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的互動合作

2016-11-14 08:51邵曉楓
職教論壇 2016年24期
關鍵詞:社區教育

摘 要: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學的職能決定了高等繼續教育應該服務于社會和社區,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是其各自發展的需要,二者的互動合作不管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證明了是可行的?;雍献饕獔猿謩撔?、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以及民主平等、互補互助與共生共贏、立足本地、促進不同地區社區教育發展的原則,合作類型可分為教學型合作、培訓型合作、研究型合作、服務型合作等幾種。

關鍵詞:高等繼續教育;社區教育;互動合作

作者簡介:邵曉楓(1967-),女,重慶永川人,四川師范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與中國教育史。

基金項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當代中國社區教育學術思想史研究(1986-2016)”(編號:16YJA880032),主持人:邵曉楓。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4-0048-06

在終身教育和建設學習化社會背景下,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是溝通、整合社會教育資源的需要,也是我國高等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發展的需要。本文擬對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怎樣合作幾個方面作一探討。本文所講的高等繼續教育主要是指高等院校繼續教育學院或成人教育學院所舉辦的繼續教育。

一、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的必要性

大學的職能決定了其應該服務于社會和社區?!洞髮W》開篇便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不僅在于要使自己良好的德性得以彰顯,而且還要推已及人,使百姓的品德不斷提升,最后使人達到完美的境界。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亨利·紐曼關于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訓練良好的社會成員,提升社會的格調的教育思想等都闡述了學?;虼髮W與社會的緊密聯系。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校長查理斯·范海斯在20世紀初更是明確提出了大學必須為社會或社區服務。近幾十年來,在不少關于大學與社區的著作中,如《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Derek Bok,1984)、《有效的社區關系》(Rowland Howard,1980)、《超越校園:大學怎樣和社區形成伙伴關系》(Maurrasse, David J,2001)、《未來的創造:美國大學的作用》(Frank T Rhodes,2001)等都強調了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從實踐中大學職能的演變歷程來看,現代大學產生之初,大學基本獨立于所在的地區,其主要的職能是傳授知識;洪堡改革柏林大學后,大學的職能開始演變為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工業革命后,大學在原有的教學和科研職能基礎上增加了服務社會和社區的職能,這一職能在不少國家以立法形式得以確立,繼而推動了大學與社區的全面互動合作。到今天,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已成了人們公認的大學三大職能。其實,大學的公共屬性決定了其應具有社會服務職能。我國大學中,公立大學占絕大多數,其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撥款,其提供的產品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具有更為強烈的公共屬性,因此,大學應該為社會和社區服務。高等繼續教育機構作為大學的一部分,當然應該加強與社區教育機構的溝通與聯系,服務于社會與社區。

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是其各自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是高等繼續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第一,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是高等學校繼續教育發展新的生長點。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學院等多種成人教育形式的興起,對高等學校繼續教育發展提出了挑戰,高等學校繼續教育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開拓新的發展空間,而與社區教育機構合作,正是這樣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和生長點。同時,高等學校繼續教育辦學具有比普通教育更加靈活、多樣、開放的特點,是一種社會性極強的教育,這也決定了其比普通教育更能,也更應與社區教育相溝通。第二,高校繼續教育機構通過與社區教育機構合作而獲得了重要的教學和科研基地,是大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需要。第三,高校繼續教育機構通過與社區教育合作而更加了解社會的需要,從而增加新的專業,是完善高等繼續教育專業設置的需要。另一方面,與高等院校繼續教育機構合作,是社區教育發展的需要。第一,與高等院校繼續教育機構合作,是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多樣的教育要求,完善社區教育功能的需要。美國社區教育學院之所以成為世界的典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功能的強大與完備。我國當前社區學院的主要教育內容是休閑娛樂,但在一些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參與社區教育者的文化層次普遍提高,許多人更愿意把錢投入到高端培訓中,更有不少的青壯年人需要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這些都對社區教育機構的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國社區教育機構目前還很難有相應的師資、課程資源等去滿足社區居民多元的學習需求。社區教育機構教育功能的單一,已成為其發展的瓶頸,要突破這一瓶頸,就需要與地方高校合作,利用其強大的學習資源及師資庫。第二,社區教育明確自身發展方向的需要。通過與高校繼續教育機構合作,社區教育機構能夠了解國內外社區教育的發展情況,使其在比較中明確自己的成績與不足,從而確立更科學合理的發展方向。第三,社區教育機構提高科研水平,實現從經驗到理論層面提升的需要。第四,欠發達地區社區教育起步和發展的需要。我國大多數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社區教育還沒有起步或者剛剛起步,它們在發展理念、發展方向、發展模式、課程與學習資源、科研等方面存在著更多更突出的困難與問題,更需要高等院校繼續教育機構的合作與支持。同時,一直以來,理論界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決定了社區教育的發展,甚至認為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難以發展社區教育。如果我們能與一些欠發達地區進行互動合作,推進其社區教育的發展,就可以帶動整個欠發達地區社區教育的發展。因此,這種互動合作具有示范的意義,是整個欠發達地區社區教育起步和發展的需要。

