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產融合”的內涵與研究態勢

2018-05-14 17:05劉宏娜楊同毅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三產融合產業融合價值鏈

劉宏娜 楊同毅

[摘要]我國目前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階段,農業農村經濟在一個制高點上實現新發展。因此我們要加快速度轉變農業的發展經營模式,從而推動農民收入增加。這樣要求我們必須加快發展農業的三產融合,促使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構成和功能的逐漸提升,從而促成一種新的經營模式、新的發展方式和組織模式,帶動資源、技術、要素配置的整合和優化。

[關鍵詞]三產融合;產業融合;產業鏈;價值鏈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產業融合便是不同的各個產業之間或者相同的各個產業內的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滲透,從而融合發展成為一體化,最終成為同一個產業。兩個產業結合成同一個產業,使原本兩個產業之間的交易成本降低了,也形成了更有效的競爭,擴大了競爭范圍,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達到了最大的程度。隨著農業產業鏈的升級發展,推進農村的產業融合也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途徑,對推動農村經濟的優化升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推動農村的三產融合發展,要在新形勢下提高質量增進效果再加上轉型升級、是做大做強不斷轉變的要求,同時也是是構建農村產業體系、加快走向農業現代化必經的道路。是不斷擴大農民增收的渠道、最終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重要措施。截止到現在,我國的傳統農業依然占據主導的地位,以小農經濟模式、小塊范圍經營、分散經營等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為主,必須在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方面不斷整合,這樣才能培養出一些列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不斷發展農產品加工制造業,全力營造一個農業產業化不斷前進的新模式、新業態。因為農業的三產融合在中國還在起步階段,對于推動農民增加收入、提高質量、以及推進農村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 三產融合的理論淵源:產業融合理論在農業中的應用

許多的專家學者用產業融合的理念來發展農業,形成了農業的產業融合。對于農業的產業融合,醉蛛要的是日本的學者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產業”的觀點,他認為農業應該與二三產業結合成為一種新的綜合性的一個產業,不僅僅從事種養殖業,而且與加工銷售等二三產業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也有利于獲取二三產業的附加值,提高農民的收入。在農業產業化之前,我國的是傳統的小農經濟,農業的發展經營模式也是“播種-收割-播種”的一種傳統的經營形態,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急需打破這種傳統的種植模式,積極拓展與二三產業之間的聯系,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障。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以農業的發展為基礎,然后在一定條件的配合下,以各種利益的聯結為紐帶,帶動第二、三產業在農村的發展,是將各種要素、資源配置進行跨界的整合,各個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實現共贏,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的發展,農民的增收,這樣使許多的農民也能不局限于種養殖業,既盤活了農村的資源,拓展了農村的市場,也促進了城鄉之間的融合。

一是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解釋。何立勝、李世新(2005)認為產業融合是農業產業化的新途徑,傳統意義上農業產業化走的是一條依賴龍頭企業的縱向一體化道路,在中國農村并不具備大規模培植拔尖帶頭企業的條件下,農業還有二三產業橫向化經營的發展,導致了農業的產業融合。曹利群(2007)認為現代的農業是由農業市場化及與其相關的產業構成的農業產業化高端發展。在農業與其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原因分析上,王聽坤是從技術供給的角度來分析,認為高新技術革命促進了農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發展。

二是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概念界定。何立勝、李世新(2005)認為農業產業融合就是要讓農業與其他的產業在生產、產品品質、市場等方面相互融合發展,從而成為另一種價值鏈的延伸。王坤(2007)是強調產業融合的過程,將農業產業融合界定為農業與其相關的二三產業之間,原本各自獨立的產品在同一標準的約束下,通過重新組合完全結為一體的整合過程。兩種解釋都有自己正確的一方面,但“農業產業融合”的提法值得一提。以“農業產業融合”這種說法代替農業與與其相關的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偏差,農業從其本質上來看,是由種養殖等產業組成的一個比較完整的產業系統,農業產業融合也可以理解為農業內部各個產業之間的融合。

