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大別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路徑探討

2018-05-14 17:05宋唱余茂輝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產業扶貧湖北精準扶貧

宋唱 余茂輝

[摘要]湖北大別山片區實行產業精準扶貧后,出現了產業體系和主導產業基本形成、“五位一體”的脫貧發展模式形成、特色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局面,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產業選擇趨同、特色農業發展附加值低、特色旅游業發展受限、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單一、貧困戶文化水平低和思想落后等問題,應從產業選擇精準化、扶貧對象定位精準化、扶貧措施制定精準化三個方面探索解決途徑。

[關鍵詞]產業扶貧;精準扶貧;路徑;大別山區;湖北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識碼]A

湖北大別山區是國家層面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主要包括羅田、英山、麻城、紅安、蘄春、團風、大悟、孝昌八個扶貧重點縣,是此次十三五規劃攻堅脫貧戰役的主戰場。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當地政府通過實施異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和社會保障等措施實現了老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其中產業扶貧作為“造血”工程的重中之重,在扶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湖北大別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的現狀

據“三萬”活動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10年大別山集中連片貧困區的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28.3:39.6:32.1,與全國10:47:43相比,第一產業的比例高出全國平均數水平18個百分點,當地仍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在積極推進產業扶貧后,產業結構不斷調整,逐步優化升級。

1.1 主導產業基本形成

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固有的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進行產業轉型,改變舊式生產模式,由粗放式轉向集約式轉型,走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建設道路。以市場為導向原則,進行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

1.1.1 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業產業。農村產業扶貧多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因而大別山集中連片區以地區特色產業為依托形成了以“羅田一只羊”的黑山羊養殖產業、“蘄春一棵草”的蘄春艾葉加工產業和“英山一片茶”的英山茶葉種植產業等特色產業,基本形成因縣、因村、因企制宜的產業扶貧模式。

1.1.2 實現原有產業優化升級。板栗種植雖為大別山區的優勢產業,但由于其受自然條件影響嚴重,導致其產量低且不穩定,再加上交通閉塞所導致的銷售渠道不暢通等問題,本是拉動收入的產業卻成了豐收季節農民最頭疼的事情。在實行產業扶貧后,由當地政府牽頭與湖北綠潤食品公司合作,由公司負責技術攻關保鮮問題并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提高了農產品深加工能力的同時也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湖北綠潤食品有限公司,將農戶大量保鮮板栗快速銷售到流通市場,年均銷售量達2萬t,解決了相當于10萬戶以上的農戶銷售難、儲存難的問題,改變了收入增長模式,由單純的農產品出口的高投入低產出的低利潤模式變為低投入高產出的高利潤模式,將自然資源變成資本。

1.1.3 建成特色旅游產業。湖北大別山區由于森林海拔差異大,植被變化明顯,高度從400多米至1700多米,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在產業扶貧的政策扶持下,湖北省以“五級聯創”,即旅游強縣、旅游名鎮、旅游名村、星級農家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為主要載體推動特色旅游脫貧致富,大別山片區利用其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綠色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旅游。近年來,黃岡市共整合各類資金近10億元,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紅色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和民俗旅游。孝感市初步統計,2016年全市通過旅游產業鏈脫貧的人數達到1.6萬人。

1.2 初步建成“五位一體”發展模式

黃岡市通過建立“政府+公司+金融+保險+農戶”五位一體的扶貧模式,依托當地地理條件和優勢企業發展黑山羊養殖,由湖北名羊農業科技公司帶動農戶養黑山羊,政府提供1萬元資金扶持,由公司和合作社提供種羊和養羊技術服務,并負責托底價回收;銀行為貧困養羊戶提供3萬元貼息貸款,按每只2500元價格購買10只能繁母羊,并建設標準羊圈;保險機構按每只保費90元、保額2500元標準對能繁母羊實行全額保險。

產業扶貧的“五位一體”模式使廣大農戶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道路,為企業提供了穩定而可靠的貨源,因而受到了廣大貧困戶和相關企業的認可和歡迎,從黑山羊養殖、板栗等相關產業,形成了企業幫種、幫養、幫收、幫銷的幫扶格局。

1.3 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

各貧困村、縣(市)通過建庫立卡統計貧困戶致貧原因及貧困程度,通過“一村一品”和“五位一體”扶貧戰略的實施,實現了貧困戶的脫貧致富。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大別山區共實現102028人脫貧致富,比預期的減貧99196人的目標超額完成了2.9%。

2 湖北大別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面臨的問題

大別山區通過產業扶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就目前來講,在湖北省大別山片區產業扶貧中還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2.1 產業選擇不精準

