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法律思維與“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之反思

2017-05-06 07:35史蕾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6年10期
關鍵詞:法學教育案例教學互聯網

史蕾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傳統的法學教育提出了新的契機和挑戰。當前法學高等教育存在培養方案模糊,教育模式僵化、單一,考核方式陳舊、狹隘的病灶。提升法學人才培養質量,應該創新法學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和信息優勢,準確契合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和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需要,科學設計教學模式,有效利用案例教學等實踐性手段,培養卓越的法律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法學教育;法律思維;案例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互聯網”時代與法學教育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提出了“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完善法律職業準入制度,提高法治思維等具體舉措。

概括地說,依法治國最終要通過“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去落實?!坝布苯ㄔO體現在法律規范、法律部門和法律體系方面,表現為規則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败浖眲t體現為公民法律意識,法律思維和法治素養的形成。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法律的實際運行效果。就此而言,法律思維和法律素養不僅是法學教育層面的問題,更關系到下一代建設者的職業能力與社會擔當,關系到民族與國家的未來。概括而言,當前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可以總結為如下方面。

首先,重理論、輕實踐。關于法學教育問題的研究,絕大多數集中在抽象性的一般理論層面,缺乏有針對新技術、新方法帶來的新問題的專題性、微觀性和實踐性研究。

其次,重思辨、輕實證。在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方面,既有的研究多限于理論思辨而缺少實證性的調查和研究,這使得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與彼此修正的機會。

再次,重知識、輕思維。目前法律思維和法學教育問題大多限于一般性和常識性的介紹,缺乏專業性的思維訓練,使得法學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滯后,有必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方式予以彌補和調整。

互聯網雖然建立才短短幾十年,但其發展迅猛,正在從建立之初的面向網民個體的學術性應用拓展成為面向企業的商業化應用?;ヂ摼W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進一步深化,從基于信息獲取和溝通娛樂需求的個性化應用,發展到與醫療、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務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務。未來,在云計算、物聯網及大數據等應用的帶動下,互聯網將推動農業、現代制造業和生產服務業的轉型升級?!被ヂ摼W時代依據互聯網作為平臺,運用信息通信技術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優勢互補,深度融合,提升傳統行業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其所造成的影響在很多領域已經凸顯,如電子商務、在線影院等。我國政府在全國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其用意在于將互聯網與社會各行業發展相聯系,激發傳統行業創新創業能力,促進生產力發展。

與互聯網發展相對比,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隨著國家對法治的重視,法學高等教育在幾十年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法學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計劃、教學方法等方方面面都在逐步完善,全社會也掀起了普法熱潮。但是在這種表面上的繁榮背后卻隱藏著法學高等教育的隱憂:在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法學專業已經被列為“控制專業”,這一方面是基于目前全國設置法學本科專業的院系已經達650余所之多,另一方面也與近年來法學教育質量出現滑坡,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持續走低有著緊密的關系:一方面與招生數量的擴張導致的師資比例不均衡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們當前的法學教育模式的相對刻板乃至滯后有緊密的關系。面對已注定蔚為壯觀的互聯網時代新思維、新范式的挑戰,法學教育如何應對走出困局?

二、病灶分析:“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之困惑

首先,法學教育培養方案模糊、混亂。長久以來,法學界關于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究竟應該是通識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爭議不斷?!盎诟鞣N考慮或出于各種顧慮,人們一直在做著‘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通識教育與‘精英教育,‘職前教育與‘終身教育的單選或多選題,這些字眼頻繁交叉出現在各種不同版本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谶@種目標定位的模糊導致法學教育自身在性質、內容、方法等一系列問題上產生沖突。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指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是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重點。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要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化學生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強化學生實務技能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边@是我國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社科領域的一項重大舉措,其目的是培養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法律人才。但是面臨著互聯網時代的全球一體化大背景,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具體路徑、就業出口等仍需厘清?;诨ヂ摼W的新興業態不斷涌現,蓬勃發展,對經濟提質增效的促進作用已然凸顯,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法學自身性質決定的法律的滯后性,而“互聯網+”的發展正在從方方面面呼喚法律人才。無論是立法層面的法律體系完善還是執法層面的加強監管,甚或日常運營中的權益保護、糾紛解決都需要專業法學人才的儲備?!拔覈姆ㄖ伪緛砭筒粔蛲晟?,在這種狀態下,很多互聯網相關的產業以及經濟行為都正在或曾經經歷過“野蠻生長”的時期,灰色地帶和灰色交易事實上是存在的?!痹谶@樣的背景下,亟須明確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路徑和就業出口,擺脫當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培養相脫節的情況。

