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假區居民地方感特征及其影響因子分析

2018-05-14 17:05劉慧員畢安平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影響因子特征

劉慧員 畢安平

[摘要]基于居民地方感理論從地方認同、地方依戀、地方依賴三個維度分析宜夏村居民地方感總體特征及其影響因子。結果發現宜夏村居民地方感總體很強,三個維度呈現出地方認同﹥地方依戀﹥地方依賴的強弱排序;居民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旅游獲益以及旅游發展中的文化保護、基礎設施配套、群體參與等都對居民地方感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居民地方感;特征;影響因子;福州鼓嶺

[中圖分類號]K901.2 [文獻標識碼] A

1 引言

“鄉愁”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表現的重要主題,更是鄉村旅游的靈魂?,F代人文地理學者認為地方感是人與環境作用的產物,是人們對特定地理場所的信仰、情感和行為忠誠,主要包括地方依戀、地方認同、地方意象和機構忠實等研究領域。旅游地居民對社區認知和情感聯結方式差異決定了居民個體不同的旅游發展感知和態度,是居民對居住空間的物質和社會文化環境改變的主觀認知,是對旅游地變化的主動響應。鄉村居民作為地方性文化載體,是鄉村旅游產品的關鍵所在,其地方感越強,越樂于表達當地的特色文化,因此地方感理論可為營造和保護旅游地地方特色提供指導,居民地方感研究有利于認識地方的地域特征及其象征內涵,有利于維系居民與地方的情結,從而提高旅游地居民的主動性和參與意愿。

對于地方感的維度,學者們根據實際研究需要,有多種分類。唐文躍等學者通過總結國外地方感相關研究成果,梳理了地方認知、地方行為意向、地方依戀等概念的內涵和關系。蔡曉梅認為地方感代表著人與地方的聯系,將其分為個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張敏在歷史地段研究中認為地方感包含認知、依賴和態度等。歐陽柳則認為地方感包括地方認同、地方依賴、地方依戀,代表人對地方的身份認同、功能依賴和情感依戀。

地方感的研究需要考慮特定地方的獨特性和典型性以及空間尺度的影響,結合地域文化特質歷史地、動態地進行地方感相關研究。鼓嶺處于福州市郊區,曾是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在中外交往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有著獨特的中西結合的歷史文化積淀,在2012年習近平訪美講述“鼓嶺故事”之后聲名遠播,鼓嶺旅游度假區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度假區的居民在快速旅游發展過程中如何調適人地關系、社會關系、文化沖突,如何看待歷史文化和旅游發展,對于認識地域特征、內涵,維系居民與地方的情結,提高居民的主動性和參與意愿至關重要。因此,本文擬通過實地調查訪問度假區居民,基于地方感理論從微觀視角對度假區居民地方感特征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討居民地方感的影響因子對度假區旅游發展、決策規劃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區概況

鼓嶺旅游度假區位于福州市東郊雙鼓橫斷山脈,地勢南高北低,最高處海拔為919m。宜夏村地處鼓嶺旅游度假區的核心地段,距福州城中心10多km,海拔800m,年均降雨量1342mm,夏季涼爽宜人,最高氣溫30℃左右,比市區低5℃~7℃,是福州著名的避暑場所。福州市是清末通商口岸之一,大量的西方人工作、生活于此。1886年后的半個多世紀,西方人(亦有中國的達官顯貴)在鼓嶺建的避暑別墅曾多達366座,現存度假建(構)筑物主要有宜夏別墅、古堡別墅、柏林別墅、加德納故居、鼓嶺教堂、鼓嶺老街、萬國公益社、公用井、游泳池等。近年來,宜夏村利用良好的氣候條件和自然景觀,深度挖掘“鼓嶺故事”和避暑文化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形成了薄霧、清風、柳杉、別墅四大旅游特色,使宜夏村成為環境優美、人文氣息厚重的避暑勝地,2016年接待各類游客超過100萬人次。

2.2 數據與方法

結合既有研究成果和前期調研、預調查情況,設計出居民地方感的測量表,共包含17個語句項,均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設問,每個題項均有“不同意”、“不太同意”、“中立”、“基本同意”、“同意”5個選項,分別賦值1~5分,分數越高代表同意程度越高。

在2016年12月18日預調查12份的基礎上定稿問卷,正式調查時間為2017年1月8日~9日。宜夏村常住家庭戶共191戶,考慮居住位置、家庭經營活動、經濟收入等對地方感的顯著影響,采用家庭戶作為抽樣框,每戶在戶主、配偶和成年子女中隨機選取1人調查。按照門牌號將全部191戶排序后再按照45%的抽樣比例隨機抽取了86戶作為樣本,其中5戶無法訪問,實際調查81戶,最后獲得有效問卷78份,回收率96.3%。

