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的問題觀照與理論透視

2016-05-30 10:48李敏寇宇利
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中國特色

李敏 寇宇利

〔摘 要〕 個性和共性的關系是貫穿于哲學史的重大問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論域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偉大成果。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從缺乏個性到有豐富個性,同時加強共性的歷史?!坝兄袊厣庇谑笄跋Ω臑椤爸袊厣?,二者有本質的區別;加上“有”字,只表明某種屬性存在的事實,完全不關乎其存在的程度;去掉“有”字,表明該種屬性已經上升為本質屬性。中國特色表示個性,社會主義則表示共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體。

〔關鍵詞〕 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676(2016)02-0015-03

十八大報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放在一起,并提出“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個自信的實質是一個自信,對中國特色的自信。中國特色如此重要,許多學者反映,關心或研究中國問題的外國人一聽“中國特色”就糊涂,弄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外國人糊涂,是不是我們自己就明白呢?“中國特色”這個概念被提出以后,一直缺乏專門研究和闡釋。這一概念在表述上有一個發展變化,它的發展變化也沒有得到重視?!懊徽齽t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準確理解中國特色含義對實際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特色”要解決的問題: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1.個性是關鍵

做人做事與治黨治國有共同道理,都要充分發展個性?!叭藷o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對于黨和國家,個性同樣重要。俄國革命何以成功?就因為布爾什維克能夠特立獨行,與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政黨有所不同,有嚴密組織和鐵的紀律,更適應俄國缺乏民主自由的政治現實;在道路方面選擇了不同于西歐“世界革命”的“一國革命”。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何以成功?因為他也比較特立獨行,獨立自主作為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是對這種品格的詮釋。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對它形象生動的闡釋是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講的:走自己的道路。

2.共性是根本

凡事都有度,發展個性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走上極端。一個人在追求個性的時候,不能否定人性,乃至缺乏和喪失人性;在追求另類的時候,不能脫離人類。在這方面,治黨治國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有個性而沒有人性,另類到不是人類,是歷史上太多悲劇的根源。

3.個性與共性同等重要

在發展個性的同時,要加強共性,或者說,平衡二者的關系。個性和共性之間沒有一個形而下的界限,即物理的界限;也沒有一個形而上的規定,即抽象的公式;因而只能追求動態平衡,二者的關系不是純粹的理論問題,而是經驗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改進??偟膩碚f,不論是個性還是共性,兩者都是一種形式和手段,都不是目的。例如,中國婦女纏腳的時候,歐洲婦女在束腰;中國男人留辮子的時候,歐洲紳士在崇尚假發;這些行為不管被看作個性還是共性,都不見得有什么價值。在當代全球化的時代,許多時尚風靡全球,例如炫耀性消費,幾乎要成為共性,但是這些共性也沒有多少價值。因此不能因為是個性或共性就盲目崇拜;論及取舍,必須以人和社會的發展作為其價值標準。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只要增進總的價值,方向和比例的任何調整都是合理的。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個性與共性的統一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的意義是在國家的層面上,妥善處理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它包含兩個部分;“中國特色”是一部分,講個性;“社會主義”是一部分,講共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把個性和共性結合起來。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作為非常成功的理論,對個性與共性的矛盾關系必然有科學的解決方法,并且有高度凝練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毛澤東在1938年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1]它同樣包含兩個部分,“馬克思主義”是講共性;“中國化”是講個性。整體上就是把個性和共性結合起來。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同之處是命運比較曲折,被提出后沒有得到堅持,解放后毛澤東把它修改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2]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重新提出“中國化”的概念,并且用它概括整個黨的歷史,他說,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這一概括進一步印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共同的精神實質,同時表明“中國特色”的歷史方位。

二、“中國特色”的演變及其語義學解釋

“中國特色”由鄧小平提出,但是他的原話是“有中國特色”,這一變化發生在黨的十六大前夕。[3]“有中國特色”與“中國特色”有區別,而且是有本質區別。

比方一位女士,遠看是滿頭青絲,近看有幾根白發,對她的正確表述是一個“有白頭發的女子”,錯誤的表述是一個“白毛女!”同理,看見一匹黑馬,如果發現它身上有幾根白毛,只能說它是一匹“有白毛的馬”,不能說一匹“白毛的馬”。要不然,只要有一根白毛,豈不成了白馬王子之馬?

