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生與異化的悖論:消費文化驅動下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機制解析及應對

2016-12-07 18:20康靜劼
中國名城 2016年12期
關鍵詞:歷史街區消費文化應對策略

康靜劼

摘 要:歷史街區是城市文化空間的重要組成,對歷史街區的改造更被視為提升城市文化品質、增強城市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成為城市更新的主要工作和城市“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F有大量的改造實踐,往往既因對于地方活力的提升而受到推崇,又因對歷史文化的開發式破壞而廣受爭議?;谙M文化的視角,對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機制與存在問題進行理論解析,并探索實現文化價值回歸的應對策略。文章認為消費文化的轉向是歷史街區商業化的重要動因,同時也產生了對原真性歷史文化和社會文化的巨大沖擊,需要重新立足文化價值,從改造方向選擇、改造過程推進以及改造方法設計等方面尋找應對策略。

關鍵詞:消費文化;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機制解析;應對策略

Abstract:Historical distric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urban culture space,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urban cultural quality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culture is becoming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renewal and urban cultural strategies.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reform practice is canonized because of the promotion of local vitality, but also disputed because of development damage on histori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ptio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and problems of the commercialized rehabilit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realize the return of cultural values. In this paper, the turn of consumption 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motivation of commercial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it also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social culture. It needs to re-establish cultural values, choose the direction of renovation, promote the renovation process and design methods to find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consumption culture ; historical districts ; commercial renovation ; mechanism analysis ; coping 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TU-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12-94(3)

1 引言

歷史街區是指承載城市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的舊城地帶,其不僅包括由官方認定的歷史文化街區,也包括其他能反映歷史文化特色的規?;瘏^域。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持續推進,“歷史文化”不僅成為城市政府的一項保護責任,更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城市活力的一種戰略資源,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性利用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在大量的歷史街區改造實踐中,歷史街區的商業價值被不斷挖掘,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觸媒。當前學術界,對于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模式存在較大爭議。部分觀點認為其創新了歷史文化資源利用與再生的新模式,緩解了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文化建設中資金投入的壓力,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另一部分觀點則認為,歷史街區的改造存在商業化破壞的傾向,是歷史文化價值的異化,造成了歷史街區不可逆的文化破壞。與激烈爭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理論探討和機制分析相對缺乏,且尚未能形成有效的應對策略。

1960 年代后伴隨這經濟、社會的深刻轉型,西方世界相繼呈現出“消費社會”的特征。文化、藝術成為一種可被消費的商品,承載文化、藝術基因的空間亦成為重要的消費對象。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社會經濟全面轉型的浪潮中,近年來中國社會也呈現出新的消費文化的蔓延現象。消費文化的特征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行為模式和城市建設、發展的各個方面。消費文化的理論探索,起源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卻同樣對于以空間營建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建筑、城鄉規劃學科提供了嶄新而系統的理論視野,形成了一套透過空間現象觀察社會本質的方法論?;谝陨媳尘?,本文試圖引入消費文化的理論視角,解析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機制和問題,并從消費文化與歷史文化共存互榮的角度探索相關改造規劃應有的策略應對。

2 機制理論:消費文化與文化空間的生產

2.1 城市消費文化的轉向:以空間符號為消費對象

在經歷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和物質財富大量積累之后,西方社會普遍進入了以消費支撐經濟增長、以消費激發城市活力的階段,帶來了產業體系和社會文化氛圍的全面變化,進入了所謂的“消費社會”。法國學者鮑德里亞(J.Baudrillard)從符號學角度對消費社會和商品的符號價值進行了分析,指出現代社會消費開始由物的使用性消費過渡到物的“符號消費”,并斷言符號價值將取代使用價值,成為社會主要的消費對象。符號消費的出現,代表了整個社會消費層次的分異與消費結構的調整——以證明個人購買能力的炫耀性消費和以表現個人品位的風格性消費,將代替純粹物品使用的實用性消費,成為社會消費文化的主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資本與消費文化的持續影響,以及國內居民財富的不斷增加,加快催生了中國的消費社會。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完全契合了中國正在涌現的“符號消費”的需求,因而具有巨大的市場動力。歷史街區是承載歷史文化的空間符號,人們在歷史街區中進行餐飲、購物的同時,也消費著由空間符號傳遞的文化體驗。這種模糊的“穿越感”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形心態,也將會激化人們的消費熱情,誘發炫耀性消費和風格性消費的行為。

2.2 空間生產邏輯的轉向:以迎合空間的消費需求

在消費社會之中,消費的需求將會主動控制生產的邏輯,進而直接影響著城市空間的改造過程。波蘭學者鮑曼(Z. Bauman)提出消費場所將逐漸替代傳統的公共場所,純粹的公共空間將被賦予文化的符號,進入商業運作的領域;借由商業運作空間的生命得以延續和再生,卻不僅局限于真實的文化價值。