3 結果分析

3.1 宜夏村居民地方感總體特征

經過分析剔除居民地方感測量題項“我了解宜夏村的歷史文化”,在文獻分析基礎上通過對鼓嶺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宜夏村村委會、宜夏村退休干部、鄉村旅游專家共9人進行三輪意見咨詢后對各個測量指標賦權,然后分別計算各個題項和維度分值,結果見表1。

采用五分制李克特量表測量游客感知時,得分均值在l~2.4表示不同意,2.5~3.4表示中立,3.5~5表示同意。由表1可知,宜夏村居民的地方感總均值達到了4.22,表明宜夏村居民總體地方感強,但不同維度卻有細微差異,基于居民對宜夏村的自然歷史環境、文化氛圍等所產生的強烈的地方身份認同和情感依戀,但對其功能性依賴認同卻不高,呈現地方認同﹥地方依戀﹥地方依賴的排序。這一結論與福州市居民地方感三個維度的強弱排序結果地方依賴感﹥地方認同感﹥地方依戀感的最大差別是:地方感的三個維度中,福州市居民的地方依賴感最強,而宜夏村居民的地方依賴感最弱。一方面,宜夏村相對福州市區居民流動性弱,外來人口少,所以居住時間很長(88.5%的調查對象居住時長超過10年),容易形成了較為強烈的身份認同和情感依戀;另一方面,宜夏村的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無法跟福州市區相提并論,近年游客旺季集中涌入更是雪上加霜,導致居民對宜夏村的人居環境、生活體驗評價降低,從而大大地削弱了整體地方依賴感。

3.1.1 地方認同極高。宜夏村居民的地方身份認同感強烈,在地方感的三個維度中得分最高(4.50),其中“自然風景”(4.71)在居民的地方身份認同過程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促進居民形成較積極的地方認同感。作為本地傳統文化最直接的傳承者,宜夏村居民在歷史文化“保護”(4.48)和“宣傳”(4.42)得分較高,這種認同感與自豪感說明其歷史文化較符合居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取向,是居民與地方形成認同感的情感聯結紐帶,對居民形成地方認同具有重要的影響。

3.1.2 地方依戀強。地方依戀是指人與地方相互作用產生的情感聯結關系,對居民旅游影響感知有直接影響。地方依戀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不愿遠離所依戀地方,因此“很想回到這里”題項均值(4.48)大于維度均值(4.38),表明居民對地方具有高的歸屬感與留戀感?!案械桨踩孢m”(4.37)表明居民對居住環境有安全感和自在感,因為和諧淳樸的居住氛圍促進居民形成了穩定強烈的地方依戀?!敖ㄖL貌”(4.23)則對增添居民對于家鄉的依戀情感影響較小。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度假區管理政策限制居民房屋重建、改造影響了居民對不滿意建筑環境的依戀感;二是大部分對居民具有特殊意義的別墅未能保留下來,集體記憶空間喪失,集體記憶缺乏有效載體。

3.1.3 地方依賴較強。相比地方認同和地方依戀兩個因素,宜夏村居民的地方依賴得分均值最低(3.78),且內部意見分歧大(其中兩項標準差達到1.41和1.31)。居民對“基礎設施”滿意度不高(得分僅3.31),主要是宜夏村居民對水電道路基礎設施、公共活動空間、房屋改造翻修等需求沒有得到很好滿足。宜夏村內部道路較窄,陡坡急彎多,旅游旺季的交通擁堵,影響了居民的居住環境,降低了居民對于本地的功能性依賴?!拔蚁矚g參加村里的各種旅游和民俗活動” 題項得分均值在3.81,說明了居民在生活體驗和社交聯結感方面地方感較低,鼓嶺旅游度假區的旅游民俗活動開展較少,對居民積極參與旅游文化活動引導不足,度假區管理部門與居民之間缺少溝通,居民參與旅游民俗活動的意愿低。宜夏村居民對“我在這里鄰里關系融洽,朋友多”的說法認可度很高(分值4.56),地方依賴主要體現在社交聯結,并漸進地上升為情感性的認同及依賴。

3.2 宜夏村居民地方感的個人因子分析

居民的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居住時間、家庭收入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居民地方感的強弱。為進一步研究居民個人特質的地方感差異,利用SPSS逐一分析基于居民個人特征的地方感強弱(見表2)。

