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認識與思考

2016-05-30 10:49孫常吉
創作與評論 2016年16期
關鍵詞:城市雕塑雕塑公眾

孫常吉

當下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不僅具有一般文化功能,還有巨大的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城市雕塑的設置逐漸成為公眾文化態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表達方式。公共藝術是存在于公共空間的藝術,能夠在公共空間里與社會公眾發生一定關系的方式,這種方式包括了靜態與動態的多種形式,是具有時代性、文化性的藝術形式,是體現公共空間民主、開放、共享的精神和態度。

城市雕塑和公共藝術是有著密切關系的,但是二者又是有區別的?!肮菜囆g是一種內涵和表現形式更加寬泛的當代藝術的概念,城市雕塑對于公共藝術而言,只是它眾多的可能方式的一種,即公共藝術可以借助城市雕塑的方式實現它的公共性”{1}。雖然城市雕塑是公共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它的本質沒有發生改變,依然是雕塑造型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展現,因此,對于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而言,回歸到藝術的本質中來,不僅是對藝術的尊重,更是體現出對城市公共藝術文化的尊重,也是對公眾權利的尊重。

公眾的參與性是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設置過程中,反映出的一個城市的社會民主和城市文化的深層次問題,體現的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尊重與被尊重的問題,同時體現出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與公眾群體的關系。城市是公眾的,空間是公眾的,那么城市公共領域中的雕塑藝術表現出來的審美取向和社會價值要符合城市公共空間的需要,同時還要符合公眾審美的需求。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應該體現對城市文化和公眾權利的尊重,那么這就引申出公眾參與到公共藝術中的關系,在這個關系里公眾的參與有兩種方式:一是主動參與,另一個是被動參與。

一 、被動參與性,實際上是指公眾的審美是被制造出來的,是當下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存在的常態。這種常態是指城市雕塑的設置,尤其規格不算大的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間中設置完成后往往讓人吃了一驚,往往公眾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時候多了個這東西,這是什么?什么材料的?怎么會有個這?”這是公眾最正常的反應。

被動參與這種有兩種形式,首先,“命題”參與,這是考量藝術家和公眾的一個極好的方式?!懊}”其二:毫不知情的被參與?!懊}”參與是指組織者會根據公共空間來設置雕塑,雕塑是有命題的,命題是組織者自己提前設計好的,歷史的亦或現代的題材,總之,根據這個題材來讓公眾參與這個城市雕塑所要形式、尺寸、規格、材料等等,當然,很多時候甚至連規格、材料等都是限制好了的,對進行參與的公眾或者藝術家而言就是個“填空題”,只不過這個“填空題”沒有標準答案罷了。這個明天及條件往往決定了這個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所能達到的審美層次和認識高度。并且,當組織者把選擇出來的這個命題的“填空題”的幾種答案以某種方式公布出來的時候,明天就變成了“選擇題”,這時候公眾的參與就變成了選一還是選二的問題了。

其次,被動參與的被參與,是指公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到其中,但是這個參與到其中只是參與了最后的環節——觀賞。也就是組織者在根據公共空間中的需要或者根據組織者的需要在公共空間中設置了雕塑,雕塑完成后公眾才發現公共環境中有了城市雕塑,這種城市雕塑很多時候有著強烈的個性表達,公眾只是參與了觀賞和評判,評判之后就是去適應和習慣,公眾也就是一笑了之。這種被參與的現象在這幾年的城市發展中逐漸的減少。

二、主動參與是指公眾對包括對城市雕塑的內容、規格、形式、材料等,甚至到雕塑的建成之后的觀賞參與,這些都是主動的參與。誠然,這種主動參與未必一定能夠實現一種高水準、高審美層次的藝術作品。公共藝術未必一定就是公眾的精神家園,因為,公眾的文化層次和審美能力不同于創作個體的文化層次和審美能力,這也是很多文章中強調的“城市雕塑是一個城市文化的體現”。但是這種參與性能夠滿足公眾的一些精神需求,能夠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某種精神滿足;這種主動參與性體現了一定的公共性和民主性,在一個文明、民主的社會中應該是一種常態而存在?!肮菜囆g與公共性是緊密相連的,一個成熟的市民社會或市場經濟社會是公共性的前提條件,在經濟領域中平等交換的原則體現為公共領域中公眾意見的交流和公眾意志的實現?!眥2}因此,主動參與應該注重的是過程,注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民主思想和文化精神,至于城市雕塑作品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層次的高低,與這種民主思想的體現相比,就應該變得不重要了。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社會民主程度的提高,我們應該相信這種被參與的形式也逐漸的被主動參與所代替,民主終究會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文化精神是城市發展的方向,公眾主動參與也是一個城市逐漸成熟的標志。

