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文化背景下中小學生網絡道德問題芻議

2015-01-26 14:23潘小軍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4年1期
關鍵詞:道德教育道德文化

網絡文化的發展在推動社會前進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網絡道德問題,尤其體現在以中小學生為主體的網絡社會群體當中,用先進的網絡文化引導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本文首先闡述了中小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表現,研究并分析了中小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成因,最后提出了應對中小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幾點思考。

網絡文化 ?中小學生 ?道德問題

網絡文化的傳播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促進了人類的知識增長和技能發展,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每一種技術或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1],網絡文化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日趨顯現。如何解決中小學生的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用先進的網絡文化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是全社會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中小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表現

根據CNNIC的最新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網民中,小學及以下、初中學歷人群比例均有上升,其中初中學歷人群漲幅較為明顯,顯示出互聯網在該人群中滲透速度較快[2]。作為最大受眾群體的中小學生更容易被網絡文化中的不良信息侵蝕,產生一些道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價值觀模糊

網絡的開放性和互動性大大拉近了世界的距離,但也把國外、港臺一些腐朽的思想和低俗的價值觀傳播進來,很容易誤導他們的價值觀。很多中小學生認為那些善于投機取巧、博人眼球的人更容易一夜走紅,從而對腳踏實地的努力嗤之以鼻。博客和論壇本是網絡上發表個人言論、抒發個人情感的平臺,但因為網絡的開放性、隱匿性、虛擬性和無約束性,加上中小學生易沖動的性格特點,很容易產生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甚至惡言謾罵等現象。這些不良情緒通過網絡傳播擴散,不僅損害了他人的名譽,還不利于社會和諧。網絡的多元化價值取向使中小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但同時也增加了道德抉擇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從而引起道德與信仰的混亂與相互沖突,造成信仰危機與道德缺失。

2.暴力傾向

天津市社科院在一項連續十年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發現,近年來網絡成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誘因,八成網絡游戲與暴力、血腥有關,經常玩網游的青少年中有暴力傾向的比例是普通人的四至五倍;沉溺網游的孩子容易分不清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變得冷漠、孤僻、叛逆,缺乏人情味。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幾年18歲以下未成年人群的暴力案件逐年遞增,而且案件的實施者越來越低齡化、團體化。2000年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主要集中在17、18歲,而到了2006年,其平均年齡已下降到15、16歲。天津市社科院專家指出,本市未成年人群的暴力案件也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青少年犯罪增加、犯罪年齡降低,除了不科學的養育模式、教育等因素外,長時間接觸充滿暴力、血腥、戰爭的網絡游戲是重要原因之一。[3]

3.信任缺失

網絡是個虛擬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匿名的。人們常常無法分辨在互聯網另一頭與其聊天的到底是“輕舞飛揚”還是“痞子蔡”,還要常常為網絡購物買到假貨而頭痛不已。中國傳統的“熟人”社會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隨著網絡無法面對面交流的陌生人模式的發展,信任感也開始土崩瓦解?!澳暇?0歲女孩走失”的求助微博曾一度引發人們對信任危機的思考。微博中走失的那個女孩牽動了無數網友的心。令人遺憾的是,經警方證實,該微博的發布竟是一個11歲女孩的惡作劇。這無異于“狼來了”的惡作劇,愚弄了善良網友的同時,更將使社會信任危機雪上加霜。

4.人格沖突

有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未成年人在網絡中存在雙重人格的傾向,對自己在現實與網絡社會的道德要求不一樣,實行的是雙重道德標準。比如,在現實生活中,侮辱謾罵他人是不道德、不禮貌的,但在網絡上卻任意為之。有19.2%的學生在網上聊天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時使用過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縮寫;有60.6%的學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論壇中曾遇到過其他網友使用臟話或帶有人身攻擊的語言。對使用不文明語言的動機調查數據顯示,7.3%的學生出于“好玩、表現個性”,21.3%的學生是因為“情緒不好的時候發泄一下”,22.3%的學生是“別人對我用時我才用”,5.2%的學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4]

5.愛情婚戀觀扭曲

中小學生正處于性發育的關鍵階段,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和對于性的渴求,使他們無法拒絕網絡上低俗、色情信息的誘惑。各種色情網站、以性吸引眼球的網絡事件泛濫,使得本應是美好、含蓄的男女之情,現在變得日益“速食化”。一些論壇和網絡影視作品鼓吹“愛情自由”,為“小三”正名,也把中小學生的愛情觀、婚戀觀引入歧途。這種對于愛情和婚姻不負責任的態度,將會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也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二、中小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成因分析

1.社會原因

科技進步發展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因此,人們對于科技的崇拜已經到了近乎狂熱的地步。我們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卻對科技進步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或控制力度不夠,對科技進步的盲目崇拜很容易誤導公眾走向急功近利,忽視精神世界的建設。網絡上屢見不鮮的學術剽竊、“槍手”代寫以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可見人們對于成果追求的不擇手段。再者,西方文明的滲透,使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受到沖擊。道德相對主義就認為,不同社群不同個體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觀點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統一的。由于不同社群不同個體所作所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賴以存在的基礎是千差萬別的,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也不存在客觀的是非標準。這種思想在社會上特別是在中小學生中泛濫,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喪失集體主義的堅定信念。

2.個人原因

中小學生的身心都處在發育成熟的轉折期,他們已經有“獨立感”和“成人感”,開始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內心世界,希望證明自我。然而,中小學生心智尚不成熟,是非對錯的分辨能力還比較有限,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蠱惑。再加上我國的特殊國情,絕大部分中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享受家人呵護的同時,缺乏與同齡人的溝通和交流,孤獨感十分明顯。根據人本主義學者馬斯洛的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層次[5]。網絡正好迎合了中小學生需要層次中的多重需要,使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需要在網絡世界中得到滿足。但網絡畢竟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中小學生很難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游刃有余,現實需要面對的各種難題常使他們不知所措,進而產生心理障礙,引發道德問題。endprint

