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視角下的中日財務文化對比研究

2017-05-22 15:27王學佳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5期
關鍵詞:對比

王學佳

摘要:在國際貿易往來日益頻繁的背景下,財務翻譯使得企業間財務信息在跨國、跨文化語境下的傳遞與交流成為可能。本文將財務翻譯與財務文化研究相結合,在翻譯視角下,以財務詞匯的中日互譯為例,闡述了中日財務文化的特點及相互影響、不同財務文化背景下財務詞匯的對應翻譯、財務文化的融合趨勢及啟示。

關鍵詞:財務詞匯;財務翻譯;財務文化;對比

隨著國際背景下經濟交流的日益深入,中日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財務間的聯系也因此日益密切。財務翻譯作為不同語言下財務信息、財務文化相互溝通及交流的關鍵媒介,在促進中日貿易、傳播財務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亦不容忽視;財務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亦制約著財務翻譯,在財務翻譯中對于詞匯的理解與認識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將財務翻譯與財務文化研究結合有著不容忽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語言符號、財務概念、財務文化及其相互影響

(一)從語言符號中衍生出的財務概念與財務文化

語言是人們用來對生活進行表述的符號。財務①概念的形成源于人們對經濟生活中出現的現象與問題的分析及分類。

美國政治家漢密爾頓曾說過:“制度是一種對社會性的普遍用法進行表述的語言符號”。在這一層面上,財務作為一種對以貨幣為表示的企業經營活動進行表述的語言符號,在“會計”等財務術語范疇下包含著龐大的知識體系。②

語言符號對財務文化與制度亦發揮了重要的整合作用。例如:英語文化圈強調財務文化基于個人價值的“單向取向型”財務文化;漢字文化圈中日兩國強調社會大眾傳統精神和政府權威的共同作用的“逆向取向型”財務文化。

從根本上講,正是這種不同財務文化間的內在聯系,使得財務翻譯成為可能。

此外,財務語言本身的屬性對財務翻譯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導向作用。

財務語言作為一門具有日常語言特征的科學語言要求:無論是以譯出語為母語對財務信息進行表述的財務人員,還是身為該財務信息的“第一讀者”與“第二作者”的翻譯人員都應以準確與嚴謹為目標的同時充分考慮財務語言主體的具體特征。

在財務語言主體中,不同的表述傾向的選擇對于語者一方是一個衡量長期信譽與短期籌資孰輕孰重的問題,對于受語者一方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究竟應該如何進行把握和判斷呢?很顯然,無論是哪一種誤判,都會影響受語者對資源配置的決策,而翻譯人員的理解錯誤必然會導致后續財務分析的失誤。反之,翻譯人員有意識的區分、判斷與恰當的表述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產生誤判的風險。

(二)中日財務文化的相互影響

財務概念、財務制度與財務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文化系統和社會制度,既展現著其各自的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說到中日財務文化的相互影響,簡而言之,主要體現在文字符號的相互影響以及制度的健全與完善兩方面。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則是如今已被載入《企業會計準則》中的借貸記賬法③。

借貸記賬法起源于13世紀的意大利,明治時期經福澤諭吉引進到日本,清末時期以謝霖、孟森兩位學者在東京出版《銀行簿記學》為契機從日本傳入我國。借貸記賬法的得名正是福澤諭吉所使用的“借”、“貸”二字的延伸。

在日語中,“借”與“貸”具有明確的相反指向,分別表示現金流入形成債務與現金流出形成債權。然而,中文的“借”、“貸”二字卻是同義的,以此來翻譯日語中指向相反的“借”與“貸”似乎是望文生義、有失妥當的。

如今,將“借”與“貸”詮釋成單純的記賬符號,或許是針對已經約定俗成的“借貸記賬法”中“借貸”之間的矛盾的不得已而為之的舉動。盡管如此,謝霖和孟森兩位學者從日本向國內引進借貸記賬法為我國復式記賬法的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仍是毋庸置疑的。

