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建構下的月經態度研究述評

2015-04-14 05:11呂行
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經期消極月經

[摘要]月經態度是指個體和社會對于月經的看法和信念。女性個體層面的月經態度受個體經驗和文化的塑造。社會層面的月經態度,經由個體的心理運作機制發生,受群體中傳統文化、流行文化以及科技進步等因素的影響。消極態度的月經態度對女性心理和行為都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而積極的月經態度有助于女性重新審視月經和自身。未來希望在月經態度的文化差異和積極月經態度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89X ( 2015) 03-130-06

[收稿日期]2014-12-05

[修回日期]2015-03-04

[基金項目]2014年度武漢大學研究生自主科研項目( 2014113010208)

[作者簡介]呂 行( 1988—),女,湖北潛江人,博士生,主要從事文化心理學和女性心理學研究。

一、引言

月經作為女性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青春期性成熟、成年期生殖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1]月經的生理層面已經受到醫學的關注和研究。然而月經不應該僅僅是生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更應該將其視作一個心理和社會問題。 [2]但就目前世界范圍來看,對于月經心理層面的研究不多,而對于月經心理問題的社會文化層面的研究更少。 [3]國內在月經心理問題的社會文化層面的研究基本空白,所以筆者擬從文化和社會層面對月經態度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以便幫助女性更好的應對經期問題,接納自己。

基于前人研究,筆者將月經態度定義為:個體和社會對于月經的看法和信念。從性質上來看,月經態度可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從層面上來看,月經態度可以分為個體和社會兩個層面。

二、月經態度的個體層面和社會層面

(一)個體層面月經態度:個人和文化的雙重塑造

月經貫穿女性終身,女性對它的理解和認識是隨著生命歷程而變化的。社會文化不僅塑造著女性對于月經的看法,也影響女性身心健康。

1.初潮之前的態度形成。未初潮的女孩對月經已有了清晰的看法和預期,未初潮時對月經的態度越消極,之后月經來潮時出現癥狀的程度就越嚴重。 [4]中國女性的調查結果也類似:未初潮的女生視月經為自然而然的事情、擁有積極的自我概念以及拒絕月經消極社會信念都和積極的月經預期有關;而視其為麻煩事、知識不足以及接受消極月經社會信念都和消極的月經預期有關。 [5]

2.經期的態度形成。DSM-V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將經前期綜合癥( PMS)定義為女性在月經到來之前出現的一系列身體、情緒、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雖然多達90%的女性報告過她們曾經體驗過一種或者多種經前期癥狀,但是大量研究開始對“經前期綜合癥”這一概念質疑,認為現有研究還缺乏足夠證據來證明經前期綜合癥的存在。 [6]Chrisler等人認為所謂的“經前期綜合癥”可能只是一個“流行傳說”: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經期出現的一系列變化是一種疾病,更為可能的是因為傳統文化對于月經的消極態度使得女性經歷了“自證式預言”。 [7]西方女性大多數都被診斷患有PMS,是因為西方歷史上具有反女性的傳統,對月經有著非常消極的文化建構,因此受這些文化影響的西方女性就會有更糟的月經體驗。而在東方文化中的女性雖也經歷著月經不適,但因為東方文化將月經看做是“自然的事情”,并沒有污名化的傳統,所以東方女性較少被診斷患有PMS。 [8]除了文化的影響之外,個體的人格特質和月經態度也有聯系,如外向不穩定人格女性所掌握的月經態度知識分數要高于內向穩定人格的女性。 [9]但是有關掌握月經知識多少、所持態度是積極或消極與應對經期問題的能力、方式之間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絕經期的態度形成。女性對于絕經的態度存在大量個體差異:如果女性在月經期經歷了更多的不適,絕經的到來就意味著“自由和解放”。如果女性認為絕經就意味著衰老和失去繁殖能力,那她會否認和害怕絕經的到來。 [10]個人對于經期知識的提前了解也影響絕經態度:如果女性在月經初潮之前就掌握了月經知識,她們絕經之后的態度相對那些沒有受過月經教育的女性,更為積極。 [11]除了個體的經驗差異之外,還存在著文化差異:相對于西方女性,東方的女性對待絕經的態度更積極一些,因為她們將絕經看做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經歷。 [12]

