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師生進行有效溝通的基礎

2018-05-10 09:49趙祎瀛
關鍵詞:有效溝通共情尊重

趙祎瀛

摘要:學校生活中,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直接影響著班級建構和班級發展。而利用什么方法能進行有效溝通?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一、學生發出的常見信息類型,二、教師在師生溝通中經常出現得到不良行為,三、師生進行有效溝通的基礎。通過研究,發現師生進行有效溝通的基礎保障是要基于共情、尊重和熱情三方面。

關鍵詞:有效溝通;基礎;共情;尊重;熱情

在學校這個特殊的群體里,老師和學生間的有效溝通對師生關系的建構、班級發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師生間的有效溝通可以使老師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學生,知道學生的心理活動。學生會覺得老師很親近,愿意敞開心扉,把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而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必須是雙向的,而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提出要求,還要傾聽來自學生的辯解或訴說,為學生提供解決方法和建議,這才是在與學生交流。

一、 學生發出的常見信息類型

在學校中,學生一般充當求助者的角色,更多地接受教師的幫助而不是相反。當學生需要獲得幫助時,教師的回應方式應該是尊重學生的感受,還是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學生的感受?是從學生的諸多想法中幫助學生厘清思路,還是直接替學生做出決定?教師的做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獨立和依賴性。那么教師如何判斷學生的請求,又如何回應學生的請求?學生尋求幫助的請求一般可以分為四種類型:行動請求、信息請求、理解或參與的請求、不恰當的互動請求。

(一)行動請求

行動請求是學生請教師做或不做一些事情。學生的行動請求大多時候是清晰、直接的,比如“老師,我能去趟廁所嗎”,“老師,我頭很疼,您能通知我家長來接我嗎”或“老師,今天中午您能和我們一起去打籃球嗎”。

(二)信息請求

信息請求是學生請教師提供一些信息或建議。信息請求一般可能包含更多的潛在信息和言外之意。

(三)理解或參與的請求

理解或參與的請求是學生在尋求教師的理解和支持,而非直接要求答案。此時學生的請求就是期待教師理解或參與其感受。

(四)不恰當的互動請求

不恰當的互動請求是當學生抱怨連篇、非議老師或家長時,他們希望教師認同的請求。

二、教師在師生溝通中經常出現得到不良行為

(一)軍官式的回應

軍官式回應的表現:正如軍官希望士兵百分百地執行命令一般,軍官式的教師認為自己知道學生應該采取的行為,并且不需要向其解釋。

學生:您讓我當學習小組組長,但是我覺得我做不來,組里好多人都比我能力強。請您找別人做組長吧。

教師:你先平靜一下,整理一下思路。晚上回家以后給每個組員分配應該做的事情,明天給他們安排下去,沒問題的。

該回應的結果:沒有關注學生的感受,也沒有解釋建議的理由。這種語言方式容易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感受、需求或問題并不重要,自己必須順從教師。

(二)權威式的回應

權威式回應的表現:如同某些權威人士一般,該類型的教師容易用一些箴言或者預言向學生傳授人生閱歷或者經驗智慧。

學生:您讓我當學習小組組長,但是我覺得我做不來,組里好多人都比我能力強。請您找別人做組長吧。

教師:你還沒嘗試,怎么知道自己不能做?一定要嘗試一下,即使最后失敗了,做也比不做好。

該回應的結果:由于箴言和預言都過于客觀冷淡,對學生的個人處境沒有關注到,顯得強硬而刻板。而且容易因為說的道理過于陳腐而被學生忽視。這種語言模式易引起學生的敵對情感,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

(三)貼標簽式的回應

貼標簽式回應的表現:貼標簽者的教師喜歡給學生命名,認為只要把學生身上的問題“清晰”地說出來了,就能夠得到緩解甚至解決。

學生:您讓我當學習小組組長,但是我覺得我做不來,組里好多人都比我能力強。請您找別人做組長吧。

教師:你只是擔心自己不如別人而已,你太自卑了。你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做個自信的人。

