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人、家族與朱子學的接受及傳布:以門人程端蒙為例*

2015-04-16 16:14周茶仙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年5期
關鍵詞:門人德興朱子學

□周茶仙

在朱子學研究傳統中,朱子門人作為朱子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備受關注。有關朱子門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陳榮捷、田中謙二等為代表的考證類研究,主要考證了朱熹門人的從學時間、問學機緣、地域分布等情況;第二類是以侯外廬、張加才等為代表的運用哲學史研究方法,主要探討朱子門人的生平、講學、著述及學術思想等;第三類是從社會文化史角度,主要論述了朱子門人群體的社會特征及其地域家族性等。上述方法乃是研究者基于問題意識而作的取舍,本身并無優劣之分,相反還有很強的互補性。這是因為,要理解朱子門人在朱子學的形成、發展、成熟、完成、傳播、傳承過程等方面的學術貢獻,首先需要考證、判定研究對象是否問學于朱熹及其從學時間、問學機緣等問題,其次需要梳理、辨別研究對象的社會階層及其所處的家族環境、地域背景等問題,最后需要分析、判定研究對象的講學著述及其學術理念、思想特色等問題。當然,這種綜合性理解的前提是要有大量豐富的個案研究,其中程端蒙就是一個獨特的并值得探究的個案:一則作為朱熹門人,程端蒙雖然早卒,但他不僅領悟理學要旨,而且能以求道修身為己任,對朱子學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二則其接受與傳布朱子學深受所屬地域文化的影響,充分體現并展示了朱子學發展傳播中的地域家族性特點。為此,本文以朱子門人程端蒙為例,通過多方位的立體研究,以求更深入的揭示南宋士人、家族對朱子學的接受傳布情況及其對朱子學的學術貢獻。①

一、程端蒙的家世及其所處之地域背景

程端蒙(1143—1191年),字正思,號蒙齋,江西德興縣人。早年拜江介為師,是其得意門生,后赴婺源,受業于朱熹,不僅領悟朱子學要旨,而且能以求道修身為己任,對朱子學的發展流傳貢獻甚大。

雖然對于程端蒙的家世情況,我們了解得并不詳細具體,但是通過朱熹為程端蒙祖父程汝能所撰的墓表以及《德興新建程氏宗譜》和《德興縣志》可知大概。程氏家族約在唐乾符間因始祖程維于兵討巢賊不利而始居饒州樂平之銀城,后徙新建,至程端蒙時歷十三世,期間各世或無傳或徙居他地,人丁不繁盛,家世亦不富貴。從相關的記載來看,程端蒙家族并非一個以學術見長的大族,其曾祖程宏只是“有鄉行”,其祖父程汝能亦有孝行義舉聞動鄉里。從其祖父“周人之急”的義舉來看,程氏家族雖非饒富,但也屬小康之家。只是程汝能并沒有接受多少正規教育,乃是“天資純篤,不由學問而孝弟忠信自有以絕人者”,以致“程汝能沒三十年,鄉人行旅言之猶有思慕出涕者”。②對此,朱熹感嘆道“使其得聞圣賢之教而講學以明之,其所至可量哉”?、壑劣诔潭嗣傻母赣H程易也僅僅是擔任過修職郎一類的低級文官,其兄程晟則先卒。只有到程端蒙這一輩時,程氏家族才開始有詩書氣象,不僅程端蒙為朱子門人,“學問淵源獨得其宗”,④而且其堂兄程端友也是“幼而穎異,攻經傳子史,與端蒙、端履昆弟輩并以學行著名當時”。⑤因此,朱熹說:“晟先卒,易今以修職郎致其事 (低級文官),而又有正思為之子,意者程氏其將興乎。今正思雖不幸而二弟亦知為學,是固未可知也?!雹拊诖?,朱熹不僅明確說明了程端蒙學問的家世淵源,而且朱熹表達了希望其家族能夠興盛的愿望。只可惜程氏家族并未如朱熹所愿枝繁葉茂,程端蒙育有一女,盡管朱熹《程君正思墓銘》記其“生一男師圣”,但考諸《德興新建程氏宗譜》,師圣乃是從其堂兄端履處過繼而來。由于后繼乏人,程端蒙的學術思想無法接續,因而嚴重影響了朱子學在其家族中流傳。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德興士人、家族都對洛學或朱子學感興趣,事實上士人的思想世界比我們在此處敘述的要復雜許多,和家族的發展策略以及興衰是緊密相連的。

