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選擇

2016-12-07 02:10楊振寧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6年24期
關鍵詞:路徑分析供給側改革新常態

楊振寧

[提要] 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動力不足,實現經濟發展由注重市場需求向注重供給的轉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本文在分析我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和意義基礎上,運用經濟學理論剖析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選取我國年度數據,利用擴展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模型,從供給側實證分析我國經濟增長主要路徑。

關鍵詞:新常態;供給側改革;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0月20日

一、背景及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高速增長”顯著的特征,1978~2010年,GDP年均增速近10%。但從2011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速連續下滑,GDP增速持續低于8%,2015年下降至6.9%。隨著增速下降,我國經濟進入與過去30多年長期高速增長不同的“新常態”,支撐我國經濟較快增長的資源條件和動力因素正逐漸轉換,過去依靠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持續,經濟發展面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肮┙o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宏觀經濟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的重大轉型,將會建立起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因此,從供給側分析經濟發展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二、新常態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從經濟學“需求側”角度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為投資、消費、出口,與之相對應的“供給側”是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需求管理指的是政府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防止經濟衰退或預防過熱,與之對應的供給管理是指政府通過各種政策來影響生產領域的效率,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均衡。供給側相對需求側可供的調節手段比較多,包括簡政放權、國企改革、金融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強調生產,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目前,我國強調“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是把宏觀調控的重點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也不是用供給側管理來否定需求側管理,而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新動力,拓寬發展空間,在新的發展水平上實現供給與需求再匹配,提升發展效率和質量。

三、相關文獻綜述

經濟增長的動力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研究了這個問題。國外研究中,增長理論從實物資本的角度建立索羅模型分析經濟增長問題;內生增長理論則從人力資本角度研究經濟增長。國內學者亦對經濟增長動力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林毅夫、蘇劍(2007)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由資本驅動的,其次是TFP的增長,勞動貢獻最??;黃志鋼、劉霞輝(2014)測算并比較分析了資本投入、勞動投入、效率驅動、消費需求拉動等增長路徑,認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應走效率資本投入的增長路徑。于彬彬(2015)利用兩部門經濟增長模型實證分析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效應,認為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提升對經濟增長拉動程度主要由空間溢出效應決定。

綜上所述,相關研究成果已相當豐富,但仍存在不足:從供給側實證分析經濟增長的動力文獻相對較少。目前,羅良文、梁圣蓉(2016)從供給側分析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素,認為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內核動力。楊子榮、代軍勛、葛偉、陶鑄(2016)利用構建空間杜賓模型模擬了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域經濟增長的驅動要素,認為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的同時,還應充分挖掘原有的經濟增長動力。本文將進一步從供給側角度分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并探索新常態下推動經濟增長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優路徑。

四、實證研究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要素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也有所變化。本文利用擴展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模型,從供給側量化分析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一)測算方法。為研究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本文在參考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構建計量模型對我國供給側各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計量分析。假設生產函數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Y=AK?琢L?茁 (1)

其中,Y為經濟產出,A為全要素生產率,K為資本存量,L為勞動投入,以此為基礎構建分析模型。選取經濟增長、科技投入、資本投入、勞動投入等指標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歸模型。為消除模型的異方差,對兩側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構建的模型形式如下:

lnGDP=a1lnK+a2lnL+a3lnR+?著 (2)

其中,GDP為國內生產總值,K、L、R、?著分別為資本投入、科學技術投入、勞動投入、殘差項。

(二)變量和樣本選取。選取我國經濟增長、資本投入、勞動投入、科技投入等方面1994~2015的年度數據進行計量分析。經濟增長用國內生產總值總產出表示,以1994年不變價為基期;資本投入用資本存量表示,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基本公式為:Kt=(1-δ)Kt-1+It/Pt,其中,Kt為t年的實際資本存量,1995年基期資本存量來自張軍等;勞動投入L用就業人員指標表示;科技投入用財政支出中用于科學研究的人均經費支出表示。相關數據來源于各年《中國統計年鑒》。

(三)測算過程

1、平穩性檢驗。為避免偽回歸,在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需要檢驗各數據序列的平穩性。本文采用ADF檢驗方法對lnGDP、lnK、lnL、lnR四個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在10%顯著性水平下,lnGDP、lnK、lnL、lnRt的檢驗值小于顯著性水平為10%時的臨界值,即四個變量都是平穩的。

2、回歸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對(2)式進行回歸分析如下:

該模型 =0.9675,F=2183.5371,整體擬合較好。各變量的系數均為正且t檢驗相應的P值均小于0.10,即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K、L、R對GDP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lnR的系數0.9314>lnK的系數0.2763>lnL的系數0.2081,表明: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遠大于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DW=2.0916,通過了自相關檢驗,表明該模型不存在自相關性。

3、因果關系檢驗?;貧w分析表明我國資本投入、勞動投入、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影響,但是它們與經濟增長是否有因果關系有待進一步驗證。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模型對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在滯后2時期,lnR和lnK是lnGDP的格蘭杰原因,lnGDP是lnR的格蘭杰原因;在滯后3期時,lnR、lnK、lnL均是lnGDP的格蘭杰原因,lnGDP也是它們的格蘭杰原因??梢?,科技投入與GDP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即:科技投入的增加促進了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又會促進技術進步;資本投入與GDP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即:資本長期以來是中國經濟發展稀缺的生產要素,為大規模生產所需的基礎設施提供了資本保障,經濟增長又會提升資本投入量;勞動投入在滯后3期時,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反映了近年來勞動投入數量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有所減弱。

(四)結論。由回歸分析和因果關系檢驗可得出以下結論:(1)科技投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遠大于資本和勞動的促進作用,表明: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最優路徑,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將更多地依靠科學技術的大幅進步;(2)科技投入是經濟增長格蘭杰原因,在供給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顯著。經濟新常態下,勞動投入數量和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減弱,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新常態下促進經濟增長的最優動力;(3)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勞動投入的貢獻,反映我國隨著勞動力價格上漲和人口老齡化,多年來對我國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減弱,未來將要注重通過提高勞動力的質量促進經濟增長。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級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

[3]馬穎.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動力與發展方式轉變——第九屆中華發展經濟學年會綜述[J],經濟學動態,2015.7.

[4]羅良文,梁圣蓉.論新常態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的優化——基于1994~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5]許小年.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以供給側改革開拓創新空間[J].新金融,2016.1.

[6]楊子榮,代軍勛,葛偉,陶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切換研究——基于區域差異視角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5.11.

猜你喜歡
路徑分析供給側改革新常態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路徑探析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韓媒:抓住中國“供給側改革”新機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