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起源發展和傳承

2016-10-27 18:14劉千業
人間 2016年25期
關鍵詞:書籍設計文化傳承

劉千業

摘要:人類在研究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時通常習慣于沿其發展歷史追溯其本源,探索發掘其最初的、本質的形態。在發現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人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認知研究對象的發展變化規律與其存在的價值意義,進而有依據地推測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書籍的起源與發展同樣符合這一研究習慣,書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之一,更是歷史發展存在至今的有力依據。書籍的形態、結構、內容以及裝幀工藝的不斷進步,體現了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足跡。

關鍵詞:書籍設計;裝幀藝術;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240-01

一、書籍起源

書籍的起源與發展源于文字的出現,文字流傳至今經歷了千百種變化,其載體的演變也多種多樣。至今被發現并保留下來的文字或刻在動物骨骼上,或畫在石器陶器上。當然,在這些流傳至今的文字載體之前,樹干、地面同樣可以作為載體記錄史實?;蛞允觿澘?,或以手指作筆記錄在各種地方,只是歷經千年、滄海桑田無法保存至今。

(一)甲骨文。甲骨文流傳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隨著研究的深入,甲骨文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凹住睂V庚敿坠?,“骨”為獸骨。

甲骨文作為文字形式出現對于現代書籍發展的意義遠大于其作為載體對于現代的影響。而在其他方面,甲骨文由一種中國古代文字符號逐漸成為一種代表中國的符號對現代平面設計意義重大。從內容上看,甲骨文對于古代文明的學習探究,文字的傳承、發展、演變和創新,對書籍內容及表現形式的革新產生長久深刻的影響,引導并制約著書籍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竹簡、木牘。竹子經過加工制成竹片,在火上烘烤制成竹簡,經火烤過的竹簡沒有水分會變得干燥結實,長時間不會變形,也能夠防止蟲蛀等弊端,木牘的制作方式與竹簡類同。用草繩將竹簡串接相連成為簡策。簡策的出現對于現代書籍裝幀形成體系有重要歷史意義。

但是竹簡木牘對于當今的書籍形態和裝幀工藝有著相當深刻的影響,那些流傳下來的經典歷史文獻與古籍大多追求復古的設計形式和裝訂手法,這樣通常方便被廣大消費者了解,便于接受古代書籍文明,并且使書籍本身更具備傳承意義和收藏價值。

二、書籍發展

伴隨著紙張的出現,書籍在西漢時期的發展取得較大的進步,直至東漢,紙張被應用于書寫記錄,這時的紙張對書籍的發展才真正逐漸產生重要影響和歷史意義。隋唐時期出現的雕版印刷術,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都屬于書籍裝幀發展過程中里程碑式的發展階段。如今書籍的發展變得更具功能性和多元化,多種多樣的紙張品種、印刷工藝、裝幀方式和書面版式可供選擇,人們對于書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更加注重書籍設計品質和內在情感意義的表達。

(一)縑帛??V帛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500年左右隨著紡織業的發展,縑帛逐漸登上書籍形態歷史的舞臺??V帛可以展開卷攏,中間部位有卷軸,其特點是幅度長,幅面廣,可截斷,易于書寫。由于其材質勝過竹木,輕變柔軟,便于攜帶,從戰國時期到西晉,縑帛是最為常用的書籍材質。

縑帛作為一種書籍制作的材質對書籍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它的出現表示人類對于事實記錄的關注與講究,對于文字載體的更新升級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不僅僅是書籍材質的進化,更是人們在意識上對書籍的深入解讀與研究,雖然當時并未形成書籍這一概念,縑帛的用途也多樣不一,但是這對今后紙張的出現產生很大的借鑒作用。

(二)線裝。線裝是我國傳統的書籍裝幀形式,平放線裝書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除此之外還有直角折、卷折、觀音折,后來演變為經折裝、旋風裝,到宋朝的蝴蝶裝、包背裝。

線裝書籍是我國古代最完美的一種裝幀形式。普通書都用“四針眼訂法”,貴重的書常用綾錦將書包起,每一頁襯上一張信紙,這種線裝書在擺放上只能平放,豎放久了容易磨損書口,但在當時書籍裝訂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三)紙。中國是第一個發明紙的國家,紙的出現是書籍材質上的一次革命性飛躍,蔡倫之前有一種叫做紙的東西,它是一種絲質物質,并不是縑帛。這種絲質紙把漂絲時剩下的絲綿和絲屑在水中搗成漿狀,再用竹簾抄起鋪開,曬干制成,這種比蔡倫紙要早137年的絲質紙的制作方法和性能同蔡倫造紙一模一樣,只不過蔡倫紙的制作原料要遠比原料的稀少絲質紙便宜。

紙張的出現對書籍裝幀和印刷工藝發展的影響可謂是空前絕后的,早期的絲質紙經過改良,成本更加低廉,效果同樣可觀。直至今日紙張的批量生產和大量使用,相信它的貢獻不會因電子書的出現而止步不前,其用途不僅限于書籍裝幀,在平面設計創作、產品包裝工程、視覺傳達藝術等方面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精裝。精裝書分為書芯、書殼內外兩部分。書芯的制作,操作與平裝書一致,只是訂書一般都采用中縫穿線訂,或用乳膠粘合稱無線訂,同時在前后加環筒襯頁,粘在第一頁前和尾頁后,稱環襯頁。書殼制作是先按照規定尺寸大小把材料分別裁切好,同時在三面外切口要大出書芯三毫米左右的飄口。

精裝書籍作為一種外來書籍裝訂形式,比平裝書更加精美耐用,多用于需要長期保存的經典著作、精美畫冊等貴重書籍和一些翻閱頻繁的工具書,在裝訂方面也更加講究。精裝書的封面一般大于書心2毫米,便于保護。

三、繼承與傳承

(一)起源繼承:文字,紋樣形式方面的繼承多于其他方面的繼承,如大篆、小篆、隸書等文字形式或直接運用到書籍設計、版式設計等工作項目中,或經過改良創新成為新的字體樣式應用于日常生活中。

書籍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是記載歷史發展至今最有力的證據。古為今用不僅是對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會隨時代發展被賦予新的意義,體現不同程度的文學價值。所以,對書籍文化的研究是永無止境的,在追溯其發展源頭的過程中,是對書籍文化深入解讀,也是廣泛了解、深入認知中國歷史文化的一次必要實踐。

(二)發展傳承:書籍文化的傳承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

內容傳承:主要是文字和版式上的傳承,文字作為知識的載體以信息傳達和展示為主,字體變化作為其形式的變化在現在的書籍設計也格外講究。然而,各式各樣字體的出現在滿足書籍設計需要的同時,也在逐漸明確各種字體的定位和方向,分門別類,表達各自的形式美感。

形式傳承:裝幀技術與工藝,紙張的發展更新和印刷技術的現代化逐漸取代傳統工藝。而那些保留下來的傳統工藝和裝幀技術在當今社會中更多應用與書籍包裝、手工藝制作或者以書籍文化交流的方式呈現于專業學術交流會議或展覽中。雖然其工作效率、產品質量不及現在科技的水平,但傳統工藝的意義正在于其反映一段歷史背景下經濟、政治等各因素對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由此看來,這種傳承多半是一種情懷的繼承與升華。

猜你喜歡
書籍設計文化傳承
淺談魯迅先生的書籍裝幀設計藝術
現代書籍設計中紡織材料的應用
迷人的書《S.》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書衣亦有靈
中國傳統美學下的書籍設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