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

2016-01-15 05:01趙睿
關鍵詞:德育工作價值思想

趙睿

摘要:德育教育的對象是人。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根本理念,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才能不斷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使教育深入人心。

主題詞: 以人為本 德育教育

現代社會處于某種人的自覺時代,人的問題越來越占據哲學研究的中心地位,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心目標和根本動力。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也發生了從物到人的位移,弘揚人的主體性,張揚人的個性,凸顯人的價值和尊嚴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然而,我國教育界曾經存在甚至至今仍然存在著對個體的輕視和壓抑,存在著以權威化、絕對化的道德理念提升人反而事實上遮蔽人、貶抑人的現象?!皞鹘y德育教育是‘人學空場,不是以人,特別是不以受教育者為主體,它所傳授的是剝離了人性內涵的空洞的道德規范,在實施中背離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過程與規律。本來應當是充滿了人性魅力的德育,變成毫無主體能動、沒有道德意義、枯燥無味、令人厭煩的灌輸與說教?!?

德育教育的對象是人。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根本理念,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才能不斷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使教育深入人心。因此,首先需要對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做準確的理解和把握。

一、以人為本的內涵及意蘊

1.以人為本的內涵

在西方,“以人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普羅泰格拉就曾經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命題。在中世紀,神學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人的地位被神淹沒了。到了近代,以人文主義思潮興起為標志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把人對神的崇拜轉向對人自身的崇尚。這種人文主義思潮高揚了人的意義和價值,反對中世紀的神學統治,對于人的解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耙匀藶楸尽弊鳛橐还善毡槌志玫纳鐣汲?,其后的發展貫穿于法國的啟蒙運動和空想共產主義學說、德國古典哲學和現代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

在中國歷史上民本主義思想同樣源遠流長,其中以儒家的闡述最為系統和典型?!渡袝肥亲钤缃沂久癖舅枷氲奈幕?。其中“民為邦本,本固而邦寧”的經典名句,道破了人為邦國利益之根本、民眾安危與邦國存亡相一致的民本思想要義?!墩撜Z》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憋@然,在孔子的心目中,人的價值高于在那個時代可以用來和奴隸進行交換的馬;能否愛民,則成為能否成“仁”的最高標準??鬃拥摹叭蕫邸彼枷氚l展到孟子那里就成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非常清晰的民本主義思想了。

馬克思和恩格斯經歷了近代人文啟蒙精神的洗禮,受到了自由、平等、理性等人文精神的深刻影響,但他們超越了傳統人文精神的水平。這種超越表現為在批判傳統人文主義的虛偽性、抽象性、空幻性等弊端的同時,對其進行了積極的“揚棄”。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其基本的含義就是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它是一種主體觀念,認為人是社會發展中的主體性要素,是第一位的資源,是最大的社會財富;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激勵人、發展人;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客觀的歷史尺度,把握規律性,又要堅持人的尺度,符合人性發展的要求。以人為本的實質是指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

2.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的意蘊

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的基本價值理念,就是要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主體地位、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人是德育教育的中心,也是德育教育的目的;人是德育教育的出發,也是德育教育的歸宿;人是德育教育的基礎,也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是現代德育教育的基本價值理念。

從德育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以人為本至少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意蘊:

首先,德育教育的前提應是現實的個人的存在。德育教育活動不是思辨的、抽象的,而是實踐的。因此,教育的目的不僅要注重人的社會性,培養與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人,更要注重提升人的實踐能力,激發人的自由自覺的本性,促進人的潛能的發揮。

其次,德育教育的對象應是個體和全體社會成員的內在統一。德育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位,重視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喚起人的主體意識,培養個體的獨立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的參與程度,使其由消極被動地受教育到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因此,德育教育的視角如果只在“整體”不在“個體”上,就會造成這樣的后果:個體的獨立性、主體性和能動性被極大地忽視了,人被降到機械物的水平,從而使德育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對象不夠理解、關心和尊重, 工作陷入模式化和標準化之中。

最后,德育教育是解放人、培育人的創新精神的實踐活動,但不能因此就把它理解成是萬能的,使之變成塑造人的神話。而是要在關注個體的生存基礎和合理需要的基礎上,提高人的認知能力,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賦予受教育者以應有的終極關懷,體現德育教育的價值。

二、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

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斷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發揮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作用?!?這一重要論述,立足于新的現實,在繼承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德育教育中以人為本的重要性。

1.以人為本是德育教育的本質要求

德育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是由其工作的性質、對象、價值、內容和方法決定的。德育教育是一門關于人的科學,主體是人,客體也是人,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的需要和利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然是做人的工作,就必須以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為出發點,既要做好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又要做好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在價值取向上,充分關注人們的利益,又要區分對象,承認差異,不同層次,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 不能“一刀切”。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要把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要求尊重人的生命、情感、意志,本能的意義和價值,把人當作世界的本真和最高的存在1。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啟發人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識、道德行為的社會成員和教育主體。

