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德育對象主體性發揮現狀反思及實現路徑探討

2017-05-13 10:00張丹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關鍵詞:受教育者教育者道德教育

張丹

【摘要】德育對象主體性的發揮,是影響德育實效性的重要因素。德育活動中,下列因素影響了德育對象主體性的發揮:首先,傳統定勢思維的阻礙,忽視了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其次,教育者受限于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忽視了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因此,要把握德育價值維度,變革德育理念;轉變德育教學模式,轉變傳統教學關系;提升教育者主體素質,發揮教育者引導作用。

【關鍵詞】德育;主體性

德育對象的主體性研究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對傳統德育進行深刻反思和理性批判的必然要求。目前,德育對象主體性的界定及其發揮現狀,并不匹配德育的現實需要,影響了德育在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方面,對社會群體的教化功能的發揮。探討與反思德育對象的主體性,無論是理論上還是現實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德育主體及對象的主體性

德育過程中,學生德育的發展與完善,首先需要學生個人作為主體內在地吸收、理解;從學生德育教育的實踐來看,學生的德性,歸根結底是由學生的主體決定的,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是德育教育成敗的關鍵。德育是自我教育、完善的過程,如果學生個人不主動參與其中,學生的素質就沒有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本文認為,高校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應積極發揮主體作用,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并自覺積極參與教育過程,培養自身的主體能力。而教師在德育過程中,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主體選擇,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

德育對象的主體性,是指教育對象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二、高校德育對象主體性發揮現狀的反思

總體而言,高校學生能夠理解德育的內容,并且可以根據內化德育的內容,用以規范自己的言行,但是其主動接觸、了解、參與德育的意識與行為不足,進一步的主體性發揮亟需加強。高校德育對象主體性發揮的現狀令人堪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定勢思維的阻礙,忽視了教育對象的主體性

傳統德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地位,似乎已經形成了明確的格局,教育者已經習慣于自身的主體地位,受教育者也對這一定位產生默認。一方面,教育者滿足于自身主體地位與主導性,認為自身處于牢不可破的權威中,僅僅要求教育對象接受和遵守各種既定的規范以維護社會的秩序和穩定,忽視了教育對象主體性的發揮;另一方面,教育對象受傳統思維的影響,認為教育者主導的德育活動,教育對象只能處于被動地位,潛意識也逐步喪失了對自身主體性發揮的認識。

2、教育者受限于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忽視了教與學的雙向互動

在傳統德育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和領導者,而教育對象則在教育過程中處于消極被動的客體地位。絕大多數師生的關系囿于傳統型的師生關系,認為教育者處于這樣一個看似牢不可破的權威,教育對象往往對教育者采取傳統的單向性崇拜,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很少進行有效的交流,教育者對教育對象進行灌輸式教育,采取“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灌輸方式,很少主動培養教育對象的反饋與交流意識,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忽視了教學實際上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這樣一個實質,這樣的教育氛圍中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不能進行有效地交流,也就不能有效地促進新觀點新想法的出現,以及教育對象主體性的培養發揮。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主體性發揮的實現路徑

高校德育對象主體性的有效發揮,對于高校德育育人功能的發揮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很大程度地決定了教育對象的人格品質及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所以對于其主體性發揮的實現路徑探究顯得尤為重要。

1、把握德育價值維度,變革德育理念

盡管德育處于一個特殊的戰略地位,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思想性與社會價值,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元化的價值取向越來越為人所接受,這也對德育的個人價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德育的個人價值的重點,培養人的身心素質,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弘揚人的主體性,促進受教育者全面自由發展,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更好地發揮德育對象的主體性,凸顯德育的個體價值,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幫助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作為個人的受教育者,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

第一,培育德育對象的主體性。教育者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與學的過程,注重教學內容的展開,也應注重在此過程中,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教育者應把握德育的價值維度,結合德育的社會價值,同時培養其個體價值,更進一步幫助其主體性的確立。

第二,創造條件促進德育對象的主體性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首先需要教育者為其提供條件發揮出來,教育者應在日常教學中,通過鼓勵、引導等方式,促進教育對象主動發揮自身主體性,包括主動參與課堂、主動改進課堂,并且指導學生在課堂外,主動了解深化對德育活動的參與程度。

2、轉變德育教學模式,轉變傳統教學關系

傳統的單向型教學關系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基本局限于“我講你聽,我打你通”,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教學行為基本上處于一種灌輸式、裁判式的方法?,F代社會對道德教育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教育強調的是通過教育者的言傳身教,通過情感道德的理智交流,幫助受教育者內化道德品質與價值追求。因此,教學模式也應向更合理的方向轉變,教學關系也應從單向型向雙向交流型轉變。

轉變道德教育的教學模式,要求教育者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將德育不僅僅是作為一門需要傳授的課程去教授,而是首先將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與準則,通過學習,逐漸內化為自身的知識、信念,再通過言傳身教外化為行為,通過這樣感染式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特定的道德教育活動中進行自我感悟,并從中加深對道德教育內容的體驗與理解,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其次,與單向型相對的雙向型的道德教育,要求教育者不僅僅滿足于自身對教育對象的教育與影響,更要求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雙向交流與反饋。道德教育要取得實效,就要將道德教育置于一種平等、民主的教學和教育氛圍中,達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效果。

3、提升教育者主體素質,發揮教育者引導作用

德育教育者的主體素質,是指為了更有效地實現自己所承擔的職責與功能而應具備的所有技能與經驗的總和,它對于教育主體實現自身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即在感化、鼓舞、推動他人前進的實踐活動方面具有有效性的人?!钡掠逃咦鳛榈掠龑嵺`活動的組織、調控與實施者,其主體素質的如何,對德育能否高質量地實施,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應努力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水平,提高德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傅梅芳. 主體性、主體性教育及其實現[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01(2).

[2] 尹 弋. 主體性探討[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4(4).

[3] 羅建平, 朱巧英. 學生德育主體性的匡正[J]. 臨沂師范學院學報, 2008.

[4] 駱郁廷, 丁雪琴. 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主體化探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02(21).

[5] 葉穩安. 高校學生主體性德育研究[D]. 長春: 吉林大學, 2005.

[6] 昝玉林. 論現代高校德育的主體性原則[D].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 2003.

猜你喜歡
受教育者教育者道德教育
品讀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養反思性實踐能力
以“道德教育”為主線的學校德育研究
教育者要懷揣夢想上路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常用的導入活動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師應努力成為一個“教育者”
德性培養: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
淺析充分發揮受教育者主體性的重要性與途徑
龐學光:深化學校道德教育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