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對大學生執政黨認同的挑戰及對策

2018-05-14 17:05黎懿萱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

黎懿萱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不僅能獲得更多政治信息,也能更廣泛地參與政治活動。新媒體開闊了大學生的政治視野,拓寬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但是由于西方敵對勢力滲透、政治情感淡化、信息發布者素質良莠不齊以及新媒體監管不完善等原因,一些負面信息乘機傳播,對大學生執政黨認同帶來了嚴峻挑戰。通過研究新媒體對大學生執政黨認同的挑戰,分析認同現狀形成的原因,讓大學生能夠擺脫新媒體帶來的虛假的需要和新媒體對大學生時間和精力的無謂消耗,從保障新媒體環境安全、加強執政黨的新媒體建設、加強高校教育等路徑提升大學生辨別力,提高大學生的執政黨認同度。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執政黨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1;G206 [文獻標識碼]A

1 新媒體的發展現狀

1.1 新媒體定義

關于新媒體的定義,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熊澄寧教授認為,新媒體的“新”是相對于“舊”而言的,新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庇械膶<艺J為:“只有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于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薄澳壳暗男旅襟w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絡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也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有的學者從廣義和狹義層面來定義新媒體:“狹義新媒體僅指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新型傳媒,主要包括被稱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以電腦為終端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和第五媒體的移動網絡(以手機等移動通信工具為終端,基于移動通信技術的移動互聯網服務以及電信網絡增值服務等傳播媒介形式),這兩種新媒體又可被統稱為網絡媒體。廣義的新媒體則包括大量的新興媒體,指依托于互聯網、移動通信、數字技術等新電子信息技術而興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網絡媒體,也包括傳統媒體運用新技術以及和新媒體融合而產生或發展出來的新媒體形式,例如電子書、電子紙、數字報、IPTV等?!?/p>

每個人對新媒體都有自己的定義。雖然從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新媒體定義,但是從新媒體的本質而言,新媒體是信息傳播與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v觀信息傳播的變革,都是與技術的創新緊密相連的。繼人類交往最早的媒介——語言出現后,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使信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之后出現的書籍、報紙、雜志更是加大了信息傳播的廣度、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近代出現的廣播實現了信息的同步傳送,而現代發明的電視則在傳播內容上實現了質的突破。20世紀電腦及后來互聯網的問世,更是觸發了交往革命,人類進入了數字時代。隨著網絡的盛行,繼報紙、廣播、電視媒體之后,網絡媒介成為了第四大傳播媒體。在這段時期內,網絡媒介也被稱作新媒體。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在年會上正式提出互聯網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

隨著傳播方式的變遷和內容形態的豐富,出現了更新的媒體形式,如互聯網站、數字電視、手機媒體、電子報刊、樓宇電梯廣告、戶外液晶、車載電視、機航媒體等,其中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而興起的手機移動終端媒體對人們的生產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20世紀末被定義為“第五媒體”。手機的短信具有報紙的功能、彩信具有廣播的功能、手機電視具有電視的功能再加上WAP和寬帶網絡使手機具有互聯網功能,因此手機與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互相結合、滲透、融合,成為了一種“全媒體”。手機媒體作為網絡媒體的延伸,除了具有網絡媒體信息跨地域傳播、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等特性之外,手機媒體還具有高度的移動性與便攜性,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主體性、交互性,尤其手機大量傳播個性化信息,即私人生活公眾化,因此個人的意識形態也隨之展露于手機媒體,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影響著手機媒體的秩序、道德和文化等因素,同時這股虛擬力量也存在著向現實社會轉移的風險。

1.2 新媒體時代的興起

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人數已超過7.51億,在世界總體網民占比為五分之一。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較2016年底上升2830萬人。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人數不斷增加。在日常生活中,“低頭族”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不管是數據的統計,還是生活的觀察,表明我們確確實實進入了手機媒體時代,并且手機媒體這個新媒體已經席卷了我們的世界。

