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國際金融教學創新實踐淺談

2015-05-10 06:12劉沁清
同行 2015年24期
關鍵詞:國際金融金融學教學

劉沁清

本文總結了作者開展本科生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創新的實踐經驗。教學創新實踐兼顧了發展情懷和科學理性的平衡,正面強調了學科規范性和政策價值判斷,展示了我國國際金融發展演變的事實,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際金融領域取得的成就。

國際金融學是教育部規定的經濟學專業主干課程之一,作者在教學中發現,受教學課時、思維習慣和知識基礎等因素限制,學生普遍認為國際金融學難度較大,和生活距離太遠,從而傾向于用碎片化的方式識記國際金融知識,并對我國的國際金融事實認識不清。為改變這一情況,作者結合自身作為“80后”青年對現實的體驗和觀察,開展了一些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的創新實踐,在此做簡單的介紹,拋磚引玉,供教育工作者批評指正。

一、以宏大和規范的視角展開國際金融理論

縱觀學科演進,無論是發端時的國際收支、黃金轉移問題,還是獨立發展時的內外均衡政策實踐,國際金融學都和國際經濟合作、國際政治協商、南北關系等“宏大敘事”密不可分,而且是一門具有規范性的學科。學生往往因此感覺國際金融學距離現實生活太遠,轉而記憶一些碎片化的概念,放棄對國際金融知識的總體把握。

為解決這一問題,作者在教學立場中正面強調了國際金融學的宏大性和規范性,告訴學生,國際金融本來講授的就是“地球村”這個高層次舞臺上本國和世界交流、競爭和合作的原理和規律,并從政策制定者的視角展開國際金融理論的敘述。作者借鑒了國內外一些經典教材按照關注側重,重新排布組織知識點的做法(鄒宏元等,2002),適當降低了諸如貨幣匯率換算、外匯業務類別、國際金融組織名目等基礎知識的識記要求;同時找出了一些經典知識體系中長期存在,但在教學中可能會被省略,或關注不足的知識點,額外補充歷史資料、文獻和新聞,從國家互動、政策得失的角度對它們加以重述或強調。

在介紹知識的同時,作者還鼓勵學生基于所學理論展開規范性的討論,思考各類國際金融活動對世界各國,尤其是對我國經濟利益、長期發展和居民福利的影響。通過教學考察和與同學的交流,發現這樣的知識重述,會讓學生在較高層次上理解和掌握國際金融理論知識,不再將其視為單純的識記課程,在面對現實的國際金融問題時,能夠基于科學理論和我國的長遠利益,表達自己的政策建議,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

二、將國際金融現實與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相結合

國際金融是一門“賦到滄桑句便工”的學科,其重要性在本國切實面臨國際收支困難時才最容易感受到。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國際收支長期順差、國際儲備大量積累,學生反而就沒有了對國際金融意義的切身體會。為此,作者在教學中以“中國夢”為主題,將我國國際金融發展演變的事實,作為理論與現實結合的入口,使學生理性客觀地認識我國的國際金融狀況,并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講課過程中,作者向學生專門介紹了諸如我國外匯管理制度演變、匯率制度演變、國際投資活動演變等知識點,尤其是我國從一個國際收支勉強平衡、外匯儲備捉襟見肘的國家,變成世界外匯儲備第一大國過程中的政策經驗教訓,將它們與理論分析相結合,向學生勾勒出了我國對外經濟交流的脈絡和“中國夢”逐漸成真的發展剪影。并根據我國國際金融下一步改革的主題,譬如人民幣國際化、匯率彈性化、資本項目可兌換等內容,引導學生展望它們的前景。作為“80后”青年,作者在教學中還盡可能地以自己見證的我國國際金融地位演變為例引起討論。譬如在講解我國外匯兌換管理制度的演變時,就列舉了當時為鼓勵外國人換匯而設立的外匯兌換券,并回憶了自己童年時走入“友誼商店”時的感受,通過比較蘇州市友誼商店和中國銀行的地理位置、建筑造型等,說明了當時我國外匯管理政策中不同機構的作用和關系。教學中還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列舉他們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人民幣升值、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提高等國際金融事實,啟發他們回憶和觀察這些事實對他們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對我國的發展產生同情的理解。

三、實現發展情懷和科學理性的平衡

以“地球村”和“中國夢”開展教學,能夠較好地啟發學生自行思考,但作者在教學初期也曾發現,很多學生“思而不學則殆”,甚至出現盲目樂觀的情緒,喪失了高校教育應有的嚴肅性和科學性。為此,作者及時微調了教學方式,在陳述我國國際金融事實時,提醒同學運用好方法論,把“中國夢”的發展情懷建立在科學理性的基礎上。

在教學中,為鍛煉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作者盡量不直接把對國際金融事實的預設判斷教給學生,而是先把基礎知識、邏輯和公理講透,讓學生自己建立好邏輯和知識體系,然后引導同學們運用知識體系,對國際金融事實進行自洽的分析,最后再對同學們推演出的結論加以開放式的點評。以今年較為熱門的“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匯率計算籃子”問題為例,在給同學們介紹了SDR的功能、設立目的、管理制度、分配歷史、匯率計算方法等基本知識后,要求學生自行查找SDR現有規模、分布情況、使用頻率等數據,利用國際金融學常識回答“人民幣加入匯率計算籃子的意義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最后發現多數學生能夠得出學理通順、符合事實的答案。

為避免學生盲目樂觀,作者在教學中既介紹了“中國夢”的積極變化,又不諱言我國國際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提醒學生居安思危,從正面引導思考處理問題、化解風險的對策。而針對目前媒體聲音眾多,尤其是網絡自媒體良莠不齊的現狀,在教學中也會經常舉出新聞案例,并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加以剖析,進而學會批判性地看待輿論,區分其中的民間智慧和謬誤。這些做法都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體會的效果。

不僅如此,作者還注意在教學中引入一些相對較新的、能夠打通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的思路,譬如用資源跨期配置的思想解釋國際金融的意義、用無套利條件來推導利率平價、用匯率變動預期解釋離岸金融市場的人民幣資產定價等等。這些方法綜合調動了學生掌握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貨幣銀行學基礎知識,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技術性,也能幫助學生鞏固金融學基礎思路,更好地過渡到其他微觀金融課程的學習中去。

四、教學實踐中的不足和展望

經過數輪教學實踐和反復推敲修正,上述以“地球村”和“中國夢”為主題的教學創新思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受作者個人學養和外部條件所限,教學創新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現有的大多數教材中講授的國際金融知識體系,均未包含反映我國國情和發展目標的理論模型,從而在教學創新過程中缺少理解“中國夢”的工作母機,姜波克等(2009,2012)曾提出一套以經濟增長為導向、以匯率為核心變量的內外均衡新模型,并嘗試以此對國際金融學教學和教材體系進行改革,但作者在教學中試用后,發現學生對該模型接受程度較低,無法將該模型與現有知識體系銜接融合,最后只能提取其主要思想為學生提供思路的啟發;其次,國際金融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其教學創新尚需要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等基礎課程的進一步配合和支持。

猜你喜歡
國際金融金融學教學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區綺雯:水城魅力·環灣之芯 洞見國際金融島的灣區競爭力
微課讓高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金融學的“宏微觀裂痕”與制度金融學研究
行為金融學在價值投資中的應用分析
淺析數學方法在金融學中的應用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