2.以人為本是我黨德育教育的優良傳統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進程中,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德育教育工作,歷來把提高人的素質放到突出的地位。毛澤東關于德育工作理論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人、武裝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提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要實現德育教育的新發展,“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2。鄧小平針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要求德育工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來進行,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江澤民同志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高度,把“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到了全黨面前,他同時指出:“善于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提高群眾的覺悟,激勵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任何時候都不能丟?!?胡錦濤同志指出,“德育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边@一重要論述,立足于新的實踐,在繼承、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德育工作的本質,開拓了德育工作的新思維、新領域、新空間。

3.以人為本是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 德育教育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課題,我們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德育工作的著力點,努力探索適應新形勢的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徑,激勵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上來。當代的德育教育與傳統的德育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重視個體價值。強調要滿足個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追求個人的自我實現,開發人的潛能,更多的是體現個體的地位和價值,要求個人得到尊重、重視,價值得以實現。隨著教育環境的不斷變化,個體的思想和行為也在不停地發生改變,因此,在進行具體的德育教育過程中,必須將工作的切入點放在受教育者身上,認真研究不同社會群體生存、發展的新變化、新需要、新情況,同時針對每個具體的人的特定思想形成的客觀原因和影響因素,貫穿以人為本思想,通過有效地改變某些外在因素和條件,達到影響人的思想的目的,以便更好地調動他們接受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在德育教育中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

以人為本,是現代德育教育的終極追求和根本理念。只有真正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始終堅持和落實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激勵人、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1.德育教育要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

這是德育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核心內容。強調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注重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要把德育教育與人的幸福、自由、尊嚴等終極價值緊密聯系起來,使德育教育成為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不僅主張人的全面發展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人的全面發展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根本動力,二者的統一構成了現代德育教育的完整內容。

2.德育教育要人性化、體現人文關懷

德育教育中“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德育教育的內容要人性化,要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

其次,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人性化,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德育教育的表現形式要力求深入淺出,充滿生機和活力;要注重基層,善于發現、培育、推廣基層工作中創造的典型,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激勵、引導作用;要加強經常性的德育教育和談心談話活動。同時,也要注重自我教育,即內化,講求方式方法,多采用啟發式、談心式、對比式、交流式的辦法。

再次,德育教育的環境要人性化。既要利用德育教育所依賴的教學設備、媒介等客觀環境,也要利用電視、廣播、報刊、因特網等大眾傳媒,“要滿懷熱情地宣傳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的新成就、新創造、新經驗,讓群眾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他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 大力宣傳以人為本, 營造人本教育的現代輿論環境和氛圍。

最后,德育教育的過程要生活化。德育教育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把德育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從而增強其滲透性的功能。

3.德育教育要轉換教育方式

改變以往的德育教育的單純灌輸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里的“人文”是以“人”為中心的各種文化現象的集中體現。人文既是一種知識體系和認識體系,也是一種價值觀念和倫理觀念。所謂人文關懷就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人格、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的主體、地位、需求、生存狀態、生活條件以及保障的關注?!白⒅厝宋年P懷”,就是以關心人、愛護人、塑造人為根本出發點和內在價值尺度,在德育教育中提升人文品味;由于人們的政治信念、思想素質、道德品質、法制觀念的形成,都要從感知、情緒、動機等心理活動開始,經過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象、思維以及情緒、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過程的發展和推動,所以“心理疏導作為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方法也是內容。作為方法,可以解決由心理問題形式表現出來的思想問題;作為內容,它本身也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價值?!毙睦硎鑼У哪康脑谟?,幫助人們解決思想困惑與內心沖突,疏導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和內心和諧,能夠“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

4.德育教育要創新教育路徑

德育工作內容的豐富性、對象的可變性、背景的復雜性,決定了其教育路徑的多樣性。只有主動適應時代的變化和人們思想的變化,因地、因時、因人、因事而為,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才能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比如,運用現代傳媒手段改變德育教育的單向灌輸方式,克服那種“我說你聽”的說教式教育的弊病。尋求多樣路徑,寓教于樂、于情、于理之中,“潤物細無聲”,內隱德育教育的目的,避免不必要的情感抵觸,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等等。

總之,德育教育既是國家和社會管理的需要,又是一門深奧的“三觀”教育藝術。真正的藝術總會體現著某種哲學理念?!耙匀藶楸尽钡牡掠逃囆g所體現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生成”的人學理念,而這種理念的真正實現,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的現實,這也正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德育教育的最高訴求。

1 魯潔.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礎—道德教育當代轉型的思考. 教育研究,2000,(7)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 515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參考文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歡
德育工作價值思想
淺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
我得了一種叫手癢的病
教育部下發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討如何提高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極限思想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內蒙古從10方面加強德育工作
一次函數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小黑羊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