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古代的海神信仰與酬神演劇

2015-04-14 05:11田彩仙
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天妃海神媽祖

[摘要]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由于海洋漁業歷來為其重要產業,海難也時有發生,所以,自古便有眾多的海神崇拜,其中又以媽祖崇拜為最重要的海神信仰。福建地方戲曲中歷代都存有很多與海神信仰相關的劇目,這些劇目的中心人物主要以福建百姓歷來尊奉的海神媽祖與陳靖姑為主。與海神信仰相關的戲曲演出主要為在特定場合的宗教酬神演劇。這些都充分反映了福建古代地方戲曲與海神信仰的密切關系。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89X ( 2015) 03-01-05

[收稿日期]2015-03-14

[修回日期]2015-05-26

[作者簡介]田彩仙( 1960—),女,山西汾陽人,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一、以媽祖崇拜為中心的福建古代的海神崇拜

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省,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天然良港,所以福建人自古以來就與大海結下了不解之緣,海洋養殖、海上運輸、海上交通的發達,使與之相關的海神信仰也特別發達。漢代之前,福建當地的閩越族便有類似蛇崇拜的海神信仰。隨著西漢對福建的開發與兩晉南北朝時人民的遷徙,北方漢族中流傳的一些海神也傳入福建,主要有龍王信仰、玄武信仰、觀音信仰等。唐宋時期,觀音信仰在福建漸漸普及,很多地方建有觀音寺,觀音被一些漁民奉為海神來崇拜。兩宋時期,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福建經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福建的海洋漁業與海上貿易迎來繁榮期,海上活動頻繁,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大小海難的發生,宋代福建著名詩人劉克莊在《泉州南廓》曰:“海賈歸來富不貲,以身殉貨實堪悲?!?[1]人們出于自身保護的需求,創造出了更多的海神崇拜。林國平先生《福建古代海神信仰的發展演變》 ①一文收集了兩宋福建海神15人,其中有王審知賜名的港神顯應侯,有因救人被漁民封為神的感應將軍、靈應將軍、威應將軍等,有一些是生前在地方任職,做過很多對百姓有益的事情,受到百姓的尊重,死后被奉為神,如莆田秀嶼靈感廟尊奉的柳冕,連江昭利廟供奉的唐觀察使陳巖之子延晦,福州厚嶼廟則是為曾經的泉州太守葉忠而建,福安薛令之祠堂中附有薛令之侄子薛芳杜,因其生前為鄉人所敬畏,死后受到尊奉,因族中排行十八,故稱十八元帥,也為宋代的海上保護神。其他更多的則是一些偶然的機緣巧合而被百姓禱拜的水神。兩宋影響最大的海神便是媽祖,媽祖原名林默娘,莆田湄洲島人,傳說媽祖出生的當晚,滿屋紅光,晶瑩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不僅如此,據相關文獻記載,媽祖生前是一位“預知人禍?!钡呐?,她熟悉水性,能駕云飛越大海,拯救海難;在湄洲灣海域遇風觸礁蒙難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她善觀天象,預知天氣變化,能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她還精通醫理,能用草藥為人治病,救人防疫減災。這樣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死后便被當地人奉為海上保護神,建廟祭祀。其后媽祖信仰逐漸傳播到全國很多沿海地區。宋宣和五年( 1123),宋徽宗特賜莆田寧海圣墩廟廟額為“順濟”,這標志著媽祖信仰得到了官府的承認,其海洋漁業保護神的身份也逐漸為沿海地域所知。南宋時期,媽祖身份也漸漸發生了一些變化,其由巫轉變為道教神仙,這一轉變,使媽祖信仰進一步升級,各地的媽祖廟紛紛建立。到南宋末,媽祖影響超出福建,成為江浙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海神。元明清時期,福建海外交流進一步發達,明末的鄭和下西洋,帶來了海外交通新的篇章,福建與琉球交往密切,與東南亞更是有了大規模的移民。在此背景下,媽祖信仰上升為全國影響最大、地位最高的海神,在中國的沿海各個省份都開始建廟尊奉。不僅如此,歐美一些國家與日本、東南亞都紛紛建起了媽祖廟,媽祖擁有了眾多的信仰者。福建航海供奉天妃媽祖之事在歷史上有諸多的記載。比如傳說中的北宋莆田人洪伯通航行海上遇到颶風,在其帆船差一點覆沒之時,呼神女搭救后海上突然就風平浪靜起來。北宋宣和五年( 1123),宋朝使者率船隊出使高麗(今朝鮮),在東海上遭遇到大風浪,其中很多船沉沒了,使者所乘之船據說便是湄洲神女搭救而保全了性命的,這里的“湄洲神女”便是天妃媽祖。明代嘉靖年間從福州渡海出使琉球的陳侃由于渡海時虔誠供奉天妃,所以一路順利?!帮w航萬里,風濤叵測;璽書鄭重,一行數百人之生,厥系匪輕。爰順輿情,用閩人故事,禱于天妃之神;且官舫上方為祠事之。舟中人朝夕拜禮必虔,真若懸命于神者”。 [2]陳侃曾兩次出使琉球,出使途中飽嘗了海上風濤之驚恐,所以充分意識到了“海神庇佑”之威德,故曾經向朝廷題奏“為乞祠典以報神功事”,其在奏疏中寫道:“臣等感其功,不敢不厚其報,……伏望圣慈憫念,下之禮部詳議可否。萬一其功當報,令福建布政司與祭一壇,庶天恩浩蕩而幽冥有光矣?!?[2]可見其充分意識到了在海上行船的危險性與不可預測性。這樣的一紙奏折在今天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在當時海上船只設施不是很先進的情況下,他的奏折竟得到了回復,明代朝廷之禮部議復:“看得給事中陳侃等奉使海外,屢遭風濤之險,幸獲保全。海神效職,不可謂無,賜之以祭禮亦有據。隨移翰林院撰祭文一道,行令福建布政司備辦祭物、香帛,仍委本司堂上官致祭,以答神?!?[3]199在許多朝代人們不惜重金修建天妃廟,可以見出媽祖信仰在航?;顒又械闹匾?。