二、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的可能性

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的互動合作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還有其可行性,社會學領域中的不少理論都為這二者的互動合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如功能主義理論認為,社會是由許多不同的部分構成的一個相對穩定和持久的結構,社會結構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對社會的整體生存發揮著各自的功能,社會因為價值的共識而整合[1]。也就是說,社會作為一個大的系統,其中的每個部分都必須整合起來以維持這個系統的穩定,否則,社會就會出現不和諧,而這個整合的前提條件是價值的共識。高等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都屬于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二者互動合作是社會大系統保持和諧穩定的需要,同時,二者都屬于非正規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人的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化社會,是它們的價值共識,因此,二者具有互動合作的基礎。 下面,我們以交換理論為例來分析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何以可能。

社會交換理論是以經濟學概念來解釋社會心理和行為領域問題的一種理論,主要指人們在社會心理、社會行為方面的交換。認為社會交換類似商品交換,商品交換的宗旨是要獲取最大的利潤,如果商品交換的結果只產生很小的,甚至為零的利潤,則這種交換就難以繼續下去。在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方面的交換也是一樣,正如西鮑特與凱利(J.Thibaut & H.Kelley,1959)所指出的那樣,人們彼此接近時,雙方都感到得大于失,這種交往行為和關系便會保持下去。如果一方感到得不償失,則這種接近行為和關系就難以持續。亞當斯(J.S.Adams,1965)與沃爾特(E.Walster,1978)也認為,人們如果發現自己的收益與投入之比與對方兩者之比大致相同,則會認為實現了公平分配,心理上就比較平衡,交往也會繼續;如果發現自己兩者之比低于對方,則會產生抱怨或憤怒等消極情緒,并會減少投入或中斷交往[2]。社區教育和高等繼續教育的互動合作,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資源交換的過程,也即是說,社區教育和高等繼續教育要擁有基本對等的教育資源,方才有交換和合作的基礎。當前大學與社區之間的關系之所以較為疏離,就是因為人們大多認為社區沒有能與大學相對等的交換資源,大學在對社區教育的開放中,資源的輸出只會是單向的,失大于得,因此,不少大學不愿意與社區建立互動合作關系??蓡栴}在于,社區真的沒有可以與大學對等交換的教育資源嗎?如果是這樣,為什么美國等發達國家能在大學與社區之間建立起緊密而良好的聯系?因此,我們有必要在交換理論的視角下對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的可能性進行分析。