新媒體引發的交往革命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新媒體時代興起的內在機制首先是“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離”,然后是私人領域對公共領域的“反撲”。在奴隸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的人有嚴格的要求,參與公共領域生活的人在地位、財產、職業、言行和品德方面都存在限制”。當時的公共領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私人領域,因此當時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并沒有實現成功的分離。在封建社會,公共領域是封建統治階級活動的場所,平民階層并不享有這個特權。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為了推翻封建制度,發展了大量的公共領域活動,“包括教會、文化團體和學會,還包括了獨立的傳媒、運動和娛樂協會、辯論俱樂部、市民論壇和市民協會,此外還包括職業團體、政治黨派、工會和其他組織等”。這個時期的公共領域有了較大的擴充,由于是資產階級主導的,因此具有階級局限性。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公共領域對私人領域的限制,“隨著網絡技術使用的簡單化、傻瓜化,降低了網絡使用的門檻,將原本因低文化被客觀性地排斥在網絡之外的人重新被吸納為網絡空間的積極活動者,使網絡主體的隊伍不斷龐大”。在公共領域松開了之前在私人領域的桎梏后,私人領域開始了對公共領域的“反撲”,即私人生活公共化。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已然習慣使用新媒體將私人生活公開化。但這并沒有造成公共領域的瓦解,原因是雖然私人生活公共化形式上不同于哈貝馬斯所討論的傳統公共領域,但是功能上卻能充分發揮傳統公共領域的優點,具有開放性、匿名性和互動性的特征。

2 新媒體時代的主要特質

2.1 新媒體時代的即時性

社交網絡與移動網絡的結合最大限度地擴大了新媒體的即時性。新媒體的即時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人們使用新媒體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文字、語音、視頻聊天,給人們的日常交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次,隨時發布的新聞、自己或身邊人的事情其他用戶可以同時查看到;最后,關于發布信息的各種評論也是同步更新在每個移動終端。新媒體信息源、接收源的同步營造出了“面對面”交流的效果。正是這種沒有時差的交流比較容易將受眾代入傳播者的情境中,讓受眾有種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覺,這也是各種直播平臺崛起的原因。

新媒體的即時性也帶來了負面作用,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綁架”了人們的時間和精力。一開始人們使用手機是為了進行溝通,由于信息的即時性,要求人們要即時做出回應,長此以往,人們養成了經常查看手機的習慣,占用了人們大量時間和精力,甚至導致成癮,從而使人們忽略了現實中的交往,影響人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2.2 新媒體時代的主體性

在新媒體時代更加凸顯了傳播過程中人們的主體特性。傳統媒體的目標通常是大眾化覆蓋,在傳統的信息交流模式中,大眾傳播占據主導地位,被稱作“大道消息”,而人際傳播屬于從屬地位,被稱為“小道消息”。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格局,新媒體是以分眾化為傳播目標,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由于使用相同的傳播技術,人們使用手機進行的人際傳播在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上與大眾傳播“平起平坐”,因此人們使用手機媒體不僅可以自由地選擇接收信息的時間、地點以及來源;與此同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來傳播信息。甚至對于社會性突發事件的傳播,人際傳播常常比大眾傳播更快捷、范圍更廣。

2.3 新媒體時代的交互性

傳統媒介的傳播是單向的“點對面”的傳播,只存在一定的信息反饋,并且通常是滯后的。網絡傳播實現的是交互式傳播,手機媒體更是優化了交互式傳播。人們只要擁有一部連著網絡的手機,就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即時地進行直接的溝通、交流和反饋。在這種模式下,“傳受”雙方可以根據傳播的效果隨時調整自己的傳播內容,從而實現交流的高質量和高效率。

新媒體的交互性是網絡開放性、匿名性所帶來的直接結果。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接納了曾經被壓制的人們參與公共領域的渴求和欲望,迎來了人們參與的“井噴”式增長和表達的洶涌澎湃之勢。

2.4 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性

“信息不斷地吞食注意力,以其為養分。但我們的注意力已經匱乏到一定的程度……我們的腦袋變成了不同種類的信息、想法和思考的生存競爭平臺。我們越強烈地將思想塞進網絡,我們在這場戰斗里沉陷得就越深……我們的思想會逐漸散逸,逃離我們內在的自我,依附在電腦鍵盤上?!毙旅襟w耗費了人們大量的時間和注意力,擠占了人們的思維空間,使人們在新媒體中對各種信息的甄別力、辨識力下降。西方敵對勢力、國內分化勢力在搶占新媒體這個無形戰場時,采用的方法多樣化、方式隱蔽化、戰線長期化,人們容易受到他們炮制的毒害大眾的信息的影響,導致價值觀念扭曲、道德觀念淡化等問題,對新媒體的秩序和文明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力量,并且這種在新媒體形成的虛擬的破壞力量存在著向現實社會轉移的風險。

