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白居易詩中看無聲音樂的美

2016-02-04 09:02李騰鳳
黃河之聲 2016年14期
關鍵詞:大音希聲休止符陶潛

李騰鳳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從白居易詩中看無聲音樂的美

李騰鳳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理解音樂需有一定的文學底蘊,闡釋文學當有一定的音樂涵養。白居易擅“自援琴,操宮聲”,對音樂有著獨特的感悟與體驗,讀白居易描寫音樂方面的詩更是如此。自古人們認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其通過有組織的音響運動來創造形象、表達情感,但在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中,音響(有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與其對應的另一方面即是“無聲”,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在無聲的情況下,怎樣體現其藝術性?人們將怎樣去感受音樂的美?無聲在整個音樂作品中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本文將從文學音樂家白居易的詩中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白居易;詩歌;無聲音樂;音樂美;休止符

白居易(772-846),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在音樂藝術方面有著高超的修養和卓越的成就,愛音樂,通音律,一生作有大量詩篇,其中與音樂有關的近700首,內容涉及歌唱、彈奏、舞蹈等方面(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因此可以說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音樂代表人物。本文將通過分析白居易詩中關于無聲音樂的描述以及其和老子的“大音希聲”、陶淵明的“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音樂美學思想的對比來尋找和發現其中所蘊含的音樂美。

一、“無聲”之別

有這樣一種說法,聽到的音樂很美,聽不到的音樂會更美,這似乎與老子的“大音希聲”有點相似。老子提出的“大音希聲”是理想中的一種音樂,“大音”指音樂本身,是音樂的“道”,從它本身的性質來說,就是“聽之不聞”的?!奥犞宦劽幌!?,這“?!辈皇钦f沒有聲音,而是說我們聽不到。但如蔡忠德先生所說,這種看似是在說無聲之樂勝于有聲之樂,實則是以抽象的無聲之樂來否定具體的有聲之樂,老子把形而上的“道”看得比形而下的“物”更為根本,更為重要,屬于唯心主義,是一種唯心主義音樂美學思想的表現。

關于陶淵明,在《晉書·陶潛傳》中,有一名句——“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這是對陶潛的生活情趣和音樂美學態度的描述。有學者認為這是其強調超越音聲,追求弦外之意,從而把握音樂美之所在,并不是在取消音聲,否定弦聲;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一做法正是對老子“大音希聲”一語的含義的真實寫照。這種獨特的音樂美學思想與其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賞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態度相一致,是老莊思想、魏晉風度與陶潛個性相融合的產物。

但老子和陶淵明的“無聲”之樂,是自然而非人為的,都是一種理想的境界,是一種抽象的音樂,這種音樂只存在于想象和思維當中,是普通人無法聽到無法理解的音樂之美。老子對有聲之樂的否定,其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消極的;陶潛推崇則一種完全的精神上的交流,但在沒有聲音的基礎上談音樂,似乎也是不切實際的,可見他們強調的都是無聲音樂是至高無上的,而在白居易詩中,關于無聲音樂的描寫有如:

(1)《箏》中的“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獣r情不斷,休去思無窮?!?/p>

(2)《夜箏》中的“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p>

(3)《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p>

(4)《五弦彈》中的“曲終聲盡欲半日,四座相對愁無言?!?/p>

以上詩中所描寫的這些“無聲”之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存在于具體的音樂作品和音樂表演中,交織在有聲音樂之中的,不是虛無縹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由此可見,三位智者關于“無聲”的表述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本文將沿著白居易的觀點來論述無聲音樂所蘊含的美。

二、“無聲”之妙

存在于音樂作品中的無聲音樂到底妙在哪里,美在哪里,又是如何表情達意的呢?從以上白居易詩中對音樂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點:

(一)有聲和無聲是互為條件、是動與靜,是內與外的統一?!奥晻盒?、“聲停處”、“無聲”、“歇時”是三首詩文中分別出現的對音樂中無聲的描寫,“歇”、“?!?、“無聲”是指音樂在進行的過程中恰到好處的短暫的停止。其中明確指出無聲之美存在于有聲之樂中的詩句是“凝絕不通聲暫歇”、“弦凝指咽聲停處”兩句,其中當然也蘊涵著有聲之樂的美得益于無聲之美的存在而與其形成的對比,由于音樂存在的特性,有聲之樂長而無聲之樂短才能使其音樂美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彈奏的樂譜中,休止符并不陌生,音符和休止符相互依托,休止符以其無聲來趁有聲之妙,最為特殊的當屬1962年約翰·凱奇創作的《4分33秒》,整個曲子沒有一個音符,但最常見的依然是短暫的休止,如門德爾松的《無詞歌》OP.67 NO.2中,雖然每句都有休止,但整個曲子的感覺并不間斷,并且給人意想不到的新鮮之感。