其次,法學教育模式僵化、單一。近些年法學教育的發展并沒有隨著法科學生數量的激增而取得相伴隨的成功,其原因還在于法學教育陳舊僵化的培養方式。法學教育應包含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二者不可偏廢。對于本科法學教育而言如何有效利用4年的在校時間,達到既牢固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又有精湛實踐技能能夠勝任法律工作,同時還要考慮到大四畢業班面臨找工作、考研等需要時間支出的必備事項是非常艱巨的任務。在固定有限的時間內,目前的法學教育更偏重于選擇專業基礎知識培養,4年的法學本科教育基本上都是以法學16門核心課程為基礎,課程內容是對16門核心課程所涉及法律的釋義、闡釋,即使少部分以案例為特色的教材能夠適時列舉一些案例,但是依然面臨著案例教學來源中案例的典型性不確定,引人案例教學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學習理論知識,并沒有突出實踐技能的強化,對案例的分析評論較為牽強,與原理對接不夠融合。評價法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指標就看它是否能夠為法治實踐提供優秀、卓越的法律人才。這種卓越的法律人才不僅要有扎實淵博的法律知識,還應該具有運用法律知識,處理法律問題的思維和能力?!盎ヂ摼W+”時代的技術性特點為現代化法學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

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應加強互動,強調法學本身的互動性要求?,F在互聯網的信息傳遞快捷性已然對傳統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接受大量互聯網信息,在享受著可以足不出戶就聆聽世界著名學府的充滿智慧的法學大咖的講座的同時也經歷著各種網絡泡沫新聞的誘惑。甚至一些情節特殊、與人們傳統觀念理解有不一致之處的案件經過媒體的文字渲染,一度形成輿情研判之趨勢。很多案件法院審判尚未進行,案件事實尚未認定,輿情已然作了定論,案件當事人經常被各種網民自發以正義為名,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人肉搜索”,整個過程中都是以人數居多的一方占據絕對優勢,在這樣的過程中法律的參與性明顯滯后。無論是自媒體還是紙媒,或電子傳媒,借助于互聯網將文字的作用可以發揮至極致,但是法學所偏重的認定案件事實最為重要的證據卻付諸闕如。如何使法學的傳統課堂與移動終端有機結合,使古老的法學學科更加煥發學術魅力,塑造更多的法學有識之士,有效路徑之一就是改革現有法學教育模式?,F有教育模式將法律知識作為惟一區分專業分工的標準,而漠視法律思維在法學知識、法律實踐中的重要意義。法律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不等同于法律思維能力,面對快捷發展、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發展,法律職業對法律教育的內在要求就是要具有法律思維,能夠獨立分析處理社會生活中的一般法學知識?!皬谋举|上分析,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畢業生人數與就業崗位嚴重失調,而是法學教育模式的僵化和滯后,導致法學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不能滿足社會各行業對于法律人才的要求?!?/p>

再次,法學教育考核方式陳舊、狹隘。評價機制對法學教育具有現實的導向意義。傳統的理論考試很難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更多的是上課記筆記,考試臨時抱佛腳,將筆記背下來萬事大吉。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是高分考生也未必真的是實踐高分。司法考試是從事法律職業的必備入門條件,但是現行司法考試的考試時間只能是在大三下學期,而且司法考試的考核內容也更多注重的是讓適度比例的考生通過考試,可以從事法律職業,而即使高分通過司法考試的幸運者又有多少人能夠直接勝任實踐中的司法工作?以司法考試為導向的功利性的法學教育的弊端在實踐中已然顯現。

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運用,使得浩繁的法律條文通過搜索引擎很快就可以被尋找到,高新技術手段更是讓模擬法庭等虛擬仿真實驗可以面向高校,面向課堂。數年前,斯坦佛大學為了應對現代社會對法律人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法律教育的“3D”導向,即結合其他學科的學習,強調團隊導向、解決問題的技能、拓展診所式訓練,由此使學生在畢業前能夠代表當事人參與審判。

互聯網可以提供各種虛擬案例,審判場景,人物角色轉換,由學生在虛擬的實驗空間里完成。這樣的的技術特點使得人才考核手段不再單一,不再局限于碎片化的教學模式,而是可以將多學科領域教學資源整合,考核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及其對案件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平時增加實踐考核環節,由學生根據希望了解的學科知識,自行搜索相關案例,選擇適用的法律規定,模擬當事人參與案件庭審過程,自行解決案例,又系統給出評價,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目前的法學教育并沒有對互聯網時代作出應有的吸納融入之態勢,相反,法學教育評估標準體系中少有實踐性考核環節,更多的是教條化的教育環境。

三、解決之道:厘清互聯網時代的法學教育困局

第一,精準定位培養方案。法學院不應該淪為一個單純地灌輸法律知識或法條知識的場所,它還應該是一個傳導專業法律思維方式,培育健全公民意識的殿堂。同樣,法學教育不應僅將培養目標局限于公檢法等司法機關和律師等法律從業人員,應將之放置于社會科學的大背景下,適用于法治社會中的社會學科。

