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剩男”的社會性別分析

2018-05-14 17:05柏玉勝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社會性別農村

柏玉勝

[摘要]“剩男”這一現象與社會對男性的社會性別建構緊密相關?!澳泻⑵谩睂е碌某錾詣e比持續偏高、擇偶的梯度模式等因素,是社會性別分析中“剩男”的成因。這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農村“剩男”問題越發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分析了該問題的負面影響,闡明了問題的成因,并提出了構建性別平等觀念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建議。

[關鍵詞]農村;“剩男”;社會性別

[中圖分類號]C913.1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鄉村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城鎮化更是有力地促進了農村與城市的融合,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農村青年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的生存和發展狀況,影響著農村社會和整個國家的發展進程。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的貧困農村或偏遠山區,普遍存在大齡未婚男青年這樣一個群體,因為各種社會或個人的原因未能組建婚姻家庭,他們有著共同的代號——“剩男”或“光棍”。這不只在表面上反映了農村青年的生活狀況,更是揭露了農村社會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值得學者們深入研究探討。

1 農村“剩男”的定義和基本情況

21世紀以來“剩男剩女”現象受到強烈關注,且被問題化(尹小嬌,2014),不同的學者對“剩男”的定義進行了大量的討論,但并沒有形成一致的概念。尹小嬌突出年齡的因素,把“剩男”定義為超過30歲未婚,且沒有固定戀愛對象的男性,而“剩女”的年齡界限是27歲(尹小嬌,2014)。朱磊將“剩男剩女”定義為己超過晚婚的年齡,由于主客觀因素而未婚的大齡男女青年個人或群體,并發現“剩男剩女”的年齡區間下限降低同時上限拔高(朱磊,2014)。鄭風田對“剩男”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概括總結,“男性、大齡、單身、未婚”是他們的特點,俗稱“老男孩兒”或者“光棍兒”(鄭風田,2015)。汪媛認為“剩男”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剩男”由于經濟條件或相貌而剩下;廣義的“剩男”是相對于狹義而言,指擁有優越的客觀條件卻由于種種原因而未婚的大齡男青年(汪媛,2016)。由此可看出,“剩男”定義的邊界是模糊的,總的來說與年齡、婚戀狀況、經濟條件或個人主觀情況有關。

與“剩女”多集中在城鎮地區不同,目前我國“剩男”多數集中在農村地區?!按簖g未婚”的人口中男多女少,2010年全國的數據是“大齡未婚”男性約1100多萬人,女性則不到400萬人,比率大體是3:1;農村則是相差懸殊,男性遠多于女性,其人數對比近5:1,農村待婚女性的稀缺使得“剩男”擇偶極其困難(劉爽,2015)。劉燕舞(2011)將農村光棍劃分為歷史塑造型、身心缺陷型、經濟貧困型和緣分宿命型四種類型,發現經濟貧困型光棍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類型。在性別比嚴重失衡的背景下,農村“剩男”現象不僅是一個“結不結婚”的事情,其中夾雜著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轉型等方面的復雜因素,其帶來的社會問題越發受到廣泛的關注。

2 農村多“剩男”的原因

2.1 “男孩偏好”導致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

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傳統生育觀念的影響,重男輕女的思想在鄉村社會里可謂根深蒂固,盛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養兒防老”等觀念,人們想方設法要生男孩,這也是社會結構和制度因素的產物。在農村,往往需要依靠男丁來增加經濟收入來源和贍養老人?!梆B兒防老”的觀念里,“兒”主要指能夠繼承“香火”、贍養長輩的兒子,當這種觀念遭遇“計劃生育”后,更是刺激了明顯的“男孩偏好”(葛宇寧,2016),養育孩子的數量被限制了,那么就會想盡辦法抓住機會生男孩,擔憂沒有兒子進而引發的養老保障問題。