2.1.1 特色農業附加值較低。湖北大別山區雖然已經形成以羅田板栗、蘄春藥材、英山茶葉、紅安花生、麻城蠶桑為代表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品,但這些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僅僅停留在粗放經營階段,科技含量低,未經過精深加工產生高附加值產品,不能使農戶大幅度增收進而擺脫貧困。

2.1.2 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較弱。大別山集中連片區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雖起到了一定的牽引帶動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生產規模較小、經營模式多為粗放型、產業層次較低、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導致其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能力不足。加之農業產業的主要特點為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等,使得新型經營主體自身產業發展壓力大,特別是缺少實力強、帶動面廣,特別是加工型、產業鏈條完整的市場主體,制約了新型經營主體的牽引帶動作用。

2.1.3 生態旅游區較為分散。湖北大別山區雖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繁榮的歷史人文優勢和天然的綠色生態優勢。但是這些旅游景點、風景名勝之間分散割裂,景點與景點之間未連成一體,加之生態旅游尚未打出自己獨特的品牌,再加上集群效應不高,難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以生態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的氣候尚未形成。

2.2 扶貧對象定位不精準

產業扶貧對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素質都有著一定的要求,但據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域內八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民情調查的數據顯示,片區內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數占10.22%,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數占73.13%,而高中或中專文化水平的人數只占16.01%,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數占0.62%。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對政策的理解不到位造成貧困群眾依賴性強,存在“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

在對扶貧對象的幫扶中依據不同的致貧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而忽視了不同的家庭的人口構成這個重要的因素。農村主要以“六一、三八、九九”的結構為主,家里多為老幼病殘孕的人口構成。因此在扶貧政策的落實中沒有考慮到人口構成結構也是導致扶貧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扶貧措施制定不精準

目前,形成的“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企業和貧困戶之間的雙收益,但這種生產模式忽視了市場這一關鍵性的要素。對市場考慮不足,認為只要將企業需求的產品種植出來就沒問題了,將市場等問題交給企業去處理。這種訂單農業模式是產業發展的最初階段,極易造成企業違約,產品滯銷,農戶與企業雙虧損。

3 湖北大別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的路徑探討

產業精準扶貧,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和“五個一批”的基礎上提出的,其核心就是找準本地區特色資源優勢,發現脫貧致富的機會和路徑,具體體現在扶貧主導產業選擇的精準化、扶貧對象的精準化、扶貧措施制定的精準化,通過實施產業精準扶才能挖掉貧困的根子,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播,引領貧困群眾真正永久脫貧致富。

3.1 產業選擇精準化

產業精準扶貧的核心在于主導產業選擇的精準定位。各地區應因地制宜的選擇一批區位優勢明顯的產業,在自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鏈,避免趨同化。

3.1.1 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充分利用大別山片區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扶持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并對當地的農作物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大力發展能夠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要加大科技投入,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引導,逐步將科技進步融入到農業產業化扶貧中,積極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科技含量,推動農業朝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現產業不斷的優化升級。建立健全技術服務與培訓體系,采取科技專家下鄉、科普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培訓農戶,培養貧困地區農村特色產業示范帶頭人、科技種植養殖能手等,全面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和良種良法,為扶貧開發提供智力支持。這是加快剩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式。

3.1.2 著力培育產業龍頭。培育一批科技型扶貧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加大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名牌產品。將本地原有的新型經營主體如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做大做強,并積極引進外來資本投資建廠,拉動就業與產業發展轉型,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發展模式,建成完善的產業鏈條。

3.1.3 打造特色生態旅游產業。由于片區內的景點相互隔離交通不便,首先要修建溝通各景區的路,方便車輛駛入景區,并制定特色旅游路線如“紅色路線”“生態農業體驗路線”等。

(1)紅色路線。以“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 ”的成立為發展契機,將片區內的各個縣(市)打造成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基地、紅色文化傳播基地、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全國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區、全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和生態保護示范區。如發展紅色旅游路線,打造紅安“百將軍縣”特色人文旅游;完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黃麻起義”紀念館,向中小學生進行宣講,形成歷史文化旅游的重點項目等。

生態農業自然景觀路線。形成以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綜合產業,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發展,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開發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多功能農業。推動生態農業園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特色農家樂、民族特色村等,集旅游觀光、勞動體驗、餐飲娛樂和旅館服務于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可以促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并可以增加就業。

(3)特色品牌自然景觀路線。打造特色品牌并形成品牌效應,如“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的宣傳標語,使麻城成為聞名的“杜鵑花城”,在4月湖北省的短途游首先就會想到麻城,因而品牌效應對于旅游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3.2 幫扶對象精準化