3 新媒體對大學生執政黨認同的影響

3.1 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執政黨認同

部分主流媒體的話語權減弱以及新媒體的強勢崛起對大學生執政黨認同帶來了新的挑戰?!霸谛旅襟w時代,人們的政治表達方式、層次與渠道更加多樣、便捷,也更加具有時效性、針對性。傳統的政治表達、社會互動等方式均被打破,這也深刻影響著當今民眾政治表達的方式、內容和特點。人們在政治認知、政治態度及政治利益表達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式與特征?!痹谛旅襟w時代下,大學生不僅能獲得更多政治信息,也能更廣泛地參與政治活動,新媒體開闊了大學生的政治視野,拓寬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但是由于西方敵對勢力滲透、政治情感淡化、信息發布者素質良莠不齊以及新媒體監管不完善等原因,一些負面信息乘機傳播,對大學生執政黨認同帶來了嚴峻挑戰。

3.2 新媒體對大學生執政黨認同的正向影響

大學生政治視野開闊。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社交性和移動性創造了一個人人能參與網絡事件的新時代,全世界的資源和信息能即時被所有新媒體用戶同時共享,這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產業的又一次迅猛發展。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使用者甚至熱衷者,也是受益者。大學生獲得政治知識的傳統模式是課堂以及自己生活的經歷,這種模式獲得的政治知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及刻板性。新媒體的普及使得大學生能接觸到不同的、生動的、不斷發展的政治知識,開闊了大學生的政治視野。

大學生政治參與渠道拓寬。大學生以往的政治參與行為主要與入黨有關。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執政黨和高校都積極開拓新媒體陣地,一是更好地宣傳政策和理念,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水平;二是使執政黨政治行為和決策的過程透明化,甚至開放化,鼓勵大學生參與政治,拓寬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渠道。有了新媒體用戶的實時“監控”,大學生實現了切實參加人民代表的選舉活動。

大學生政治訴求增加。隨著大學生政治視野的開闊和政治參與渠道的拓寬,大學生的政治訴求有所增加。主觀上大學生對執政黨的認知和情感有所提高,客觀上也存在可以表達的渠道,大學生更愿意通過新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及建議,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大學生關注黨的代表大會,每次黨代會召開期間觀看、關注會議進展及會議決定,并利用新媒體通過個人推送、轉發、評論及討論等方式表達政治訴求。

3.3 新媒體對大學生執政黨認同的負向影響

新媒體制造了大學生的虛假需要,使大學生過度依賴新媒體。新媒體制造大學生虛假需要的前提是滿足了大學生的基本需要。新媒體的即時一對一交流及群聊功能滿足了大學生的社交需要,大學生成為新媒體的用戶并產生了依賴,在此基礎上,新媒體才能進一步制造出虛假需要,從而對大學生產生了無謂消耗。比如在QQ、微信和直播平臺等新媒體中,出現了“炫富”現象,導致了有的大學生不惜以造假的方式來獲得別人的羨慕,家庭貧困卻在QQ、微信和直播平臺上發布名牌產品圖片、PS旅游圖片等偽裝成“富二代”、借高利貸來瘋狂打賞女主播。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對于信息發布者還是接受者,長期建立在虛假信息上的交往可能引起信任危機,出現了個別大學生不信任他人、不信任中國共產黨、不信任社會,對大學生群體乃至社會都會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其次新媒體制造的造假“炫富”等虛假需要消耗了大學生的時間和精力,而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意愿去思考主流意識形態和執政黨的認同問題。

新媒體容易引發大學生“群體極化”?!叭后w極化”由美國凱斯·桑斯坦第一次正式提出,“群體極化是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這種現象主要表現為大學生一開始表達了或者接受了某些具有明顯偏向性的信息后,通過在線評論或者口頭商議,使大學生群體中更多成員沿著錯誤的方向繼續偏離,形成偏激的觀點,并最后演化為集體的極端認知和行為。大學生過著集體生活,學校群體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具有群體特性。如果大學生的訴求得不到滿足,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容易引起大學生政治行為的“群體極化”。