3.家庭和學校因素

由于社會因素的影響,我國家庭對于中小學生的教育往往側重“智育”,一切向考試分數看齊,從而忽略了他們思想道德的發展。對于孩子接觸網絡文化,家長要么放任自流,要么全盤否定。一些家長對網絡文化的了解不夠,視網絡為洪水猛獸,一味地認為網絡上都是暴力、色情、欺詐信息,因而粗暴地制止孩子上網,甚至采取打罵的手段,這無疑加劇了中小學生的逆反心理。由于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家長不但不能以身作則地給孩子做好榜樣,反而起了負面的、消極的作用。學校片面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而往往忽視學生的德育。比如有些中小學將信息技術課簡單理解為計算機技術的傳授,而忽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這一根本。

三、應對中小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幾點思考

盡管網絡的不當使用會對中小學生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我們切不可因噎廢食地割斷他們與網絡的聯系,而是應該舉全社會之力,共同營建健康、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

1.強化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

首先,要處理好網民、網絡文化管理者和網絡運營商之間的關系,實現各取所需、共同發展的和諧局面。網民是和諧網絡文化中最重要的目標群體,主要通過自我約束來達到個體自律的目的。對于網絡運營商而言,網絡文化的內容是靈魂,網民是上帝,只有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才能樹立起自己的品牌與信譽。作為管理者,應注重對網絡文化的科學管理,在對網絡文化內容進行硬性控制的同時也應該扶持一些重點的網絡新聞媒體,引導網絡輿論的發展。

其次,我國網絡文化管理部門職責分工橫向交叉、條塊分割嚴重,既造成了各管理部門相互扯皮,又浪費了政府的管理成本。網絡文化管理牽扯到的各個部門,如公安、文化監察、電信、商檢等等,應明確各自的職責,統籌管理,進一步細化網絡文化管理的責任范圍。

最后,要加快網絡文化法律體系的建設,提高立法質量,把網絡文化管理的立法工作納入到國家整個法制建設的框架中。在跟蹤網絡文化發展的新動態的基礎上,加快立法進程,使網絡文化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障國家網絡文化的安全。

2.培養中小學生的網絡自律精神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傳統倫理不僅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和社會需求,而且也是我們必須由之開始的創造新倫理新文化的根本和主要資源”[6]。儒家對于自我修養和道德自律的注重,主要體現在“慎獨”思想上?!吧鳘殹睆娬{從主體自身的意志出發加強主體的道德修養與自律,積極進行對自身行為的內省與反思。作為一種道德修養方法,“慎獨”思想對于中小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解決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在網絡生活中,中小學生應該明確自己的道德權利和義務,理性對待網絡文化,潔身自好,注重道德修養的自律和提高。通過“反求諸己”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克服不良思想和行為,在實踐中改造自己,真正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變成自身的自覺意識,從而成就網絡世界中的理想人格。

3.加強中小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

國外的很多高等學校都開設了專門的網絡道德教育課程,美國計算機協會(ACM)1992年公布了《倫理與職業行為準則》[7]。不僅如此,其網絡倫理教育已經覆蓋到幼兒教育中,注重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我國的教育工作者應以此為借鑒,從我國的國情和網絡實際情況出發盡快制定統一的網絡道德規范,以此規范網民的網絡言行。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以培養兒童的責任意識和信息素養為基礎;同時,應當在中小學計算機課程中加入網絡道德規范的內容,教育學生自覺遵守與信息活動有關的道德、法律、法規,促進學生健全的人格發展;在高等學校中開設專門的網絡道德教育課程,介紹高科技時代正確價值觀、正確的網絡行為、網絡禮儀、網絡法規與政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生活與個人成長的和諧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倫理價值觀。

4.打造網絡道德教育合力

網絡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想取得實效,必須牢固樹立大教育觀的思想,學校、家庭、社會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學校是網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因此老師應該掌握網絡道德教育的主動權,教育學生要遵守網絡道德,同時向學生推薦優秀網站,讓他們在文明網站上吸取營養,減少其接觸不良網站的機會。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早期成長過程中,其興趣、態度、習慣,乃至性格都受到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上網問題上必須端正態度,以身作則,健康上網。社會教育雖然不像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那樣具有針對性、主動性,但對中小學生的成長也非常重要。盡管《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中明確規定,不允許16歲以下兒童進網吧,中學、小學校園周圍200米范圍內和居民住宅樓(院)內不得設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是在網吧接觸有害網絡信息的,因此,加強對網吧的經營管理,促使其規范經營,是中小學生免受不良道德影響的有效途徑。

網絡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隨著人類進入網絡信息化時代而產生。如何對網絡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研究者關注的主要問題。要在科學分析網絡時代特征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傳統倫理思想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根據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加強對于網絡文化背景下倫理道德問題的研究,為解決網絡社會中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

參考文獻

[1] 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譯.??冢汉D铣霭嫔?,1996.

[2]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

723_32497.htm.

[3] http://games.qq.com/a/20071114/000364.htm.

[4] 張新明,王振.我國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探析.現代遠距離教育,2007(4).

[5] 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學.陳會昌,等,譯(第6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6] 萬俊人.儒家倫理傳統的現代轉化向度.社會科學家,1999(4).

[7] 項家祥,王正平.網絡文化的跨學科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作者:潘小軍(1972-),男,四川蓬安人,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

【責任編輯 ? 王 ? 穎】endprint

猜你喜歡
道德教育道德文化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年味里的“虎文化”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如何對幼兒開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