當前,中國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正是迎合消費需求的空間生產過程,植入了消費社會的資本運作邏輯。對歷史建筑加以改造、裝飾,形成迎合現代需求的公共消費空間,將文化資源最大限度地量化為租金、稅收等資金收入,較快平衡改造成本,因此成為政府、開發商甚至是原住民都愿意積極參與的模式。而建筑形式與功能的改造往往以刺激消費需求為導向,通過提煉歷史建筑的元素,將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的使用和反復強調,尋找并建立現實空間形象與歷史文化的多重聯系。同時,在空間的改造中植入符合商業潮流的形象、符號、故事等素材,構建出時尚的空間意向,形成更為多元的消費動機。例如,采用將傳統建筑符號與新建筑進行拼貼、基于傳統形式演繹出新的文化小品等。因此,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本質上并不是為了形成以傳統商品為消費對象的零售業態,而是要打造出一種以“超現實”的空間符號為消費對象的休閑業態。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雖然可以實現資本高效回報與社會消費需求的耦合,但卻容易會誘發與歷史文化保護的更大沖突。

3 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批判性反思

3.1 符號消費導致的文化異化

符號消費的特點以及炫耀性消費和風格性消費的潛在客群,催生了對商業化改造的社會訴求,也導致了歷史街區改造過程對于歷史文化原真性的忽視和“膚淺”加工,大量以刺激消費為重點的改造方案出現,歷史文化的保護被商業利益所裹脅。而在國民文化素質滯后于財富積累的整體社會環境中,看似滑稽、獵奇的設計方式反而容易受到追捧,鮮有人去拷問其對歷史文化的真正貢獻?,F代材料和工藝的歷史建筑復制品開始肆無忌憚地出現,歷史文化符號濫用于各種場景和建設之中。大到街區的整體環境、小到建筑的細節,都呈現出再創造的痕跡。改造后的歷史街區不但沒有獲得文化活力的再生,甚至喪失了原有的歷史文化積淀。以符號消費為導向的改造過程,往往是一種新文化的植入過程,其混淆了商品與文化、歷史文化與新興文化,并將于歷史文化的保護形成較強烈的沖突。這一切印證了英國藝術家漢密爾頓(R.Hamilton)的觀點,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更傾向于后現代的波普藝術(Pop Art),是一種流行、低成本、年輕且有商業效益的藝術。此類再創造手法雖新鮮且易于復制,但也將進一步抹殺文化的特異性,使得本應該各具特色的歷史街區卻呈現似曾相似的感覺。

3.2 經濟利益推動的空間紳士化

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對于原來是居住功能的歷史街區,其改造過程往往傾向于引入商業資本,并對于原居民采取整體搬遷異地安置。這樣的推動方式,忽視了歷史街區現階段生活氛圍的真實性,將徹底破壞原有的社區文化,割裂改造前后歷史街區的文化聯系。改造后的歷史街區純粹地成為中產階級、小資群體的消費空間,是一種僅針對特定群體的“紳士化”的空間。這樣簡單粗暴的改造方式,是基于更容易操作和整體營銷的經濟理性,卻將進一步加劇城市社會的不平等和文化層的斷裂。相對貧困的原住民被強迫遷出舊城地區,重新制造的文化空間橫空出世,“馬賽克”式地鑲嵌在城市原有的社會空間中,形成一套為城市精英服務的新的社會關系。而這一過程,也將導致歷史街區文化的根治性進一步喪失,并可能帶來非消費時段城區的空心化現象。

4 改造策略:文化價值的系統回歸

4.1 改造方向:凸顯商業化改造的文化意義

首先,應該慎重篩選改造對象,盡可能針對具有歷史商業事實的地區進行改造,且充分尊重歷史地段原真的商業特性。其次,應該體現局部商業化改造對于城市整體文化資源整合的觸媒效應,以最小的商業化改造盤整最大的文化活力。再次,可以創造性地整合城市的文化要素,集中形成民俗博物館等公益性文化展示空間,通過商業吸引人氣,通過公益傳遞城市文化精神。以南京的老門東為例,改造之前的老門東以居住功能為主,但其歷史上是重要的商貿和手工業集散地,直至清末才逐漸為居住功能所替代,因此該地區的商業化改造,其實是一種對于歷史商業場景的回應。整合周邊明城墻、秦淮河等歷史文化資源,改造后的老門東開設了金陵刻經、南京白局,以及手制風箏、布畫、竹刻、剪紙、提線木偶等民俗工藝博物館,體現了對南京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彰顯;其商業街區以中低端的餐飲小吃、休閑娛樂、商品零售為主,整體上并沒有脫離城南地區市井生活的文化根基。

