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2015-05-30 10:48李越恒賀克
教育與職業(中) 2015年8期
關鍵詞:生態系統理論雙師型教師職業資格

李越恒 賀克

[摘要]雙師型教師是提升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但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還存在政策配套不足、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個人積極性不高、內涵界定不清晰、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生態系統理論為研究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供了理論支撐,應發揮教師個體系統的核心作用,以高職院校為主導,調動企業組織和社會機構的積極性,發揮政府系統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生態系統理論 雙師型教師 行為系統 職業資格

[作者簡介]李越恒(1975- ),女,湖南醴陵人,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人事處處長,高級經濟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廣東 廣州 510075)賀克(1969- ),男,湖南婁底人,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教管理、藝術設計。(浙江 杭州 3114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廣東省高等學校人才引進專項基金(第一批)項目“基于心理契約的高校教師績效改進研究”(項目批準號:粵財教[2013]246)和2014年度廣東省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培育項目“基于心理資本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機制的協同創新及實踐”(項目批準號:粵教高函[2015]72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3-0048-03

我國高職教育事業在“十二五”期間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和長足發展,但伴隨著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尤其在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開發方面,許多高職院校都遭遇到了瓶頸和困境?!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教發[2014]6號)都明確提出了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并完善其培養培訓制度的要求。因此,立足于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實際,著力從新視角提出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有效對策,是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現狀

1.“有名無實”,政策配套不足。雖然我國關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文件不勝枚舉,但由于缺少必要的配套,使得政策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無法得到貫徹執行。雙師型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依靠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企事業單位,但政府和地方未給予相應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企事業單位出于自我保護和成本意識,不愿讓教師參與其實際工作,各高職院校也未建立起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師績效評價標準和內部收入分配制度,對那些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等缺乏吸引力??梢?,無論是國家、地方,還是高職院校本身,其政策的配套都明顯不足。

2.“四多四少”,隊伍結構不盡合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主要呈現“四多四少”的特點:教育經歷方面,以在職方式獲得學位者居多,全日制研究生少;年齡結構上,閱歷少、經驗缺乏的青年教師多,老教師少;職稱結構上,中、初級教師多,高級職稱教師少;從教師來源看,應屆畢業生多,有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少。雖然也有一些企業工作人員愿意到高職院校當兼職教師,但由于缺乏教學經驗,不熟悉教育教學規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3.“上熱下冷”,教師個人積極性不夠。從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實際看,學校的熱情往往勝過教師個人的熱情,因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一項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投入較大的系統工程,在缺乏足夠激勵和保障措施的情況下,教師成為雙師型人才的內動力不足,教師基本持應付的態度,企業實踐多流于形式,往往采取通過熟人到企業開具一張實踐證明的方式完成任務。

4.重形式輕實質,內涵界定不清晰。目前教育界關于雙師型教師的定義主要以“雙證書” “雙職稱”“雙能力”為主,即以是否取得教師資格證和職業資格證,或是否同時具有兩個系列的專業技術職務,或是否具有同時擔任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的能力來判斷教師是否屬于雙師型。這些判斷仍停留在字面解釋上,僅在形式上滿足雙師型教師的標準,與國家關于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本意大相徑庭。

5.重數量輕質量,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我國高職院?;旧鲜怯沙扇烁咝8闹苹驈闹袑W校升格而成的,教師隊伍基礎較為薄弱。雖然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在近幾年備受關注和重視,但由于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經費保障都滯后于職業教育規模擴展,使得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普遍存在于各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很多學校滿足于隊伍建設的形式和表面成就,忽視隊伍質量的提高,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二、關于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發展個體嵌套于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社會生態環境系統中,這些系統作為個體發展的背景,與個體之間相互作用,個體的發展是個體和環境系統的復合函數,強調生態環境系統對于分析和理解人的行為的重要性,生態系統理論有時又被稱為背景發展理論或人際生態理論。生態系統具有整體性、復雜性、開放性、服務性、自我維持性和動態性等主要特征,各要素之間呈現網絡式的穩定聯系,相互作用和影響。在生態系統理論中,人所處的不斷變化的環境被稱為“行為系統”,行為系統包括了四個層面,從內到外分別是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外觀系統和宏觀系統。

微觀系統是指影響個人的生物、心理和社會系統,也就是影響個人的生理和人格特質兩方面。發展個體既是生物的社會系統類型,也是心理的社會系統類型。微觀系統包括教師本人、同事等。中觀系統,是個體所處的對其有影響的小規模群體,包括工作群體、社會群體和家庭。微觀系統之間產生聯系的頻率、程度和質量都會影響到個體的發展,故兩個或兩個以上微觀系統的相互關系構成了中觀系統。外觀系統,即外在系統,是指對個體間接形成影響的外部環境條件,個體雖不直接參與其中,但仍然會對微觀系統產生一定程度的作用,如學校的領導機構。宏觀系統,指個體成長所處的整體社會環境,并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個體的成長經歷及感受。對教師而言,宏觀系統主要有政府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政策法規等。

從微觀環境到宏觀環境,對發展個體的影響由里及外,從直接到間接,它們以各種途徑和方式影響著人的發展,由此構成了一個作用于某一個體或群體的大的社會生態環境系統。由于該系統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所以有學者將其分為滋養型生態環境系統和不友善型生態環境系統。滋養型環境系統能適時地以某種方式為人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而不友善型環境系統則因缺乏資源的配給和支持,會阻礙人的發展。從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現狀來看,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主要是還未構建起雙師型教師發展的滋養型環境系統。

