而導致自閉癥。

4.友情、戀情的虛擬化,對新媒體存在依賴性

新媒體中的網絡友情、網絡戀情是網絡社會的延伸,它是虛擬的友情和愛情。而事實上,現實社會中的友情和愛情與網絡情感區別很大,友情和愛情必須通過彼此充分熟悉了解,在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接觸交往,才具有真實情感,這也是一個認識、發展的過程和階段。如果長期沉迷于虛擬網絡情感,一味放任和隨意對待,就會使青少年學生產生情感困惑或者感情受到傷害,而長期迷戀網上游戲、聊天等新媒體活動,就會對新媒體產生依賴性,一旦成癮,就無法正常生活,導致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受到很大的損害。

二、新媒體環境引起的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1.新媒體的固有特性是造成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條件

新媒體是在網絡通信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具有開放性、虛擬性、信息量大等顯著特點,這足以讓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學生眼花繚亂。開放的新媒體以及巨大的參與人群是導致新媒體環境具有復雜性的重要原因。這種復雜環境容易使青少年學生對新媒體虛擬性產生心理認同,因為在這種環境下,青少年學生可以不斷變換身份,打破傳統的時空阻隔,忽略現實,創造一個完全的虛擬環境,從而導致虛擬和現實的混淆;其次,由于網絡信息量大,給青少年學生們提供了應接不暇的信息,導致青少年學生“消化不良”,有意志力薄弱者會沉迷于這種便利,形成對媒介的依賴,會沉淪于這廣闊的數字空間中無法自拔。

2.現實社會中某些不良社會因素是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學生尚處于心理發展不成熟的階段,對一些事物的認識和處理都很幼稚,在對待問題的態度和方法上容易感情用事。特別是新媒體是最快反映社會事務的媒介,與社會現實直接聯系,青少年學生更容易受到一些社會信息的影響。一些虛假的、負面的社會信息更容易讓青少年學生沖動,容易造成心理問題,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其次,青年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性使之缺乏足夠的冷靜和理性,這時心理表現就會呈現出脆弱的一面,導致心理情緒抑郁,處事消極。新媒體視域下外界環境對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因此,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非常重要的因素。

3.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矛盾是其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新媒體本身不存在問題,而在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學生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可以說都是由于自身問題所決定的。青少年學生階段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第一是交際需要與心理之間的相對封閉這對矛盾體。青少年學生時期,精神和情感的需求逐漸增大,造成交往的需要也就越大,反之,與心理閉鎖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大。第二是青少年學生的求知欲和識別力之間的矛盾。青少年學生想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進行探索,但是又因為他們本身的見識和經歷有限,導致青少年學生的求知欲和識別力之間發生沖突。第三是青少年學生存在感性與理性的矛盾。青少年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很多情況下青少年學生期望理性處事,但事實上又難以控制情緒,導致感情用事。所以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矛盾是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

4.新媒體環境下教育的合力作用發揮不夠是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教育學領域中的教育合力,是指學校、家庭、社會三種教育力量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溝通統一,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以提高教育活動的實效。

傳統教育經過多年摸索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作用,如通過召開家長會、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社會知名企業家作報告等形式提高教育的實效性。而面對新媒體環境,似乎學校、家庭、社會都對新媒體認識不足,特別是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造成了新媒體環境下教育滯后的現象,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教育問題。顯然社會和家庭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發揮的作用不夠;雖然學校通過網站、博客、展覽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宣傳的內容和形式刻板,主流意識也缺乏娛樂性,不能引起青少年學生的興趣,效果也不明顯。而學校也沒有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沒有建立一個良好的平臺和機制,使社會和家長參與到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疏導中來。因此,學校、家長、社會沒有形成合力是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學生缺乏心理應對的重要因素。

三、解決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1.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

首先,要加大網絡立法力度,國家有關部門應根據新媒體的發展和管理需要,盡快建立和完善網絡法律制度,為新媒體發展的標準化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增強法律意識,規范青少年學生新媒體行為。新媒體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新媒體事件特別是突發事件的快速傳播,如處理及時得當,不會造成很大影響,但處理不及時就會產生不良后果,所以要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加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因此建立早期預警機制尤為重要。最后,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新媒體的輿論導向研究,探索網絡管理的新機制,把握新媒體發展趨勢,通過對網絡論壇、博客、微博、QQ等即時通訊,及時了解青少年學生的思想,為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提供理論依據。

2.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對待新媒體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新媒體作為一種學習和生活的手段,已成為青少年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如何引導青少年學生用理性和辯證的觀點正確看待新媒體,提高在新媒體使用中的識別能力非常重要。首先,我們應該積極引導青少年學生認識新媒體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有其負面影響;其次,引導青少年學生認識新媒體和現實生活的關系,認識新媒體發展的本質。只有青少年學生有了對新媒體的正確認識,青少年才能合理處理和利用新媒體,為自身發展服務。

3.優化新媒體環境

新媒體為青少年學生汲取知識提供了便捷方式,也促進了青少年學生獲取知識的自主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青少年學生交流、分享和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青少年學生特殊的年齡階段,容易被新媒體所干擾,甚至危害到青少年學生的交流、表達方式。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特別注重培養青少年學生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待網絡,消除不良影響。新媒體能否為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引導機制是最為重要的。各級管理部門要建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符合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新媒體教育資源,豐富青少年學生的生活實踐內容,要積極推進網絡與現實生活的融合,預防青少年學生網絡情感異化現象,培養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

4.轉變教育觀念,加強新媒體時期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學生的參與和表達方式有了更多的自由,網絡行為也更加多樣化。這就為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轉變觀念,認真審視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完善青少年學生教育體系。首先,教育工作者應了解新媒體的特點和規律,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新媒體,提高自身使用和掌握新媒體的能力,針對新媒體傳播快、范圍廣的特點,制定和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

5.建立和完善心理干預系統網絡,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

新媒體是一種新的媒體信息獲取和發布的媒介,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新媒體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還將伴隨他們終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所以,對青少年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教育,我們應致力于培養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概念。因此,新媒體時代,我們需要結合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力量,建立相關的網絡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形成合力。新媒體環境下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加強新媒體教育主陣地的建設,推動教育、科研機構對網絡心理學的研究,通過課程開發或將其納入系統的心理健康課程,為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學??梢酝ㄟ^各類主題活動將此類教育融入學校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家庭應當積極發揮監督和親情感染作用,與孩子一起參與新媒體體驗,以身作則,引導青少年學生養成合理使用網絡、電視、電腦、手機等新媒體工具的習慣。社會應統籌各行政和公共權力,構建社區教育平臺,監測青少年學生較為關注的新媒體事件。

————————

參考文獻

[1] 張軍輝.新媒體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及教育對策.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2] 劉玉梅.危機與重建:網絡中的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問題分析.重慶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 王傳中.新媒體對大學生生活、學習、思想的影響.高校理論戰線,2009(7).

[4] CNNIC發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1/15/c_124233840.htm,2013-01-15.

[5] 石嘉著.新媒體概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6] 趙敏.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山東大學,2012(3).

[作者:簡潔(1983-),女,重慶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物聯網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王 ? 穎】

猜你喜歡
青少年心理環境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發明家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心理感受
環境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心理描寫點亮全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