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優化使用教學素材

2017-04-12 16:29單超
地理教育 2017年4期
關鍵詞:教學素材挖掘教材

單超

摘要:本文以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2為例,探討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經典素材輔助地理課堂教學,為一線教師創設新素材、利用新資源提供方法借鑒和思考方向。

關鍵詞:挖掘教材;優化使用;教學素材

一、由經典圖像綜合分析人文現象

教材P34“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如圖1)是綜合性很強的教學素材,涉及的教學內容有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化的進程和問題、不同等級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地域文化。對該圖像的深入剖析,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教師可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深入、綜合地分析圖像中各種人文現象。

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兩城市空間結構的共同特點,讓學生分析形成該特點的區位因素。兩城市空間結構的存在有諸多前提,可引導學生說明“打破或干擾”這種理想模型的因素。如果學生學有余力,教師可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兩城市代表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空間結構,請對比兩圖分析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演變過程中,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對比兩圖的差異,并進一步深化對城市空間結構成因的理解。學生能夠發現兩圖中心商務區占地面積的比重不同,可據此分析中心商務區服務范圍的差異,滲透不同等級城市服務功能差異的內容。城市用地的擴展造成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中心城周邊的古老住宅區或混合區可能轉化為商業區。在這一過程中,可能面臨文物的保護或破壞,據此可引導學生思考地域文化的影響和保護。

通過對比兩圖,學生能夠發現兩城市人口遷移的異同,如高、中收入者均遷往城市邊緣的郊區,但遷入城市的人口存在差異——發達國家為年輕的專業人員,而發展中國家為農民。在分析人口遷移差異和特點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分析城市化所處階段的差異。學生還可以發現發展中國家低收入者外遷的現象,這實際上是由于城市用地擴展、產業結構升級,對城市勞動力素質要求提高,低收入者無法就業,因而“被迫”遷出。據此可引導學生思考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圖中呈現的發達國家“資本”外遷,也可分析發達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二、由復雜圖像強化培養讀圖能力

教材P17“探索”部分“計算機模擬的未來趨勢(如圖2)”是羅馬俱樂部預測的未來全球人口總量及與之密切相關要素(資源、人均糧食、人均工業產品、污染)的變化趨勢。該圖像信息量豐富,存在多條曲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讀圖方法,進而提高讀圖能力。

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復雜圖像中梳理讀圖要點,可從三方面逐步深入閱讀:第一,各曲線的變化趨勢(同時觀察曲線之間的關系);第二,各曲線峰值出現的先后;第三,峰值前后的數值對比。

以圖中人均糧食和人均工業產品為例分析: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伴隨人口增長和資源驟降,人均糧食和人均工業產品卻能增加?學生能夠回答因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畝產及開墾土地的增加,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勘探日益深入??衫^續追問,為什么人均糧食和人均工業產品又會下降?因為人口太多,超過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導致科技與自然資源的“角逐告敗”。通過以上分析,學生加深對環境承載力概念的理解,也體會到科技、自然資源對環境承載力的影響。進一步觀察圖像可知,人均工業產品的峰值早于人均糧食(人均工業產品先于人均糧食下降)??梢龑W生分析原因:因為工業發展需要的資源種類更多、人類對工業品的需求量或消費量更大;也有學生認為當資源匱乏時,人類為了生存先滿足糧食生產。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對消費因素影響的理解加深。繼續讀圖,能夠發現人均糧食和人均工業產品下降后并沒有恢復到峰值前的較高水平。這說明人的生存質量明顯下降,也說明環境承載力降低了。在這里“植入”了環境承載力變化的內容。

由環境承載力過渡到人口合理容量的學習,可引導學生根據圖2中各曲線的變化特點,在圖中補畫合理的人口變化曲線。有的學生畫的很平直(或低水平波動),不符合人口增長模式揭示的一般規律;有的學生在環境污染較輕,人均糧食、工業品和資源較多時(2000年之前),使人口總量達到峰值,之后人口基本穩定,略有下降;有的學生認為要考慮自然環境“崩潰”后人口重新平衡,可參考這個平衡的人數在人口峰值前達到平衡(1975年),因為此數值比較安全;還有學生認為人口增速應更緩慢,在2050年左右達到峰值,且峰值低于原圖峰值。這些曲線的共同特點是人口總量較低,生活質量較高。曲線的不同為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創造了條件。

三、由簡單圖像深入挖掘教育價值

在工業區位類型的學習中,教師通常會說明有色金屬冶煉屬于動力指向型工業,煉鋁廠是典型的案例。而教材P60“運輸指向——加拿大煉鋁工業的分布”(如圖3)卻指出加拿大的煉鋁業是交通指向型工業,這與師生的認知并不相符。

不難發現,該圖像呈現的信息簡單——僅僅呈現了加拿大煉鋁業的分布及其原料的來源,能否說明其為交通指向型?教師引導學生質疑、思考:難道加拿大煉鋁業的當地或周邊不具備豐富能源的優勢?教師呈現加拿大能源生產的相關圖像或文字資料,據圖可知加拿大東西兩岸能源豐富,尤其是水能,分布眾多水電站。學生在圖3中也能發現煉鋁廠附近存在河流,進一步驗證了存在水電站的可能性。但又如何證明其是交通指向型?

如果教師創設出科學探究的良好氛圍,那么學生此時可能議論紛紛。有學生指出要繼續搜集資料,如加拿大鋁產品的去向。經過收集資料可知,2013年加拿大是全球第三大鋁產品生產國,產品大量出口。這說明鋁工業區布局類似日本的工業區:利用便捷的水路運輸,供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這是交通指向型的有力證據。然而,這依然不能完全說明在影響煉鋁廠布局方面,能源的重要性低于交通要素。有學生指出,可能煉鋁業所需能源消耗已經降低,類似傳統鋼鐵工業向現代鋼鐵工業的轉變。通過查閱資料可知,2000年煉鋁業所需電能已下降到1880年的六分之一。這個信息進一步提高交通指向型正確的可能性。

簡單的圖像看似存在缺陷,卻為師生探究、聯系所學知識創造了良好的教學契機,在教學價值方面堪稱完美。以上活動培養了學生質疑—假設—搜集資料—驗證結論等科學探究的步驟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地理素養培養方面,學生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得到提升,體會到可持續發展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經典素材的挖掘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梢哉f,教師自身的學科理解有多深,素材的挖掘就有多深?!?

猜你喜歡
教學素材挖掘教材
關于“比的意義”教學素材的思考
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努力培養審美能力
縱觀全局 把握細節
淺析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對思想品德教學素材的精選妙用
如何開展農村化學實驗教學
淺析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芻議創造性使用語文教材對于作文教學的推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