我們可以看出,女性個體的月經態度既受個體經驗的影響,又受社會文化的塑造。而月經態度反過來又會對女性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作用。除了女性自身對月經的看法態度之外,社會和他人對月經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和態度。

(二)社會層面的月經態度: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影響

大量的研究都強調文化背景對月經的影響,體現了月經現象的文化建構性。傳統文化主要通過習俗活動、宗教信仰等途徑影響人們對于月經的態度;當代文化主要通過媒體以及科技影響著人們對月經的態度。

傳統文化中月經問題研究,早期主要聚焦在種族差異上。但后來研究者發現,所謂種族的差異,其背后根源可是民族和文化的差異。不同種族之間的女性月經知識了解的差異是因為不同的社會文化在月經知識上具有不同的傳遞作用。 [13]宗教信仰是影響月經態度的顯著因素。在印度和穆斯林家庭中,他們的宗教觀念使得他們可以公開慶祝,因為初潮的到來意味著女性開始擁有一種特殊的社會地位。 [14]但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人們對于女性月經和青春期的到來,相反是沉默以對。 [15]

拋開不同文化的巨大鴻溝不談,同質文化中對待月經態度也不盡相同。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具有文化同源性的國家,月經態度的差異性大于相似性。 [16]說明除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之外,當代社會文化也是影響月經態度的因素之一。當代社會對月經態度影響較大的兩方面是傳媒和科技。當代傳媒正在加強人們對于月經的消極態度和不正確信念,廣告在大眾社會意義的建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衛生巾的廣告中,總是會暗示女性應該在經期保持潔凈,避免氣味出現,以及盡量不要被他人察覺自己正在經期中,體現出對月經的反感與拒絕。 [17]1980年初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全世界女性較為偏愛每月一次的周期。 [18]但是近些年研究卻顯示出女性對于月經周期的態度開始有了明顯的轉變,閔麗華等人調查發現有59. 48%的女性希望月經周期能夠被自己所控制。 [19]產生這一轉變的原因應該是科技的進步:隨著口服避孕藥的發明,越來越多的女性認為自己具有了改變自己月經周期的能力,也更愿意改變自己的月經周期。 [20]

三、月經態度的心理機制研究

(一)月經態度的測量:從消極向積極的轉向

Moos編制的月經癥狀問卷( Menstrual Distress Questionnaire)中所有項目全部從不良癥狀角度對于月經進行消極描述,體現了西方文化一直以來對月經的消極態度。 [21]Brooks-Gunn和Ruble后來編制的“月經態度量表”( Menstrual attitude questionnaire)在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成為月經態度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材料。 [22]該問卷的五個分量表中只有“月經是一個自然事件”這一分量表不傾向于消極方面,其他4個都是消極態度的測量。

Marven等人認為Brooksk-Gunn等人的月經態度量表編制時間較久,不適合當代調查研究,進而編制了“月經態度和信念問卷” (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s Menstruation)。 [15]該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 86和0. 80,信度較好。問卷包含五個維度,分別是:隱秘、煩惱、禁止/需要做的事、不便之處和愉悅。雖然說該問卷對月經的描述還是消極居多,但是由該量表中的“愉悅”量表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已經開始注意到月經具有積極的一面,對于月經態度的測量也開始向積極方面轉向。在探討月經的積極面之前,首先應該弄清月經為什么總會被消極看待?

