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中小學德育課程及教材體系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2017-05-06 07:31羅紅希陳小明賈學斌周紅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6年10期
關鍵詞:德育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羅紅?!£愋∶鳌≠Z學斌 周紅

摘要:為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融入德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分析我國德育課大綱、文件和德育教材及評價體系產生的客觀因素和局限性,厘清我國德育教學大綱、文件及德育教材和評價體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中所產生的問題及改進的對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課程;德育教材;德育大綱;德育文件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边@為我們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踐行要求。然而,當今德育課程發展與創新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因此審視德育課教學大綱、文件和德育教材以及評價體系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以及研究解決的對策對于當今改變德育課的教學效果和更好地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中小學德育課程及教材體系的時代必然性

(一)當代少數大中小學的學生出現價值困擾、價值混亂及原因

當代少數大中小學的學生價值觀出現混亂、困擾,是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大學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人德育課程和教材體系還不夠完善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1.傳統文化和西方觀念的負面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綱五?!?、“三從四德”等觀念仍然滲透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西方意識形態及其價值觀對大中小學學生的滲透,馬克思主義信仰受到動搖,社會思想文化問題叢生,道德下滑的現象嚴重,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2.價值觀在培育課程的內容和方法上不合理,脫離學生實際,沒有層次性

德育課程內容設置只注重學生共性發展的要求,較少根據學生的思想接受能力和社會經歷的差別進行分層對待,這使學生的積極性大大削減了,還妨礙了學生個性化和主體性的發展和發揮。同時,德育培育內容和方法單調,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影響

不少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誠信的行為,輕視孩子的社會道德教育,進而影響了子女誠實守信品質的養成。家庭的過分溺愛容易使子女產生錯誤的價值取向,孩子只關心自己的事情,對他人冷漠,不懂得公平和平等的實際意義,不能很好地融人社會和集體的生活。

4.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人德育課程和教材體系還不夠完善

德育課程授課的單一模式影響著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德育課程培育方法和小中大學生的接受心理還存在一定背離。很多學生感覺自己從小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離自己很遙遠,沒能融人到自己的生活中。社會對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育不夠強化。

(二)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呼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人大中小學德育課程及教材體系

1.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產生的時代背景的變化

當今世界呈現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知識化,信息網絡化趨勢,這些發展趨勢必然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人們自身的思想觀念與內心世界發生深刻的變化,同時它又將影響、改變著人類的生存環境、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就要求德育課程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要把握時代的脈絡,貼近時代生活。

同時,在價值多元化時代,成人世界的道德失范,網絡文化對德育效應的沖擊,社會環境的復雜化、多元化和變幻不定等因素,迫使我國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文件對德育課程和教材體系必須作新的安排和調整。

2.我國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的局限性

問卷調查顯示,99%的教師認為,我國德育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及相關文件的“政治色彩”很強,黨和政府把德育課程作為意識形態宣傳的主要陣地。同時,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對德育課程和教材體系,不分年齡段,不考慮實際情況;目標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話多;設計大、中、小學校各階段德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各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情感、知識、能力等的不同,出現“小做大,大做小”現象,缺乏針對性與合理性。同時,我國德育課教學大綱和官方文件在德育課目標定位上表現為遠大性、過高性;同時教育內容表現為“高、空、假、全”特點;以教師講授為主,忽視學生實踐和“活動”的重要性。調查顯示,98%的教師認為應改變德育教學大綱和相關文件的過時理念和要求。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中小學德育課程及教材體系的問題

(一)從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課程及教材體系所存在的問題

1.德育課程目標問題

(1)德育課程目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脫節。問卷調查顯示,99%的教師認為,所設置的德育課程的內容政治性色彩很濃,真正的德育課程內容很少。以往德育課程的內容偏向泛政治化方向發展,德育課程為宣傳意識形態服務。建國以來我國德育課程價值導向總體上一元的,德育課程以強調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主旋律”,這是與當時一元社會的特征相適應的,大綱在目標定位方向上體現了我國思想品德教育的政治化、成人化傾向,學生的個體價值、主體性則很少獲得應有的地位。

(2)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中也存在忽視學習主體需要的情況,問卷調查顯示,98%的教師認為,在設計德育課程教學中,要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較多,而讓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較少。