天妃助海戰的故事在福建許多古代傳說中也屢見不鮮。傳說康熙二十一年( 1682),施瑯渡海率兵攻打臺灣澎湖,在航行途中忽起大風,戰艦之小艇被風所刮走,不知去向。后來在媽祖故里湄洲灣中找到,施瑯認為此必定是天妃默佑,所以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宮,重新建造媽祖神像,并捐重金修建了梳妝樓、朝天閣,還請回媽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其后施瑯在澎湖海戰時“將士咸謂恍見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平海之人,俱見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濕,與左右二神將兩手起泡,觀者如市,知為天妃助戰致然也。又先于六月十八夜,臣標署左營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臺灣。果于二十二日澎湖克捷,七月初旬內,臺灣遂傾島投誠”。 [4]

此外,從宋代開始的福建海神信仰中還有臨水夫人陳靖姑,陳靖姑為唐代道姑,唐天佑二年( 905)正月十五日生于福州,后人尊稱臨水夫人。臨水夫人在唐宋時本為婦女兒童保護神,到明代的民間傳說中,變為天妃媽祖之妹,也具有了保護漁船與漁民的性質,被福建民間尊為海神。明嘉靖十一年( 1532),被朝廷封位出使琉球使團副使的高澄率部出使琉球,每當海上遇到危險時,眾人便求救于天妃諸神。傳說天妃顯靈后有如下話語表達:“吾已遣臨水夫人為君管舟矣,勿懼!勿懼!”船舟順利到達琉球。后來高澄偶然在福州水部門外發現了果然有一處臨水夫人祠,遂請教祠中道士。道士曰:“神乃天妃之妹也。生有神異,不婚而證果水仙,故祠于此?!庇衷?“神面上若有汗珠,即知其從海上救人還也?!?[3]142-143可見明代臨水夫人與天妃都具有了海上救助神的地位。元明清時期,被福建民間尊為海神的還有被朱元璋封為“玄天上帝”的玄武信仰、關公信仰。而分布在福建各地又有不同地域的海神,如邵武的拿公、莆田的陳文龍、連江的南海神、同安的蘇碧云、晉江的施瑯等,原來均為對百姓有貢獻的英雄人物,死后被尊為神,并漸漸被認為是海上保護神,與天妃媽祖共同被崇祀。福建自古便好巫尚祀,所以古代崇拜的海神眾多,海神廟也遍布八閩之地,祭拜也很頻繁。而且這些海神被賦予多種職能,有很多海神原來只是民間普通人物,對百姓做了很多善事,所以被尊為神,而這些神往往無所不能,百姓在賦予這些神可以保佑百姓的生育、生產、生命的同時,也賦予其航海保護神的職能。