(二)以有為主,以無為輔,但關鍵在于對兩者巧妙地把握。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以音響為主體,但在音樂的進行中,恰到好處地運用短暫的休止,便能使音樂產生不間斷情感思緒,并為樂曲增添誘人的魅力,詩中“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就是對這一特點的的巧妙描寫。如古箏曲《戰臺風》在一大段掃搖后運用了捂弦的技巧,人為的阻止弦的震動,而此時的無聲反而更加烘托出剛才狂風暴雨的激烈,并能給人以無盡的想象。所以在音樂中有效的運用有聲與無聲的交替,能更好的展示音樂的美,無窮的想象的美。

(三)恰到好處的運用無聲,可以表現出有聲音符所無法表現的某些意象及特殊的情感體驗。無聲能夠表現特殊的意象品質,這在詩句“別有深情一萬重”,“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中表現的最為突出,我們可以從已有的音樂作品中找到許多這樣的實例。

綜上,“無聲”之妙在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有聲相輔相成,并且能讓聽者對音樂有更好的理解,起到有聲音符無法取代的作用。

三、“無聲”的美

白居易音樂美學思想的重要體現即是讓音樂在“有聲”和“無聲”中達到對立統一的和諧與平衡,從而展現無聲音樂的美。在《琵琶行》中,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贊美了無聲的重要與特別之處,使讀者對琵琶女所彈奏的音樂產生無限的想象,音樂余意無窮,更為可嘆的是彈奏至此,并沒有隨著聽者(讀者)的聽覺預期結束此曲,而是在“聲暫歇”的時候將“幽愁暗恨”的力量聚積起來,使其再也無法壓抑,爆發出如瓶子炸裂,水漿迸出的撼人聲響,在這跌宕起伏的聽覺體驗后,曲子雖然結束,但蕩氣回腸的音樂情緒不絕于耳,不禁令人拍案叫絕。這種暫歇即是無聲音樂的美,是一種音樂的不連慣性,并點明了這種不連貫總是短暫的,它依賴于音樂的連貫性,為音樂的連貫原則做鋪墊。

不連貫性和連貫性——這兩者是對立統一的。一方面,音樂的連貫性是指聲音的持續性,即長久的存在,這是音樂的主要構成要素,給人以想象的基礎;另一面,音樂的不連貫性是即音樂的片刻休止,為推動音樂的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這個短暫的休止蘊含著豐富的情緒和一種形式美。通常我們認為一首音樂作品應該是有聲的,連貫的,但不連貫的音樂片段(無聲)與其形成對比,可使音樂情緒得以轉變。不論是悲苦、仇恨、激情、歡樂的情緒都將在無聲之后得以宣泄。

“無聲”之美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讓人讀之便覺熱血沸騰,何況聽之。從《五弦彈》的“曲終聲盡欲半日,四座相對愁無言”中,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點,即內心聽覺與無聲音樂的關系。聽者可以利用內心聽覺延伸對于作品的思考,演奏者也可以利用這種無聲的空間達到不一樣的練習效果。此外音樂中的不連貫處理,可以促使聽者有所感有所思,這不僅是使音樂情緒發揮到極致的不連貫處理,也是演奏者情緒和情感升華的不連貫處理。表演者在處理音樂中的“無聲”之處時,有自己的詮釋和理解,聽者在聲停處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這就是“無聲”所創造的一個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的藝術魅力。

四、結語

無靜則無動,無止則無行。通過對白居易詩中關于無聲音樂詩句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以其獨特的音樂審美視角發現某些前人未能道出的規律,并能夠從音樂的內部出發從而總結出無聲之樂的魅力。通過本文,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無聲音樂是無可替代的,但它是短暫的且必需依賴于有聲音樂之中,而非老子與陶潛所說的“聽不到”的無聲之樂。了解了無聲音樂的妙處、美處,在以后的音樂實踐中,我們應該加倍重視時值雖短但作用巨大的休止符?!?/p>

[1] 張佳穎.從白居易《琵琶行》探討其音樂美學思想[J].2012,13.

[2] 沈文凡,王春明.白居易“歌詩”音樂美學探微[J].2015,05.

[3] 戈曉毅.大樂必和:白居易音樂美學思想探析[J].2005,06.

猜你喜歡
大音希聲休止符陶潛
淺談“大音希聲”
陶淵明的小脾氣
音止意不止,聲斷情不斷
音止意不止 聲斷情不斷
大音希聲,溫婉如玉 Bowers&Wilkins PX
從“大音希聲”看老子的音樂美學意蘊
開卷有益
陶潛辭官隱情
關于“音值組合法”中的“休止符組合法”與“切分音組合法”
大樸不雕(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