唐美玲從社會性別的角度分析,這種性別偏好反映的是資源和權力在家庭及社會各領域的分配不平等,及由此造成的男女不平等的現狀,她認為落后的社會性別意識使得出生性別比偏高(唐美玲,2010)。同時,這一偏好在某種程度上剝削了女性的生存權。當人們能夠通過科技判定胎兒的性別時,部分女孩未出世就被扼殺,導致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尹小嬌,2014)。性別比例失衡的后果就是有一部分人注定要被剩下,無法走進婚姻的殿堂。

近年來,我國性別比失衡的現象日漸突出,數據令人擔憂。20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我國總人口的性別比是105:20,男性在絕對數上大約比女性多3400萬(陳越,2014)。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15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3:51,這個比例在過去的20多年里曾超過120。西安交通大學李樹茁教授等人基于幾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做出判斷,“男性婚姻擠壓”將貫穿2010年往后的幾十年,10%~15%的80后男性不能如期找到或找不到配偶(劉世昕,2016)。而邊遠地區作為婚姻擠壓的最后一級,這一問題更為嚴重,農村失婚青年的比例要高得多。

2.2 擇偶梯度效應影響婚配選擇

中國人找對象時呈現的“男高女低”婚姻梯度模式,體現了社會的性別意識和觀念。擇偶梯度效應(陳越,2014)是指女性擇偶時向上找的提高效應,就是說女性選伴侶考慮年齡比自己大、學歷和收入比自己高的男性;男性選擇婚配對象時向下找,表現為降低效應,他們選擇年齡比自己小、學歷低、收入低的女性,通過資本差距來確保自己處于家庭的領導位置。

李明書認為擇偶梯度實現了婚姻的穩定,但刻意依據擇偶梯度,擇偶范圍將被限制,從而影響到擇偶機會(李明書,2010)。擇偶梯度效應給現代社會婚姻帶來的性別分化明顯,高層次的女性和低層次的男性都面臨擇偶的困境(朱磊,2014)。伴隨經濟水平的發展和社會流動的加劇,越來越多的農村女性獲得受教育、職業發展等機會,或是在遷徙的過程中實現了擇偶梯度,這就使得龐大的農村剩余男性的處境更為困難。

2.3 “賤農主義”和高昂的婚姻支付

城鎮化加速背景下的農村貧困、貧富差異和對農村的固有偏見,也是催生農村“剩男”的影響因素。在當前社會,貧富差距過大成為不爭的事實,城鄉差異更甚。在農村,適齡女青年奇缺,即使是遇到了合適的,“高額彩禮”也會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葛宇寧,2016),讓男性青年望而卻步。經濟因素越發成為光棍形成的最重要直接原因,擴大的婚姻圈與長時段嚴重失調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形成雙重擠壓效應,將婚姻變成一種高消費,而在婚姻市場上處于相對優勢位置的女性,具備這種高消費的談判權力(劉燕舞,2011)。而對于農村“剩男”群體,家庭經濟條件越差,其婚姻資源的配置也更加不公平。劉燕舞(2015)認為,造成農村“剩男”的最深層原因是主觀層面的“賤農主義”,以嫁農民為賤、以農村為賤的話語體系和意識形態,影響到農村社會包括婚姻的各個領域。所有這些都將農村“剩男”推向更為不利的處境,擠壓在婚姻家庭生活之外。

3 農村“剩男”現象引發的社會問題

農村“剩男”現象不僅是一個人口問題,它更關系到民生和社會穩定。農村是我國出生性別比失衡最嚴重的地區,而長期的出生性別比失調造成的影響不僅局限于農村,隨著城市化和人口的流動與遷移,影響的范圍必將擴展到城市和全社會(潘金洪,2007)。鄭風田認為中國的人口性別結構治理任務嚴峻而復雜,人口結構性矛盾將越發影響經濟社會發展,過高的出生人口性別比與過長的失衡持續時間,將會嚴重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諧(鄭風田,2015)?!笆D小爆F象與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相關聯,不只是“剩男”自身的事。

