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畬族音樂在地域性高校教學中的形態研究
——以寧德師范學院為例

2016-02-04 09:02劉淳尹
黃河之聲 2016年14期
關鍵詞:畬族寧德民歌

劉淳尹

(寧德師范學院藝術系,福建 寧德 352100)

畬族音樂在地域性高校教學中的形態研究
——以寧德師范學院為例

劉淳尹

(寧德師范學院藝術系,福建 寧德 352100)

福建省寧德地區是畬族的主要聚居地,有著豐富的畬族民間音樂資源,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對地方經濟的扶持發展,畬族人民的文化藝術現已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筆者從畬族民歌研究視角出發,結合自身在高校中的畬族音樂教學實踐,對于畬族音樂如何融入地方高校的音樂教育,尤其是畬族民歌的教育形態問題進行探究。

閩東;畬族音樂;高校;音樂教學

福建省寧德地區地處閩浙丘陵地帶中部,是畬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創造了獨具風格的畬族民歌,在祖國燦爛的文化寶庫中獨放異彩,由于人口分布總體上呈現大聚居小雜居的特點,因而各地歌調又具有自身特色。寧德師范學院作為閩東地區重要的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陣地,畬族音樂的文化傳承應是高校音樂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環,筆者結合自身在高校中的畬族音樂教學實踐,對于畬族音樂如何融入地方高校的音樂教育,尤其是畬族民歌的教育形態問題做了以下探索。

一、充分認識閩東畬族音樂教育資源

畬族民歌是在畬族人民社會生活及生產中產生的歌俗文化,伴隨著畬族風貌的真實寫照流傳至今。建國以來有多位學者對畬族音樂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單從畬族民歌搜集情況來看,早在70年代末《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福建卷》收入畬族民歌209首,80年代寧德地區群眾藝術館整理編輯的《閩東民歌精選》對閩東方言區的寧德、福安、福鼎、霞浦等地的畬族民歌有相當數量的采集。在此基礎上,以圍繞畬族民歌形態研究的課題也多種多樣,有的是深入實地體驗研究畬族人的生活,有的是借鑒其他民族的音樂作比較分析,還有的是對畬族文化歷史價值的解析等。對其民歌研究涉及的領域包括歌詞、襯腔的研究;音樂特點、基本規律的研究;民歌分類的研究;音樂結構的研究;復調特點的研究等,成果豐碩。

以寧德市畬族歌舞團為主的音樂工作者為了宣傳畬歌積極開展新畬歌的創作,一些研究畬族音樂的學者、作曲家為畬歌創新付出了努力,積累了一批優秀畬族風情的音樂劇目,如《祥瑞畬鄉》,《山哈魂》,其中不乏富有畬族元素受到大眾喜愛的通俗歌曲和傳統器樂,既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又能夠受到大眾的喜愛。為畬族民間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貢獻,同時也能成為畬族音樂學習的寶貴資料,讓古老的畬歌發揮時代作用。每年由寧德市藝術館組成的編輯委員會,深入山區征集民歌,并邀請專業音樂工作者整理編寫工作。樹立傳承畬族音樂文化的使命感

畬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自己燦爛的音樂文化,畬族音樂種類豐富,有多類不同風格的山歌,歌舞,器樂曲,但由于歷史、社會經濟等種種原因,這些深厚底蘊的民間音樂文化即使在本地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大學生們對于畬族音樂更是既陌生又好奇,對其認知僅停留在一些觀看文藝演出時看到的畬族服飾和一點零星的感性音樂認識。由于畬族古老的民俗和畬族民歌中獨特的假聲、襯腔等演唱風格,在時代變遷的潮流中很難融入當代人的音樂審美心理,地方高校中的音樂教育往往在進行正常教學大綱的音樂學知識授課之外,沒有在本土特色音樂文化教育上下功夫。

為了能夠在地方高校中開展較為系統的畬族音樂教學,編寫合適的教材是當務之急,可以選取代表不同地區音調特征的,不同演唱方式的,不同題材的傳統畬族歌曲,如經典的《攔路情歌》,二聲部的《時節歌》,對唱的《解放歌》等,讓學生對畬族民歌各個體裁、題材有較為全面的了解。也應選編一些當代創作帶有畬族民歌元素的新作,如歌曲《再唱山哈傳家寶》,兒童歌舞《小小山哈本領大》,民樂合奏《畬山隨想曲》等,注重音樂作品曲調民族性和通俗性融合,讓學生接觸一批這樣優秀的“新畬歌”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熱愛身邊的地方音樂藝術。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帶領學生積極到當地畬族村、有關文化工作單位,開展采風活動,精選一部分歌曲編入教材,同時配上音響視頻資料,并撰寫畬族音樂文化及入編歌曲的介紹,達到拓展音樂視野,提升個人音樂素養的目的,也為畬族音樂的傳播做出必要的貢獻。

二、高校中的畬族音樂教學模式建構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地方文化的挖掘成為各地政府發展文化特色產業,旅游業的旗幟,畬族音樂被賦予了新的社會功用。在游客聚集的景區上演畬族主題的大型晚會劇目,政府主辦的三月三歌會,旅途中畬鄉的對歌、祭祖等音樂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無論是在其他專業學生中還是音樂學專業學生中,校園中的畬族文化活動往往過于強調音樂的“實用”功能,忽視了對畬族音樂本體的關注和了解。導致大學生作為學習者并沒有真正走進畬族音樂,沒有從理性出發系統認識畬族音樂文化的來龍去脈。

為使學生從本體出發認識畬族音樂,作為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可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和舞蹈形體課程中融入4課時左右畬族音樂文化和舞蹈的學習,還可在全校范圍內開設畬族音樂文化和畬族舞蹈的選修課,開展包括畬族音樂的畬族文化主題學習活動,聘請當地畬族民間藝人進校園傳授技藝,與學生們交流,當地的畬族歌舞團體也可安排校園專場演出,讓在校師生真切體會到畬族音樂文化的無窮魅力。也可另設畬族音樂為專業選修課,讓學生學習畬族的基本風貌和關于畬族音樂方面研究的最新進展,學唱各種不同類型的畬族民歌,使學生擁有畬族音樂的基本知識,具備民族音樂素養,培養出具有表演,傳承,研究和創作畬族音樂的人才隊伍。同時學校積極搭建與當地民族藝術團體及相關文化單位人才相互輸送的橋梁,使培養的人才能夠較好的適應文化旅游產業需求和對中小學音樂地方音樂教育需求,形成高校音樂專業與文化特色產業互動機制的良性循環,凸顯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辦學特色?!?/p>

[1] 王耀華,陳新鳳,黃少枚.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8.

[2] 李晨.畬族民間音樂.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12.

[3] 程遠.功能在經歷藝術教育洗禮之后——以高校藝術教育引入畬族民歌教學為例.音樂大觀,2014,05.

猜你喜歡
畬族寧德民歌
非遺活態傳承下畬族銀飾創新設計及營銷策略探索——以畬族銀飾品牌“珍華堂”為例
唱支山歌給黨聽——記畬族三月三節
永安“三月三”
寧德:撐起脫貧攻堅“半邊天”
寧德核電站火災事故的情景構建
寧德時代價值幾何
畬族民歌
上汽與寧德時代合作回收動力電池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藤縣水上民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