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年齡段關于養老問題認知的差異

2016-11-28 11:29葉張信葉錦郅王旭嚴子韜
求知導刊 2016年28期
關鍵詞:養老模式決策樹居家養老

葉張信+葉錦郅+王旭+嚴子韜

摘 要:人口老齡化是個全球性問題,中國的老齡化是一個規模大且發展迅速的過程,比其他國家都要更快。本次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養老問題的看法,調查周邊養老現狀,分析觀點上出現差異的原因,總結出不同年齡的人群在養老問題上想法的異同以及原因,旨在為中國城鎮養老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模式;居家養老;年齡;決策樹

2000年時,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了7%,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老齡型社會。2012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4.3%,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2015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到2.22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6.1%。

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期,屬于中等收入國家,人口老齡化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老年人口增加快、峰值高。二是高齡、失能老人數量多。三是老齡化分布不平衡。四是家庭空巢化、獨居化加速。五是老年撫養比快速攀升。六是“未富先老”矛盾凸顯。

“養老”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養老方式的選擇也在發生著變化。想要正確應對這個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改善處理這個問題,就需要調查社會中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對養老的看法,為解決老齡化提供可持續的參考方案。

一、研究目的

在社會經濟發展快速轉型和相關政策影響下,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養老觀念正在發生轉變,新型養老理念和養老模式進入構筑期。面對巨大的需求,如何科學地把握居民的養老服務需求,并據此進行相關資源的配置,是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課題。本課題通過進行分年齡段養老調查及數據分析,客觀分析了居民的養老服務需求,并對其合理性和可能性進行科學的評價,為調控需求、合理解決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提供科學支撐。

此外,同時調查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養老的看法是一個極具創新意識的、開創性的研究方案,結合所采集數據的科學分析,將得到更多關于養老的可持續發展的結論。

二、調查方法

本課題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調查針對北京市10~20歲(未來預測)、20~40歲(未來的養老主體)、40~60歲(當今養老主體與未來被養老主體)以及60歲及以上(當今被養老主體)四個年齡段的人群進行,調查內容涵蓋社保覆蓋率、家屬與老人的溝通、養老需求、養老方式選擇、養老責任分配等內容,調查于2016年2月至5月進行,共收回有效問卷1381份。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1.養老現狀統計

有近三分之一的調查對象家里老人沒有社保,說明社保在老人中的普及率有待提升。社保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受調查者來自于社保覆蓋率相對低的農村。社保是參保老人的一種生活保障,無社保的老人在日常用度、醫療支出等方面可能存在問題,由于農村社保覆蓋率低,在老齡化的巨大壓力下,農村養老可能出現較大經濟壓力。

每周一次、介于每月一次與每年一次之間兩種情況占比最高,這表明我國目前家屬與老人溝通情況存在兩極分化現象,這可能體現了本地人與外來務工人員在養老問題上的差異。有30%以上的老人,一年只能和子女見面幾次, 情感需求難以滿足。

當面溝通與打電話仍是主要的溝通方式,60歲以上老人對登門拜訪的要求更為強烈,這與老年人對感情和精神娛樂需求是相吻合的。視頻聊天、短信息等新興技術仍未得到廣泛運用,其中20~40歲的人對于視頻聊天的應用率高于40~60歲。視頻聊天的應用率較低,應該與老人對新技術的學習和接受能力較低有關,鑒于視頻聊天比語音更能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新興通信手段的適老化設計是一個具有前景的研究課題。

2.養老需求統計

10~20歲、20~40歲、40~60歲年齡段對養老需求的優先考慮順序一致,順序為生活條件>醫療條件>感情需求>精神娛樂。60歲及以上老人自身將精神需求(精神娛樂+感情需求)放在首位的占40%以上,而20~60歲之間的人這一比例在30%以下,說明現在養老主體與預備主體對于老人精神需求的重視程度不夠,應該要同時注重老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全面提升老人生活質量。