當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飛速發展,各種新興交叉行業紛紛興起,急需大量專業人才。僅以醫事法學為例,近年來醫患矛盾越演越烈,這在法治國家是不應出現的現象。立法層面上已然積極應對,但是實踐中相對于每年大量剩余的法科畢業生,能真正看懂病歷、勝任醫療法律工作的寥寥無幾。即使從事審判工作的法官,能夠看懂鑒定結論,而將鑒定結論的法律作用真正放在證據的種類之一而不是定案的依據又能有多少?再有衛生監督部門也需要依法監督,同樣要求既要懂得衛生學等醫學知識同時也要知道衛生法律規則,有法律思維,能夠依法辦事的專業人才;每年大量的法科畢業生能夠勝任此項工作的能有幾個?醫療保險行業同樣如此。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更新,更是出現了遠程醫療等新興事物,一旦出現糾紛,如何適用法律就成為一個現實問題。卓越法律人才指引了大的方向,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當依據社會需求,將人才培養目標多元化,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發展,使得互聯網和法律職業人才培養形成良性互動。

第二,科學設計教學模式,有效利用案例教學等實踐性手段。法律知識是重要的,但至少同等重要的是對法律思維方式的強化性引導。作為區別專業領域的一個重要標準,法律人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是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性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是否具有法律知識不是區分法律人與其他專業人才的標準,而是否具有專業的法律思維方式則是一項基礎性標準,這種思維方式體現在作為實踐之術的法律人在“確定事實”和“選擇法律”兩個方面所具有的獨特敏銳性和判斷力,其意義體現在法律思維以權利和義務為分析線索,堅持合法性優于客觀性,堅持普遍性優于特殊性,堅持形式合理性優于實質合理性,堅持理由優先于結論等方面。

卓越法律人才所倡導的“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其引申意義就是要求法律職業能力必須具備法律思維能力?;ヂ摼W時代為案例來源增加了更多的可行性,而且精品網絡課程平臺的建設,也助推了學生學習興趣,可以與精品網絡課程相結合,側重點不同,充分分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篩選典型案例的方式,一方面能夠承載基本的法律知識,另一方面又能夠銜接法律思維方式,以立體和形象的方式把書本上的法律知識轉化為動態鮮活的法律技能。從而改變傳統法學教育“填鴨式”教學思維,摒棄將案例僅作為詮釋理論知識的一種簡單手段;訓練學生們分析和處理法律問題的能力,改變人才培養被人為地扭曲為“上課-考試-分數-證書”的刻板模式;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為重視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教學內容注重更新,促進法律思維能力培養?;ヂ摼W時代提供了足夠多的大數據資源,很好地解決了傳統教學方式中獲取實踐資料不足的弊端。同時,微課堂、翻轉課堂等新生事物,使得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輔修社會學等學科知識,促進其對社會的領悟能力,反哺其法律思維能力培養。

第三,考核方式科學、合理。在明確職業定位,優化課程設計之后將考核方式予以科學、合理的設置。作為關聯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紐帶,“法律案例”應該體現其“典型性”和“思想性”。這意味著進入課程討論環節的案例,或者在事實認定方面,或者在法律適用方面具有“共性疑難”,使之能夠成為“明辨是非”或“懲惡揚善”的關鍵點或關節點?!盎ヂ摼W+”時代很好地解決了傳統考核方式單板、單調的弊端,可以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由教師依據學科知識特點,虛擬仿真案例,通過網絡搜索還原案件證據材料,盡可能使案件過程生動直觀,還可以通過角色轉換等方式考查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實踐應用能力。在這種典型案例中,學生們一方面能夠“抽絲剝繭”地對法律規范、法律事實、法律關系、法律責任形成直觀而立體式的“分析”和“重組”,另一方面也能夠立足于個案事實而超越具體,以此來反哺或反思法律人“戰勝于法庭”的著力點——法律思維方式的應用化。以刑事訴訟案件為例,可以選取民刑交叉案件,通過模擬真實的刑事訴訟法庭庭審過程,既考查學生對刑事訴訟程序的掌握程度,又依據案件事實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將民法知識、刑法知識應用于具體案件事實的能力,同時通過角色扮演,“互聯網+”可以從技術層面上實現公訴人、辯護人或者法官的模擬,考查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對訴訟中當事人的作用的認知,在考察學生知識能力結構的同時培養其興趣,增強其法律思維能力,提高其職業素養。通過“理想類型的案件”與法律實踐中的具體個人對照等方式,反哺教材和課堂知識,整理同學們分析和應對法律案件的思維模式,從事實和法律的角度來切入,從法律思維方式的具體走向方面來規范思考和確定位置感與方向感,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切實實現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

猜你喜歡
法學教育案例教學互聯網
高校法學教育職業化改革研究
完善我國法學教育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對策分析
案例教學法在成人法學教育中的應用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案例教學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
EXCEL在《投入產出法》案例教學中的應用
《運籌學》教學模式探討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