福建海神中的很多神是人的化身。明清福建海神中的拿公是福州邵武人,因為飲用有毒之井水救了當地百姓數名,死后被尊為海神;陳文龍為福建莆田人,曾起兵抗擊元朝統治者,兵敗被俘,寧死不屈,死后被尊為神。據文獻記載,清朝有兩位福州籍人士齊鯤與趙新被冊封琉球正使,在赴任船上,便將拿公、陳文龍與媽祖神像同奉于船上,充當其航海保護神。中國古代的巫術是民間造神運動的孵化器,福建很多海神信仰的形成與巫術有關,如媽祖一開始只是懂一些巫術的民間女子,由于她所處的環境與海事活動密切相關,當時航海技術落后,從事海洋漁業生產勞動者時有災難發生,媽祖的巫者身份,以及她能預知人間禍福,可濟困扶危的能力,符合了人們對神信仰的標準,所以才被百姓奉為天神。神跡傳說是一種口碑,它會不脛而走,四處傳播,在傳播過程中,人們賦予其更多的超能力,又加上官方的助力,使其成為世界上很多沿海地區百姓宮廷供奉的海神。

二、與海神崇拜相關的福建戲曲劇目與酬神演劇及其意義

與海神信仰相關的戲曲作品在明清時期已經很發達,以反映媽祖故事的天妃戲為例,明清時期,在很多戲曲作品中已經出現了天妃形象,如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之一的《邯鄲記》,取材于唐代沈既濟傳奇小說《枕中記》。劇作寫盧生夢中偶遇富家小姐,結婚生子,并行賄做官,出將入相,一門榮華,后在官場傾軋中遭貶,第22出“備苦”中寫盧生遭貶途中遇盜賊搶劫,搭船后又遇風雨將船傾覆,盧生落水后呼喚:“哎喲!天妃圣母娘娘,一片木板兒,中甚用呵?!?[5]也許是圣母保佑,盧生奇跡般地跳上岸來。此劇中天妃出現并不多,但已具有了海上保護神的職能。明代無名氏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第二折寫鄭和率眾祭天妃,結果鄭和夢中見到天妃顯靈,天妃稱贊鄭和“秉性忠良”“忠心報國,真意向神”,認為他“此去不動干戈,自然得寶回來”。 [6]天妃在這出雜劇中,仍然是一位護國保民、輔佐忠良的女神形象。此外,在明末陸世廉的雜劇《西臺記》,清初張大復傳奇《釣魚船》,清代楊潮觀雜劇《感天后女神露筋》,清代積石山樵傳奇《奎星見》等戲曲作品中均出現了天妃形象。在這些劇作中,天妃既是一位神通廣大、輔善除邪的海神,又同時是一位統領天界、指揮群仙的天神形象。在福建地方戲曲中,媽祖戲出現較晚,媽祖故鄉的莆仙戲為南戲活化石,莆仙戲中的媽祖故事有《媽祖出世》,劇情內容是有關媽祖出世的神話傳說,《天妃降龍全本》描述天妃降服東海龍王的神話故事?!短戾鷱R傳奇》是近代人林紓編寫的有關天妃廟的戲,共10場,該劇以江蘇松江地區天妃廟為背景,描寫清光緒年間,留學日本的假洋鬼子搗毀天妃廟神像,引起商人們的憤怒,從而引起軍閥的干涉,以及軍閥內的斗爭。以上媽祖戲,大部分出現在晚清到近代時期。此外,在福建一些地方戲中,也時有媽祖的身影出現?!豆芨汀肥侨莞呒讘虻膫鹘y戲,主要描寫泉州人管府與臺灣姑娘美娟的一段美滿姻緣,其“十步送君”唱段最為出名,其中有段戲唱道:“四步送哥媽祖宮,媽祖娘娘有靈應,相邀宮前來咒誓,不敢虧心共僥幸?!?[7]媽祖戲之外,戲曲劇目中涉及海神信仰的就是反映陳靖姑故事的“夫人戲”了,壽寧縣四平傀儡戲《奶娘傳》即是寫陳靖姑祈雨救旱、救產護胎、治惡除亂的故事。閩西上杭高腔《夫人戲》講述陳靖姑與另外兩位夫人結拜成姐妹前往閭山學法的過程,由于民間戲曲演出的影響,陳靖姑在福建很多地方都成為百姓傳頌很廣的海神。