三是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類型劃分。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分類并不統一,代表性的有兩種劃分標準:一種是據農業產業融合的界定及2003年國家統計局三大產業劃分標準,席曉麗(2007)把農業產業的融合分為產業內融合與產業間融合。何立勝、李世新(2005)根據不同的產業業態,分為延伸型融合、交叉型融合、重組型融合和改造型融合四種類型。兩大分類均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其不足在于未能建立起一基于產業經濟學學理基礎之上、便于學術認同的分類體系。

四是促進農業與其有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黃季餛(2003)主要從政府、農戶和企業的角度,認為中國農業發展最主要的因素是科學技術的投入,政府應該制定一種合理的產業政策、加強農業與其它相關產業管理部門的配合、積極為產業融合提供服務。吳穎、劉志迎、豐志培(2004)也認為農戶應積極學習與農業相關的知識,樹立新的種植、生產和市場觀念。企業也要從農業本身的需求出發,推進產業以及技術之間的融合,并通過交流溝通、戰略聯盟等形式實現各個產業之間的資源的共享。

2 “三產融合”的界定:對于基本內涵的討論

通過借鑒產業融合的基本概念理論、日本的第六產業理論、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以及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實驗,每個專家對三產融合的內涵都有了自己的界定。黃挺(2016)研究認為“三產融合”是引入資源要素進入農業的最主要的原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很多方面方面補齊三個產業的“短板”,并且不斷注入現代農業發展新要素。通過培育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困擾;通過發展農業的服務業,提升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化、社會化和組織化。農村的產業融合是農業產業為基本要素,通過制度、創新等因素,讓農業不局限在種養殖業的環節,還要前后、左右延伸,同加工流通行業、旅游和制造業等二三產業有機整合在一起,實現共同發展。孟春(2015)汲取國外六次產業化的經驗教訓,認為我國應該不斷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從而促進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增長和產業協同帶動發展,而不是各個產業發展各自產業的東西。就我國的農業繼續發展而言,更迫切的是要推進農業的現代化,要把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到農業中,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互動發展。李小靜(2016)調查研究認為,“三產融合”發展應該在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到相應階段和市場經濟發展到相應的階段以后,不同產業間因市場需求不斷發展而生成的結果。農業的發展以及價值鏈的延伸就是農業經營主體的核心,在此基礎上,加工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等能夠在基本產業鏈延伸的基礎之上融合發展,實現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轉變。譚明交(2016)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要突破傳統的限制,扭轉傳統的單一鏈條,不斷加強產業間的連接融合,實現資源共享最大化,競爭合作有序化,消除農村一二三產業間互相進入的壁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業生產力、農業經營企業的競爭力,促進農村的產業結構在整個的產業結構中由農業占優勢逐步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演變,使產業發展由低向高轉化,讓經濟得以不斷增長、社會發展又快又好。

3 “三產融合”的障礙:對制約因素的討論

要大力推進三產融合的深度融合,就必須了解它的制約因素來自哪里,就需要從制約產業融合的因素來尋找突破口。王道榮(2015)對此提出,三產融合的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利用現在的制造業、商業、工業以及生態的想法經營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利用好農村資源,使農業的多種用途得以開發。黃挺(2016)認為三產融合聯結機制不健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農民仍將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但是“三產融合”的進行中,各種聯結機制不夠順暢,農戶處于比較低的地位,從價值鏈中分享受益往往較低。比如合作社加農戶這種模式存在合作不緊湊,合作范圍和規模都比較狹隘,帶動作用不強;龍頭企業加農戶部分停留在土地租金和勞動薪酬方面,產銷關系不夠確定,存在不誠信現象;鐘智利(2016)研究認為,經營主體對產業融合的帶動處于弱勢地位,新型經營主體在不同產業間進行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是推進融合發展、參與農業經營、合理分享收益的主體。對遼寧農村的調查顯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緩慢,對產業融合的帶動能力也非常弱,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還有經營狀態,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個主體在短時間內暫時無法形成茁壯成長、來頂起農村三產融合主體的生力軍。孫春明(2016)認為產業鏈整合度低。當前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的制度背景下,農業生產現狀還是“小規模,大群體”,不利于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的發展,企業與農戶之間很難變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陳勇(2016)認為,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是在農村集體所有制下的家庭承包經營,農民受傳統小農經濟思想影響,不會很容易地將土地流轉,同時由于租金、地形、時間、空間等多種因素制約,影響了土地順利流轉,土地很難成片利用,這就成為了三產融合持續發展的一個大難題。

