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技術時代下的公共藝術

2016-05-30 10:49曾令香
創作與評論 2016年16期
關鍵詞:浙江藝術

曾令香

從宏觀角度來看,公共藝術是發展與流變的。公共藝術除了藝術的本質屬性外,還離不開與公共空間、公共人群、城市、歷史、時代等的關系。然而,當下公共藝術面對的人群和時代在發生巨大改變。我們已經步入高鐵、移動電話、互聯網、虛擬空間和網絡、facebook等這樣新技術媒體構架的新的生活。數字多媒體技術和高科技已迅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類型、交流方式等社會生態的方方面面。電腦、數字化社會、智能信息社會構筑了這個時代全新的地平線。信息科學隨著電子通訊和聲像媒體的發展,如同社會學一樣,迅速改變著人們認知心理學和哲學。電腦和高科技的表達語言逐步發達,幾乎與人類開始形成一種別樣的“共生”關系。它們已將我們堅定地帶入了一個不一樣的社會?!半娮釉杼谩钡責崂苏絹碓綇姷拇碳ぶ覀兗拔覀冞@個社會的肌體,改變著我們的環境、改變著我們的心理再現系統。正如馬克·第亞尼在《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文中所述:“電學、電子學和電腦還為今天的藝術家提供了一種新的創造工具。所有這一切都促使我們不斷重新考慮我們的知覺,以便能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眥1}所以,科技數字媒體跨領域運用成為當下時代語言。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運用成為時代的必然。

公共藝術中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運用,適宜公眾人群的時代性審美需求。新技術媒體的利用會鋪開公共藝術新的語言體系、開拓公共藝術新的可能性。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算是新技術時代下公共藝術的一場盛宴。其中,浙江館從城市的主題出發,立足于展現八千年歷史文化傳統積淀與魅力,卻結合了新時代數字媒體藝術及獨創性的科學技術運用,浙江文化演繹得時尚、親切,同時令人耳目一新并富有哲理,成為公共藝術家如何從自身與當下新語境去實現個人與社會、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有機交融的典型案例。在后廳《六戶人家》立體家庭生活場景裝置中,采用觸屏播放系統,觀眾通過不同年代按鈕可以讀解不同家庭不同時代的生活圖景、今昔歲月變幻展現浙江30年的人文變化。尤其當觀眾觸摸“今天”按鈕時,通過互聯網會浮現四個家庭連貫性的、實時的生活場景畫面,使展廳與真實的浙江城鄉生活密切相連,融為一體。并且展廳里還設計了一款飛行仿真模擬器,觀眾可以在有限的空間里穿越無限的浙江山山水水、穿越江南小鎮、穿越美麗江南的城鄉風情,以雄鷹一般全新的視眼俯覽大地、體察浙江城鄉發展景象。在這些藝術與科技的有效結合中,公共藝術延展了空間廣度、延伸了時間的緯度,甚至于由于時空的共時性出現,讓人產生坐擁時空天下的幻覺和無窮想象。原方案中還設想了將后廳11個地市文化展項中,在11個地市的主要廣場通過數字光纜傳輸,同步播放浙江館的實時現況,以勾連起浙江11各地市公眾全民參與、和展廳與浙江整個現實地域緊密的空間銜接。拓展了公共藝術的參與空間。丹麥一個叫BIG的建筑事務所于聯合Flatcut,localprojects和Zumtobel在紐約時代廣場中心制作了心形互動公共藝術作品(如圖1),利用廣場的人流、空氣和觸摸來啟動及為心形注入活力。該作品約十英尺高,用4百根透明亞克力管造型、采用Led照明。透明管折射著時代廣場的燈光熠熠生輝,當圍繞在愛心周圍的透明管隨風搖動時,懸浮的愛心會“害羞”、會翩然而動、當公眾觸摸一個心形感應器時,人體的能量將會傳遞給愛心使它更亮并加速跳動。