與海神信仰相關的戲曲活動主要是宗教酬神演劇。福建沿海居民特別注重各種祭祀,祭祀海神的活動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準備諭祭祈報海神文、造舟登舟啟航的迎神送神儀式、航海途中向海神祈禱、拜祭所經之地的天妃寺廟、許愿與還愿、海事完成后為海神奏請封號、捐資修建天妃廟宇等等。除此之外,宗教演劇也是祭祀海神重要的活動之一。宗教演劇本來就是地方戲賴以生存的重要形式。宗教現象分為“信仰”和“儀式”兩個基本范疇,宗教“儀式”即以歌舞、戲曲等行為方式來娛神。日本學者田仲一成的《中國戲曲史》認為“戲劇發生于祭祀”,在祭祀中形成的“作為神靈降臨故事的戲劇”,可視為三類戲劇的源頭:“慶祝劇”形成于巫師乞求神靈賜福的禮儀;角抵、武戲形成于農民的儺神武技;“悲劇”形成于巫師祈求降伏亡靈的攘災禮儀。 [8]福建戲曲演出歷來與世俗的宗教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在福建歷史文獻以及文學作品中多有記載,明代福建著名文學家謝肇淛《五夜元宵詩》云:“更說閩山香火勝,魚龍百戲列齊筵?!?[9]45即是記載明代福州閩山廟演出百戲的情景。從戲臺、戲場的建設來看,福建民間古戲場的設置很多是建立在民間宗教信仰活動之基礎上的。福建民間宗教信仰也是非常豐富的,比如儒、釋、道等宗教信仰,而且這些宗教信仰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民間濃烈的宗教氛圍,構成了福建地方戲曲藝術尤其是宗教戲曲生存之土壤,亦推動了古代福建地方戲曲的繁榮。福建民間宗教信仰的繁多,使得民間各種宗教廟宇不斷增多,神誕、謝神、還愿等廟事活動為戲曲提供了旺盛的生存土壤。在福建民間,自古以來與海神信仰相關的宗教演劇主要有:正月初九日玉皇大帝、閩越王及臨水夫人陳靖姑誕辰戲,十九日觀音圣誕戲,三月二十三日天妃媽祖圣誕戲,六月十九觀音堂會戲,九月初九媽祖羽化升天日廟會戲。船舶出海和安全返航也要演出祈神戲與謝神戲、還愿戲等。

