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輿論監督記者應具備法律意識

2017-07-21 12:37王瑞山
采寫編 2017年3期
關鍵詞:記者法律意識特征

王瑞山

內容提要:新聞輿論監督能對社會上的不規范行為進行揭露,其性質是社會傳播活動,是新聞媒介中的一項重要功能。新聞媒介監督具有較廣的監督范圍,不同的監督方式具有不同的效力范圍,國家的新聞輿論監督與其法治水平有密切聯系。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新聞輿論監督必須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記者應不斷加強個人的法律修養。本文正是基于這一視角,以新聞輿論監督的特征為切入點,就提高記者法律意識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并分析了提高記者法律意識的途徑,希望對相關記者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聞輿論監督;記者;特征;法律意識

近年來,我國法制體系越來越完善,國民法律意識逐漸增強,對新聞從業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維護新聞輿論監督的公正性,記者必須強化法律意識,使輿論監督工作能夠在法制環境中良好開展,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一、新聞輿論監督的特征

新聞輿論監督指大眾傳播媒介通過發表自身的意見,從而形成的輿論。新聞輿論監督能從一定程度上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記者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監督理念。一旦未將輿論監督工作落實到位,會對個人、所在單位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記者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遵守我國法律法規,在工作中采用科學的方法。記者應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夠為民發聲,這也是做好輿論監督工作的必備條件。由于輿論監督的主體為廣大人民群眾,記者必須明確個人定位,新聞媒介屬于實行輿論監督的載體。為了做好新聞輿論監督工作,記者必須熟悉黨的政策,遵守黨的紀律,遵守國家法律。

二、提高記者法律意識的必要性

(一)推動我國法治建設進程。新聞輿論監督對社會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對于某些違法犯罪案件,記者應及時曝光,在引起社會關注基礎上,提高這些問題的解決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新聞輿論監督工作要求記者必須不斷強化自身法律意識。輿論監督通過將社會黑暗面進行揭發,能夠督促犯錯誤者修正個人錯誤,能夠在社會上起到震懾作用,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我國在實現依法治國的過程中,輿論監督工作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發展。記者通過不斷提高法律知識水平,能夠掌握輿論監督的法度。所以為了保障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記者應加強個人修養。記者在工作過程中,必須明確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其行為應符合我國的法律規范。

(二)發揮輿論監督優勢。為了營造和諧的社會風氣,良好的輿論監督與其具有密切聯系。當記者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時,能夠提高輿論監督的質量。例如:某記者在報道哈爾濱原副市長朱勝文受賄案件時,記者花費了大量時間去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包括審判程序等等,記者在提問過程中能夠堅守職業底線和客觀公正的態度,為人們解釋了朱勝文走向犯罪的過程。該記者并未單純地報道新聞事件,而是將相關的法律知識融入新聞報道中,使人們了解了構成犯罪的行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使人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法律的嚴肅性。由于輿論監督常常涵蓋社會陰暗面,很多負面新聞事件涉及其中,編制人員在新聞制作中一旦未能把握好法律的度,將會降低輿論監督的質量。因此,編制人員必須加強法律知識學習,提高個人的法律意識。

三、提高記者法律意識的途徑

(一)加大新聞調查力度。某些記者在報道新聞事件時,出現了新聞侵權的問題,記者必須不斷提高個人的法律意識,充分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當信息源真實時,其信息內容不一定真實。記者應對取得的信息內容多方調查核實。新聞媒介在監督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新聞報道強調實效性,導致新聞記者在很多情況下會出現新聞侵權問題。對于某些批評性報道,記者不僅應采訪權威部門,而且還應與當事人進行溝通交流,盡量獲取相關的物證,從而確保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司法機關的職權調查,新聞采訪需要采訪對象的配合,當采訪對象不愿意接受采訪時,記者不能強制采訪。新聞媒體在監督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導致新聞記者在很多情況下會出現新聞侵權問題。在某些突發事件中,常常涉及高危采訪,在這種情況下,記者需要提前請示上級,并提前梳理好采訪思路。在深入調查過程中,記者需要加強與當地司法機關、政府、行政部門等的合作,當記者獲得多個部門的支持后,能夠提高新聞輿論監督的權威性。在批評性報道中,記者不僅要獲取相關部門提供的資料,而且還應盡量獲取黨政組織加蓋公章,從而提高新聞的真實性。

(二)提高語言表述的準確性。當新聞內容已確定其真實性時,記者還應了解該信息是否存在名譽侵權的問題。有的記者法律意識薄弱,當其獲取客觀真實的新聞后,未深入了解事件是否存在侵權問題,導致所在單位很有可能陷入法律糾紛。對于隱私信息,記者不應描述得過于具體。當記者報道的新聞侵犯他人隱私后,將會承擔相應的責任。例如:個別記者為了經濟利益,一味追求社會關注度,將某些名人的日常生活大肆曝光,這些行為已經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在信息化背景下,新聞報道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一旦新聞內容侵犯他人隱私權,將會給受害者的生活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在新聞報道中,記者必須堅持公正客觀的態度,力求言詞的規范性,不應夸大其詞,誤導社會輿論。例如:某些記者為了追求新聞的轟動性,故意將“欺騙”改為“詐騙”、將“情節相似”改為“抄襲”,這種行為不僅觸碰了新聞職業底線,而且會帶來不良的社會風氣。真相揭露后,記者所在媒體單位的名譽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記者運用準確的詞語不僅是尊重新聞事實的體現,而且是為新聞單位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體現。記者報道新聞時,應自覺遵守法律法規,避免出現侵權和以權謀私行為。

(三)加強法規的學習。為了強化記者的法律意識,記者必須落實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明確我國憲法的條款內容,這是記者的責任與義務。記者應不斷學習黨的政策理論,從而提高個人的政治素質;為了搞好新聞輿論監督,記者應不斷學習相關的法律規范。為了揭露某一現象的本質,記者應了解該現象涉及的法律法規,并將有關法律條款加入新聞報道中,相關法律條款也能對記者的報道內容進行約束。例如:在報道小學生救助落水群眾的新聞中,某記者對該小學生的行為進行高度贊揚并且大力宣傳,但是該記者的行為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條款。因此,記者在報道新聞事件時,必須多了解相關法律條款,避免因個人的疏忽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記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法律知識,例如:向法律人員咨詢、官網查詢等。為了便于記者了解法律知識,新聞單位應聘請法律顧問,從而提高記者的工作效率。

(四)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新聞輿論導向涵蓋很多內容,包括政治、理論、政策、法律、價值觀等,為了確保輿論導向正確,記者必須充分了解導向內容的實際情況。政治導向涉及當前黨的方針政策,該類報道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對社會影響很大,其界限較為明確,記者必須與其保持一致。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價值觀呈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中,記者需要不斷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加強黨性修養,在新聞工作中更好地為人民謀利益。

綜上所述,新聞輿論監督是當前新聞媒介的重要功能,具有一系列特點,包括廣泛性、及時性、群眾性等。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新聞輿論監督越來越重要,記者作為新聞媒介的傳播主體,必須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在輿論監督中堅守法律,從而促進社會的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勇鋼.網絡體育新聞輿論監督研究[J].湖南大學,2013.

[2]朱學成.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體制保障問題探析[J].攀登(漢文版),2013(4).

(作者單位: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基礎部)

猜你喜歡
記者法律意識特征
法治意識融入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策略探究
抓特征解方程組
加強高中生法律意識教育的對策
論提高中學生的法律意識
電視編導與記者的區別
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分析及闡述
提高法律意識的實踐與探索
春天來啦(2則)
抓特征 猜成語
不存在的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