如何將科技運用到藝術中不僅僅是個技術手段和表達方式問題。簡單利用科技能力來實現視覺獵奇與視覺沖擊力是容易做到的,科技的運用不僅是為了愉悅感官??萍嫉乃囆g化運用必須緊守一種詩意品質為內核,凝練的的情感形式為表形,以現實的哲理性思考和未來展望為依托,否者,容易陷入技術的功能性堆砌和炫技的媚俗地步。同樣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浙江館的設計為例,它實現了讓原創性的水面投影科技、雙曲面投影、無痕升降、霧森科技等先進的科技巧妙地融合在江南千古詩情畫意之中,并利用魔術般的奇幻手法讓觀眾領略浙江八千年的傳統文化風情、傳達浙江精神,讓觀眾參與互動,共同見證、創作、觀看浙江歷史風云變幻?!爸窳⒎健钡?5536中Led燈光運用,非常詩意地表述了綠色浙江通透靈秀的江南感受。

水是大自然里人類最親近的元素。小時玩水、瀑布賞玩、溪河里戲耍,給我們留下難以抹滅的情感記憶。在作品方案《water broad》中(圖2),藝術家通過交互感應和Led背投科技讓人輕松自然地“玩水”、體會淡藍色純凈的水的細膩表情,體味與水間的親密感情。

另外,在我們早已邁入全球化的時代,國與國之間、民族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促使人們的視眼迅速的擴展,隨之而來的是人類主體精神的需求越來越豐富。再加之媒體的發展,為人類打造了越來越強大的社會交流性空間,社會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交流、互動的新面相。而且,當下社會,由于信息虛擬技術帶來社會許多改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改變,而思維方式的改變又表現在,‘多數傳統的兩極對立,如物質與非物質的對立、精神與身體的對立,天與地的對立,主觀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對立等等,眼看著一個個消失了?!眥2}人們的認知也越來越多元化了,對藝術尤其是發生在公共空間的藝術的需求和接受也越來越多元化。這些時代背景的改變,已經鑄成了公共藝術(尤其指我國公共藝術)已不再是城市雕塑即公共藝術本體的單純形態,公共藝術不再只是說教言理,而是越來越講究從“功能性”向服務型轉變,注重公眾的參與互動。

公共藝術的互動表現出如下特色。一,公共藝術的多元互動是通過各種手段方式媒介、各種藝術形態表達公共藝術理念,來達成作品與公眾的相互影響、公眾參與的審美效果。因此,多元互動體現了對公眾人群一種人性化的尊重,是“公共生活中對話的公共媒介物”的價值體現。{3}二,多元互動的訴求,將公共藝術由單純的視覺體驗轉向觸覺、味覺、嗅覺等多方位多層次的身體感覺和知覺體驗,豐富了公共藝術的表現性。三,多元互動地強調將多種元素的有機融合、溶解與統一的利用,強調一種哲理性、未來性的追求為審美內涵。四多元互動體現一種抽象的詩性品格,將各種元素提煉凝聚、是一種詩性的能量匯聚而不是羅列和疊加。

其中浙江館的創作集合了浙江地域文化的多種素材,以及雕塑、景觀裝置、多媒體影像、光效應、建筑等多元藝術手段,讓觀眾可游、可觀、可觸、可聞、可嘗,可以讓自己的肖像出現在江南屋影里,出現在青瓷大碗里共同參與浙江數千年歷史篇章的巨變。浙江館將浩繁的浙江文化元素以碗、水為主線自然生動的同一起來,創造了一場對浙江文化匪夷所思的全方位體驗,一場獨特的詩意之旅。