精準確定貧困戶是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前提與基礎,是落實習總書記“六個精準”扶貧要求的重要內容。只有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找準“窮根”,明確“靶向”,把真正的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才能做到扶真貧、真扶貧,才能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只有建立科學的工作機制和識別標準,強化公開識別程序,實行脫貧動態管理,定期核查扶貧對象的真實情況,才能確保精準扶貧“靶位”明確、“靶心”突出、“靶向”精確,才能讓已經富起來的群眾盡快“摘帽”、讓真正貧困的群眾及時“入列”。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本珳首R別幫扶對象就要求村干部和駐村干部到實地、看實況、聽實話,通過級級落實責任制,層層簽訂軍令狀,大力夯實脫貧基礎。要“摸清家底”,嚴格按照“六個標準”和“九條紅線”,開展建檔立卡、精準識別工作“回頭看”,通過看房、看糧、看勞動力等舉措,逐村、逐戶、逐人“過篩”、“建檔”;要“梳理辮子”,按照因病、因學、因災、因殘等12項致貧指標,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精準再甄別,通過進村、入戶等方法梳理出各類致貧群眾;通過民主評議,然后到各自然村人員密集的地方進行公示,如有群眾提出異議,再到戶進行核查、再公示。通過公示,讓廣大群眾都有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既可防止出現“被貧困”現象,又可防止“漏貧困”現象。

要根據每一戶的不同致貧原因如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等,還要參照不同的人口構成如勞動力數量、身體狀況、文化水平的不同來建立貧困戶檔案,精準掌握貧困家庭的所需,并依據產業化扶貧的具體要求,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產業化經營與管理,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能及法律法規,能夠知法懂法用法,使其樹立正確的誠信意識,樹立“致富光榮、人窮志不貧”的理念,引導貧困群眾轉變“等、靠、要、鬧”的思想,消除落后封閉的小農意識,以此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和可持續性發展。

3.3 扶貧措施制定精準化

精準制定幫扶措施、項目是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貧困戶確定以后,就要針對扶貧對象的貧困情況確定責任人和幫扶措施,確保幫扶效果。就精確到戶到人來說,重點為:一是精確幫扶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工作方針,重在從“人”“錢”兩個方面細化方式,確保幫扶措施和效果落實到戶、到人。二是要做到產業扶貧到村到戶,因戶施策。通過進村入戶,分析掌握致貧原因,逐戶落實幫扶責任人、幫扶項目和幫扶資金。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鼓勵貧困戶或種植、或養殖、或打工、或自主經營,一村一業、一戶一策的扶貧舉措得到有效落實,同時實施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貧困戶”工程,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幫助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三是資金到戶。在產業發展上,可以推行專項財政資金變農戶股金、致富獎勵、銀行貸款貼息、經營保險等模式,也可以通過實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補到戶;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則通過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補助資金直補到人等。四是企業帶動和市場推動。扶持一批地方性龍頭企業發展,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接機制,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合同價格優惠、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方式與貧困農戶建立利益聯合,鼓勵優先使用本地貧困農村勞動力。同時積極打開銷售市場,除原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這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外,還可以利用節會、展會、博覽會等將農產品與市場對接外,建立農產品網上銷售信息平臺,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銷售農特產品。五是干部幫扶。干部幫扶應采取群眾“點菜”、政府“下廚”方式,從國家扶貧政策和村情、戶情出發,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符合發展實際的產業扶貧規劃,明確工作重點和具體措施,并落實嚴格的責任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開展扶貧幫扶工作,做到不脫貧不脫鉤,確保扶貧政策的實施取得切實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呂文娟.湖北省貧困縣經濟發展戰略的思考[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4.

[2] 皮曙初,黎昌政,陳俊.湖北大別山區產業扶貧觀察: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10/12/c_1119703715.htm.(2016/10/16).

[3] 扶云濤.大別山區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4] 錢遠坤.“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旅游業擔當[J].政策,2014(07):37-38.

[5] 蔣述東.重慶貧困地區旅游扶貧之政府行為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05):41-43.

[6] 全承相,賀麗君,全永海.產業扶貧精準化政策論析[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1):118-123.

[7] 田苗,嚴立冬,鄧遠建,等.湖北大別山區生態扶貧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12): 16-18.

[8] 楊毅. 陜西農村脫貧致富調查思考[J].西部財會,2015(4):78-80.

[9] 李衛明.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 建設“風景獨好”新會昌——關于江西省會昌縣新時期扶貧攻堅的調查與思考[J].老區建設2013(09):42-45.

猜你喜歡
產業扶貧湖北精準扶貧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廣西省產業扶貧探析
踐行“產業扶貧”農民增收超10倍
“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
淺析迪慶州精準扶貧情況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業收購生豬價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業收購生豬價
湖北各地2月中旬蔬菜價格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