從高等院校繼續教育機構角度看,其主要能為社區教育提供如下資源:為社區教育提供學習資源,如在線課程資源、學習場地、圖書等;為社區教育提供大量的人力資源,如優秀的師資及師資庫,從而開展各類培訓;在社區中傳播先進文化,提高居民素質;為幫助社區教育機構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高等繼續教育機構比較成熟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可以為社區教育提供借鑒;促進社區教育機構在科研水平上的提升。社區教育機構可與高等院校繼續教育機構交換的教育資源有:首先,社區教育是高等繼續教育中德育的必要補充。任何大學都處于一定的社區之中,學生都是生活在一定社會和社區中的人,社區是學校德育實施的大環境,而且高等繼續教育的學員大多數為成人,與社會接觸面更廣,這些都決定了社會與社區環境對高等繼續教育學員的品德具有更加重要的影響作用,我國當代社區教育在上個世紀80年代興起的初衷也正是社會和社區支持學校德育。其次,社區教育機構所在的社區能為高等繼續教育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社區中蘊含著大量的富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歷史、自然環境等資源,這些資源可以,而且應該成為高等繼續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再次,社區教育能為創新高等繼續教育提供借鑒。從理念上看,社區教育的開放性、全民性等理念,有利于促使高等學校繼續教育進一步走向開放,實現教育公平,以及與社會及生活相融合;從教育形式與途徑等方面看,社區教育具有極其豐富和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及實施途徑,這對改革高等學校繼續教育的教學有著借鑒意義;從學習方法來看,社區教育中特別注重以學習者的需要、興趣和特點為中心,強調自主學習,與高等繼續教育有相同之處,值得高等繼續教育學習和借鑒。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機構之間有著可以交換的教育資源,二者進行互動合作是完全可能的,國內外也有大量的學?;蛘叽髮W與社區互動合作的成功經驗。從國內來看,不管是上個世紀20、30年代,陶行知、梁漱溟、晏陽初等教育家在農村進行的教育實驗活動,還是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掃盲及社會宣傳等活動,都在學校與社會的互動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我國當代一些大學,特別是一些大學的繼續教育機構與社區的合作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如常州市組成了社區教育高校聯盟,上海市楊浦區內的14所高校和百多所科研院所、科技園區實行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策略,大連市沙河口區與大連理工大學等大學合作開展社區教育,浙江大學成人教育學院與有關縣市聯合舉辦“浙江大學莫干山學院”與“浙江大學東方學院”等社區教育機構,湖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與武漢市街道辦事處聯合舉辦湖北大學社區教育學院,南京曉莊學院與南京市建鄴區聯合舉辦 “建鄴社區發展學院”等等。從國際上看,一些發達國家在大學與社區的互動合作方面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績,有著一整套好的做法和經驗。下面我們以美國為例對此進行分析。首先,在觀念上:美國強調學校的公共性,強調學校是納稅人資助建立起來的,強調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其次,美國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大學與社區關系的法案,在法律上確定了大學與社區的關系。早在1862年的《莫雷爾法案》中,就以法律的形式對大學應服務社會作了規定。在此后的《高等教育再授權法案》、《國家和社區服務法案》、《全國與社區服務法案》等法案中,都把大學與社區的合作作為考核大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再次,使大學與社區的互動合作制度化。美國各高校大多設有主管這方面事務的專門機構,如哥倫比亞大學有政府與社區事務辦公室,哈佛大學有聯邦關系辦公室,耶魯大學有公共事務辦公室,波士頓大學和芝加哥大學都設有社區服務中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設有社區關系辦公室,麻省理工學院設有政府與社區關系辦公室。全美已有500多所大學校長簽署了《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校長宣言》,承諾將履行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義務[3]。最后,在大學與社區合作的具體實踐方面,美國各大學與社區成立了合作機構,進行了眾多項目的合作。以下是幾所美國著名大學在社區服務方面的一些具體項目:

哥倫比亞大學的社區服務項目:免費錄取那些沒有完成高中學業或未能通過普通教育水平考試(GED)的年輕人在紐約教育發展中心完成高中學業或準備GED考試;盡力為已經取得高中文憑或通過了GED考試的年輕人提供技能培訓、實習及工讀機會等;提供關于職業空缺的信息和就業指導服務;為5-13歲的兒童提供各種運動指導;每年通過“哥倫比亞繼續教育旁聽項目”提供約50門課程;為25名6-12歲的孩子提供運動夏令營獎學金;為老年人提供口腔免費檢查與轉診治療服務;法律援助;為學前兒童提供移動牙醫中心;為65歲以上、注冊了兩門旁聽課程的學生提供獎學金,以表彰和鼓勵其終身學習;校園資源面向當地學者免費開放等[4]。

波士頓大學的社區服務項目:為12歲以下的兒童提供作業輔導、組織活動等服務;教師帶著學生利用春假或冬假在全國各地進行志愿服務;通過一系列方式促進公民參與社區建設、社會正義和人權等方面活動;讓大一新生接受一天的新生教育和三天的社區志愿服務,以使其快速融入波士頓;與社區內的老齡組織和殘疾人組織合作開展活動;志愿者到各式各樣的學校和社區中心開展簡易的科學實驗;讓大學生與6-12歲的兒童結對,共同出席大型公共活動;安排志愿者與當地一些敏感機構合作(如艾滋病醫院等)提供社區服務[5]。

芝加哥大學的社區服務項目:通過每周討論、與社區領導開會和社區探索等活動,以增進居民社會正義的意識;讓學生與當地一些組織合作收集社區數據進行經驗性學習;通過服務日、服務競賽等進行直接服務;學生通過實習,為公共和社會服務部門做貢獻;成立一些關于社區事務的學生團體舉行討論等活動[6]。

除美國外,日本也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學社融合”計劃,還有其他國家,如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大學也在與社區的合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的構想

(一)互動合作的理念與原則

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應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