2.德育課程內容問題

(1)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規定德育課程內容存在一些背離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情況。目前面臨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的急劇變遷,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也不斷復雜化、多元化。傳統一元社會的價值觀念受到多元社會價值觀念的挑戰。因此,學生對主流價值觀有抵觸情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中被學生接受的不多,價值觀異化呈蔓延趨勢。

問卷調查顯示,91%的教師認為,一提到德育課,就有人認為是政治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以前的德育課程過多地注重社會性功能,而忽視了德育課程的個體發展功能,不注重培養學生個體的道德主體性。

(2)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對德育課程內容的編排方式也存在一些不是以學生不斷擴展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情況,學科知識邏輯性與學生認知能力、社會問題取向沒有很好地結合。問卷調查顯示,98%的教師認為,小、中、大學德育課程相互不銜接,德育課教材和德育課教學工作不銜接、不協調。

(3)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所規定的德育課程內容的體系銜接不具有整體化、層次化、序列化特點,有些甚至有斷裂缺失、本末倒置、簡單重復問題。

(4)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規定德育課程內容的承載形式缺乏多樣性、藝術性和吸引力。問卷調查顯示,99%的教師認為,所規定的德育課程教材及闡述的內容過于概念化、理論化,條條框框化,顯得呆板、枯燥、缺乏生動性和趣味性、吸引力。

3.德育課程實施問題

(1)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所規定的德育課程實施忽視了知識性與實踐性的結合,在德育課程教學中,只強調傳授一定的德育知識,忽視了設置真實的情景或體驗,沒有給學生分析多元價值問題的機會,不注重引導學生確定情境中關鍵的核心價值觀。

問卷調查顯示,90%的教師認為,把德育課程教學簡單地等同于其它文化課或專業課教學,較多的突出德育課程的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德育課程的思想性和育人性。同時,教學途徑過于單一,且呈現封閉性、灌輸性、單向性、在教學內容上缺乏創新性等特點。

(2)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規定德育課程實施沒有注重工具性與目的性的結合,即德育課程教學中,沒有注重引導學生區分課程內容中的道德價值觀與非道德價值觀,在使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注重工具性價值作用的基礎上,沒有注重育人的目的性價值。

4.德育課程結構問題

(1)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規定的德育課程結構不具有邏輯基礎的統一性,同一年級的德育課程教材、不同單元德育素材的組織,沒有按兒童、青少年生活順序或年齡順序組織材料內容。

(2)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規定的德育課程結構不具有知識深度的遞進性,不同年級的德育課程教材,包含同一價值觀的德育課程內容的知識深度沒有體現遞進性,低年級的內容沒有為高年級內容的學習服務。

(3)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規定的德育課程結構不具有學齡階段的側重性,不同學齡階段的德育課程所傳遞的核心價值觀,不具有一定傾向性,如小學階段就沒有適度傾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內容。

5.德育課程管理問題

(1)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沒有具體規定德育課程教學設施數量和指標體系,沒有針對教學內容要求提出相關的多媒體設備、掛圖、影像資料等配套設施數量。

(2)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沒有明文規定減少德育課程課時應受到相應的處罰和制裁,造成實踐中德育課程課時隨時被刪減;同時,也沒有為德育課程教學提供充足穩固的時間,造成實踐中德育課時時常被其他學科教學所占用。

(3)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沒有明文規定德育課程師資數量,造成實踐中德育課師資力量供給不足。

(二)從教材體系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課程及教材體系的問題

整冊排序缺乏邏輯性,無法銜接,隨意性大;愛國主義教育過早插入;對秋天、冬天的講解彼此間斷,和前面的又無聯系;前后內容有重復且是簡單重復而不是層層遞進;逐步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從小學德育教材內容看,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小、中、大學相互不銜接;第二、德育教材和德育工作、校本課程不銜接;不協調;第三、不分年齡段,不考慮實際情況;目標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話多;第四、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只重視知識考查;第五、管理比較混亂,缺乏切實的規劃和統籌。

從組織的279份初中生調查問卷結果看出,初中生認為“《思想品德》課與小學《品德課》內容之間聯系緊密”的選項中,選擇“一般”與“比較同意”的有效百分比為50.6%,在“《思想品德》教材內容結構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層次性”的問卷中,有效百分比只有33%。說明德育部分教材逐步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教學內容抽象難懂,甚至有些脫離實際。德育教材內容理論太深奧,具體問題涉及的太少,為理論而理論,德育課程效果不佳。

