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英語學科生活化教學探索

2017-06-12 08:42郁建清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7年8期
關鍵詞:英語課程生活化教學初中英語

郁建清

摘要:初中《英語》新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知識掌握,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為宗旨,強調英語教學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強調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體驗認識。本文圍繞 “課堂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情景設置的生活化”“課后練習設計的生活化”“教學效果評價的生活化”等方面,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體驗認識,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對《英語》學科教學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英語課程;生活化教學;初中英語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66

一、教學背景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要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強調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性學習,尊重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為此,現行初中英語課程呈現出情景化、生活化、思維化、活動化、綜合性等特點,體現了英語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的特色。

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強調掌握必要學科的知識,不僅要將英語知識傳輸作為學生活動舞臺的社會,還要讓學生自覺地學習英語知識,掌握生存于社會所必需的能力,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英語課程回歸生活是新課程及教學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和鮮明的特征,作為教師必須思考如何從生活情境出發重構課堂教學、著眼于學生生活進行教學設計、圍繞學生生活安排作業、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態度和價值觀等。這些將是擺在每位英語教師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就英語課教學的生活化進行了一些探索。

二、教學實踐

1. 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

英語新課標要求:從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實際出發,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此,教師要深入學生生活,了解學生的生活特性、弄清學生的興趣點、注意學生的關注點、把握學生的情感點,這樣才能在教學設計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例如,學生中有許多追外國明星的現象,他們崇拜的無非是外國明星的演技、風度和氣質以及觸動他們心聲的表演內容,教師就應利用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合理的轉換,給學生創造表演的機會,把外國音樂、歌劇、即興演說辯論等引進課堂。只有走進學生的生活,我們的教學才能產生共鳴互動,才能充滿生機活力。

在學習英國的概況時,教師可以借助英國的地理地圖幫助學生掌握關于英國重要地理地貌的單詞。例如 England, Thames, the Atlantic Ocean,然后借助地圖將英國分成三部分,在英國的地理地圖中我們再去識別和具體認識不同的城市和地區,了解這些地區的人文景觀,同時開展以下活動:將這些城市和學生喜歡的英超球隊的名字聯系起來,將Manchester與球隊Manchester Union聯系起來記憶,同時還可以和學生討論一些曼聯在英超里的表現以及一些球星的新聞。

師生可以展開以下的對話:

T:Do you know about Manchester?

S: Yes. Its in England.

T: Have you heard about Manchester Union(曼聯)?

S:Yes. I like it very much.

T: What is it famous for?

S: The champion, Beckham, Rooney.

T: So, do you know about their performance this year ?

S: ...

把這些單詞放到簡單的句子和對話中進行操練,將這些單詞的具體意義和用法琢磨透徹,做到記住了又懂得如何去用,也就是在生活中記憶并使用這些單詞。

教師備課時更要關注現實生活,融入現實生活,把英語教學放在生活大環境下進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融入到五彩繽紛的生活中。用教育家贊可夫的話說,就是要把沸騰的生活請進課程中來。這一課程觀要求教師的專業素養在知識結構上,不能再局限“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應追求復合型的知識結構,以實現生活資源的綜合化利用。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多聽、多記,善于從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及時了解國內外發生的大事,把現實生活中普遍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只有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生活化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淡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活動只會帶來疲勞?!边^分嚴肅的課堂教學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趣,抑制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主動性,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生活化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場景,使課堂教學更貼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為了在學習內容與學生體驗間建立聯系,使新學內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達到真正理解,這是優化學習過程的有效途徑。為此,在英語課堂中可以采用模擬情景教學模式。一是創設情景教學:使學生接受表象,如同身臨其境,使學生得到感染。當然在具體的模擬情景教學中,我們可以用多種手段,如投影、錄音、視頻、電腦制作等來再現生動的社會場景和活生生的身邊人物,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現實生活,調動他們的情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點。二是激發情感:使學生得到情感轉化,學生從情感愉悅轉到智能發展。如在學到Accidents 這模塊時,教師可以結合他們生活,設置這樣的問題; “What should you do when you ride your bike to school?”自行車是他們最熟悉的交通工具,學生可以通過討論尋求答案,這樣可以學會更多的詞匯和句型。比如,“Pay attention and stop at the red traffic lights. Dont ride too fast. Dont ride side by side with your friends. Dont listen to when riding .”等。

如果再進一步“借題發揮”,就能讓學生實現一定水平的遷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通過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增強了現實的開放意識。

3. 課后練習設計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不僅要求教學過程體現生活化,練習作業也應生活化。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把練習作業僅僅封閉在課本內,一切為課本服務,切斷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就會失去應有的價值。因此,布置練習作業應該把學習活動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作業成為聯結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讓作業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生活化教學要求學生通過作業,運用所學知識于生活,從而起到運用知識的作用。在鞏固There be 句型時,可以布置一個筆頭作業,讓學生描述一下自己的房間。如“This is my bedroom, There is a big bed in my bedroom. There is a desk and a chair near the bed. 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he desk.”等。在學到My family這模塊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用自己家的全家福來介紹父母的職業,年齡。比如,This is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 He is a doctor. He is 40 years old. This is my mother, She is a worker in a factory. She is 38 years old.”等等。

可見,學生在課堂中習得的知識,通過學生這樣的練習,獲得的就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智慧。

4. 教學效果評價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育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學生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生活”。因此,教學評價時,應把學生良好生活素養的形成與社會發展性評價放在現實生活大背景中進行。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更要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能力和行為。

學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是學生每天都可能發生的事件,如在學到Body language這模塊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表演一下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在初次見面時的禮儀習俗。如“Russians kiss three times, left, right, left. Chinese people often shake hands and smile. People from India put their hands together and nod their heads.”等。這可以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能了解各國的文化習俗,也提升了自己的為人處世的方法。我們需要開放課堂,改變以往教師對學生單一的、封閉性的、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評價方式。為學生提供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機會的平臺,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由于采用生活化的評價,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事實證明,學生對感興趣的話題,作業也特別認真,學習效果也是意想不到的好。

三、教學小結

課堂教學生活化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反思的結果,是適應新課改的重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給學生留出充裕的時間安排英語對話,去與外賓交流,或者去觀看英語原版電影,去進行相互交流。學生得有時間驗證自己的新想法,得留出因錯誤耽誤的時間,得有時間作沉思默想,還得有時間開展相互討論。還需要給學生留出時間讓他們以不同的組合方式——或個人、或結對、或小組、或全班去做諸如閱讀、實驗、思考、記述和討論等多種多樣的活動。

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認知能力因材施教、調整教學,注意挖掘教材與生活的內在聯系,讓活動走進課堂,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這樣才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創造出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徐憲江.青春期44堂心理課(11月第一版)[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8.

[3] 張 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與方法(5月第一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4] 劉宏武.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4月第一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5] 劉宏武.新課程的教學方法選擇(4月第一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6] 吳 博.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浙江省桐鄉市啟新學校 314500)

猜你喜歡
英語課程生活化教學初中英語
初中英語“三段四部式”寫作教學法的實踐探索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及實踐路徑
基于OBE理念的綜合英語課程形成性評價機制研究
初中英語評判性閱讀教學實踐與探索
多元讀寫理論指導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
生活化教學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影響探析
數學課堂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切入學生生活構筑地理生活化課堂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