除卻程端蒙的個人與家世因素外,程端蒙的朱子學淵源與當時德興的地域思想背景也密不可分。具體說來,在朱子學傳入德興之前,由于科舉的盛行,德興士人通過科舉之學掌握了豐富的儒家經義之學,培育了儒學素養;同時,因為受二程思想的影響,德興士人的儒學素養有一定積淀。二程思想在北宋時已蔚為大觀,宋室南渡后,因為王學的消沉,洛學成為南宋根本性的思想源頭,至少是構成了強勢的思想語境。⑦盡管二程思想在德興并未產生強烈的震動,但德興士人也在此大背景下融入到了洛學世界,并對其產生深刻影響。雖然洛學在南宋只是眾家思想之一種,且門下弟子未必完全持守洛學,但其學統卻得以傳承,流傳不墜,對南宋后來的儒學有直接或間接的推進,其中楊時(1044—1130年)成了南宋洛學傳承的中堅人物。⑧當時有許多士人通過楊時而識洛學,江西德興也不例外,如程舟“少嗜學,后在行會識龜山楊先生益聞伊洛講學大法,歸授徒,孜孜訓誘,崇理義先實行”。⑨而??诙徶付?116—1192年)則跟從程舟及程舟之兄程倜研習儒業。⑩另外,由于德興與江山接壤,且有便利的水陸交通,所以當德興士人在不滿足于二程之文本而欲求更深入體會伊洛之學時,便紛紛前往江山拜求洛學二傳弟子徐存。徐存(生卒年未詳),江山人,曾師事理學家楊時,為程頤再傳弟子。史稱“講道于家,執經者前后千余人”。?如江介(1125—1183年)一日讀程子書至“水清性善”之說,乃太息曰:“吾平生所學不過為利祿計,奚足為?”于是“亟走謁衢州徐先生誠叟,以書道其所志而請業焉,徐讀書喜謂其徒曰此可與共學矣”。數年后歸德興,“更以其說授學者,多所興起”。?概而言之,二程接引四方學子而傳授之,復由這些學生將洛學的思想散播于四方,德興士人因此成為洛學傳布過程中的重要接引者。

在德興士人接受朱子學的歷程中,徐存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這主要是因為他與朱熹的關系特殊。朱熹年十八九時“得拜徐公先生(徐存)于清湖之上,得蒙告以克己歸仁、知言養氣之說”。?對此,朱熹承認說:“放心之解,得力于先生為多?!?正是由于朱熹與徐存的關系特殊,德興士人在講求洛學的過程中才有接觸了解朱子學的機會,而朱子學業就在此背景下被德興士人接受和引入。如江介之弟子程端蒙后來成為朱門高弟,而董為良也在朱熹還鄉婺源時“以所論經子諸說來見”,別后又數以書來有所問辨,“時君猶有四方之志,予因以所聞古人為己之說告之,而君不以其言為非也”。?行文至此,我們還發現,德興與朱熹祖籍地婺源的社會關系網絡亦是德興士人接觸朱子學的重要地域背景。?

二、程端蒙與朱熹的學術交往

朱子學研究不僅要看道學團體上層的社會網絡,還要深入局部地域之中,因為那里有基于家族與地方小儒而形成的社會網絡,同樣也是朱熹及道學團體所根植的歷史思維世界,所以探討地方士人程端蒙與朱熹的學術交往很必要。