再者,我們已邁入的虛擬信息化的新技術時代,數字媒體已改變了我們原來物質世界的許多概念,新一代人群在許多虛擬的空間氛圍里成長。公共藝術也逐步在悄悄改變,原有的靜態雕塑“政治說教”“助人倫、成教化”的單一功能性傾向已逐步變弱,公共藝術的形式與功能正在一種新的“語言”中合并轉化,成為一種新的語言對話方式。在這個對化體系中逐步啟動了感覺力量的相互交換,而不是派發的姿態;是試圖自由地釋放每個人的精微的感覺,由此公共藝術的價值指向更深層的人性化。進而,公共藝術不再被歸類于某種單一的形態,如雕塑即雕塑、景觀即景觀、表演即表演等,卻正在以一種更加有機融合的跨領域新形態出現。而且,它越來越形成一種與人的“共生”關系,而且能以一種最自然的行動造成一種變化,悄無聲息地改變我們的周遭環境。在這樣的氛圍里,強調互動,關注受眾體驗,讓展覽或欣賞變成可看可玩可品的活的過程而不是只呈現冷冰冰的靜態視覺產品。譬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德國館的“動力之源”(如圖3)展項里,觀眾一起參與,金屬球會做出豐富的回應。觀眾們越踴躍越齊心金屬球產生的能量就越大,每一個人的努力和團結會讓城市更充滿活力,如此理念在玩中被輕松表達了。浙江館的影像捕捉系統的巧妙運用讓觀眾一進場便驚訝地發現自己已融入輕煙繚繞、飄渺悠遠的浙江畫境。觀眾觀賞完浙江盛景后在出口處小啄一口清茶,把浙江的秀雅流到身體里再帶走,等等。更有可能的是,公共藝術越來越會產生一種將適應新人群的新技術與藝術很好的融合,創造新世紀公共藝術發展的新緯度。越來越會開放體驗的空間廣度與深度,讓公眾共享那種不確定的內在體驗,開放那種種自由的無名的體驗,讓新技術逐漸激發那(因為工具理性)鎖閉在所有生命中的無窮可能性,打開意義的新領域, 從而讓實在的生命感成為公共藝術主角,體現讓生命詩意地棲居于自然的理念訴求。

這里需要做進一步的假想。描述之前,先舉一個例子,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曾提到過一個公共藝術項目,面對一條叫“四萬十川”的河作方案(如圖4)。其中有個叫“腳印景觀——踏上四萬十川”的方案很感人:這一創作組人員通過原大的腳印形黑色樹脂蒙板窗口,用眼睛“踩踏”了整個四萬十川河邊。該方案通過照片展示了他們借助感官模擬光腳踩踏地面時人所能感受到的觸覺感知。原研哉在文中說道:“當我們見到一副展示在一個普通方形鏡框里的魚的圖片時,我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魚身上。當把魚放到一個腳印形照片中,我們就會明顯意識到魚是一個會被踩上去的東西。當一樣物體在展示時附帶了對感覺通道的示意,我們便會在我們的意識中反射式地模擬這一示意的行為。作為一種可以踩上去的物體展示的魚會引起一種感覺混合的結果,包含我們的觸覺感知?!眥4}在這里“混合感覺”被簡單的語言調動起來了,卻還原給觀眾豐富的感官體驗。

最后,我們可以假想:隨著新技術時代的發展,這個日漸豐富、復雜的社會發展結果,是否導致公共藝術也一樣開始強調一種全體驗的表述呢?藝術是否會詩意的攝取科技的力量,來創造一種讓人還原為鮮活體驗的人而不是體制規則游戲中框范的人呢?是否可以通過高科技的力量建構一個新的將人從技術和工具中解放出來的、從空間隔斷物質載體中開放出來的自由的人,通過公共藝術中某種神秘的和隱匿的力量使某些事情發生、某些事物運動起來,從而讓公眾透過歷史長河回到遠古的、神秘的和詩意的原點去呢?讓身體的詩性和每個人的創造性、甚至于潛在深處的夢的神秘逐漸投射出來,進而完成公共藝術新時代的意義完型。

注釋:

{1}{2}[法]馬克·第亞尼編著,騰守堯譯:《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頁。

{3}馬欽忠:《公共藝術基本理論》,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94、395頁。

(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

猜你喜歡
浙江藝術
Mother
掃一掃閱覽浙江“助企八條”
Dave Granlund's Cartoons
紙的藝術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雙下沉、兩提升”之路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浙江醫改三部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