3.養老方式選擇統計

家庭當前養老方式在各個年齡段人群中表現出一致性,絕大多數(90%以上)的人選擇居家養老(子女同住或獨立生活),其中獨立生活比例略高于子女同住。這表明未來的養老仍然以居家養老為主要形式,社區、機構養老為輔。獨居老人本身行為能力受限,生活存在安全隱患,同時獨居老人往往易受孤獨、沮喪等負面情緒干擾,獨居老人的照料是養老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由于大部分人的選擇是居家養老,這解釋了為什么民辦養老機構空置率高,然而養老機構的存在屬于剛性需求,特別是在對于獨居老人、失能老人的照料方面,因此在養老機構的建設上,政府應該起到主導作用。

關于養老方式的影響因素,除20~40歲以外尊重老人意愿占多數,而20~40歲人群卻更看重經濟問題。此外主張尊重子女意愿的人在20至60歲的人中的比重也相對較大,超過40%。中年人承擔的經濟負擔較大可能是主要因素,但大多數老年人把財產留給了子女,也可能是他們會選擇看子女意愿的原因之一。

4.養老責任分配統計

80%以上的人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養老責任,養老主體中有接近20%的人覺得負擔太重,喘不過氣來,這可能是由于中國特有的“4+2+1”的主流家庭結構造成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一個家庭有4位老人,1位小孩,只有2個主要收入來源,經濟壓力大,二胎政策放開后,這一負擔會逐步減輕,但是未來十數年內養老負擔仍十分沉重。

認為政府應當承擔主要養老責任的人中,20歲以上的人占了大多數,20~60歲的人中認為子女負首要責任的僅次于認為政府應負首要責任的,在實際承擔養老壓力的人(20~60歲)看來,養老責任更需要有政府和社會的分擔。

四、數據挖掘

為了進一步挖掘問卷數據中的有用信息,本文使用關聯規則學習的方法,挖掘數據中的頻繁項,并分析其意義。

1.關聯規則發現及其在問卷數據分析中的應用

定義1

考慮一個離散的項集I,以及一個事務數據庫T,其中每條事務都是I的子集。關聯規則是一種形如X→Y的蘊涵式,其中X,Y I,稱X為關聯規則的先導,Y為后繼,并且稱T中事務同時包含X,Y的百分比為X→Y的支持度,稱T中事務在包含X的條件下,包含Y的百分比為X→Y的置信度。關聯規則發現(Associate Rule Discover, ARD)指從給定的項集以及事務數據庫中挖掘出關聯規則集合的方法。

目前常見的問卷數據分析方法為圖表分析,這一方法對于分析兩個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對于多因素較為無力,同時只能分析研究者預先設定的一對因素,難以挖掘數據中隱藏的關聯。ARD能夠挖掘多因素的關聯,并且生成的規則解釋性高,因此天然適合于問卷數據分析,只需對問卷數據進行一定的處理。

(1)對單選題和判斷題,將其所有選項被放入項集中,并編號為QxAy,其中x為問題編號,y為選項編號。

(2)對多選題,將其轉換為復數個判斷題,并按判斷題處理。

(3)對排序題,將其轉換為復數個單選題,并按單選題處理。

(4)對問答題,設定數個關鍵詞,然后把問答題看做關鍵詞的多選,參照(2)處理。

(5)對缺失項,ARD可以直接忽略缺失項。

對問卷進行如上處理后,可得一項集,其中每一項對應一個問題的一個選項,則問卷數據庫可以視為該項集上的事務數據庫,可以進行ARD。本文使用基于Aprior算法的ARD,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挖掘出頻繁項集,第二步根據頻繁項集生成關聯規則。Aprior算法的主要參數為最小支持度Smin以及最小置信度Cmin,前者表示頻繁集必須滿足的最小支持度,后者表示強關聯規則必須滿足的最小置信度。

在問卷數據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的二項頻繁集,而兩因素的關聯在前述圖表已經分析過,本部分更關注多因素的關聯,因此本文對不同大小的頻繁集使用不同的最小支持度,經過試驗,確定Smin,1=0.1,Smin,2=0.2,Smin,3=0.14, Smin,>=4=0.1,問卷數據分析更關注于因素的關聯而非如何預測回答結果,因此本文忽略關聯規則,只考慮頻繁集。