程端蒙是在淳熙三年(1176年)于朱熹回婺源省親時前往投師,并拜入門下。對于程端蒙的求學之路,朱熹贊曰:“士患不知學,知學矣而知所擇之為難,能擇矣而勇足以行之內不顧于己私,外不牽于俗習,此又難也……正思天資端愨,自幼已知自好,稍長即能博求師友以自開益?!?此后,他與朱熹往來頻繁,交游廣泛。淳熙六年(1179年),同游南康廬山,樂之忘歸。?淳熙七年(1180年)作《答程正思》六、七書,皆是因為程正思看《論語集注》有疑而發。?《答程正思》十書云:“熹病倦,不敢極力觀書,閑中玩養,頗覺粗有進處。恨相去遠,不得朝夕款聚,亦幸有一二朋友在此,不廢講論,因事提掇,不為無助,不知正思能一來否?沙隨程丈,聞亦欲入閩,不知何時定成行也?”?在這里,朱熹表達了想見端蒙并與之講論的想法?!洞鸪陶肌?十六書云:“告子 ‘生之謂性’,《集注》雖改,細看終未分明,近日再改一過,此處覺得尚未有言語解析得出,更俟款曲細看,他時相見,卻得面論……告子一段,欲如此改定,仍刪去舊論,似已簡徑,但恐于一原處未甚分明,請看詳之?!?《答程正思》十七書亦云:“所諭數說皆善,《孟子》中間又改一過,不記曾錄去否?今恐未曾別寄一本,但初看甚分明,今讀之又似不分曉,試更為思之……‘致知’說及他數處近改者,德粹寫得,今有所改《或問》一二條,亦寫寄之,可就取看……‘發見’之說,已具叔重書中,可更相與詳之?!?同年,朱熹與諸生同游落星寺、石乳寺,程端蒙亦隨侍在側。?淳熙十四年(1187年),程端蒙前往武夷精舍問學,朱熹為《程董二先生學則》作跋。程端蒙筑求放心齋,朱熹為之作《求放心齋銘》,藉此申明“防微謹獨”、“切問近思”的重要性。?更值得一提的是從淳熙四年(1177年)開始,歷時十余年,程端蒙與同邑董銖及臨縣婺源滕璘等人,曾協助朱熹從事《四書章句集注》和《或問》等書的修訂工作。從他們的交往可知他們建立了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感情深厚,且學術探討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僅如此,程端蒙還經常因為家事向朱熹求教。根據陳來的考證,淳熙三年(1176年)程端蒙就曾因為喪母而多次與朱熹討論喪葬禮儀,虛心聽取了朱熹“詳擇而勉行之使州里之間有所觀法”的教誨,做到了“葬祭推本古經,以正流俗之謬,鄉人多以為法”。?此后,程端蒙還將家事“葬地之訟”、“遷葬”等稟告朱熹。對于“葬地之訟”,朱熹開導說:“百更宜審處,與其得直于有司,不若兩平于鄉曲之為愈也?!?而對于遷葬重事,朱熹勸告說:“似不宜容易舉動,凡百更切審細為佳,若得已不如且已也?!?另外,紹熙二年(1191年),程端蒙于病中請托朱熹,求識其先大父之墓,來年九月,朱熹遂作《程君公才墓表》一文。?病重之際,程端蒙寫信給朱熹說:“端蒙死不恨,恨不克終養,而卒業于門,然已無可言。愿先生自愛,蚤就群書,以竢來哲。世不我知,天豈亦不我知也哉!”?對于此語,朱熹頗為稱許。不久,程端蒙因病逝世,朱熹聽聞,慟哭不已,情緒久久無法平復。?隔年,朱熹作《程君正思墓表》、《程正思畫像贊》 說:“正思可惜!有骨肋,有志操。若看道理,也粗些子在?!?還說:“其為人,剛介不茍合,聞人講學議政,有所未安,輒造門辨質,或移書譬曉,必極其是非可否之分而后已?!?程端蒙的優點在于志節,不茍合流俗,始終出于一種醇正的理念追求朱子學,即使在朱子學遭受“偽學”之禁時仍依然孜孜以求,不舍不棄,甚至還上書諫議,認為道統之所傳,歸于二程。對此,朱熹感慨地說:“會大臣有樂豪縱而賤名檢者(案:何澹),見修士即以邪氣目之,而又言于上曰:‘是屬且能亡人之國?!谑菍W官承其風旨,因課試廢策,直以王、程、蘇氏之學為問。蓋將其以其向背為取舍,對者靡然,無敢正言其失。正思獨奮筆抗論,無所依違,而所以分別邪正之間,輕重淺深,又皆中理,雖竟以是無所合而歸,然其抑邪與正之助,亦多矣?!?雖然程端蒙識理稍“粗”,但其執著勤奮。由此朱熹十分贊賞,他說:“篤志勤懇,一有見聞,便肯窮究,此為甚不易得?!?并說:“慨然發憤,以求道修身為己任,討論探索,功力兼人”,?足為學者的典范。