可見,語言符號、財務概念及財務文化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及其伴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產生的變化,既構成了財務翻譯的基礎,又為之帶來了挑戰。

二、中日財務文化的對應及其翻譯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歐美社會學家提出“會計文化”的概念,目的在于加深經濟社會中人們對于會計人員和會計制度的思考與分析。我國對于會計文化的關注與研究則稍晚于歐美國家,直到90年代才漸漸開始,且并未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在思考上仍存在欠缺。④

從比較財務文化的角度來看,不同財務文化中的各種術語、概念、意識等之所以能夠進行比較、分析和溝通,在于人們從中可以找到相互間的“功能對應物”(Ehrman, 1976)⑤。而就中日傳統財務文化的對應關系而言,結合財務翻譯,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

(一)零對應

中日財務文化之間,不乏相似的部分,自然也存在著諸多差異。就日本財務文化中的內涵在中國財務文化中的“缺項”而言,主要表現在文化差異引起的詞匯變化與文字表現上的空缺,例如承載了文化的“のれん”與用片假名書寫的外來語詞匯“レビュー”。

在日本作為看板文化重要載體之一的暖簾,在鐮倉時代前后從中國傳入日本,隨后得到了極大豐富與發展,亦逐漸從單純的遮光擋塵的功用轉向商譽的代名詞,承載了更多的文化內涵。

《中日經濟經營用語辭典》指出,“‘のれん、営業権指企業的客戶關系、技術技巧、社會信用等具有無形資產價值的客觀存在,在日本公司計算規則以及由企業會計審議會所制定的關于企業合并的會計基準中,以‘商號之名對商譽進行了規定?!?/p>

“暖簾”在我國歷史上也曾占據一席之地,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的變遷,如今在國內除日式料理店外,已經很少見了。而在財務詞匯中,也不用“暖簾”代指“商譽”。

《現代經濟詞典》指出“商譽是一種無形價值。由企業的良好信譽、產品的較高質量和市場占有率、可靠的銷售網絡、有效的內部管理、先進的技術、優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形成。屬于不可辨認的無形資產?!笨梢?,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的組成部分。

在翻譯中,“商譽”既可譯為“のれん”也可譯為“営業権”。但中文的“營業權”指的是“民事主體基于平等的營業機會和獨立的主體資格,可自主地選擇特定上市領域進行經營、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營業活動而不受國家法律不合理限制和其他主體干預的權力?!雹?,營業權與商譽并不等同。因此,翻譯人員對此類詞匯要多加注意,切忌望文生義。

再如,中文中的“審查”一詞在財務語境下指的是“根據限定程序消極地證明財務報表未發現需要按會計準則特別需要修改的重要事項的業務?!倍蔚娜照Z漢字詞“審査”指的是“詳細檢查以確認價值、優劣以及適合與否”。在財務語境下中文的“審查”對應的日語則是外來語詞匯“レビュー”。

可見,在特定的語境下,同形近義詞匯的不對應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視為“零對應”。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也應多加注意,切忌望文生義直接套用漢字詞。

(二)間接對應

中國和日本同屬于亞洲漢字文化圈,有很多同形同義的財務詞匯,在翻譯中僅需對文字進行繁簡變化即可,例如“保守主義(安全性)原則”對應為“保守主義の原則、安全性の原則”,“財產目錄”對應為“財産目録”,“簿記”對應“簿記”等等。盡管如此,仍有許多財務詞匯不存在完全對應的日文漢字的“對應物”,在翻譯過程中則需要“間接對應”,例如“成本”一詞。

在日語中不存在漢字詞“成本”,但對應著中文“成本”的含義,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翻譯成“コスト”、“原価”、“費用”等等。

《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中指出“成本是指生產者和消費者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值。對消費者而言,成本即購買商品和勞務時所付的價錢;對生產者來說,成本表示的是生產投資的價值與產量水平之間的關系?!?/p>