首先,要堅持創新的理念。高等繼續教育要應對新形勢的挑戰,就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子。同樣,社區教育要滿足居民日益多樣的教育需求,也不能再局限于過去的以休閑娛樂為主的教育內容。只有實施一系列創新舉措,打通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之間的聯系,建立各種新型的互動合作關系,才能使這二者都具有新的發展動力和發展空間。其次,要堅持協調的理念。當前人們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學校教育上,對于社會教育關注不夠,導致社會教育和社區教育發展水平不高。同樣, 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在不同地區之間,人們主要關注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區社區教育的發展,造成農村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社區教育發展緩慢甚至還未起步的狀況。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協調發展,促進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區教育的協調發展。第三,堅持綠色的理念。具體表現為要整合高等繼續教育機構與社區教育機構的力量,改變高等學校與社區各自為政,教育資源重復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的現狀。如社區教育機構要去開發一些模塊化的課程資源需付出巨大的人力和財力,而且憑我國現有的社區教育機構力量也很難做到。但在高等院校繼續教育機構中,卻有著大量的相關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可以為社區教育所用,從而避免重復開發所造成的浪費。第四,堅持開放的理念。開放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作為終身教育重要形式的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共同的特點。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要改變彼此隔閡,不能互通有無的現狀,對對方實現課程、師資、設施等全方位的開放。第五,堅持共享的理念。高等學校繼續教育機構與社區教育機構不但要實現資源共享,而且還要實現成果共享,共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區的發展,推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互動合作應堅持以下原則:

首先,要堅持民主平等的原則。即要改變學校中心的觀念,構建高等繼續教育機構和社區教育機構的主體間性關系。這種主體間性關系的基本內涵有兩層:其一,高等繼續教育機構和社區教育機構是兩個民主平等的主體;其二,高等繼續教育機構和社區教育機構之間是民主平等的互動合作關系。其次,要堅持互補互助,共生共贏的原則。如前所述,高等繼續教育機構和社區教育機構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在二者的互動合作中,只有堅持互補互助的原則,取長補短,才能各取所需,實現共生共贏。再次,要堅持立足本地,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則。國外的大學與社區互動合作的經驗固然可以為我們所借鑒,但絕不能照搬,因為每一所大學及其所在地區的情況都相差甚大,因此,高等繼續教育機構采取什么形式與當地社區教育機構合作,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突出地方特色。最后,要堅持促進不同地區社區教育發展的原則。高等繼續教育機構不能只把眼光放到社區教育發展得好的地區,只與這些地區進行互動合作,服務社會既然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職能,那么,我們不僅要與社區教育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合作,促進其發展得更好,而且還要與社區教育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合作,使其得到較快的發展。

(二)互動合作的類型

我們可以把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的合作類型大致分為教學型合作、培訓型合作、研究型合作、服務型合作等幾種:

1.教學型合作:其主要形式是服務學習。服務學習是上個世紀8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把大學的課程學習與社區服務緊密結合起來的一種課程實施方式,也是美國大學與社區教學合作的一種主要形式。具體做法是將學生的社區服務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并賦予一定的學分。我國大學中與之有相似之處的做法是規定學生必須進行實習,并也賦予這種實習一定的學分。但這種做法與服務學習有著很大的區別:我國大學學生的實習主要是從學校的教學任務出發,很少考慮社區的需求且對學生實習管理較為松散,實習效果參差不齊。而在服務學習中,既要考慮社區的需求,更要嚴格把握課程的標準。具體而言,在服務學習中,高等繼續教育機構首先要修訂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把服務學習列為專門的必修課或選修課,或者將服務學習作為課程的一部分,采取對參與了服務學習的學生賦予一定學分等方式,使學生在服務社區中進行課程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服務學習的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使學生的服務學習內容與所需學習課程相吻合,并通過課堂討論、日常交流、論文報告等方式全程監控和指導,最終進行一定的考核,使學生既掌握了應有的理論知識,又提升了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2.培訓型合作:指高等繼續教育機構與社區教育機構共同對有關人員進行培訓活動,大多由大學主導進行。這類活動在我國相對開展多一些??捎纱髮W舉辦專題講座、培訓班;也可針對社區的需要建立聯合辦學點,如針對社區青年女子高端培訓的需要,與社區教育機構共同建立女子學院,針對社區學歷教育需要建立自學考試聯合辦學點等;還可采用主題模塊形式,如對當前社區教育中最急需的師資、管理人員、志愿者等幾大模塊,以視頻等方式向社區提供系統的課堂教學與學習資源。當然,也可是社區教育機構相關人員對高等繼續教育機構的師生舉辦有關社區及社區教育實際情況的相關講座,培訓社區所需的工作人員等。培訓型合作特別要求高等繼續教育機構與社區教育機構要互通有無,了解彼此所需,然后共同制定培訓計劃和項目。

