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公共藝術作品創作

2016-05-30 10:49王林
創作與評論 2016年16期
關鍵詞:藝術作品創作空間

王林

近些年,公共藝術的發展,在中華大地上可以說是如火如荼。究其原因,無非是城市舊環境的改造與房地產業的興盛給公共藝術帶來了春天。自20世紀90年代末到今天,公共藝術遍地開花。這些年來,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它們又被拆拆建建,從未停止。這些作品的去和留往往都摻雜著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不同的作者或不同的甲方都會帶給這些作品不同的命運。在人們眼中,這些作品被很多人認為是雕塑藝術,也有的人認為是裝置藝術。其實,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存在各種匪夷所思的主觀臆造,不能冠以藝術一詞來掩蓋其丑陋的本質。因為制作作品的人員魚龍混雜,藝術修養和能力良莠不齊,所以就出現了一大批造型粗陋、質量不高的垃圾作品,給城市或公共環境帶來了嚴重的視覺污染。這類作品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嚴格界定的話,不能稱之為公共藝術,充其量也只能叫做景觀產品。

在我國,公共藝術出現這種惡俗現狀,因素并不單一。這些作品大多都是金錢利益下的畸形產物,與藝術沒有太大關系。當然,并非所有的公共藝術作品都存在這種現象。建國至今,還是有不少藝術價值極高的公共藝術作品流傳于世。由于是真正的藝術家們創作,因此,不少作品成為城市的名片和公共藝術典范。

創作者開始創作一件公共藝術作品,首先要考慮的是“公共”二字?!肮病?,廣義上講是公開共用的意思。那么,公共藝術指的就是在公開共用的場所放置或裝置的藝術作品。既然作品處在公共場所,它周圍的地域環境、場所空間、審美受眾、人文特色等客觀因素便成為它不可分割的審美要素。

創作一件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十分不易,需要分為幾個階段才能完成。在這幾個階段中,創作者需要依據審美原則立意,運用藝術語言創作,經過反復錘煉后完成作品。筆者是雕塑專業博士,從事公共藝術創作多年。根據實踐經驗,粗略總結了幾點要素,僅供大家參考。

一、作品與環境和諧

首先,在創作初期,創作者要考察作品周圍的環境場地,判斷該環境是人造環境還是自然環境。環境的屬性很重要,關系到作品和環境的協調感。如果是自然環境,創作者便可根據其中的自然元素構思作品??梢詫數氐纳剿坝^、花草樹木、動物等自然元素符號化、抽象化,進行藝術創作。在我國,地域特征和自然面貌差異很大,創作者要加以判斷,不可亂用。如果當地人對作品中的自然符號有陌生感,就很難產生藝術共鳴。例如,在西北邊塞地區,放置一組帆船作品就不如一組狂奔的野馬給觀眾帶來的共鳴大。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地制宜。否則,即使作品再美、再有藝術性,也很難實現其意義和價值。

如果作品所處環境是高樓林立的城市廣場或者具有強烈商業色彩的商圈,影響作品藝術效果的客觀因素就驟然增多。商用建筑造型設計強調個性,構造復雜多變,裝飾色彩斑斕,講究點線面的構成,注重建筑外立面的視覺效果,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群。這種環境是往往是年輕人的聚集區,作品創作時不僅要和建筑環境相得益彰,也要要迎合年輕人的審美喜好。作品風格最好偏向時尚、簡約、夸張;造型語言要講究抽象性和時代性。否則會很不協調。例如,在一個上海某大型商圈廣場內設計一組陜北老農打腰鼓,整個氛圍就會顯得怪異荒誕,十分尷尬。

另一種是有大量的居住人群的居民小區附近的休閑廣場。在設計此類公共藝術作品時,要避免神圣化、紀念化、低級化。過于神圣化會讓周圍人群產生拘束感,身心無法放松,例如,在休閑廣場設計一尊大佛。過于紀念化會讓市民心靈處在焦灼狀態,失去工作之余的放松心態,例如在廣場中心設計一組烈士像。在我國,這類廣場也是少年兒童的樂園,作品內容忌諱低俗化。尤其是一些大量暴露生殖器、性場面等所謂的當代藝術作品,不僅嚴重影響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也會使群眾產生強烈的反感。

