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課堂應留給學生一個發展的天地

2016-12-21 22:12孫峰
青春歲月 2016年20期
關鍵詞:數學課堂發展學生

孫峰

【摘要】新教材要求教師關注兒童已有經驗和興趣特點,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世界出發,讓學生學得自由和愉悅。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將所要學習的內容貫穿于學生喜愛的氛圍中,引導學生自主地去學習。

【關鍵詞】數學課堂;學生;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對于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學生課堂上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實現素質教育起著積極的作用。那么,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思維的工具。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反過來,良好的邏輯思維,又會引導出準確、流暢而又周密的語言。在教學實踐中,不少老師只強調“怎樣解題”,而忽視了“如何讀題(說題意、說思路、說解法、說檢驗等)”??此七@是重視解題,實則這是忽略解題能力的培養。由于缺少對解題的思維習慣、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只有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中,這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格格不入。

應用題是由情節和數量關系兩個部分交織在一起組成的。審題過程就是要審清題目的情節內容和數量關系,知道該道題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并能找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使題目的條件、問題及其關系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為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具體說來要做到:

一、通過多讀多做多想

讀,就是認真讀題,初步了解題意。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要培養學生反復、仔細、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一年級教師要進行范讀、領讀。讀題時要訓練學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二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獨立朗讀、逐步過渡到輕聲讀、默讀,養成自覺通過默讀理解題意的習慣。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多做練習。

二、提問的邏輯性

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小學生思維的形式與規律。設計出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問題之間有著嚴密的邏輯性,然后一環緊扣一環地設問,從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對應用題中揭示數量關系的關鍵句要反復推敲,理解它的真實含義,為正確解題鋪平道路。如“同學們修補圖書。五年級修補162本,比四年級多修補31本。四年級修補多少本?”對此題有的學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級修補的多還是四年級修補的多,這就要抓住“比四年級多修補31本”這個關鍵句,聯系前后內容把這個簡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補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級多修補31本”,就是“五年級比四年級多修補31本”,也就是“162本比四年級修的多31本”,這樣不難判斷出五年級修補的多,四年級修補的少,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三、提問的巧妙性并能讓學生口述

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時,教師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無疑”處設疑,或在內容深處、關鍵處、結合部設疑,使課堂教學時有波瀾。如“小明家養了32只雞,28只鴨,如果每只雞一年可以產16千克蛋,每只鴨一年可以產13千克蛋。這些雞、鴨一年一共可以產多少千克蛋?”學生若能這樣復述:“小明家養了32只雞,每只雞一年能產13千克蛋,還養了28只鴨,每只鴨一年可產17千克蛋。小明家養的這些雞和鴨一年總共能產多少千克蛋?”這就說明學生對題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四、培養解題的靈活性

求異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容易產生消極的思維定勢,造成一些機械思維模式,干擾解題的準確性和靈活性。有的學生常常將題中的兩個數據隨意連接,而忽視其邏輯意義。如“小方和小圓各有同樣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7粒,小圓吃了8粒,剩下的誰多?”由于受數值大小這一表象的干擾,學生的思維定勢集中在“8>7”上,容易誤判斷為“小圓剩下的多”。為了排除學生類似的消極思維定勢的干擾,在解題中,要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去分析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通常運用的方法有“一題多問”、“一題多解”和“一題多練”。同一道題,同樣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如解答“五一班有學生63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這本來是一道很簡單的題目。教學中,老師往往會因學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過,忽視發散思維的訓練。對于這樣的題型,老師要執意求新,變換提出新的問題。如再提出如下問題:(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幾倍?(5)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等等。這樣,可以起到“以一當十”的教學效果。像同一道題,老師還可以從分析上多提問,從解法上多提問,從檢驗上多提問,進行多問啟思訓練,培養學習思維的靈活性。

五、改變教學空間,讓孩子“隨心所欲”

課堂教學活動是在課堂這一特定環境中進行的,而教學空間對教學的影響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層次要素的條件之一,新課程的改革,也同樣給如何轉變教學空間提出了問題。為此,我們也做了一些改革:

移走講臺,建立活動角。首先我們把教室分為學習區和活動區,學習區是課桌椅,隊形不定,有T字形、半圓形、馬蹄形,在學習區內無講臺,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走下來,跟好朋友商量、探討。而教師也不再居高臨下地站在講臺前,而是學生的好朋友,穿行在學生之間。黑板也是可以移動的,并且學習區內資源很豐富,讓每個孩子都展示自己,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

六、縮短師生距離,讓孩子“暢所欲言”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言: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多于兩個的思想。如果要讓學生真正做到脫離束縛,主動探究,那么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學生,努力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暢通交流,教師要成為名副其實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氣,活潑甚至幽默的語言與學生展開交流。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講到將一個正方形通過折剪,變成兩個三角形這一環節時,我拿出一張正方形紙,說:“小朋友,現在老師想變一個小魔術給大家看看,你們想看嗎?”“想?!睂W生歡呼道。于是我轉身一裁,把一張正方形紙變成兩個三角形,故意問:“這個魔術好玩嗎?”學生馬上搶道:“老師,我們也會?!薄芭?,真的嗎?我可不相信,你們也變給我看看?!庇谑?,學生果然“上當”,每個人都完成了這一過程。我便故意沮喪地說:“完了,我的秘密全被你們發現了?!薄肮睂W生大笑,笑得很得意,其實,這個時候最欣慰的還是老師自己,這一刻,問題解決了,師生間的距離縮短了,氣氛更為融洽了,接下來的學習更為輕松樂意了。

七、自主探索——把權力讓給孩子

課堂教學是學生生命活力煥發、生命價值不斷體現的生活過程。在新課改中,學生在自主的學習,理解,感悟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這極大地滿足了學生自身的需求。新教材要求教師關注兒童已有經驗和興趣特點,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世界出發,讓學生學得自由和愉悅。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將所要學習的內容貫穿于學生喜愛的氛圍中,引導學生自主地去學習。

總之,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此外,提問時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要“偏愛”后進生。課改中的孩子是快樂的,課改中的教師是幸運的。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是新課程所向往,所倡導的理想境界。面對這次數學課程改革,我們只有把握實際,大膽實驗,與數學課程改革之士一路同行。

猜你喜歡
數學課堂發展學生
趕不走的學生
區域發展篇
學生寫話
張揚學生個性,展現課堂活力
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活動實施研究
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我見
數學課堂信息化中的“三適”探究
圖說共享發展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