據相關史料記載,福建福安縣社口鄉曉洋村每年九月皆舉行隆重的戲曲演出,這一演戲習俗與當地流傳的一個故事有關。據傳該村謝氏祖上曾有一族人家屬書香門第,家族之中兄弟幾人皆為朝廷命官,地位顯赫,這年的中秋節,兄弟們均回到家鄉,在家院中賞月,酒過數巡,家族之中的一個大哥仰首望月,想到自己雖為朝廷命官,但無法像明月那樣將清輝普撒人間,于是作詩一首抒發了自己這種懷才不遇的心境,然而卻被人告發有謀權之嫌而罷官歸里。途中乘船則遇海上巨大風浪,大哥柱劍船頭跪祈蒼天,求仙界諸神保佑其安返故里,并許愿,如得神恩,將每年操辦36夜的戲以還愿。五顯長生大帝即顯靈威使風浪平息。為還所愿,他們回鄉后變賣家產操辦戲曲演出,演出的時間由原來的36夜逐漸遞減為26夜、16夜、6夜。后來演出6夜成為定規,而且最后一夜戲必演通宵,此風俗代代相傳,至今當地仍有戲諺曰:“曉洋神戲透天光?!?[10]福建酬神演劇有著很多固定的節日。比如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五日是下元節,這一天也是道教水官的生日,俗稱叫做“十月半”。泉州農村很多地方在這一天焚香點燭祭祀土地公,同時還要答謝秋季的好收成,祈求民眾平安,宗族興旺,并演戲娛神。在泉州沿海,常年從事漁業生產的漁民,在每一次的汛期結束、漁業豐收以后,常常舉行大規模的“海祭”(祭敬亡魂),稱為“做水普”,這種在福建頗有漁業特色的習俗,其目的是通過祭祀在漁業勞作中溺海而死的無主孤魂,以祈求海上作業的平安、漁業生產的豐收。這一活動的時間大體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具體時間因各地的習俗不同又有所變化,如泉港區的海祭為十月初一,惠安崇武則是十月十二日。海祭活動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便是酬神演劇,泉州各地都會邀請戲班,在海邊搭建戲臺進行酬神演出。

三月廿三日為海神媽祖生日,福建沿海地區和臺灣各地都有演戲酬神活動,湄洲地區往往要演戲連臺,以示慶賀。臺灣地區在媽祖誕辰日開始的一個多月內,每日演出一臺戲,可謂密集型的宗教演劇時段。臺灣一般演泉州戲曲,稱作“下南腔”,清代郁永河在《臺南竹枝詞》里寫道:“肩披鬒發耳垂珰,粉面朱唇似女郎。媽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9]92不僅臺灣如此,南洋各地的華僑也在每年的媽祖千秋圣誕日演戲酬神,南洋華僑多為閩南人,故以演出泉州梨園戲為多。與媽祖相關的演戲酬神一般在媽祖廟前,有的是臨時搭戲臺,有的是在建造天妃宮時同時建造的戲臺或戲樓,戲樓一般面對供奉祀祖廟神像的大殿。這就產生了有媽祖必有戲樓的格局。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戲曲內容還是戲曲表演的形式與演出場合,都充分反映了福建古代地方戲曲與海神信仰的密切關系。而這種關系并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而消亡,而是一直保持到現在的福建地方文化中。在現代化日益強大的當代社會,宗教信仰熱在福建民間亦仍然存在,各地宮廟等宗教場所依然有眾多的參拜者。那些夾雜在現代化城市中的社區、村落矗立著的大小廟臺上,以及鄉間的神龕前,仍然經常有民間業余劇團的各類演出,盡管觀眾寥寥無幾,但并不影響流傳多年的各種海神誕辰日與祭祀日的固定演出。也許在很多年輕人看來,這些演出與當今現代化的進程多少有些不相稱,是小眾接受的文化類型,但它卻滿足了民間仍未消失的宗教信仰活動之需要,所以仍然有其存在的文化價值。

猜你喜歡
天妃海神媽祖
“天下第一筍”——淮安“天妃宮”蒲菜
媽祖之光
刊印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太上說天妃救苦靈驗經》卷頭插圖解析
河神與海神
媽祖祭典
明代關于“天妃”封號的論辯
佛教抑或伊斯蘭教?
媽祖形像考——兼論媽祖服飾及媽祖形像復原實踐
“萬國茶幫”拜媽祖
美出動“海神”偵察南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