三、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界定及其社會生態系統

通過對國內外關于雙師型教師的研究現狀進行概括,并對多所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實踐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本文將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界定為:第一,雙師型教師必須是一名熱愛教育事業,明確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相應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力,并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的教師資格的合格的高校教師;第二,雙師型教師要具有相應的實踐技能和經驗;第三,雙師型教師應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第四,對不同專業的雙師型教師的素質要求應有所不同;第五,教師的雙師素質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素質、能力特征,且不同教師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在隊伍中發揮的作用有所不同,應從層次上區分不同能力和素質的雙師型教師。

在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雙師型教師的社會生態系統是由多層次、多個體因素構成的,雙師型教師是通過與生態環境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得到發展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雙師型教師的生態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不同教師具有不同的特征,在高職院校系統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教師個體之間、個體與多個體以及多個體之間形成立體網絡式的整體結構,教師、學校、企業、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同處于這一網絡之中,相互交融,共同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產生影響和發揮作用。

四、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對策

1.微觀層面,發揮教師個體系統的核心作用,為雙師型教師培養注入源動力。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人的發展問題來自發展個體與環境之間交流的失衡,指出要從服務對象所在的生態環境尋求問題產生的根源。從生態系統理論的視角,要理解雙師型教師在學校、企業、社會組織中的功能發揮,則要從教師個體與其所處環境中的不同層次間的關聯系統切入。對于教師個體而言,生存空間是其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建立的,是其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地位。教師要取得發展機會,不能任憑個人特質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間,所以教師不應被動地對其生態環境做出反應,而是要主動地與這些環境相互作用。雙師素質的培養不僅是學校、企業和政府的事,更是教師自己在生態環境中獲得生存空間、實現個體發展的任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自身雙師素質的培養。教師需要從學科知識本位轉變為職業能力本位,積極主動地參與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和提高專業技能,還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打破成規,不斷用新的視角審視教學內容,用新的教育教學技術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2.中觀層面,以高職院校為主導,構建多方互利共贏的中觀系統。在雙師型教師的生態環境系統中,高職院校處于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第一,高職院校要合理制定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規劃,以人為本,完善學校的教師評價制度,促使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能在隊伍中脫穎而出。第二,要切實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經費的投入,夯實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經濟基礎。第三,根據學校和教師隊伍的特點,改革創新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方式,量體裁衣,建立集校本培訓、社會實踐、企業頂崗實習、高校深造、國內外研修于一體的多層次的相互銜接的培養機制。第四,基于大數據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激勵措施。高校教師專業、興趣、愛好、技能因人而異,在學歷、年齡層次、知識結構、教學水平等方面也有顯著差異。通過數據挖掘技術,根據教師個體的特性有針對性地采取教師入編、學術休假、項目津貼等多種多樣的激勵手段,增強教師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我效能感,不斷優化教師的生態位。第五,積極與企業、行業開展合作。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時,應以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為出發點,做到專業與企業、產業崗位對應,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銜接;此外,還應加強與國內外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協同創新育人。第六,高職院校應加強與政府主管部門的聯系,總結提煉實踐經驗,給上級部門制定政策法規提供真實、科學的依據。

3.調動企業組織和社會機構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外部生態環境。企業、社會機構和行業協會雖然不直接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卻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其人才隊伍的水平。如果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就會對企業組織產生巨大的隱性人力成本,所以企業組織和社會機構都是雙師型教師培養系統工程的一分子,應本著互利雙贏的原則,形成校企雙向服務的合作模式,接受高職院校教師到本企業或行業一線進行頂崗實習,讓他們直接參與生產管理、項目論證、產品改良和技術改造。通過利用高職院校的師資、場地等優勢進行技術革新和項目研發,促進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也可以借助和高職院?;ヅ蓪I人才、互兼工作崗位、互聘技術職務等方式形成校企合作共同體,共同培育雙師型人才。讓教師進企業,讓培訓進企業,既可以解決實踐教學的問題,也可以解決企業因理論瓶頸產生的生產技術難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不僅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的必然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應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搭建高職院校教師實訓平臺,為雙師型教師培養構建良好的外觀生態系統。

4.宏觀層面,發揮政府系統的引導作用,形成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長效機制。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由政府直接參與雙師型教師培養的中系統和外系統的生態建設,發揮監控作用,大力促進高職院校和企業的有機融合,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構建政策保障,創造有利的宏觀環境。此外,政府要加大雙師型教師培養經費支持,確保投入較高的教育經費,以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培養專項經費要做到??顚S?、專賬專管。同時,政府要強化監督,確保雙師型教師培養政策得到貫徹和落實,確保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經費不被挪用,構建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監督機制。政府主管部門要統一雙師的評價標準,進一步完善符合高職教育特征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構建雙師型教師能力、崗位職責的高職教師考核評價系統,為科學評定教師的雙師素質提供保障。

生態系統理論對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很好的啟示作用,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促進雙師型教師各生態系統之間的協同,達到教師個人、教師隊伍整體、學校、企業、行業、政府等多方彼此間的協調、有序和動態平衡,形成雙師型教師成長的滋養型生態環境系統。

[參考文獻]

[1]蔡曉明.生態系統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朱清.基于三維管理理論的“雙師素質”教師培養體系[J].教育與職業,2014(11).

[3]張舸,王亞.“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2(3).

[4]李越恒.大數據視域下高校教師人力資本激勵機制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2).

猜你喜歡
生態系統理論雙師型教師職業資格
注冊安全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解讀
職業資格制度的執行困境
生態系統理論視閾下大一新生角色適應問題研究
淺談高職教育教師的發展趨勢
青少年犯罪預防的社會工作服務系統構建
校企合作體制下“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林業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建設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
軟件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澳大利亞職業資格框架探析及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