(二)心理學理論對月經產生消極態度的解釋

我們可以理解女性對于月經的消極態度,因為月經帶給女性一些生理方面的痛苦和不便,但很難理解為什么男性對于月經也具有消極看法,甚至比女性的態度更加消極。心理學家嘗試從個體的心理運作機制層面的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社會支配理論( social dominance theory)可以解釋何以男性會對月經和經期婦女持有消極的態度。該理論認為人類社會是按階層組織的,而階層通??梢詣澐譃橹辽賰蓚€對立面:高階層和低階層。處于高階層的人具有更多的高社會支配傾向,他們希望自己所在的階層更多地支配其他階層,而且偏好那些增加階層差異的思想。而低階層的人具有更多的低社會支配傾向,他們希望階層平等,傾向于偏好減少階層差異的思想。 [23]很顯然,如果以性別為階層劃分,那么在絕大多數文化中男性都屬于高階層,女性屬于低階層。男性通過月經來貶低女性,從而達到男性獲得更多社會支配地位的目的。例如,很多宗教教條和家庭倫理規范都禁止經期女性從事宗教祭祀,家族祭祀等神圣活動。 [24]

客體化理論( objectification theory)是指由于社會文化將女性視為客體而非主體,使得女性無法從第一人稱的自身視角去看待自己,而是以一個內化了的第三人稱(觀察者)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和身體。 [25]換言之,她們不會從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出發來感知月經對于自己的影響,而會以“男性如何看待月經”或者“他人如何看待經期的我”來作為評價月經的是好事或者壞事的尺度。因此,不僅男性會消極對待月經,女性也會從男性的視角來消極對待月經。

恐懼管理理論(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從側面解釋了人們對于月經消極態度。因為無論男女都會懼怕和回避一切有關死亡的事情和聯想。而月經的血污意味著死亡的臨近,月經具有的繁殖性功能會讓人聯想到生命的有限。為了減輕感知到死亡的焦慮,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盡量回避任何可能和月經有關的事情。 [26]

通過這些心理學的理論視角可以發現,對于月經的消極態度較少源自于先天的恐懼和抗拒,更多的源自于社會文化的塑造:女性處于較低的社會階層,所以屬于女性特有的月經現象受到男權文化的影響和塑造,變成消極的、可以拿來貶低女性地位、控制女性的一種有效途徑。

(三)消極月經態度對于女性的影響

心理學家圍繞月經態度做的實驗研究發現:消極的月經態度對女性的認知表現、經驗建構、自我評價以及他人對經期女性的評價上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

1.月經刻板印象威脅對于認知任務的影響。相比于未受到月經刻板印象威脅的女性,受到月經刻板印象威脅的女性在認知任務(如數學測驗)上表現更差,說明月經刻板印象的確會影響女性的認知表現。 [27]

2.對月經的偏見使得女性月經的回憶和經驗再建構受到影響。很多女性認為自己在經期經受了身體、心理和情感的多種改變。但是研究者發現,女性在經期實際的經歷沒有那么痛苦。 [28]可見,女性由于對月經的偏見,可能會夸大經期的軀體和心理體驗。研究發現女性對“經期會出現各種癥狀”的這種偏見信念越堅持,她就越會夸大在前一次經期中所經歷的各種消極癥狀和感受。 [29]

3.月經影響自我和他人評價。月經不僅使得女性自我評價變低,也使得他人對經期女性評價變低。Ussher [30]的研究表明,雖然月經作為彰顯女性特質的最重要的機能之一,但女性竟然認為月經來潮使得她們沒有女性特質,沒有“女人味”。另外,被試在評價一個處于經期或者處于非經期的女性的能力表現的時候發現,被試認為處于經期的女性更沒有能力,更不喜歡她,甚至還存在在物理距離上遠離她的現象。 [31]

4.月經期女性的消極自我印象管理。人們都會通過自我表現來向他人展示更好的自己。但是經期女性恰恰相反:一旦了解到自己處于經期的事實被對方知曉,她們就更傾向于認為對方對自己不夠積極,并且猜測對方不喜歡自己,進而放棄自我表現和自我印象管理。 [32]這說明月經作為一種污名標簽,抑制了經期婦女的自我表現策略和動機。

由上可知,心理學的研究者們也大都把精力放在月經的消極面的研究上。這固然是因為一直以來人們對于月經的消極態度,使得女性一直受到其負面的影響。但是隨著心理學積極取向的興起,研究者也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月經有沒有積極的方面?月經是否可能對女性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四)積極月經態度的研究