(三)從德育評價體系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課程及教材體系的問題

1.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的德育課程評價問題

(1)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規定的德育課程評價制度設置不科學,品德發展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價值觀發展的內容,不是作為學校教育評價的組成部分被測試,而僅僅只是德育學科知識的測試。問卷調查顯示,95%的教師認為,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德育課程效果評價不合理。德育課程評價方式只重視知識的考核,忽視了思想、行為和表現的考核,考核缺乏科學性、全面性。

(2)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規定的德育課程沒有引入發展性德育評價機制,沒有注重學生品德教育的階段性目標,沒有培養其對社會交往中的價值觀問題的豐富理解和評價,沒有關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為的形成。以往都是陳舊、滯后的德育課程評價理念,只看重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2.現實中德育評價體系存在不合理現象

(1)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德育課程評價不科學,評價觀念和標準還局限于“學習、敬業、誠信、友愛”,沒有貫徹“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和“富強、民主、文明”的內容。

(2)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不合理,主要側重政治科目的分數。

(3)重績輕效,即使是“敬業、誠信、友愛”方面,有些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是充滿成見和主觀色彩。中小學德育的評價注重以“聽話”、“老實”、“成績好”作為德育評價的標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評也只由班主任負責,難免帶有片面性,對學生的評價可能“失真”,難以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另外,有些學生雖然在偶然犯錯之后已經及時改正,但在老師的心目中,或文字記錄中仍然留有過去的印記;而對于一些學習成績較好或在老師印象當中較好的學生即使犯錯也不會得到嚴厲的批評,評價仍然是好的,這很有可能會埋下了犯錯誤的種子。

(4)評價沒有具體的標準,以應付為主,損害了德育評價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少數班主任和輔導員在思想上對德育評價不夠重視,持著應付的態度,評價的客觀性不強。

(5)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幾乎沒有發展性評價,評價的結論也不能及時反饋。大中小學每學年一次的德育評價,在評價過程結束之后,某些學校也往往不給學生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學生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優缺點,對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明確。同時,對大中小學生的德育評價整齊劃一,過于強調統一,用一個標準要求評價對象。

三、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課程及教材體系問題的對策

(一)從教學大綱及相關文件看,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課程及教材體系問題的對策

1.德育課程目標要求

(1)德育課程目標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即德育大綱和官方文件中規定的德育課程目標要基本上涵蓋或者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德育課程目標要體現學習主體需要,即教學大綱和官方文件規定德育課程目標要涉及學習主體參與、交流、合作和探究的需要。根據學生的生活需要來組織課程,不僅關注學生理想性的需要,更應關注其生命現實的需要。

2.德育課程內容要求

(1)德育課程內容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內容,把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重要目標。學校德育課程在內容選擇上,應以社會價值取向為主,兼容個體價值取向,注重德育的個體發展和個體享用功能的實現。

(2)德育課程內容的編排方式,即所選的包含核心價值觀的德育素材要以學生不斷擴展的現實生活為基礎,要達到學科知識邏輯性與學生認知能力、社會問題取向相統一。

(3)德育課程內容體系要具有整體化、層次化、序列化特點,包含核心價值觀的課程內容要較少有斷裂缺失、本末倒置、簡單重復現象。

(4)德育課程內容的承載形式,即包含核心價值觀的德育素材的載體要具有多樣性、要體現德育內容呈現的藝術性,要增強德育課程的吸引力。

3.德育課程實施要求

(1)要注重知識性與實踐性的結合,即德育課程教學中,在傳授一定的德育課程知識的基礎上,要注重設置真實的情景或體驗,給學生分析多元價值問題的機會,注意引導學生確定情境中的關鍵的核心價值觀。注重體驗式、探究式學習,注意把理論與活動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與選擇能力,強調行為習慣的培養和訓練。理論教學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學生生活,增強德育課程的權威性;將德育課程的理論傳授與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個體的道德判斷能力、道德實踐能力結合起來。

(2)要注重工具性與目的性的結合,即德育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區分課程內容中的道德價值觀與非道德價值觀,在使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注重工具性價值作用的基礎上,要注重育人的目的性價值,促進學生品德與公民素質的發展。

4.德育課程結構要求

(1)要具有邏輯基礎的統一性,即同一年級的德育課程教材、不同單元德育素材的組織,要遵循統一的邏輯基礎,按兒童、青少年生活順序或年齡順序組織材料內容。

根據學生年齡和學歷層次和心理、生理變化,分層次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德育大綱體系中,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次,分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三個年齡段排列,根據不同年段生理、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采取相對銜接層次的教育。