總的來說,程端蒙由于在與朱熹的學術交往中能夠時常聆聽到朱熹的教誨,使其對朱子學的體認日益精進,對朱子之學的態度也由此更加堅定。

三、程端蒙對朱子學的接受及傳布

程端蒙雖是朱子門人,但歷來哲學史著墨甚少,其論著亦不受重視。探究其緣故,實因《性理字訓》一書,乃是訓蒙作品,文字淺顯,字句簡要,因此成為后人批評的因由?!端膸烊珪偰刻嵋け毕至x》說:“考淳同時有程端蒙者,亦撰《性理字訓》一卷,其大旨亦與淳同,然書頗淺陋,故趙汸答汪德懋《性理字訓》疑問書,稱其為初學者設?!?《性理字訓》雖是針對童蒙立說,但內容與理學有關,是一種嶄新的理學字義類書籍,對后世的影響較大,對于完滿實現朱熹普及理學的愿望有不可磨滅之功。與此同時,《程董二先生學則》因為既能為書院學生所應用又能對師長有所借鑒,而受到朱熹的高度肯定與贊賞,親自作跋稱“是書蓋有古人小學之遺意焉。凡為庠塾之師者,能以是而率其徒,則所謂成人有得,小子有造者,將復見于今日矣。于以助成后王降德之意,豈不美哉!”?程端蒙不僅自己接受認可朱子學,而且還鼓動和影響族人,這是極難得的。程端蒙之曾孫程珙“從正思講學”。?不僅如此,程端蒙還建蒙齋書院講學授徒,培養了一批朱子學者,改變了士人對朱子學的態度,擴大了朱子學在當地的影響,使饒州地區成為朱熹學說發展傳播的重要基地,而他則完成了從朱子門人到朱子傳人的轉變。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要討論程端蒙對德興及其周邊朱子學傳布的作用,還需要將他與其同邑學友董銖作一比較,這種比較不僅有利于深入理解程端蒙對于朱門之貢獻,同時也能加深對朱子學地域化傳布的理解。德興地區能成為朱子學流傳的一個重要區域,應歸功于程端蒙、董銖,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介軒學案序錄》中討論德興及其周邊朱子學流傳問題時就說過:“勉齋之傳,尚有自鄱陽流入新安者,董介軒一派也。鄱陽之學,始于程蒙齋、董盤澗、王拙齋,而多卒業于董氏?!?《德興縣志》也認為:“德興近大賢居,微言緒論,程董數君子獨得其宗,而后之私淑者,淵源授受,薪傳亦賴以不墜焉?!?將這兩種論述與本文的研究結合起來就會發現,程端蒙不僅對德興朱子學發展流傳貢獻不小,而且對鄱陽之學乃至新安理學有開啟之功。為此,清人黃百家說:新安為朱子之學者不乏人,而以程蒙齋為首。?另據《中國書院史》記載:“饒州德興縣朱熹弟子甚多,尤著名者有程端蒙(?-1191)與董銖(1152-1214)……黃百家與王梓材以為,朱熹故鄉有朱學,程端蒙、董銖為功臣。通過董夢程而至沈貴珤、董鼎、許月卿,促進了朱學在徽州、饒州流傳?!?對于程端蒙傳播朱子學之功,朱熹感觸很深,他說:程端蒙“擇其可告語者,因事推誠,誨誘不倦,從而化者亦頗眾”。又說:“予雅意正思,任道勇而用志專,必能卒究精微之蘊,以廣斯道之傳者?!?遺憾的是,由于其早卒,其對朱子學的貢獻因此受到限制和影響而無法延伸擴展,所以德興及其周邊地區的朱子后學多出于董銖,并最終匯聚成朱子后學之重要團體——介軒學派。?此種結局,可以從程端蒙與董銖兩個家族的發展得到一定解釋。前文已經說過,程端蒙家族并不繁盛,與之相比,董氏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地方望族,其族人如董夢程、董鼎、董季真等都能秉承家學,傳紹朱子之學。而程端蒙家族特別是其直系后繼無人,其旁系雖然與董氏保持婚姻聯系,但無力維系家學(朱子之學)的不墜,而其族人裔孫程一麟、一龍、尚仁也只在近三個半世紀以后的明嘉靖年間,由于在懷玉書院聽聞王陽明弟子錢德洪講學,“以悟晦庵之學,歸而尋繹其祖訓,乃率其宗黨,謀議邦人之良。合二祠而為一,名曰二賢書院,以便歲時享祀,因以合同志敘睦族之義焉?!?由此可知,朱子學能在某一地域推廣、流傳,固然有賴于地方士人的推動,但其家族的支持亦很關鍵,其中家族境遇的變化是影響學術流傳的重要因子,如果缺少家族的有力支持,他們的學術傳授將難以展開,家族背景實在是研究朱子學傳承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四、余論

