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2017-10-21 03:41王蕾
報刊薈萃(下) 2017年10期
關鍵詞:故都的秋天凈沙悲秋

王蕾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語言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社會變革中,知識分子的苦悶,珍惜現在的美好的時光。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美讀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有句老話“壯士易悲秋”,這“壯士悲秋”說的是中國的文人大多有一種悲秋情結。有人獨立寒秋,他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他讀到的是無限的壯美!有人在風中登高,他看到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他讀到的是時光飛逝、壯志難酬的悲涼!有人在夕陽下悲嘆,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他讀到的是漂泊的孤獨與蒼涼!我們不難發現:不同的人,他們眼里的秋景不同,因為他們的情感有別。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散文大家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走進郁達夫的心靈世界吧!

二、新知學習

(一)理清思路

(1)齊讀第一段,故都的秋味它究竟有什么樣的魅力啊,能讓作者不辭勞苦從千里之外趕回北平呢?在第一自然段中找找,找到后把它畫下來。

“清靜悲涼”在第一段中有總括全文的作用,也就是本文的文眼,在下面的段落里,作者無論寫什么,都應該在秋味中滲透著清、靜、悲涼。

(2)在3—11段中,描繪了五幅圖畫,請大家給每幅圖畫擬個四個字的標題,要抓住核心內容。

(二)深入賞析畫面

①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三段,寫景敘事常常追求“繪聲繪色,聲色并茂”可以從聲音和色彩兩方面去鑒賞。②教師補充總結:聽見的是:飛聲——而不是叫聲,極細小的聲音都能聽見,說明當時的環境的寂靜。

動作:靜靜地坐在小院里,數著一絲一絲的日光,怎么數的?太陽光從茂密的枝葉上瀉了下來,日光少,卻很細致很用心在數,“細數”和“靜對”透露了清閑和愜意的心態。③在“小院秋色”中有“悲涼”嗎?“租人家一椽破屋”,“站在破壁腰中”,這些都是衰敗的景物,不美??!可是作者卻覺得美的不一般。若要給秋草涂上色彩,應該是枯黃的,“尖細且長”的秋草必定是瘦弱的、病態的,生命即將走向結束。符合清、靜、悲涼的意境。

④在“小院秋色”中,作者借景抒情,所有的景物都能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在第三段中還有幾組畫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畫面中景物的選擇是否也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呢?同桌之間討論。

在南國,每年到了秋天,作者就會想起陶然亭的蘆花,蘆花是灰白的,給人死寂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楓葉荻花秋瑟瑟”就是相同的悲涼。

“釣魚臺的柳影”,把柳影改成柳條好嗎?

柳條無論是下垂的還是飄拂的,都是明艷的,裊娜的,會給人以情趣,而柳影則是灰暗的。和本文的意境相符。

“潭柘寺的鐘聲”,改為“香客”可以嗎?

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伴鐘聲到客船?!庇撵o的秋天景色,意境清遠。真是異曲同工??!

蟲子、蟬在我國的文學作品中多是憂愁凄慘的象征。柳永在《雨霖鈴》中就用“寒蟬凄切”來營造清冷凄慘的離別氛圍。秋天的蟲唱,給人生命衰微的意味,悲涼之情油然而生。

還有四幅畫面,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圖畫來賞析。

1.賞析“秋槐落蕊”圖

作者抓住了觸覺和視覺來寫。

(1)聲音沒有,是靜;氣味也沒有,更靜;微細和柔軟的觸覺已經難以感覺了,而作者卻能感觸得到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份靜已不僅僅是環境的寂靜了,還有心境的寧靜。

(2)落蕊是什么顏色的???

白色,白色是冷色調,落蕊白中帶著黃。

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郁達夫看著著滿地的落蕊,不僅僅想到的是自然之秋,還想到了人生之秋,年華將逝,青春不再,是何等的清閑,但正是這種清閑讓作者感到苦悶、落寞,悲涼。

2.賞析“秋蟬殘聲”圖

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蟬多是哀怨、憂愁的象征。

3.賞析“秋雨話涼”圖

辛棄疾有詞曰:“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碧鞖廪D涼了,一年也就快走到盡頭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陰也就不多了。這尾音一拖,那種感嘆悲涼的味道就出來了。

4.賞析“秋日勝果”圖

秋果淡綠微黃,顯出清秋的色彩。

(三)體會情感

對于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這主要是由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經歷決定的。郁達夫三歲喪父,幼年生活困難,青年時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因此,他喜愛“清、靜、悲涼”的色彩便不難理解。本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人生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時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體現了本文的寫作手法:感時生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三、拓展延伸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故都的秋特別的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如果把這些景物放在詩歌中,便是一個個的意象,我們能否換種形式表現出來呢?以《故都的秋》中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模仿《天凈沙秋思》的形式,寫一首《天凈沙故都之秋》。

天凈沙故都之秋

寒煙衰草瘦菊,

苦蟬殘聲幾許,

斷橋日暮羈旅,

一城風雨

幾度夢歸故里。

四、課堂小結

(配《秋日私語》音樂)

故都的秋,是美麗的,是寂寞的,也是深沉的。郁達夫把他的情感融在了一草一木中,也深深地鐫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就讓我們帶著對故都的熱愛和眷戀之情,滿懷深情地朗讀這首秋的贊歌吧!

五、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清靜悲涼

六、課后反思

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熱情。我深刻的認識到: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力。在短短的五分鐘內,大多數同學能即興創作詩歌,這對我、對學生都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本教學設計,遵循淮南一中提倡的“樸實教學模式”,但仍有不足和遺憾。由于課堂容量的限制,不能精講。即興創作詩歌,也不能使每位學生都得到有效的文字訓練。這些都將促進我對“樸實教學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

猜你喜歡
故都的秋天凈沙悲秋
古人為什么喜歡“悲秋”
新語
天凈沙·春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天凈沙·春思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與白樸《天凈沙·秋》的同和異
讓人癡迷的瑰麗世界
由《故都的秋》談高中散文教學思路
以《故都的秋》為例談談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學習
意象并列的張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