當“成本”在當下的語境中指“生產物品所需的費用”和“物品的價格”時,可以譯成“コスト”,前者的含義更側重于“費用”,例如“費用効果分析”譯為“成本效果分析”;而后者更側重于“原価”,例如“原価主義”、“原価計算”、“製造原価”等等。

在此,中日傳統財務文化雖有差異,但二者又并非是“零對應”,而是側重點不同。在日譯漢時“コスト”、“原価”、“費用”都可以譯為“成本”,但在漢譯日時翻譯人員則要注意由于語境不同而產生的詞匯之間的區別,摸清詞匯的深層含義,進行恰當的選擇與使用。

盡管中日兩組財務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未必完全重合,但相似之處總是存在的,正是相通的內在聯系使得中日間的財務翻譯成為可能。

(三)重疊對應

在更多情況下,中日財務文化間的所謂“功能對應物”是呈交叉狀態的,即其中只有一部分,甚至是只有一小部分相重合,要想更好地理解,需要參照一定的“上下文”。此處以“財務”與“會計”兩詞的翻譯為例進行說明。

對于“財務”概念的翻譯,需要將其放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理解。例如在英文中,Finance可翻譯為“財務”和“金融”,不禁讓人糾結于財務和金融的區別與聯系。有研究者指出,這只是中文對該領域不同規模操作的分類,是語境不同引起的不同釋義。究其本質,Finance意味著“管理資金”。在日語中,“ファイナンス”有財政的含義,也指金融、籌措資金。而在中文里,人們將在公司、企業層面上對資金進行管理的具體操作稱為“財務”;將在政府層面上對資金收支的管理活動則稱為“財政”;而在企業間對資金進行調配與運作的具體操作,則稱為“金融”(資金融匯流動)。

中文的“財務”一詞何時譯為“財務”,何時譯為“金融”需要在不同語境下進行考量。例如,“財務報表”是用于向利益相關者報告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狀況的報表,由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凈資產變動表、附屬明細表構成,側重企業內部的財務,譯成日語則是“財務諸表”;再如“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是經營者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目的之一,側重于企業內部的資金管理則譯為“財務報告の信頼性”。而當其與企業外部的資金籌措相關時,則應譯為“金融”,例如“財務費用”是指由金融產品交易等產生的全部費用,此時則應該根據語境譯為“金融費用”。

再如“會計”一詞:中文“會計”一詞指“對某一范圍內的經濟活動或財政情況進行記錄、計算、分析和檢查的工作,也指擔任會計工作的人員”。在日語中,“會計”一詞除了這一層含義外,亦指“付款、算賬、結賬”,例如就餐結賬時常常聽到的“お會計をお願いします”??梢?,日語中“會計”一詞的含義比中文“會計”一詞涵蓋的范圍更廣。另外,在日語中“経理”一詞也指“會計;關于會計事務的處理;處理會計事務?!贝送?,還有“簿記”一詞,直譯為中文是“賬簿記錄”,但“簿記入門”譯為“會計入門”似乎更為恰當。

由此可見,中文的“會計”與日語的“會計”、“経理”、“簿記”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翻譯人員也要注意在語境的指導下對詞語進行恰當的選擇與運用。

三、財務文化融合趨勢及財務翻譯

從歷史的角度看,各國間不同的財務文化身處于全球化進程之中亦呈現出逐漸靠攏的趨勢。中國近年來的財務發展也難免會受到日本財務文化的潛在影響。

日本崇尚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遵守集體規范,在財務文化上提倡財務人員的服務性和效忠度。加之在強烈的風險防范意識之下,財務人員往往從穩健主義角度出發、更具有保守精神,有回避危機、避免爭論的傾向。

與之相對,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財務文化受到計劃經濟體制下集體主義和紀律統一性的影響與制約,財務價值觀呈統一性趨向,反映到會計制度或會計準則中,傾向于用法律等強制手段對規定進行細化,在財務制度的建設和財務法律法規的制訂與實施上均強調高度統一,要求不同企業同一會計處理的統一和同一企業不同期間財務處理的一貫性。