3.研究型合作:是指高等繼續教育機構與社區教育機構在科研方面的合作。這種合作需要突破傳統的觀念與做法,確立新的學術觀和新的研究方法。在傳統的研究中,我們所強調的理論聯系實際,大多數停留在因為理論研究所需才去社區進行一定的調研的水平上,這是一種以學科知識和理論知識為中心與出發點的研究方式,頂多做到“通過社區進行”,而沒有做到為解決社區中存在的現實問題而“與社區一起共同進行”。1996年,美國教育家歐內斯特·博耶提出了“參與的學術”這一概念,我們所應確立的新的學術觀和新的研究方法就是“參與的學術”和“社區為基礎的參與研究”。我們把社區為基礎的參與研究與傳統研究的主要區別歸納成表1①:

參與是一個政治學概念,與民主這一概念緊密相連,體現了一種權力關系,其首先意味著放棄中心控制權力,與此同時,參與還意味著責任分擔與成果共享。因此,參與的基本內涵是共同決策,責任分擔,權力與成果共享?!皡⑴c的學術”觀和“社區為基礎的參與研究”方法正是體現了這一精神,這也是現代教育民主的要求。在這種新的學術觀和新的研究方法之下,高等繼續教育機構與社區教育機構的相關人員針對社區教育中需要解決的一些重要問題組成研究團隊,共同確定研究的方向、具體內容、路徑、進程等,并共同實施具體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但要以論文、著作等形式呈現,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更要能真正解決社區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具有實踐推廣價值。如針對一些遠離中心城市、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社區教育較為困難的問題,高等繼續教育機構研究人員與其有關機構人員組成科研團隊,共同探索如何利用自身特點,創建該地區社區教育發展的模式,并把這一研究成果推向我國的欠發達地區。再如,針對如何培養、規范城市社區中的居民自主學習群體問題,高等繼續教育機構研究人員與其社區教育機構人員組成科研團隊,運用相關的理論,如教育共同體理論、自主學習理論、瑞典學習圈的有關經驗、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思想等,從社區本身的情況出發,構建社區自主學習群體良好的運行模式和機制,提高其學習的效果與質量,并把這一研究成果共同進行推廣,為社區教育中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指導??傊?,以社區為基礎的參與研究,既要考慮高等繼續教育機構研究人員自己的學術研究特長、興趣、需要等,還要與社區教育的實際需要相結合;高等繼續教育機構研究人員與社區教育機構研究人員都是研究的主體,二者是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共同進行研究;研究成果既要有一定的學術性,又要能解決社區的實際問題。

4.服務型合作:這一類型的合作主要是通過雙方提供的一些服務性活動來實現。如高等繼續教育機構的師生可以作為志愿者對社區居民進行各種宣傳、咨詢等服務活動;可對一些有關社區教育的地方性法規、政策的制定與修改發表意見和建議,或者直接參與這些法規與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可對一些社區教育的發展規劃與方向提供建議等。社區教育機構同樣可以派出相關人員宣傳社區及社區教育的相關知識,介紹有關的活動情況,對高等繼續教育機構的課程設置、學生培養等提出建議。

綜上所述,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的互動合作已成社會發展的必然,但當前我國高等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的互動合作還很不夠,且合作類型主要為培訓、志愿者服務和咨詢幾種,我們應在此基礎上嘗試以服務學習、以社區為基礎的參與研究等方式,與社區教育機構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互動合作。

注釋:

①本表格根據張澤平:《論大學和社區的合作》,山西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31-37頁中的相關內容總結而成。

參考文獻:

[1]馬和民.新編教育社會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7.

[2]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7-38.

[3]段繼業.大學與社區[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3):101.

[4]CU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Affairs.Community Newsletter Spring 2016[EB/OL]. http://gca.columbia.edu/files/gca/content/Community%20Newsletter%20Spring%202016.pdf,2016-6-6.

[5]Boston University The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CSC).Programs, Projects, and Events[EB/OL].http://www.bu.edu/csc/community-service-center-programs,2016-6-6.

[6]Chicago Universirty University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Programs[EB/OL]. https://ucsc.uchicago.edu/page/programs,2016-6-6.

責任編輯 王國光

猜你喜歡
社區教育
社區教育促進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索
流動兒童社區教育模式的研究
基于社會治理創新的社區教育發展研討
針對鄉村城鎮化進程中社區教育管理體系構建探索
社區教育對職業能力塑造探析
打造青少年教育品牌構建社區教育新局面研究
社區弱勢群體教育保障機制現狀研究
大連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研究
數字化閱讀:社區教育的創新
臺北市社區大學的辦學特色與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