其次,創作者在構思作品前期,還要判斷環境的主色調。這一點十分重要,往往被忽略。自然界色彩豐富,所有物體都有天然的顏色,美術上稱之固有色。例如,樹葉是綠色,天是藍色等。在色彩學中,有原色、間色、復色、補色等。自然界的色彩是固定統一的,人造環境的色彩是復雜多變的。除了石雕、木雕等自然材料,公共藝術作品的視覺效果一般離不開色彩的渲染。彩色雕塑和裝置是時下公共藝術作品的主流形式。在非特定要求和條件下,創作者應當將作品的顏色和周邊環境的顏色有效區分,進行視覺互補。不能在一片綠色的樹林里裝置一件綠色的雕塑,讓觀眾產生視覺混淆?;蛘?,將一件色彩斑斕的作品放在一個琳瑯滿目的集市地帶,也會產生上述情況。按照視覺經驗,人們在同一環境下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或者審美疲勞。如果作品的色彩和環境雷同,就會顯得多余。

二、作品與空間吻合

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品和所處環境的空間關系必然是協調的。一般情況下,過于狹小的場所,不宜放置體量巨大的作品。否則,不僅會影響環境的公共功能,也會給觀眾制造出超常的視覺壓力,帶來反感;相反,在空曠的場所就可以將作品的體量做大。這里所說的大,并非單指體積,也包含作品的空間語言處理。作品的空間語言處理是很專業的技術,創作者需要具備較長時間的造型訓練和較高的審美素養才能游刃有余。例如,放射狀的線條、抑揚頓挫的節奏、疏密有致的布局以及點線面的關系等等,都是解決空間美感的要素。在作品體量不大的情況下,合理巧妙的應用這些要素,可以使作品具備空間張力。

這些年,不斷進行的舊城改造和城市擴張,給城市建設者們創造出十分寬泛的設計空間,城市中出現較多的功能分區。大到湖岸山坡、政府廣場、城市中心廣場、兒童樂園、主題公園,小到商圈、購物廣場、環島、高速出口、樓角街邊等,是放置公共藝術作品的理想場所。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空間特征;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視覺效應。創作者在創作作品前,要抓住空間特征,讓作品與空間藝術吻合。當然,特殊情況例外。例如,兒童樂園里的公共藝術裝置,就必須兼具審美和娛樂為一體。近些年,隨著藝術思想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有很多藝術家開始嘗試矛盾空間的應用,讓作品具有特殊視覺效果,來抓住觀眾的眼球。例如,在一個狹窄的空間里裝置一組作品,使之盡可能占滿多余空間,僅僅留下使用空間。觀眾深陷其中時,會萌生哲學思考。這種對空間的反利用,注重引發觀眾的心理效應,對于作品的形式美感,作者并不重視。

當今,人們的審美愛好已走向多元化??觳褪降淖髌沸问揭呀洺蔀樗囆g主流。公共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脫離了單純的形式美感,逐漸深入到視覺心理學和哲學層面。有不少藝術家為了迎合時代、迎合觀眾口味,已經不惜堅守了多年的美學原則,投身其中,樂此不疲。這類作品有幾個響亮的名字:觀念藝術、前衛藝術、當代藝術。由于對這一類作品的藝術價值褒貶不一,本文暫不探討。

三、 立意與造型切磋

立意也叫創意,是創造性的構思作品藝術形式的首要任務,也是定位作品的審美風格、文化內涵和藝術效果的里程碑??疾旌铆h境空間后,就進入到作品的創作階段。創作分為立意、草稿、造型、樣品等幾個階段。立意過程越長,作品就會越成熟。一般情況下,創作者要先思考再畫草圖,再對草圖進行反復推敲、修改、調整,直至思考成熟后定稿。如今,科技高度發達,也有不少人用電腦軟件創作作品,方便快捷。

創作者如果在創意階段考慮不成熟,就會給作品的后期制作帶來較大的麻煩。在作品制作放大時,才發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然后拆拆補補,甚至廢掉重來,無窮無盡。有責任心的創作者會考慮周全再動手,沒責任心的人便將錯就錯,任由丑態百出了。經常在某些場所看到一些人物類雕塑作品,姿態怪異、比例失調,甚至有的連性別和年齡都無法識別,就是草率的惡果。我家鄉那個縣城,曾經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節點安放了一尊戴著干部帽、穿著大風衣、右手高高舉起的名人雕像。遠遠看上去頭大身小、身長腿短、臂長身短,比例嚴重失調。從面部特征上看,幾乎無法識別具體對象。那么,百姓們就開始紛紛猜測,笑料不斷。有的說那是某名人,但感覺身高差別太多;有的說是某名人,又感覺特征不對;也有的說是村支書,卻又不太可能。始終也沒搞清楚身份,就被當地百姓稱為“四不像”地標。最后,管理部門在輿論壓力下,忍痛移開這尊漢白玉雕像,種上草皮。重慶市縉云山峰頂上有個雕塑,明明看上去是只貓樣的狗,卻硬要稱之謂獅子,還將此處命名為“獅子峰”,常被游客們戲言,啼笑皆非。這些怪象的產生,都是因為作者在創意階段沒有深入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草率應付所致。此類照貓畫虎的怪誕作品,不勝枚舉,創作者們要引以為戒。