3.2.1 男性地方感更強。不同性別的居民所形成的地方感差異比較明顯,男性居民在各個維度導航的地方情結都比女性得分高,這與中國傳統隨夫居住的婚姻形式密切相關。男性居民多從小在本村生活,地方認同度高,地方情結深切。女性婚后遷居本地需要一個“對原居住地依戀減弱、喪失以及對新居住地的地方依戀重新培育”的過程才能逐漸形成身份認同感。但不同性別居民的地方依賴得分都很低,差距小,表明居民的地方依賴主要取決于居民在地方的社交關系、日常生活便捷程度、收入來源等生活體驗等影響。

3.2.2 青壯年地方感弱。50歲以上、20歲以下居民群體對于宜夏村的地方認同與地方依戀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居民,50歲以上群體因為經歷、觀念等對居住地有著更深的“家”的情感,20歲以下多為在校學生,還沒有擔負家庭責任,較少考慮宜夏村作為生存空間的功能性依賴。20~50歲之間的青壯年居民與其他年齡群體在地方認同上差異不大,但在地方依戀、地方依賴兩方面明顯偏低,主要因為他們多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更注重宜夏村在居住、就業、收入等方面的低功能性,削弱了他們的地方感。

3.2.3 旅游獲益者地方感更強。受雇于度假區或從事旅游經營的居民地方依賴均值(4.01)明顯高于從事其他職業的居民,總體地方感也更為強烈。從事旅游經營的居民對本地的功能性依賴度高,他們的部分甚至主要收入來源于旅游經營活動,地方感明顯強于其他職業居民,他們是度假區旅游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的利益相關方,因此旅游規劃決策過程中引導他們廣泛參與,包括行業自律、經營秩序維護、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品質提升、規劃決策建議等,對鼓嶺旅游度假區旅游競爭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3.2.4 初高中學歷地方感高。初高中學歷水平的地方感最強,小學及以下地方感其次,大學以上地方感最低。較低學歷居民的地方感更為強烈,他們年齡多在40歲以上,思想觀念較為保守和傳統,有強烈的地方認同和依戀,宜夏村不僅承載著他們的人生經歷和集體記憶,而且也是謀生之所。大學??萍耙陨蠈W歷居民的地方依賴值(2.93)與其他居民差距懸殊,他們視野更開闊,思想開放,宜夏村僅僅寄托他們的“家”的情懷卻不具備“家”的依賴性功能。因此,創造機會留住宜夏村高學歷居民,增強其地方依賴性,對鼓嶺旅游度假區的開發具有不言而喻的積極意義。

3.2.5 中上收入者地方感更強。中等收入居民對宜夏村地方感及三個維度都是最高的,而后向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遞減??赡芤驗橹械仁杖刖用竦纳顫M意度最高,生活壓力小,對于本地的功能性依賴感也比較強烈,地方情結最重。低收入居民以務農為主,習慣于傳統生活方式,對本地的功能性依賴感更強。中高收入者主要收入來源為旅游經營,因此除了本地功能性依賴之外,其他兩個維度都低于均值,主要是因為他們相對于中低收入群體有更高的生活目標和要求,從而降低了地方歸屬感。

3.2.6 居住時長影響不顯著。不同居住時長的宜夏村居民地方感差距不大,可能與村民大多自小長期生活在村里有關,但地方感的三個維度卻有明顯差異。地方認同與居住時長有明顯的正向關聯,隨著居住時間延長,居民對本地自然、歷史文化了解更多,情感上的認同度就越高。青壯年因為外出謀業、居住,年老者冬半年多下山躲避潮濕陰冷的天氣,出現了居住時間延長而地方依戀反而下降的異常趨勢。

3.3 宜夏村居民地方感的旅游發展因子分析

一方面,居民地方感會影響其對旅游發展的支持和參與意愿,為當地旅游發展提供指導,另一方面,旅游發展的不同階段(旅游地生命周期)也會對居民地方感產生不同的影響。一般而言,景區居民在旅游發展階段的收益感知強,成本感知弱,對旅游發展持支持態度。鼓嶺旅游度假區正處于完善設施、擴大規模、提升品質的發展階段,旅游發展驅動的基礎設施完善、收入增加、人居環境改善、歷史文化復興使宜夏村居民的地方感增強,但部分居民也已經開始感受到旅游發展帶來的交通擁堵、水電供應緊張、外來文化沖擊、受益不均等負面影響,從而造成地方感的削弱。

猜你喜歡
影響因子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組
基于個性化的協同過濾圖書推薦算法研究
手機閱讀平臺用戶體驗影響因子分析
目的論視角下旅游英語的語言特色對漢譯旅游文本的啟示
云霧物理生長過程及其影響因子的虛擬仿真實驗
“影響因子”是用來賺大錢的
春天來啦(2則)
抓特征 猜成語
不存在的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