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研究

2016-05-20 09:39李志云盧麗瓊陳燕琴等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14期
關鍵詞:不良情緒護理干預

李志云++盧麗瓊++陳燕琴等

【摘要】 目的 探究應用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可靠護理干預措施和方法。方法 88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 根據護理干預措施的差異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4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結果。結果 干預前, 兩組SAS、SDS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SAS、SDS評分較干預前均顯著降低, 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和方法,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 是臨床護理實踐中的理想方式之一。

【關鍵詞】 護理干預;康復期精神分裂癥;不良情緒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4.167

調查研究表明[1], 精神分裂癥患者經過治療恢復到康復期時, 病情比較穩定, 意識清楚。然而精神分裂癥患者此時處于比較脆弱的狀態, 由于害怕被嘲笑、譏諷, 擔心被家庭和社會拋棄, 心態并不穩定, 是抑郁、焦慮、退縮等不良情緒出現的高發期[2]。鑒于此, 本文為了探究應用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可靠護理干預措施和方法, 以便為相關臨床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本文選取了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本院臨床收治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針對患者給予不同護理干預措施后的相關臨床資料進行了比較,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本院臨床收治的88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 其中男68例, 女20例, 年齡18~58歲, 平均年齡(43.45±10.38)歲;學歷初中以上38例, 初中以下患者50例。根據患者給予護理干預措施的差異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44例。

1. 2 護理方法

1. 2. 1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性的精神疾病護理措施和方法, 并且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個體的差異情況實施必要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3]。

1. 2. 2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 醫護人員需要制定護理干預方案, 并按計劃實施[4], 具體包括:①制定心理干預方案, 需要全面掌握每例患者的測評結果、患病史以及相關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情況等, 分析影響患者產生抑郁、焦慮等情緒和行為的原因, 從而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溝通, 使患者自覺配合護理人員, 建立起合作性的護患關系, 有利于患者認識情緒對自身疾病的影響。如果患者具有某方面的才能, 可根據患者興趣愛好督促其參加各種康復活動, 放松心情?,F階段患者的實際情況要告知患者, 鼓勵患者積極面對, 保持良好的心態?;颊哂捎谛膽B緊張, 容易產生曲解認知狀況,對比需要護理人員通過合理的引導, 幫助患者轉換思維方式, 建立正確的認知模式, 摒棄消極的思維, 鼓勵患者建立自信, 客觀對待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并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和抗壓能力, 對于外界的不良刺激, 能夠辨別形勢, 期望值仍處于合理位置。②開展健康知識培訓, 使患者了解防止疾病再次復發的有效方法, 掌握必要的治療知識, 幫助患者合理安排休息、飲食、勞動等時間分配, 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能力范圍內的事情盡量去做, 盡快適應社會生活。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和SDS評分進行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結果比較 干預前, 兩組S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SAS評分較干預前均顯著降低, 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評分結果比較 干預前, 兩組SD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SDS評分較干預前均顯著降低, 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統計結果表明[5], 接近九成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恢復期仍然存在不良情緒, 主要是由于患者擔心家庭及社會可能排斥他, 具體表現為抑郁、焦慮、退縮等, 程度略有不同。事實上, 精神分裂癥患者經過急性期治療以后, 恢復期的病情已經比較穩定, 對自己的患病情況和后期用藥等知識也十分清楚, 治療的關鍵就在于如何控制負面情緒。

人的行為反應是內心情感得到表達的結果, 而認知是行為反應和情感的橋梁, 很多時候事件本身并不會引起人們情緒和行為的激烈變化, 主要是受到對事件的解釋影響, 也就是認知, 因此認知、情感和行為三者之間存在一定聯系, 可以相互影響。認知理論指出, 患者的認知水準決定了患者的情緒和行為, 如果對患者施以恰當的護理干預, 能夠有效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 其情緒和行為也會隨之改變[6-9]。本研究以患者的患病特征為出發點, 通過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實施護理干預, 調整患者的不良情緒和行為, 并使患者掌握自行控制、調節情緒和行為的方法, 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中研究數據資料顯示: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和方法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 其臨床相關不良情緒的改善效果十分顯著, 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后的研究組SAS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對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和方法,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 是臨床護理實踐中的理想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李遵清, 韓鵬, 仇愛玫. 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中華護理雜志, 2013, 48(12):1098-1101.

[2]汪健健, 趙麗萍, 陳瓊妮, 等.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功能和疾病負擔的影響.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25):3046-3049.

[3]蔣菊芳, 張紫娟, 費靜霞, 等. 延伸性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社區康復中的應用.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4, 20(32): 4086-4089.

[4]肖燕. 協同護理模式在慢性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4, 20(11):1330-1332.

[5]孫學珍, 李麗娟. 綜合護理干預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36):4454-4456.

[6]楊俊, 徐柳柳, 杜鵑, 等. 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殺風險評估及預見性護理效果.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5, 21(23):2794-6, 2797.

[7]周玉梅, 唐小偉, 彭愛琴, 等. 綜合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及社會功能的影響.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25):3053-3055.

[8]顧月桃, 朱龍美, 徐雪燕. 精神分裂癥并發肺結核患者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2):237-239.

[9]李華. 延續性護理對首發精神分裂癥病人出院后康復的影響. 中華全科醫學, 2013, 11(6):980-981.

[收稿日期:2016-01-15]

猜你喜歡
不良情緒護理干預
淺談小班幼兒不良情緒成因及對策
南京市勵志學?;@球隊運動員賽場不良情緒的成因及情緒控制的訓練方法分析
立足本校實際,關愛特殊家庭學生
人性化護理模式對胃癌手術患者圍手術期不良情緒的影響效果及臨床應用價值
結構式心理護理對鼻出血患者療效及不良情緒的影響
老年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關系及護理分析
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評價
嚴重創傷患者的急診急救護理干預分析
年輕教師課堂不良情緒與自我調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