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思考

2016-05-30 18:06馬曉紅
小說月刊·下半月 2016年7期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研究

馬曉紅

【摘 要】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覺得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

華羅庚曾說過:脫離實際的數學是人們對數學產生神秘、枯燥與無味的原因之一。而小學生是語言理解能力與數字運算能力形成的基礎時期,此時的學生對這個世界雖然充滿好奇,同時生活中有著許多東西對他們來說太過陌生,對于如果很難以理解的知識就很容易產生反感與厭惡情緒。因對這個世界的無解與好奇,有時候教會小學生一些東西十分容易,所以讓學生理解自己在講授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數學作為小學課程中很抽象的一門課程,跟語文等語言類課程比較起來學生對數學的喜愛就顯得微薄,個人認為這都是因為數學沒有生活化,沒能讓學生理解。本文通過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希望能為從事在這個崗位上的教師們提供一點參考。

一、數學語言生活化

數學本來就是從生活中衍生出來的一門豐富的學科,高等教學中數學可以說幾乎都是抽象的公式、推導以及運算,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卻不能如此教學。單純的數字對學生來說就已經很費解了,如果只是教教加減乘除這些單調的運算,不僅教學很死板,學生的收益也是甚微的。讓學生理解這些簡單的數學運算是跟生活聯系起來,比如和家長去超市買蘋果,1個蘋果的價錢是多少?那么5個蘋果的價錢又是多少?剛開始學生可能會扳手指頭算算,漸漸到了后來學生就會活學活用,在與家長外出的時候會主動計算價錢。

對于學生來說,有些數學語言是需要教師裝飾與加工的,讓這些語言變得富有情趣、通俗易懂,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更有興趣,也更容易學得會。比如說“>”與“<”,可以通過一句順口溜來教學生:“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到,開口在前是大于,尖角在前是小于,兩個兄弟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睂τ诘湍昙壍男W生來說,很容易混淆這兩個符號,如果用這種風趣的講解讓學生記住這句順口溜,那么學生就容易區分了。同時在教長度單位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是在進行“長長短短”的比較,在排大小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是在“排隊伍”,等等。將生活中孩子們容易理解的語言運用到數學教學中,讓學生覺得學數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讓學生覺得數學跟自己關系很緊密,所以想要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應該讓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數學活起來,而不是死死板板的數字與運算。

二、數學思維能力訓練的生活化

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盡量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由于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在教學《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時,有這樣一題“165-97=165-100+3”,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3,難以理解,我就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想:媽媽帶了165元錢去醫藥商店買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參,準備給爺爺補身體。她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65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3元,(應加上3元)。所以,多減去的3應該加上。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經驗的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從而又總結出“多減要加上,多加要減去,少加要再加,少減要再減”的速算規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應用題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

應用題訓練“生活化”是指把應用題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數量關系,理解了的數量關系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三步計算應用題時,我把書上的例題改為和學生生活接近的問題:“要求我們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你會想什么辦法知道?”于是有的學生說去問班主任每個班有多少人再加起來就可以了,還有學生說去問教導主任,還有學生說到學校的校長辦公室直接查電腦就行了不用算。通過學生自己動腦筋想出了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學生的學習欲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

四、數學作業生活化

《新課標》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樹立自信心,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因此我們在設計課外作業時要做到趣味性、實用性、創造性。這樣不但使語言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且能使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1.表現類的作業

把所學的內容表演給家長看,并請家長提出寶貴的意見,或請家長參與當中。如在每一次課后,要求學生回家向爸爸媽媽說說今天數學課上學到了什么,說說數學課上自己表現怎么樣。這一類作業適用于各個年級,利于學生與家人的溝通,也能加強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關注。

2.操作類的作業

布置學生留意身邊的事物,收集有關數學的一些實際例子。如學生學習了“多邊形的面積”后,可組織學生到操場上實際測量、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等等。

3.創造類的作業

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有關數學的趣味性游戲,如“我們學校準備院墻邊蓋一個停車棚,至少能停20輛車,同學們能設計一個既經濟,又最省地方的車棚嗎?”這一類作業鼓勵學生多動腦動手,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猜你喜歡
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生活化教學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影響探析
數學課堂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切入學生生活構筑地理生活化課堂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