在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下,我國的財務文化形成了鮮明的東方特色,財務準則的執行和財務模式的選擇都遵從于謹慎原則,這點和同屬于東方國家的日本比較相近。

近年來,經濟的全球化使得財務文化打破了國家與地域的界限,兩國間財務的交流與融合不可避免,但兩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差異仍不容忽視,若照抄照搬日本的財務文化理論則很容易產生“水土不服”的現象。

這就要求人們將財務文化的研究置于全球財務文化建設和發展的視野之中,必須將全球化與本土化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此,翻譯人員不僅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必要將目光涉及到新興的財務文化比較研究領域,以求在更加專業的背景下把握譯出語的內容,推動我國財務翻譯實踐的發展。同時,應特別注重用詞的準確性和規范性。對內,主要體現在用規范的現代漢語對規范的財務概念、術語進行表述;對外,主要體現在與其他國家的日語財務術語進行對比、參照,從而有效地提高翻譯的專業化水平。

四、結語

財務詞匯與財務概念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產生并伴隨著時代的進步獲得發展,體現了不同的財務文化,財務詞匯的翻譯亦承載著不同財務文化,推動了財務文化間的交流、碰撞與融合。財務文化與財務翻譯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盡管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不斷碰撞并相互影響的財務文化呈現出了靠攏與融合的趨勢,但其中的差異依然存在且在短時間內不會被消滅,由此產生的對于財務翻譯的影響亦不容忽視。作為第一讀者、第二作者的財務翻譯人員在提高自身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有必要了解相關的財務文化,在財務文化的指導下對財務翻譯進行探索與研究。

注釋:

①本文研究側重于“財務會計”領域,為方便表述,以下簡稱“財務”。

②改譯自石井薫《學際會計學—記號·経済·経営分野との相互浸透—》第5章第5節“利益記號論”,原著是將利潤系統視為制度進行探究,原作者又引用漢密爾頓“制度是一種語言符號”的觀點進行論證,由此得出可以將“會計利潤”視為符號的結論。本文以此為依據,筆者認為,可以將會計中的“利潤”視為“財務”領域的代表,財務領域的其他術語也具備“語言符號”這一屬性,從而將視點從“利潤”擴大到“財務”進行論證。

③1992年12月3日國務院批準、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一章第八條規定:會計記賬采用借貸記賬法。

④出自劉萬華《關于會計的幾點思考》,載《財經界(學術版)》,2016年第15期。

⑤引用并改寫自埃爾曼著.賀衛方等譯.比較法律文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筆者認為,盡管財務與法律分屬不同的行業領域,但在語言、文化與翻譯研究方面也不乏相通之處,仍有諸多可以相互借鑒的共同點。

⑥出自肖海軍.營業權的提出與理論意義[J].岳麓法學評論,2012,00:66-79.

參考文獻:

[1]張云.中國會計文化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7.

[2]勞川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會計文化背景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3]Ray Carrol ,魏明海,劉峰.比較會計文化:國際會計研究的基礎[J].財經理論與實踐,1990,06:1-6.

[4]劉華.東方會計發展的先鋒——20世紀日本會計發展述評[J].財會通訊,2013(28):118-121.

[5]朱學麟,余盛鈞.我國引進借貸記賬法百年歷程探索[J].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6]唐星齡.財務會計語言觀[D].廈門大學,2006.

[7]蘇萬平.借貸記賬法符號選擇的問題研究——寫在借貸記帳法落戶中國百年之際[J].中國市場,2008(14):71-74.

[8]陳峰.中外會計文化差異分析及啟示[J].經營管理者,2012,24:248.

猜你喜歡
對比
關于楊德豫與黃杲忻版本的露西組詩譯文對比分析
“魚”不如“漁” “漁”不如“欲”
語法銜接在英漢法律翻譯中的應用
俄漢語名詞的對比分析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克里斯托弗·馬洛與陶淵明田園詩的對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