草圖定稿后,就進入作品小樣制作階段。因為該階段是將平面圖形轉化為立體造型的過程,涉及到視覺空間轉換的藝術語言,所以至關重要。人類的眼睛看到平面圖上虛擬的立體圖像時,會本能地對該造型進行空間想象。但是,無論想象力多么豐富,也無法代替具備客觀空間的實體造型。實體有客觀存在的三維空間,能觸摸到并能讓人獲得真實的存在感,和圖片上看到的虛擬空間有本質差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臨其境。有很多房地產商,為了能讓消費者產生購置欲望,不惜重金制作實景沙盤就是這種原因。在公共藝術領域,甲乙雙方的交流也以立體模型為主要方式。

創作者根據預先構思好的創意方案,制作出來立體模型。然后再從多角度觀察作品,從中找出形體中不協調的局部進行修改和調整。其中包括作品重心、形體關系、物理結構、局部隱患、文化特征、藝術效果、視覺感受等方面內容。與此同時,還要思考和選擇作品的材料應用。

四、材料與語言表現

材料語言是雕塑、裝置藝術等公共藝術作品中不可回避的要素。一件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是造型語言和材料語言的綜合體現。如果用材得當,能使作品具有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更精彩的視覺效果。因此,材料方面的研究便成為公共藝術家們的必修課。當代公共藝術領域常見的是玻璃鋼、銅、鐵、鋁、不銹鋼、木、布、塑料等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長期保存的材料。這些材料一般應用在那些打算長期存放的戶外作品上,如紀念雕塑、公園景觀等類型。也有一些作品用冰、沙子、草、紙等臨時性的材料。此類材料一般用在公共藝術裝置展覽和商業活動現場,活動結束就現場拆散丟棄,不以長期存放為目的。由于科技發展迅速,導致市場上材料更新很快。新型材料良好的可塑性和堅韌性給公共藝術領域帶來創新的契機,拓寬并激發了創作者的思路和靈感,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語言。例如,上海世博會期間英國館的設計,采用了新型的亞克力材料。雖然它以建筑命名,但是從審美的角度上看它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公共藝術作品。

筆者在實踐中發現,材料中所產生的語言魅力,從某種意義上看,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如果要創作一組狼牙山五壯士的作品,就適合用花崗巖或者青石等外表粗糙、質地堅硬的石材來表現。只有這類材料才能表現出英雄們剛毅堅韌、不畏犧牲、誓死衛國的革命情懷;如果要創作一個花季少女,就適合用質地柔軟、潔白無瑕的漢白玉等石材來表現。關于材料美感的探索和應用,在20世紀80年代的許多作品中表現的準確到位。由西安美院雕塑家馬改戶教授創作,立在西安市西郊的大型群雕《絲綢之路》,用的就是接近沙漠顏色的黃花崗巖。中央美院女雕塑家張得蒂先生創作的《宋慶齡》,用漢白玉把國母溫文爾雅、善良溫和的偉大形象體現的淋漓盡致。此類優秀作品案例不在少數,在此不一一列舉。

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要善于利用材料,發掘材料語言,將材料的美感融入到作品中去,使作品與觀眾產生共鳴。這些年,不少藝術家在積極探索和研究材料與藝術表現的關系,稱之謂材料美學。雖然關于材料美學方面的系統研究和專著較少,但這種探索有助于啟發藝術家在作品中合理應用材料的美學語言,是有學術價值的。

公共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包含諸多審美要素。藝術家在創作實踐過程中,不僅要調研分析作品所處的地域環境、人文特色、色彩、空間等客觀因素,也要深入研究形體、材料之間的矛盾關系,還要始終保持審美原則,不斷探索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語言。由于具備公共屬性,公共藝術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強迫性的視覺藝術。另外,公共藝術因其具有強烈的地標性和人文特色,已然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精神象征和地域城市的人文名片。位于美國紐約海港內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和位于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東北部長堤公園的《美人魚》雕塑就是最典型例證。如此看來,創作者們必須認真對待每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不可大意。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西南大學美術學院)

猜你喜歡
藝術作品創作空間
丁 雄藝術作品欣賞
王立新藝術作品欣賞
丁 雄藝術作品欣賞
王立新藝術作品欣賞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創作心得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