男女在自然性別上的差異本無優劣之分,但由于性別通過社會分工與人們的社會地位相關聯,從而開始隱含了優劣的內容(陳秀娟,2009)。長期存在著的男尊女卑、男優女劣等社會事實,使得已經承受著生育風險和痛苦的女性,還面臨性別不平等帶來的心理壓力。而男性和女性作為組成社會大家庭的成員,任何一方面臨的處境終將會影響到另一方的生活方式和生命體驗?!澳泻⑵谩?,擇偶梯度效應及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談判資本與權力,體現著現今社會的性別不平等及矛盾。農村“剩男”的社會性別分析詮釋了一種權力結構和社會關系,需要更加普及的性別平等觀念促進農村男性青年從“剩男”中解放出來。

4 結語

不管是對于城鎮還是農村的人來說,結婚生子是大部分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農村,無論是出生性別比持續失衡造成的女性缺失,男性在擇偶梯度效應遭遇到的困境,還是婚姻市場談判中女性的高消費權力和男性的被動地位,都涉及到性別平等這一話題。因此,解決農村“剩男”引發的問題,需要重點關注社會性別平等的構建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4.1 構建性別平等觀念,提高女性社會地位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性別比嚴重失衡的狀況,首先需要在法律上保護女性的生存權。用法律的形式保護女性的生存權,讓女孩們不再被扼殺在搖籃里。需要培養公眾的性別平等意識,做好性別平等的宣傳教育工作,保障女性接受教育、追求職業發展的權利,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進而轉變“男孩偏好”的生育文化。同時,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形成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互補的養老模式,使“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更加落到實處,不再只是“養兒”才能“防老”,在全社會倡導男女平等的觀念。

4.2 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村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也將帶給農村大齡青年希望。迫于較為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現狀,不少農村女性為了尋求發展機會,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選擇了婚姻遷移,所在地的經濟社會條件及自身的條件影響著農村男性的擇偶狀況。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完善公共服務,繁榮文化教育,實現鄉村振興在一定程度上是解決農村“剩男”問題的治本之策。通過惠農政策和產業扶持,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帶動更多就業的機會,進而提升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水平。而通過教育和培訓又能提高農村男性青年的綜合素質與從業能力,從而拓寬就業與發展渠道,促進他們創業增收。完善的基礎設施與服務,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鄉土社會,將使得他們有機會、并且真正能夠在建設富裕、文明的美麗鄉村中追求美滿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

[參考文獻]

[1] 尹小嬌.剩男剩女現象的文化解讀[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112-114.

[2] 朱磊.當代社會“剩男剩女”現象形成的原因探析[J].青年探索,2014(4):74-78.

[3] 鄭風田.透視中國農村“剩男”現象[J].社會,2015(8):31-33.

[4] 汪媛.大齡未婚青年自我分化、安全感與擇偶的關系[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5] 劉爽.誰被“?!毕铝??——對我國“大齡未婚”問題的再思考[J].青年研究,2015(4):76-84.

[6] 劉燕舞.農村光棍的類型研究——一種人口社會學的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60-169.

[7] 葛宇寧.當前農村“剩男”問題探析[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6(5):98-101.

[8] 唐美玲.“剩男”與“剩女”: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婚姻擠壓[J].青年探索,2010(6):5-10.

[9] 陳越.我國高性別比下的剩女現象—基于CGSS2006婚姻觀念的實證分析[D].廈門:廈門大學,2014.

[10] 劉世昕.剩下3000萬——中國農村剩男現象調查之一[N].中國青年報,2016-02-23.

[11] 李明書.農村未婚青年擇偶觀研究——以固始縣調查為例[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

[12] 劉燕舞.婚姻中的賤農主義與城市拜物教——從農村光棍的社會風險談起[J].社會建設,2015(6):53-69.

[13] 潘金洪.出生性別比失調對中國未來男性婚姻擠壓的影響[J].人口學刊,2007(2):20-25.

[14] 陳秀娟.公共政策的社會性別分析框架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

猜你喜歡
社會性別農村
十八大以來每年超千萬人脫貧
夫妻忠誠協議法律行為之樣態分析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的社會性別研究
中國夢與社會性別平等問題探微
對當代大學生國際時事關注度的社會性別分析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健康公平性探析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媒體時代網絡化個人主義對社會性別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