4.2 改造方式:創造商業態和生活態的和諧

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不僅體現在歷史時期的特定場景中,也體現在歷史變遷的脈絡中。從這個角度看,歷史街區的原住民同樣也是地方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不應該采取徹底搬遷原住民的方式,粗暴地隔離與此空間緊密相關的社區文化。居民生活形態的消失,容易導致歷史街區整體氛圍的消沉。因此,理想的歷史街區改造模式不僅僅是一項建筑設計工程,更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這個過程中需要廣泛征求原住民的意愿,調動原住民力量,合理引導原住民的職業轉型,適度保留居住空間,在商業化改造的同時提升居住生活品質。在日本,以尊重原住民社區為前提,采用社區營造的方式進行遺產更新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岐阜古川盯、北海道小樽等地區都有令人欣慰的成功案例。除了政府的制度和立法支持以外,真正推動社區營造的是社會團體和普通市民,這與日本市民社會的成長、壯大密不可分。當前中國,居民自治的力量相對薄弱,保護生活態的文化價值、協調資本的商業化沖動和原住民利益則成為政府的主要責任。在巨大的市場利益面前,保持對于歷史文化和社會責任的堅守,選擇一條相對復雜的改造路徑,是對政府地方治理水平的巨大考驗。上海的田子坊改造,在沒有開發商資本注入、沒有大規模動遷的情況下,維系了原有的鄰里關系和社區文化,可算是協調商業態和生活態的一種積極嘗試。

4.3 改造方法:界定保護與創造的設計邊界

首先,在空間的設計與改造過程中,應該確定好“變”與“不變”的關系,明確剛性的保護要求,保留彈性的創造空間。其次,歷史街區改造應該保留甚至恢復街區總體的街巷肌理、建設強度與高度、建筑顏色基調,保護歷史空間總體的文化意向。最后,根據不同建筑的文化價值、區位價值,區分不同的利用和改造方式。

對歷史文化價值相對突出的典型建筑,應該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無論是在材質還是工藝上都應該力求保持歷史文化的特質;對一般性建筑可以適當加入設計師的個人創造,合理演繹歷史符號的現代樣式,但應該盡量避免與總體環境的沖突。同時要注意控制創造性元素、創造性建筑的比例,不宜一味地迎合消費需求,避免將具有現代甚至是后現代的時尚文化作為歷史街區改造的主要基調。

界定保護與創造的設計邊界已經逐漸成為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行動的基本共識,但是邊界設計的合理性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以成都的寬窄巷子為例,在改造設計之初,進行了詳細的實地測繪工作,將寬、窄、井巷子中的每一個院子按照建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與建筑價值進行了三級分類,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性設計,但這一商業化改造項目,仍因存在較大規模的新建和改建工程而受到部分學者的質疑。

5 結語

雖然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已經成為提升城市文化品質、激發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學界對于實踐的效果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因此對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機制、誤區以及應對策略的研究顯得更為迫切。本文基于消費文化的視角對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現象進行深入剖析,認為以空間符號為消費對象的消費文化,誘發了迎合消費需求的改造模式,并將導致文化異化和空間紳士化的過程。為了應對商業化改造需求對街區歷史風貌及文化的重大沖擊,需要探索回歸文化價值的改造策略:在改造方向上,應凸顯商業化改造的文化意義;在改造方式上,應創造商業態和生活態的和諧;在改造方法上,應界定保護與創造的設計邊界。在推進商業化改造的全過程,時刻保持對歷史文化的崇敬之心;在瘋狂的消費時代,時刻保持對歷史文化的脈脈溫情。

因本文主要是從理論建構的角度,試圖解析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機制與應對方法,而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具有廣泛而復雜的現象特征與分析層次,尤其對于合理的改造方式、方法的研究討論更是具有現實意義和挑戰性,有待后續研究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朱直君. 成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廣義原真性得失[J]. 城市規劃,2010(7):70-75.

[2]王又佳. 談大眾消費文化場景下建筑的價值取向[J]. 華中建筑,2014(11):19-23.

[3]吳曉慶,張京祥. 從新天地到老門東——城市更新中歷史文化價值的異化與回歸[J]. 現代城市研究,2015(3):86-92.

[4]李和平,薛威. 歷史街區商業化動力機制分析及規劃引導[J]. 城市規劃學刊,2012(4):105-112.

[5]張杰,龐駿. 論消費文化涌動下城市文化遺產的克隆[J]. 城市規劃,2009(6):81-87.

[6]楊宇振,覃琳. 拼貼歷史街區磁器口:空間的生產、去地方化與生活狀態[J]. 建筑師,2009(4):20-26+4.

[7]張兵. 探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中國道路——兼論“真實性”原則[J]. 城市規劃,2011(S1):48-53.

責任編輯:于向鳳

猜你喜歡
歷史街區消費文化應對策略
新形勢下產品形態符號發展趨勢研究
歷史文化街區環境標識系統設計初探
略論消費文化視域中的藝術表現手法
城市大眾消費文化的狂歡
淺析城市老街巷景觀本土設計元素的提取與置換
筑牢洪災后的輿情“堤壩”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研究
我國信用評級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南京老城南歷史街區拆遷改造現狀分析及保護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