該回應的結果:學生被賦予消極命名,感覺受到了批評,這對師生關系的建立非常不利。學生可能會認同老師的論斷“我的確很自卑”或“我一直都很自卑的”,也可能是“我知道我不是最棒的,老師為什么要騙我”。

三、 師生進行有效溝通的基礎

(一)共情

共情,也叫同理心,是指對他人的心理活動或情感感同身受、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一種能力。通俗地講,共情就是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問題,做到通情達理。教師的共情通常指放下個人成見,進入到學生的世界,去看學生所看到的“事情”,去聽學生所聽到的“真理”,并將自己的想法讓學生知道。共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態度。師生間的共情會帶來溝通方式的改變,這種改變是發自內心地體會到對方感受的一種表現。

教師和學生是兩個獨立個體,有著不同的感受。這種感受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種真實的客觀存在。好的感受會產生好的行為,不好的感受會產生不好的行為。要想讓學生有好的行為,需要讓學生有好的感受,教師對學生的共情有助于學生產生良好的感受。當教師與學生共情時,教師會接納學生的感受。這種接納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被尊重、被理解的好的感受,從而產生好的行為,如探索自我的需要、尊重并接納教師等。當學生能夠與教師共情時,教師也會感到欣慰和愉悅。師生間如果充滿著相互理解、接納、體諒和愛的氣息,就能夠快速建立起信任、尊重、友愛的關系。

(二)尊重

尊重即敬重、重視。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是指教師對學生的觀點、學生的感受、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尊重,是教師對學生能夠把握自己的人生的信任。

具體而言,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一般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尊重學生的心靈。體現為: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抱負和志向,尊重學生的選擇和判斷,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等等。

第二,尊重全體學生。作為教師,應該做到對全體學生的尊重,尤其是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被孤立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的學生、和教師意見不一致的學生、冒犯過自己的學生等。

第三,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體現為: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不隨意向家長告狀,等等。

(三)熱情

熱情是指人們在參與活動或者對待他人時所表現出來的熱烈、積極、主動、友好的情感或態度。教師的熱情會感染學生的情緒,帶給學生美妙的心境,讓學生感到愉快和興奮。一般而言,教師的熱情可以通過一些體態語言來表達:清朗的笑容,熱切的眼神,傾聽時前傾的姿勢,說話時適中的音調、溫柔的語氣、平緩的語速、流暢的言語,沒有諸如“嗯”“啊”這樣的語氣停頓,言語間表現出放松、認真而關切的態度,高度地留心和關切,保持眼神的交流。此外,教師的面部表情應該隨學生的狀態變化而有所變化,如直接點頭表示鼓勵,或者用手輕撫一下學生的頭等。

四、 結束語

相信師生有了良好的溝通,必將會很好地解決許多教學問題。做到有效溝通,就必然能促進教育教學的良好循環?;蛘哒f,有效的教學,有利于有效的交往,在沒有心靈隔膜的交往過程中,我們獲得了共同的歡樂,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就能更加順利地駛入成功的港灣,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也一定能提高。當師生之間真正喊出“理解萬歲”時,師生溝通將不會成為難題,教學將更具有親和力!

參考文獻

[1][美]蓋茲達,等.教師人際關系培養:教育者指南[M].吳艷艷,杜蕾,陳偉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2]林春,金琰.班主任職業技能和工作技巧[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3]齊學紅.優秀班主任都是溝通高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劉翔平,師生溝通[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猜你喜歡
有效溝通共情尊重
共情疲勞
發現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人們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學的安慰會傷人
農村小學教師與家長有效溝通技巧的研究分析
淺談觸覺形象設計下的有效溝通
領導干部如何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
關于深入開展文化養老活動的探索與實踐
寄宿制學校的班級管理更需要“以人為本”的心靈溝通
教若三“點”成線 注定別開“生”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