4 高校提高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執政黨認同對策

4.1 確立正確的大學生認知需要,優化執政黨宣傳功能

大學生的需要與大學生執政黨認同關系密切:其一,如果執政黨認同良好地與大學生的需要契合,就會有較高的認同度;其二,由于新媒體制造的大學生的虛假需要削弱了大學生對執政黨的認同。因此分析大學生的需要并滿足其需要對提高大學生執政黨認同度具有重要作用。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最富有影響力的需要理論。他根據需要出現的先后及強弱順序,把需要分成了七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前四種需要為缺失需要,是個體生存所必需的,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以虛假的方式得到滿足,將導致個體認知失調,產生障礙型人格,如對新媒體的過度依賴導致的成癮問題;后三種需要是成長需要,雖不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但對我們適應社會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新媒體首先是滿足了大學生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即社交需要,使得大學生對新媒體產生了依賴,從而進一步創造一些虛假的需要。比如微信的“朋友圈現象”,在朋友圈曬的都是令人羨慕的景象,即使可能是虛假的,但是這些虛假的美好事物卻假借著能滿足大學生的尊重需要在大學生朋友圈中大行其道。但這滿足的并不是真正的尊重需要,靠虛假得到滿足的需要滿足的只是部分大學生的虛榮心。

其中求知需要是確立認同的關鍵需要,馬斯洛將其看成克服障礙的工具,當認知需要受挫時,其他需要的滿足也會受到威脅。相對于診治而言,高校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防范。讓大學生擺脫新媒體對其“異化”作用的關鍵是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認知需要,并引導大學生通過正確途徑來滿足其需要。讓大學生能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和社情,認識到執政黨滿足了安全需要,也能滿足歸屬與愛的需要和尊重需要,通過對執政黨的認同將個人的價值與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通過求知和完善審美,最終完成自我實現的需要。

4.2 重視大學生群體特性,加強大學生執政黨認同教育

大學生群體過著集體生活,群體對個體的影響重大。一般而言,群體對個體具有以下功能:(1)歸屬功能。歸屬功能是指學校群體能給個體情感上的依靠,使群體內各個成員在發生相互作用時,行為上表現為協調一致,彼此體會到大家同屬某一群體;(2)認同功能。認同功能是學校群體能對個體的認知提供信息知識和信息,使各個成員對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同學校群體保持共同的認識和評價;(3)支持功能。當個體的思想、觀點、情感、行為方式符合群體的規范、期望和利益時,群體就會給予他贊許和鼓勵,以支持其行為,從而使他的行為得到進一步強化。

基于以上特征,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群體特性,高??梢猿浞职l揮、整合群體的上述功能進行執政黨認同教育。一方面,高校將大學生群體的歸屬功能和認同功能細化并落到實處,如對執政黨歷史、執政績效和執政黨發展規劃等知識和政策的宣講,可以給大學生群體營造良好的群體認同生態環境,進而使大學生對執政黨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加強;另一方面,高校深入挖掘大學生群體的支持功能,樹立良好的榜樣,發揮其“領頭雁”作用,并確定適當的獎懲措施,引導大學生利用理性思維和情緒體驗來檢查自己的行為模式,努力去發現自身的價值觀并指導自己的執政黨認同行為趨于理性和合規范化。

當然,群體功能的使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應對新媒體對大學生執政黨認同的挑戰關鍵在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提高大學生的辨別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大學生提出的:“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們付出的辛勞才能結出果實”。大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從而能認識到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并通過建立正確的執政黨認同來化解新媒體帶來的執政黨認同挑戰。

[參考文獻]

[1] 劉行芳.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2] 胡穎,周忱.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依存度分析[J].新聞傳播,2007(5):4-7.

[3] 尹韻公,劉瑞生.新媒體發展的全球視野與中國特色——2009年中國新媒體發展態勢與前沿問題[J].中國報業,2010(8):25-30.

[4] 高奇琦,闕天舒,游騰飛.“互聯網+”政治:大數據時代的國家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5]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6] 高奇琦,闕天舒,游騰飛.“互聯網+”政治:大數據時代的國家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7] 徐婷,王健.公共領域、交往理性與網絡空間中的主體性構建[J].理論界,2009(6):37-39.

[8] 弗蘭克·施爾瑪赫.網絡至死——如何在喧囂的互聯網時代重獲我們的創造力和思維力[M].邱袁煒,譯.北京:龍門書局,2011.

[9] 趙宬斐.新媒體視野下中國執政黨政治表達的范式轉向[J].中國出版,2012(22):6-11.

[10] [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新媒體大學生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新招數化解新難題:新媒體環境下防止報道差錯路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