針對上述若干“三產融合”的制約因素,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討論了如何消除這些因素。趙霞(2017)通過研究認為,首先技術創新驅動是引擎,通過技術上的創新可以突破農業各個產業內部不同的產業之間還有農業和第二、三產業之間的技術壁壘,不斷消滅各個產業之間的界限,制造出全新的產品或者全新的服務來滿足消費者多種多樣的需求,技術創新是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重要的因素。其次主體利益驅動是內在的原因,農民只靠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不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而通過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就可以通過分紅、返利、附加值等各種方式提高收入,從而調整過去利益分配的機制。李瑋(2013)認為,市場和企業最大的競爭就是二三產業的融合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為了能獲取更高的利潤,企業最先需要在市場競爭中確認自己的優勢。其次市場需求不斷優化升級是為了不斷推動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也不斷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消費者的需求也變得更加高端個性。

4 “三產融合”的實現:對路徑與模式的研究

農村三產融合在目前的中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也是一種新鮮事物,對此許多專家學者對它的發展路徑與模式也進行了深入研究。李小靜(2016)對此做了研究得出結論,“三產融合”發展首先解決的是人才短缺的問題。首先要加快培養新型的標準職業農民,其次隨著土地的適度規?;l展,相應會出現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種養專業大戶等運營主體,構建三產融合產業鏈。杜長青(2016)認為要積極尋找多種三產融合的模式,三產融合發展要以農民群眾提高產量增加收入為主要目標,要把農民當做實現三產融合的主要動力,從而才能實現農村三產融合的高效發展和優化配置,并且結合不同地區農村農業發展的實際,積極打造具有特色的農產品以及農業生產體系。除此之外,在農民土地流轉進程中,每個地方政府要全面尊重農民群眾的想法,對土地流轉和流轉后的規?;洜I,進行科學合理地管理。黃挺(2016)提出,結合“十三五”規劃,應該做好三產融合發展的空間布置和功能定位,不斷完善政策法規,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三產融合項目。組織實施三產融合試點工程,推動農村產業深層次融合發展。以培育融合發展載體、探索融合發展新模式、完善融合發展機制為主要目標,通過規劃指引、政策支持、項目扶持等有力措施,積極開展三產融合試點和先導區的建設,加快形成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李曼莉(2017)研究指出大力發展農業新型產業主體,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農村的整體效益,積極探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制。強化項目管理和項目考核,創新工作機制,發展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樣板,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民提質增收。何欽(2015)研究認為,要大力發展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以及龍頭企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培育”和“壯大”上著力,不僅利用原有經營實體的發展壯大,優化存量做成龍頭,還要通過引進其他地區項目、好項目,做大增量培植多個龍頭,這樣形成一個龍頭企業帶領、各種鏈條延伸、各個產業共進的局面。特別是對于發展落后的農村要加以重點扶持,實現全省農村均衡發展。還要探索并扶持“互聯網+”和“綠色+”相結合的電子商務新型業態,推動電子商務與現代農業融合。

5 小結

三產融合不同于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的經營形式大部分都是“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農業產業化本質上是農業經營組織形式不斷創新的過程,它的目的是不斷地引進各種中介組織,以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農業產業化的各種形式大體都是公司或者企業為農民建立農業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優良品種、為農民提供生產經營和管理的方法以及各種社會化服務,而農民利用自己的土地,以及公司或企業為其提供的設施技術等來進行種植,在產后的環節,公司或者企業收購農民的產品,進行加工銷售,扣除公司企業為農戶墊付的資金,將賣出的收入返還給農民,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三產融合是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等方式來優化資源配置,使農產品的種植、加工、銷售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實現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拓展的過程,從而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也是形成一種新的業態。