2.頻繁項挖掘

對本文收集的所有問卷數據進行挖掘,得出頻繁集如下(忽略大小二及以下的頻繁項,頻繁項名已經從QxAy的形式轉換為問題答案,可能混淆的答案對應的問題使用上標標出)。

ARD得出4條三頻繁項,設計的問題包括:您最贊同的養老方式、當前養老方式、感覺到的養老責任、是否考慮自身養老問題、養老責任分配。此外,最贊同的養老方式與當前養老方式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

ARD總共得出四條四頻繁項,涉及五個方面:年齡、當前養老方式、感覺到的養老責任、選擇養老方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否考慮自身養老問題,說明受調查者在這5個問題的回答上表現出較高的關聯性。

五、結論

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是未來一段時間主要的養老方式

根據本次調研的數據顯示,從養老方式的選擇上看,所有年齡段都以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為主體。然而,在現存體系內,家庭養老的功能在不斷弱化, 傳統家庭格局已經改變,應逐漸完成養老支持由家庭到社會的轉型。社區養老實際上是建立一個支持家庭養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它具有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主體多元化的特點。需要增加養老投入與補助,同時完善社會福利體系,增強社區建設。

在本次調研中,隨著年齡增長,對機構養老的認可度也在提升,說明養老機構也逐步得到老年人的關注。對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失去親人的孤寡老人或親人無力照顧的老人,機構養老集中供養、集中居住的方式仍然有很大的優勢。

因此,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更容易得到推廣,同時將機構養老與家庭養老、社區服務、醫療保健結合起來形成互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應該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2.老年人的需求存在多樣性,但感情與精神需求應得到關注

在問卷設置中,從考慮養老問題時優先考慮老人哪些需求以及與老人聯系的主要方式兩方面來關注老年人的需求。兩個問題得到的結果基本吻合,老年人對感情和精神的需求不亞于對生活和醫療的需求,老年人更加渴望與子女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做養老產業的人所忽略的問題。

從看望頻率與當前生活方式來看,在家養老與子女養老正在逐步分離,大多數老人獨自在家。而子女因為生活忙碌看望老人次數減少,甚至數年不去看望的情況不再是個例,也表明家庭養老的功能在逐漸弱化。這也需要我們加強社會福利制度建設與養老、助老投入,以免讓養老問題進一步惡化。

3.年輕一代愿為養老承擔更多責任

在養老責任上,大多數人認為政府應負主要責任。但唯有10至20歲的不同,認為子女當居首位,責任與義務是促使他們作此選擇的主導因素。表明新一代人的道德感和家庭責任意識是很高的,他們更愿意承擔撫養老人的責任,看重老人幸福,也更看重老人或子女的意愿以及情感而非經濟等客觀條件。因其未走向社會,對經濟等條件不太重視,但正是他們即將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嚴重后果,不僅將面臨極強的就業競爭,還要面對兩人供四老的局面,現在雖能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但將來勢必會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如果他們能力不足,政府需要提前防范各種社會矛盾。

六、展望

養老服務需求的客觀分析和評價,為合理地調控需求和配置公共資源,解決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提供了科學依據。當然,本課題的范圍仍然十分有限。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區域差異和城鄉差異,在實際中,城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不但受到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條件和文化因素的影響,還受到一系列制度因素的約束。要想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需要加強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信息交流,還需要結合不同區域、不同城市和農村、不同社區的特點,進行更加深入、全面而綜合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張雪娥.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特點及對策思考[J].市場論壇,2013(11):19-20.

[2]曾光霞.中國人口老齡化新特點及影響[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0(2):136-139.

猜你喜歡
養老模式決策樹居家養老
簡述一種基于C4.5的隨機決策樹集成分類算法設計
決策樹學習的剪枝方法
溫州“老人公寓”養老模式的經驗特征
我國互助養老的實踐現狀及其反思
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困局何解
試析金華市社區養老問題
試析金華市社區養老問題
引導城市消費對接旅游消費的異地養老模式探索
“互聯網+”時代養老政策探究
決策樹在施工項目管理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