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歷史與社會趣味化教學研究分析

2017-03-23 10:36鐘飛英
新課程·中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趣味化教學歷史與社會初中教學

鐘飛英

摘 要: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是素質教育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提高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育質量,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工作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進一步實現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全面提升初中教育的工作質量,教師應當在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采取趣味教學,借助信息技術,使課堂煥發新活力;組織綜合探究活動,解放學生的手腳大腦;引入故事元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教學。

關鍵詞:初中教學;歷史與社會;趣味化教學

誠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如果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促使學生在主觀能動性的驅使下自覺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促使教學質量的提升。當前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沒有良好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教學目標,課堂氛圍過于沉悶,教學活動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導致教學質量遲遲難以提升。

一、當前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采取趣味化教學的必要性

1.落后的教學模式,教學質量難以提升

縱觀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現狀,我們發現以“粉筆+黑板”為代表的落后教學模式制約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導致課程教改之路舉步維艱。長期以來,在講解歷史與社會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都采取單純的理論灌輸教學,學生每節課都要接收大量信息,腦子里早已是一團亂麻。我國的傳統教育觀念認為文科知識不值得下工夫學習,只需要課后多背誦即可,這種教學觀念指導之下的歷史與社會教學質量如何提升?

2.課堂乏味枯燥,學生不愿配合教學

初中生身上背負著沉重的中考壓力,大部分地區并沒有將歷史與社會設置為中考的必考科目,因此在學習歷史與社會課程過程中,很多學生并不是非常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大汗淋漓,下面很多學生悄悄拿出理科作業,忙得不亦樂乎。就你是否喜歡上歷史與社會課程這一問題展開調研,很多學生表示:老師的課一點意思都沒有,考試之前看看書就可以了,學習起來沒意思。

針對當前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學模式落后、學生不配合教學工作等一系列問題,實施趣味化教學勢在必行。

二、如何開展初中歷史與社會趣味化教學

1.借助信息技術,使課堂煥發新活力

21世紀是計算機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時代,在組織歷史與社會趣味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上。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圖片、視頻、音頻,吸引學生的注意,使課堂煥發新活力。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大洲和大洋”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在多媒體課件上為學生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進行思考:根據圖片描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情況,想一想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有沒有什么關系。學生觀察圖片,很快能就教師的問題做出回答。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七大洲、四大洋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邀請幾位學生上講臺,用手在幻燈片上指一指七大洲的位置,學會在地圖上正確識別地理位置。學生還可以根據圖片,自己把七個大洲按照面積大小的順序排列一下。

現在的初中生成長于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傳統“粉筆+黑板”式的課堂教學活動已經無法跟上時代潮流、適應教學環境的發展趨勢了?,F在每所學校幾乎都配備了信息技術教學設備,教師要更新教學手段,將復雜繁瑣的文字信息以圖片、視頻和音頻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了解到本次課所要學習的新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相比于復雜冗長的文字信息,人們的大腦更容易對圖片信息進行解碼。在組織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呈現圖片、視頻和音頻資料,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可謂一舉多得。

2.綜合探究活動,解放學生手腳大腦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信息量大、文字內容較多的人文學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采取灌輸式為主的教學模式,期盼將大量需要記憶的信息一股腦兒地灌輸給學生。這種填鴨式教育無益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被搞得死氣沉沉,缺少生機與活力。作為一門知識容量大、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歷史與社會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挖掘學科人文教育資源,積極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究活動,將學生從課本中、桌椅上解放出來,使他們的手腳、大腦動起來。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每單元都設有綜合探究活動教學內容,例如,從地圖上獲取信息、在地球儀上看世界、如何認識區域、如何認識城市、對比早期區域文明之間的異同、從宗教景觀看文化多樣性、探尋絲綢之路、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都市生活等。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到這些綜合探究活動對于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積極按照課程的教學要求,組織學生針對教材上的綜合探究內容開展實踐活動。例如在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綜合探究活動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引導學生從地圖上獲得關于地理環境、國家分布、陸地海洋等知識的信息,提高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繪制一幅中國地圖,加深學生對于地圖的認識。

歷史與社會作為人文學科,對學生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要求較高,他們每天需要記憶背誦大量的文字知識。教師長期將學生束縛在座位上、桎梏于書本里,學生學得枯燥乏味,還是一點效果都沒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綜合探究活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為沉悶的書本學習注入新鮮血液。趣味化教學旨在豐富教學形式,使學生喜歡上《歷史與社會》、愿意上《歷史與社會》課程?!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诶碚撝R講解之余,適當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進一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3.引入故事元素,喜聞樂見方式教學

學生或許對書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感到厭煩乏味,但沒有學生會拒絕精彩有趣的故事。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故事元素,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借助一些小故事吸引學生對課堂的關注,促使他們將注意力轉向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上,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在“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與秦始皇、漢高祖有關的歷史故事進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本單元知識的興趣。在“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一課的教學活動組織當中,教師可以《孔虛經商記》的故事吸引學生注意:故事發生在戰國后期,齊國富家子弟孔虛想經商致富,于是便販運鹽和絲綢前往魏國大梁銷售??滋摰搅舜罅褐?,得知這里每斗鹽、每丈絲綢,都比齊國貴得多??滋撔睦锖芨吲d,心想這回發達了。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魏國的尺和斗都比齊國大得多,孔虛一不小心虧了本。他賣掉貨物,得到不多的布幣,又發現這些錢在齊國不能用??滋撝缓脹Q定用這些布幣再搏一次,他把貨物運往趙國,到了趙國,他發現趙國的斗比魏國小得多,而兩國貨物的價格差不多,大有賺頭,孔虛趁機賺了一筆。商場得意,孔虛日漸出名,一位趙國商人向他告貸,并立字為據,但孔虛不認識趙國的文字,認為趙國商人有意欺騙他……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看完這個故事,可以發現戰國后期存在哪些問題,(答案為貨幣不統一、文字不統一、度量衡不統一,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加深學生對統一貨幣、文字和度量衡重要意義的認識。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不僅涵蓋了人文學、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同時融合了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知識,具有相當強的綜合性與社會性,這其中無處不蘊藏著豐富的故事元素。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巧妙地借助本學科蘊含的豐富的故事教學資源,將歷史與社會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相結合,以講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追求趣味化教學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自身素質。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學生、家長和教師的相互配合,在教師提升自身職業素質的同時,學生還需要配合教師的管理,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各項活動,家長應當鼓勵和支持孩子認真對待本門課程的學習,配合教師,實現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魏杰.基于初中歷史的創新教育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12).

[2]包義華.莫讓“合作”流于形式:對初中歷史合作學習的有效教學探究[J].學苑教育,2014(9).

[3]邵娟.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人文性分析[J].校園英語,2014(7).

?誗編輯 李建軍

猜你喜歡
趣味化教學歷史與社會初中教學
如何通過初中《歷史與社會》綜合課提高學生大局意識
小學英語詞匯趣味化教學課堂的有效構建
淺談初中班級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導入,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高中英語生活趣味化的嘗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