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原因和方向研究

2018-05-14 17:05戴曉鸝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

戴曉鸝

[摘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是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方向。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傳統農民的區別為研究基礎,界定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學內涵,并從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角度,從數量和質量方面剖析了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原因,進而提出了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微觀、中觀和宏觀的主要發展方向。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新型職業農民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2017年初,農業部編制了《“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了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方向。其中,提到計劃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將超過2000萬人??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無論在政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是亟待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的,因此,從理論視角來分析新型職業農民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概念的界定

1.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傳統農民的差異

從表1可以看出,第一,基于微觀經濟理論,傳統農民基本上屬于勞動生產要素,然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絕不僅僅是作為勞動要素參與農業生產的,還包括了管理、經營、技術、資本運作等,因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包括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等多要素在內的復合生產要素。第二,從組織形式而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既包括新型職業農民,也包括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開發公司等;而傳統農民則主要是個體農戶或農民。第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將農業作為主業,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而傳統農民則有相當比例是以農業生產作為兼職,同時外出打工等。第四,從收入來源角度看,鑒于土地和農業勞動者之間的數量矛盾、傳統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邊際報酬遞減等因素,導致傳統農民,尤其是青壯年農民的收入大部分并非源自農業生產,而是外出打工收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點之一就是其收入最主要來源就是農業,而且要遠遠高于傳統農民收入。第五,生產方式也不同,傳統農民多采用傳統的、小規模的農業生產方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選擇生產效率更高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第六,從資源配置和資源流動性角度來看,傳統農民往往受限于本戶、本村、本地區,難以進行更廣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同時著眼 農村和城鎮,進行城鄉統籌的資源利用和配置,享受到資本、技術、管理等城鄉流動的好處。第七,傳統農民主要是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是以多種形式存在,包括農業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等。第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像是微觀經濟理論中的廠商,具有企業家精神、追求最大利潤;而傳統農民則相對缺乏。第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傳統農民的突出區別之一就是是否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第十,生產規模上也存在差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規模更大,如家庭農場等;而傳統農民多數采用小規模的、家庭式生產經營方式。

1.2 基于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綜述

國內研究文獻中,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分析主要集中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戰略被提出的最初幾年,學者們的研究視角也是仁者見仁,比如曾一春(2013)研究認為新型職業農民更加體現了農民的生產經營從兼業轉向專業、從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轉向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郭智奇(2012)、朱啟臻(2013)等學者的研究認為新型職業農民主要是具備較高科學文化素質、以農業為職業、收入來源于農業生產經營的群體;再如,王守聰(2013)在研究中強調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多類型屬性,既包括農業生產經營型,也包括農業專業技能型和農業社會服務型;也有研究將新型職業農民納入西方經濟學的廠商范疇,認為其是具有企業家精神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現代農民,如丁麗軍(2012)、洪仁彪(2013)等;此外,不少學者將新型職業農民研究置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常態、老齡化等大背景中,如胡小平(2014)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置于老齡化進程研究中,并指出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新型職業農民也可以是年齡稍大的農民。

基于上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傳統農民的區別和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綜述,本研究這樣界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別于傳統農民的以農業生產、農業技術、農業服務為職業、統籌城鄉資源、規?;洜I的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質的企業家性質的農民或農業經營組織。相較于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包括了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開發公司等經營組織,更強調大規模和高效率。

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微觀成因——基于邊

際報酬遞減規律

經濟理論中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是短期生產的一條規律,是指在其他技術水平、其他要素投入等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連續、等量地追加一種可變要素,當這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增的;然而當超過這個特定值時,再連續增加這種可變生產要素,則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

從微觀視角而言,之所以傳統的農民或農業組織無法適應當前的農業生產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為勞動要素的農民在與其他要素資源的配合使用中出現了低效率、低產出等無法適應市場和農業本身發展需要的現象。而其實質就在于勞動的邊際報酬遞減。這種也可以認為是相對于勞動要素而言的資源約束,此種約束還在日益加劇,其與高品質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之間的矛盾也日漸凸現,因此,迫切要求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扭轉邊際報酬遞減、提高效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一方面,從數量上而言,勞動要素的數量相對于其他要素而言顯得多,出現所謂的農村過剩勞動力,或曰土地等其他要素數量相對不足。第一,相對于農村勞動人口而言,我國水土資源短缺。同時,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還會繼續出現占用更多地土地和水資源的現象,如此則更加劇了要素之間的矛盾,并進一步導致勞動的邊際報酬遞減。第二,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產品工業用途的不斷開發以及城鄉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的升級,我國農產品尤其是安全高端農產品需求呈現剛性上漲趨勢??梢?,在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和糧食需求增長的制約下,農業發展方式就必須由傳統粗放式向高效集約化方式進行轉變。這就要求更優化的使用先進科學技術、生產手段等,提升勞動的邊際報酬、土地的邊際報酬等全要素的產出率和利用率,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這就要求首先改變傳統農民或小農戶,需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另一方面,從質量上而言,勞動者的素質和勞動的邊際產量都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可以說培育高素質、高生產效率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勢在必行。

3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方向

3.1 提高勞動的邊際報酬——微觀層面

以提高勞動邊際報酬為切入點,擴大規模、提高勞動邊際報酬、提升生產效率。第一,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從質量和數據兩個方面共同提高勞動的邊際報酬。從微觀角度而言,可以充分采用分層培訓、分類培訓、持續培訓等綜合手段,不斷創新培育方式。并注重持續性田間管理和資金支持,為新型農業經營的微觀主體發展提供生產和資金支持。第二,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按照農業產業鏈、產品或者品牌將分散農戶組建成生產、加工、銷售等不同類型的產業合作組織,同時,注重規范化建設,持續性提高合作組織的運作效率和農民組織化的程度。第三,加快培育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開發公司等經營組織。

3.2 積極構建新型農業生產體系——中觀層面

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向:第一,通過有效的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并創新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比如建立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同時建立土地流轉的風險保障制度等。第二,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廣農業生產的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以及試點。積極培育和構建形式多樣、主體多元、競爭充分的社會化服務。第三,積極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更高的產業平臺上快速發展。

3.3 推動金融支持體系和法制體系的建設——宏觀層面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離不開有效和持續的金融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第一,通過金融創新、建立融資風險補償機制、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等擴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風險和提供融資效率。第二,構建相應的法律制度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長效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 夏榮靜.加快構建我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6(36).

[2] 謝玉梅,孟奕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研究綜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

[3] 倪旭,張峭.新形勢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狀及展望[J].AO農業展望,2017(10).

猜你喜歡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
深化農業改革,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
新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基于參訓意愿分析的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培訓研究
巴彥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問題研究
四平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生產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探析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長效機制初探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維發展探究
農地三權分置視域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素質要求和培育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