公共藝術的興起給城市雕塑帶來一定的發展,但是目前城市雕塑的現狀像沒有規則的游戲,無論是內容表達還是形式設計,都顯得無序而雜亂,美與丑、好與壞缺少一種評判的標準。拿什么標準來設置、評價或者討論眼下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以便更好地促進城市雕塑藝術的發展,是用西方人的觀點或標準來評價,還是用最時髦的“當代藝術”作為標準,或者是用帶有東方審美情節的“意象”來判定城市雕塑,這一系列的問題實際上是困擾公共藝術的一個大問題,也是受眾群體所要弄清楚的問題。藝術已經不是少數人的特權,從高貴的殿堂走向大街小巷,走向廣場花園,走近大眾,由裝點特權或者重在說教而轉向與大眾互動,成為生活的一種方式。因此,這個問題解決的好壞實際上也印證了一個城市文化秩序的好壞,同時也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深厚與否的標志。

隨著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本土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和西方現代藝術文化對當代本土藝術文化的影響,長時期以來雕塑藝術造型的方式和形態都是學習或者模仿西方雕塑藝術造型的方式和形態,我們習慣了用西方文化體系的思維方式和評判視角來看待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藝術,但是在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沿用西方的抽象、具象的表達方式,是不是就一定會是成功的呢?這個問題是一個很難蓋棺定論的問題。

應該遵從溫克爾曼的名言“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3},對于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的評判有兩種尺度,一種是回歸藝術的單純性的角度,一種是追求城市文化性或者文化性的角度,這兩種審視的角度實際上是有針對性的,是針對公共藝術中的雕塑小品和具有紀念性功能的城市雕塑。

“高貴的單純”,這應該是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小品所要達到的狀態。單純是一切藝術追求的本質,放棄一切與藝術沒有關系的復雜的東西,追求藝術作品中對美的單純性的表達。很多時候,我們被附加在作品中的文化符號或者元素干擾,導致公眾對形式和語言無法分辨,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的能力往往制約受眾的審美想象力。

在這種單純性的追求層面上,我們完全可以不去考慮文化視角的問題,只要是好的美的形式,能夠打動人的形式,我們都可以拿來作為我們表達的形式,不要刻意去考慮是那種文化形態。

一件公共藝術中的作品,完全可以放棄或者擺脫傳統意義上的,必須承擔某種歷史意義的重任,公共藝術中的作品完全可以是對單純美的表達,讓公眾看得輕松而愉快。在社會生活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公眾需要一些相對單純不復雜的藝術作品來愉悅心情,畢竟是公共領域內,公眾才是受眾的主體。

“靜穆的偉大”,是紀念性城市雕塑的追求的審美狀態,也是一種審視城市雕塑的視角,它在某種程度上是政治性和本土文化性的。這一類的雕塑在前蘇聯、美國、東歐等國家和地區比較多見,國內比較著名的有《人民英雄紀念碑》《歌樂山烈士紀念碑》《詩魂》等。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在很多時候是具有紀念功能的,因此它肩負著記載歷史、傳承文明、昭示后人的偉大使命。這是一類紀念性城市雕塑,這一類雕塑在城市文化發展的今天必須依然存在,將來還是需要存在;這一類的公共藝術往往會成為公共藝術的主角,往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公眾對民族和歷史的紀念性審美文化的共同需求。