從這些用法可以總結一個規律。加上“有”字,意味著不論百分之一,百分之十,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九十,還是百分之九十九,都叫有;即不論是極少數、少數、多數、大多數,還是絕大多數,都叫做有?!坝小辈桓嬖V你有多少,只是和“無”相對,必然起到弱化語氣和模糊內涵的功能,并且一般地表示“有而不多”的意思。相反,去掉“有”字之后,語氣得到強化,意味著修飾語就是被修飾語或中心詞的本質,例如“有女人的世界”與“女人的世界”。增減一個“有”字,可以改變從屬關系,例如“有我的城市”意味著我屬于城市,“我的城市”意味著城市屬于我。當“有女子的學?!弊優椤芭拥膶W?!?,恐怕就成了“女兒國”,若問指稱對象的存在問題,可以說,限定詞是中心詞的根據。加“有”短語與此相反,中心詞的指稱對象是限定詞指稱對象的存在根據。

歷史的發展和概念的變化相一致,即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當鄧小平提出“有中國特色”,特色實際上還不多,例如農村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城鎮的個體工商戶、窗口式的對外開放。政治上,民主和法制剛剛起步。這些特色是特色,但是和日后的特色相比,在數量和實質上都大大遜色。這時候的特色,只是新質的發生,量變的開端,是新生事物。

到了十六大,“有中國特色”變成“中國特色”,特色就非常豐富了。經濟體制方面,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作為體制被取消。經濟制度方面,也做了重大調整,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對外開放方面,和初期不可同日而語,從重點開放到全面開放,進而制度性開放,即在WTO框架內的相互開放。政治方面,也完成了巨變,法制變為法治(rule by law變為rule of law),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成為三駕馬車。特色已經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有多少的問題。顯然,中國特色已經和社會主義不可分割。

后來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的繼續。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理念得到確立,在根本任務方面,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經濟方面,社會保障成了國家的基本制度。政治方面,基層民主和網絡民主蓬勃發展,直接民主獲得了全新的形式,有力地抑制了街頭民主的沖動。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是物的發展,也是概念和話語的發展,“中國特色”這個概念也在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概念中,中國特色已經是百分之百,當然,社會主義也是百分之百。因此,二者是相互滲透的關系,在中國,沒有脫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沒有脫離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

三、中國特色的理論意義

首先,中國特色是和蘇聯模式的對比。蘇聯模式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具有人類文明和社會主義的共性,也繼承了俄羅斯的民族文化和沙皇時代的官僚體制,因而具有自己的個性,雖然有些是比較消極的個性。蘇聯模式在特定歷史階段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面對新的時代特征和發展條件,沒有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和國情相結合,汲取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共性和個性得不到良性發展,并且持續互動。尤為重要的是,對現有的共性和個性缺乏自覺和反思,往往把它推向反面。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特點是逐步突破蘇聯模式,例如建國初期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接下來的社會主義改造。蘇聯解體而我們屹立不倒,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改革開放初,中國特色主要是對蘇聯模式的改革。當我們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蘇聯模式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逐漸消除,中國特色第一個含義的使命也基本完成。

其次,中國特色是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的具體設想和個別論斷是針對西歐先進資本主義的歷史條件而提出的,因此講特色,必須堅決地“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3]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提出“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顯然是我們黨多次教條主義的重要根源。江澤民提出,只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3]顯然是對歷史的回應。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前提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也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和實踐相結合,這樣既能避免壓抑個性,特別是黨和國家的個性,又能避免缺乏共性而失去個性發展的基礎。

第三,中國特色就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F代化和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一直不可分割,鴉片戰爭以來先進中國人的理想都是現代化,例如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鄧小平“三步走”。社會主義本身不是目的,現代化才是目的。但是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是同義語,二者在實踐和理論上會遭遇同樣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蘊含的哲學原理和思想方法,對于現代化完全適用,這樣就產生了中國特色的第三層含義,即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亦即鄧小平反復強調的“中國式的現代化”,一方面要研究現代化的共同規律,一方面要研究現代化在中國的特殊規律。中國實行市場經濟,進行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說明中國已經充分了解現代化的共性。當前中國應該更加重視現代化的個性。中國的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學習發達國家,歷史證明,只要是照抄照搬,注定都要失敗。資本主義在二戰之前的社會矛盾、日本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沉睡”,美國在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同期的歐債危機,說明洋教條同樣沒有前途,要求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或者說,在現代化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包括在市場經濟、社會福利等各方面的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658.

[2]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6.

責任編輯:郭麗娟

猜你喜歡
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中國特色
“制度自信”呼喚更多細節創新
如何增強政治認同和道路自信
賈康:“中國特色”的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習近平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思想
淺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特點
“中國特色”的低速電動車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性與普遍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依據研究
探索并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創建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