朱子學之所以鼎盛,除了科舉的推波助瀾外,主要得益于門人弟子的認可與傳布。對此,研究朱子學的學者都有同感。如陳榮捷先生說過:“然朱子學系之能在元、明、清大樹旗者,固非幸而實有其因素也。因素不一,而門人乃其極重要者……然《儒林宗派》有朱子學派五代傳受表甚詳,門人傳之者眾,皆其尤者,而能滿播全國,無數門人之力也?!?方彥壽也說:“朱熹在世時,閩學已形成了比較嚴密的學術派別。數百名朱熹門人分別來自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江蘇、四川、湖北、廣東、河南、山西等地。在朱熹死后,他們大都回到原籍,分散到各地傳播閩學……從而閩學流傳至全國,并形成為朱子學的不同派系,如江西系、浙江系、四川系、湖南系等?!?很明顯現代學者在討論朱子學鼎盛的原因時,大都肯定了朱子門人和后學者對朱子學講授與傳播之功。但是,正如高全喜所說的:“他們的貢獻與其說是學問本身,不如說是建派立宗、廣播遙傳的努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為朱門弟子程端蒙雖然義理未精,但其勇于任道的精神卻成為形塑朱子學派的一股堅強力量,是地方士人中執著追隨朱子學的代表。

注釋:

①有關程端蒙對朱子學之貢獻可參見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9-542頁。有關程端蒙的學術思想參見王奕然:《朱熹門人考述及其思想研究:以黃榦、陳淳及蔡氏父子為論述核心》,臺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第542-555頁。

②③⑥???????《朱子全書》第20-25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88頁,4188,4188頁,3847頁,4185頁,3984頁,2325頁,2328-2329頁,2330頁,4984、4985頁。

④⑨⑩????(清)孟慶云修,楊重雅纂:《德興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5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953頁,978頁,979頁,975-976頁,979頁,960頁,952頁。

⑤?《德興新建程氏宗譜》,卷之一,《維公世系》。

⑦⑧何?。骸赌纤稳鍖W的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頁,第6-9頁。

??《江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02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741頁,741頁。

??胡榮明:《地域、家族與學術交流網絡:朱子后學集團的形成》,《朱子學刊》,2009年第1輯,第121頁,120頁。

?本文有關朱熹《答程端蒙》書的寫作時間均以陳來先生的考訂為依據,參見陳來的《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同注釋②,第3992頁,2323頁,2325頁,4187-4188頁,4186頁,4187-4188頁,4186頁,4186頁,2329頁,2280頁,4186頁。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增訂本),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148-149頁。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607頁。

?程曈:《新安學系錄》,黃山:黃山書社,2006年版,第300頁。

?紀昀等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42頁。

??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970頁,296頁。

?李國鈞等著:《中國書院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頁。

?氏著:《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版,第20-22頁。

?方彥壽:《閩學的傳播衍變及其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

?高全喜:《理心之間:朱熹與陸九淵的理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214頁。

猜你喜歡
門人德興朱子學
羽翼與轉化:朱子學在關中地區的接受和傳播
全球視域下的朱子學
麥香——一『廳級農民』趙德興
江西銅業集團(德興)鑄造有限公司
江西銅業集團(德興)鑄造有限公司
借衣訪恩師
GLOBAL EXISTENCE OF CLASSICAL SOLUTIONS TO THE HYPERBOLIC GEOMETRY FLOW WITH TIME-DEPENDENT DISSIPATION?
借衣訪恩師
論“何謂朱子學”?
——一種可能的闡發途徑
葉適門人孫之宏及其《周禮說》考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