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中要不要城市雕塑,要哪種形式的城市雕塑,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的問題。同時,如何審視與評判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個復雜的問題,也是很難有標準答案的,但是我們換個角度去思考也許會能夠解決一些問題,從公眾的角度,讓公眾審美取向和審美態度的成為評判城市雕塑的標準。這種標準中也許夾雜著諸如過于平庸的、世俗化、過于自然主義等城市文化中的弊病,但畢竟公眾是審美的主體,因此,評判者不應該是某個專家或者機構而是公眾,是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主體?!霸诔舐堑瘳F象中真正受害的,只是城市里的普通市民。因為他們的生活空間被這些丑陋雕塑或者說被制造丑陋雕塑的人給破壞了?!眥4}其實面對這些丑陋的城市雕塑,不禁會讓人思考雕塑的尊嚴在哪?是誰放棄了大眾的審美?“一個雕塑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間中,你躲不開、繞不過,想不消費也不行,這其實已構成視覺暴力?!眥5}

城市雕塑是不是一個城市的標志?一個城市的標志是不是就一定是城市雕塑呢?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去思考。

做好的雕塑比把雕塑做好了更重要。是審美層次高低的問題,也是文化審美定位高低的問題,寧缺毋濫。由于形式的匱缺和評判標準的不確定,每個人對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理解不同,比如外地人說起洛陽,人人都知道牡丹,甚至很多人都不能把洛陽和龍門石窟聯系起來。說起西安,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兵馬俑和鐘鼓樓,再不就是回坊的賈三包子,印象里就徹底沒有城市雕塑,算一算中國城市雕塑那么多,有幾個是真正的“標志”起來了?

面對在塔利班已經被炸毀的巴米揚大佛,伊拉克已經拆掉的薩達姆像,蘇聯解體時已經推倒的列寧、斯大林像等等,我們是不是應該認真思考城市雕塑的含義?很多藝術家美化城市雕塑往往用這些語言:“城市雕塑體現一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風貌”,“是歷史人文、地域文化的縮影”,“是一個城市的標志”, 但是站在歷史的今天,辯證的去思考,對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而言,最重要的是解決形式問題,至于文化的涵蓋與標志性的表達,只能算作一種追求。因為公共藝術不是百科全書,城市雕塑也不是字典,更不是歷史小說或者史詩,任何一個公共藝術中或者城市雕塑中對一兩個歷史文物圖案或者文化符號的運用都無法代表一個城市漫長的、甚至幾千年的歷史,沒有哪個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真正能涵蓋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地域的民族文化、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因此不能過份美化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在公共藝術中要清楚的理解所謂雕塑本身的特點,也要清楚面雕塑自身的弱點,如果我們真的想讓城市雕塑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我們就必須遵循藝術的規律,“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6}。

對公眾而言,如何讓公眾更好地融入到公共藝術中來,是藝術家要用城市雕塑解決的一個問題。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置身于開放的空間,以它自身所具有的形象特征,給予公眾平等的欣賞或審視、評判或交流互動的權力,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公眾文化及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具備城市文化中最基本的特征——民主化、世俗化,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本身就是一種共享藝術;它應該打破傳統觀念的禁錮,從藝術的圈層與界限中釋放出來,從精英文化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徹底的融入公眾文化生活中。

不要讓公眾與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的關系遙不可及,城市雕塑藝術不應該是公眾生活中一個匆忙的、既熟悉又陌生的過客。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也許在公眾的藝術審美觀里,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很可能是一塊石頭、一根木頭、一個拴馬樁、一個飲馬槽、一組假山……它應該是不突兀的,親近人們情感的,親到自然;美化環境的,美到極致。

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凝練也好,繁瑣也好,實際上都是城市雕塑的公眾文化,這也往往凝結著一個城市的氣質。城市雕塑要遵循藝術發展的規律,塑造有真正尊嚴的城市雕塑,從而塑造一個有氣質和品位的城市。

注釋:

{1}孫振華:《關于當代城市雕塑社會價值的思考》,《西北美術》2004年第2期。

{2}易英:《公共藝術與公共性》,《文藝研究》2004年第5期。

{3}[英]克拉克:《裸體藝術》,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4}{5}王洪義:《丑陋雕塑誰之過》,《藝術評論》2012年第10期。

{6}邵大箴:《城市雕塑:寧缺毋濫》,《美術》1987年第6期。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猜你喜歡
城市雕塑雕塑公眾
巨型雕塑
公眾號3月熱榜
我的破爛雕塑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寫實雕塑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城市雕塑
自然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