我們所理解的三產融合的意義就是,一旦確定落實了農村三產融合,就將解決中國現在存在的兩大難題,就是“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地”的問題。延長產業鏈的農業就要求農民能夠隨著時代進步,農民不僅是生產者,同時還是經營者,他們不再是傳統的農民,也有可能是某個企業的產業工人,也有可能是職業的農民。他們不僅僅需要掌握在農業生產上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具備生產管理、組織管理等能力,因此農民的素質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時在農民素質提高的基礎之上,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三產融合發展背景下,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調整產業機構進行了優化升級,不再進行單一的產業,而是同二三產業一起變成了復合型產業,單一的效益也就變成了多重的效益。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專家、學者,已經對農村三產業融合有了一定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現存的文獻成果,對我們進一步研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起著重要的理論支撐作用。國外由于起步早,以及比較便利的因素,在農業產業融合的進程上走在了我國的前面,但是我國的三產融合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許多的想法還不夠完善,在融合的過程中還是以體閑農業為主要方向,因此我國在三產融合的多樣性上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及開發。

[參考文獻]

[1] 李萌,柴多梅,白春明,等.基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理念的農業園區規劃——以中牟國家農業公園為例[J].綠色科技,2016(24):149-151.

[2] 鐘智利,閆立萍,丁巖.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J].遼寧農業科學,2016(06):63-64.

[3] 李曼莉,殷明,倪錫林.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江蘇農村經濟,2017(01):23-25.

[4] 李杰.試論“三產融合”助推農業現代化[J].山西農經,2016(16):1-2.

[5] 鞠立瑜.三產融合背景下青島市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基于10家典型合作社的調查[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09):241-243.

[6] 趙霞,韓一軍,姜楠.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04):49-57+111.

[7] 孟春,高雪姮.大力推進三產融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J].發展研究,2015(01):7-8.

[8] 李瑋.二三產融合的動因和效應分析[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8(04):3-6.

[9] 何欽.福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的調查與思考[J].當代農村財經,2015(12):45-48.

[10] 董榮奎,趙一帆,何佳,等.三產融合——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舉措[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5,43(06):144-147.

[11] 李小靜.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內生條件及實現路徑探析[J].改革與戰略,2016,32(04):83-86.

[12] 杜長青,李旭梅.三產融合——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舉措[J].中國農業信息,2016(11):3.

[13] 王道榮.宿州市探索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思路[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23):8-10.

[14] 賈敬敦.三產融合全產業鏈視角下的農業園區[J].中國農村科技,2016(08):46-49.

[15] 孫春明.泰興市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探討[J].江蘇農村經濟,2016(09):37-39.

[16] 何瑞霞.伊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制約因素分析[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6(04):56-58.

[17] 陳勇.試析農村三產融合發展[J].中外企業家,2016(24):34-35.

[18] 姜長云.日本的“六次產業化”與我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5(03):5-10.

[19] 華靜,王玉斌.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5(04):70-74.

[20] 高敬團.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鄉村科技,2016(17):31-32.

[21] 趙玨,張士引.產業融合的效應、動因和難點分析——以中國推進“三網融合”為例[J].宏觀經濟研究,2015(11):56-62.

[22] 王山,奉公.產業互聯網模式下農業產業融合及其產業鏈優化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03):47-51.

[23] 張建剛,王新華,段治平.產業融合理論研究述評[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01):73-78.

[24] 何立勝,李世新.產業融合與農業發展[J].晉陽學刊,2005(01):37-40.

[25] 梁樹廣,馬中東.農業產業融合的關聯度、路徑與效應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7(06):79-84.

[26] 張敏,盧向虎,秦富.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推進農業產業化跨越式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11,32(04):4-8+110.

[27] 梁偉軍.產業融合視角下的中國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科學經濟社會,2011,29(04):12-17+24.

猜你喜歡
三產融合產業融合價值鏈
數字化轉型與價值鏈成本管理研究
價值鏈會計研究的現狀和管理理論
諸城:工業強縣的“三產融合”之路
基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理念的農業園區規劃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小崗村三產融合續寫新篇章
大數據時代廣告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與機制分析
《價值鏈重構》
基于貿易轉型背景下的大連服務貿易發展對策研究、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旅游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