Delaney認為,對于月經的消極的態度限制了女性發展的更多可能性,人們應該對月經有更積極的看法,他因此編制了月經愉悅問卷( Menstrual Joy Questionnaire)。 [33]雖然該問卷的信度效度都不好,但是后繼者發現它可以作為啟動材料來啟發女性從積極角度重新思考月經這一現象。Chrisler在使用該問卷啟動女性之后,發現啟動雖然并不能減少被試在月經問卷消極項目上的得分,但是能夠顯著增加在積極項目上的得分。 [33]訪問被試發現:月經愉悅問卷令“她們感到驚奇”,并啟發他們用一個更積極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月經”。Aubeeluck和Maguire認為“月經愉悅問卷”這個標題本身就有很強的暗示性。于是她們使用沒有標題的月經愉悅問卷作為啟動材料。結果表明,沒有標題的問卷也能提高他們在積極項目上的分數。這說明啟動女性去思考月經的積極方面,會改善她們對于月經的看法和態度。 [34]張永愛等人發現痛經嚴重的女大學生相比無痛經女性有更為消極的月經態度,然而痛經嚴重的女大學生應對月經的方式也主要采取默默忍受、回避、靜養等方式,并沒有更為積極的應對策略來改善痛經問卷。 [35]因此,下一步的研究,應該探索通過何種方式能夠更好的啟發女性的積極月經態度,以及這種積極月經態度能夠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女性的月經身體和心理健康。顯然,這對目前國內主要通過醫療活動來改善月經期間的身心健康問題,具有很好的啟發性。

四、未來的研究方向

(一)月經態度的文化差異和變遷研究

綜上所述,月經態度雖是基于月經這一生理現象產生的,但是其形成和建構更多的受到了社會文化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在不同社會和民族,宗教內部,對月經的具體信念和態度還是有明顯的差異。相比于西方,中國人對于女性和月經的態度很復雜,并不是一味的消極和歧視對待。例如,中國女性在經期都會受到較為特別的關照,中醫理論對于經期女性的保養問題也有諸多論述。所以,可以說中國文化下對待月經的態度是既有歧視又有關愛。厘清中國文化下他人以及女性對月經的態度所具有的成分,有助于為中國女性更好的應對月經問題提出更為有效的理論基礎。

雖然人們的月經態度一直以來很消極,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遷,人們對于月經和經期女性的態度由早期的物理隔離、禁忌和約束逐漸轉向更為隱蔽的心理隔離、偏見和歧視等形式,在這樣的社會觀念和行為的改變下女性對于自身的認識、自我認同也會發生著變化,梳理清楚當下女性月經態度的改變可以幫助女性更好的適應當下,應對月經和自身問題。

(二)積極的月經態度研究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研究者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月經的積極面。但就目前來說,有關經期愉悅的研究,以及具體的積極干預方式的探索非常之少。即便是在研究中發現經期有積極效應的研究,也缺乏相關后續研究。因此,進一步的研究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積極的態度能否有助于緩解女性的經前期和經期癥狀?如何讓女性和男性改變根深蒂固的消極態度?如此我們可以為月經“正名”,減少社會和大眾對于月經的消極和偏見看法,讓大眾以更加開放的態度來接納月經問題,使得女性能夠不再或者盡量少的受到月經的污名化以及刻板印象威脅影響。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在實踐中開展有關月經態度重塑的活動,讓女性意識到月經的積極面向,從而幫助女性更好應對月經問題。

猜你喜歡
經期消極月經
月經越來越少,是衰老了嗎
來月經,沒有痛感正常嗎
經期不適需調養,準確辨證藥食療
月經量變少了,怎樣可以多起來
經期如何穿衣
來月經,沒有痛感正常嗎
經期綜合癥來襲需要多喝水嗎
來例假不能洗頭?經期洗頭到底傷了哪兒?
讓自己發光
家庭教育:你種的是積極樹還是消極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