(2)要具有知識深度的遞進性,即不同年級的德育課程教材,包含同一價值觀的德育課程內容的知識深度要體現遞進性,低年級的內容要為高年級內容的學習服務。

(3)要具有學齡階段的側重性,即不同學齡階段的德育課程所傳遞的核心價值觀,要具有一定傾向性,如小學階段適度傾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內容。

5.德育課程管理要求

教學設施供給要充足,即針對教學內容要提供相關的多媒體設備、掛圖、影像資料等配套設施。課時供給要充足,為德育課程教學提供了充足穩固的時間。師資力量供給充足,要匹配專門的德育教師,教授相關的學科德育課程和校本德育課程。

(二)從教材體系看,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課程及教材體系的問題的對策

1.改革傳統的德育課程的授課方式,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融人德育課程。

深入建設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領校園,影響學生。把校園文化活動打造成精品和品牌,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認同,形成集體自覺。從初中組問卷調查中看出,對“《思想品德》課的內容貼近您的生活實際”選擇,“比較同意”和“一般”的有效百分比為35.9%;“通過開展一些社會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相關德育教育”,選擇此項的有效百分比為31.5%,不選擇此項的為68.5%,可見,德育的校園文化融人意義重大。

2.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德育課程理念

要注意教育內容和大中小學生的需求相適應,弘揚主旋律,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大中小學生的頭腦,充分考慮大中小學生的發展需求,貼近大中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符合學生發展規律。要做到教育方式方法與大中小學生相適應,符合大中小學生的特征和要求。在德育過程中,盡量接近大中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心理特點和接受規律,采用大中小學生喜聞樂見,易接受的方式和途徑,把握大中小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受度。

3.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調整德育教材的內容,運用合理的邏輯關系重新編排德育教材

根據學生年齡增長的特點設計教材內容,比如,小學教材按照學生生理、自己、家人、學校、家鄉、社區、國家、世界、環境、四季更替、社會規范等順序,從近到遠、從淺人深,循序編排教材。有計劃有步驟、逐步滲透社會主義價值觀。小學教材以活動性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五六年級教材適當增加辨別是非案例,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便考核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非認知能力。

4.積極推行家校聯盟,共同感化學生

家庭教育永遠是支持、鞏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重要力量,成立家委會、開展對家長的培訓、家校的溝通,實現家校教育的同步或互補。

5.從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生命成長需求出發開發德育校本課程

以生命教育為例,它包括了: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幸福教育、健康教育、珍惜時間教育、自信教育、友誼教育、合作教育、誠信教育、青春期教育、親情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教育、消費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敬畏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等,其中每一個教育內容的完成都是在踐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應從本校實際出發選擇性地開發一些德育的校本課程,真正實現學生的內化。

(三)從評價體系看,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課程及教材體系的問題的對策

1.改進德育大綱及相關文件德育課程評價要求

(1)德育課程評價制度要設置較科學,即品德發展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價值觀發展的內容,要作為學校教育評價的組成部分被測試,而不僅僅是德育學科知識的測試。

(2)要引入發展性德育評價機制,即注重學生品德教育的階段性目標,培養其對社會交往中的價值觀問題的豐富理解和評價,關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為的形成。

2.改革現有不合理大中小學生的德育評價體系

中小學教師應該根據時代的需要,及時改進對學生的品德評價和考核,評價不能以卷面成績作為唯一標準,而是要進行實事求是的綜合評價。

大學生可以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確定不同的評價要求:對一年級學生應著重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以及愛校、愛系的教育,同時加強理想信念、校紀校規、心理健康教育。對二年級學生應繼續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加強政治理論教育。對三年級學生進一步端正學習目的教育,為其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對四年級學生著重進行就業升學指導和職業道德教育、愛校榮校教育。

同時,改進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即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改變外部環境。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家長也應該經常與老師保持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心理情況。

此外,評價的方法也要多樣化,可以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成長記錄評價法、真實性評價法、情境化評價法等等。

猜你喜歡
德育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小學德育新課程教師的角色解讀
簡談中職學校的教育創新
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教學探討
體驗式學習模式在中職學生德育課程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淺論中職學校的教育創新
高職學院大學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對策
在高校有效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探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大學生創業素質培養研究
IP影視劇開發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
高中政治教學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