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研究

2018-05-14 17:05汪普慶熊航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特色農業

汪普慶 熊航

[摘要]自“一村一品”提出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模式。為更好地從微觀的視角探討“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選取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金雞村進行案例研究,分析其藜蒿特色農業成功發展的影響因素,以及當前面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其他地方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產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 一村一品;特色農業;藜蒿;金雞村

[中圖分類號]F325.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對“一村一品”的發展高度重視,連續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及到,并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前提,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動力,是鄉村振興的支撐。

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一村一品”在我國已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根據農業部門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范圍內共有5.5萬個各類專業村,其中,2419個專業村的經濟總收入過億元,214個超10億元;其中,66.9%的專業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村中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占從業農戶總數的近50%,遠高于一般鄉村的比例;有效同龍頭企業實現了對接的專業村占39.8%;2.3萬個專業村的主導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擁有注冊商標、省以上名牌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的專業村,分別占總數的26.9%、8.1%和17.4%;專業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1673元,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相比高出18%。

“一村一品”作為一種生產方式,特別是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模式,對于打造特色品牌農業、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積極助力脫貧攻堅,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文獻回顧

“一村一品”源自上個世紀70年代的日本,在當時處于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背景下,為解決農村人才和資本外流,以及農業萎縮等困境,被作為一種振興當地經濟的措施而提出,并得以實施和發展。20世紀80年代,“一村一品”的理念和經驗隨后被引入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并逐漸成為發展中國家振興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

我國當前的“一村一品”已發展為:以村(鄉、縣或更大范圍)為基礎,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挖掘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傳統優勢和區位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有特色、價值高、影響力大的拳頭產品,推進規?;?、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建設,使一個村(或幾個村)以及更大的區域范圍,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或產業,從而大幅度提升農村經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目前,關于“一村一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

1.1 介紹和借鑒國外“一村一品”運動的經驗

盧向虎和秦富介紹了日本、泰國、菲律賓、蒙古等國家“一村一品”運動及其主要做法。李耕玄等學者重點分析日本“一村一品”發展歷程和主要經驗,以及對我國的啟示。

1.2 “一村一品”相關概念、內涵及理論方面的分析

孔祥智和李圣軍對“一村一品”經濟的內涵與發展背景、主要內容和主要原則進行探索。秦富等學者對我國“一村一品”發展的理念創新與有效推進問題,進行相關的分析與探討。張敏等基于對我國“一村一品”發展成效的系統認識,綜合運用指標分解法、層次分析法、期望值法和綜合值法,構建了盡可能全面反映農業生產能力、農民收入水平、農村經濟貢獻、社會服務水平和生態保障水平等的評價指標體系。

1.3 以某個具體區域為對象,研究該區域內“一村一品”發

展中的相關問題

朱硯分析了廣西省荔浦縣“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發展的有利條件及影響因素,然后,通過實地調研分析,總結出荔浦縣“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的成果與問題,最后提出相應對策建議。徐新平分析了山東省招遠市“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周青林以吉林省永吉岔路河特色農業開發區為例,探討特色產業開發與“一村一品”發展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分析,可以得出,“一村一品”的研究以定性的居多,且大多從宏觀角度探討發展“一村一品”的動因與效果,從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的文獻非常少。因此,本文將以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金雞村(蔡甸藜蒿)為例,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之上進行案例分析,探析其發展“一村一品”,形成藜蒿特色產業的過程和影響因素,及其面臨的困境,以期為其他地方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產業提供借鑒。

2 “一村一品”藜蒿特色農業的形成階段

2014年4月~2017年3月,作者先后5次到金雞村進行調研,走訪了大量藜蒿產業發展的相關村民,了解藜蒿村及其特色產業的形成、發展以及面臨的問題,詳細情況如下。

2.1 案例介紹

金雞村隸屬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侏儒街道,坐落于九真山南麓;距離武漢市中心約15 km,毗鄰318國道,可快速通達多條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全村總面積為約2.5 km2,土地資源面積357.6 hm2,其中,農戶耕地面積222.7 hm2;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數2287人,戶數528戶。

金雞村是武漢市遠城區的生態綜合型農業村,土地肥沃,環境優美,長期以來,沿襲傳統種植模式,以種植水稻和棉花為主,2001年開始試種藜蒿,2002年開始推廣,并逐年發展,形成特色產業,2006年獲得“楚天藜蒿第一村”的稱譽,之后擴散到其他村鎮,并逐漸成為負有盛名的武漢市特色農產品,2013年“蔡甸藜蒿”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7年7月金雞村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七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藜蒿學名狹葉艾,又名蘆蒿、柳蒿、水蒿等,本是野生,經改良后可以作為一年生蔬菜栽培。藜蒿的嫩莖、蘆芽和地下肥大的肉質莖均可食用。蔡甸藜蒿具有“清香、鮮美、脆嫩爽口”等獨特品質,深受消費者歡迎。

2.2 第一階段:試種

金雞村是位于武漢市西部的一個普通農業村,傳統農作物為水稻和棉花,后者是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大多數農產品市場相繼放開,傳統大宗作物的價格大幅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戶的收入。2000年,金雞村兩委班子為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積極引導村民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后經過充分市場調研和多方考察,最終選取云南省的藜蒿為主推品種,并決定小面積試種。

2001年5月中下旬,金雞村所在的蔡甸區農業部門將從遠在千里之外的昆明引進的藜蒿種苗運送到金雞村,隨即被分配給各個村民小組,并由組長分發到本組的每一個農戶,兩天之內所有的組都完成分發,每個農戶免費獲得可供扦插0.01 hm2地的一小捆種苗。然而,最終的結果是,當時全村400多個農戶中僅有約12戶嘗試種植,其他農戶要么直接把種苗扔了,要么留到超過了保質期而無法種植;而且,即使在12戶試種農戶中,也僅有8戶種植成功,其他農戶均因管水不當而致種苗枯死;而試種藜蒿成功的農戶當年就獲得可觀的收益。

2.3 第二階段:推廣

盡管第一年試種只有8戶成功,但其帶動示范作用非常明顯。由于種出來的藜蒿品質好,口感佳,屬新興蔬菜,很受市場歡迎,而且,在農貿市場上的銷售價格是水稻價格的4~5倍,此外,由于當時藜蒿一年至少可以收割三茬,比較而言,種植藜蒿的單位面積利潤可達到種植水稻的近10倍,比種植棉花也要高出數倍。

因此,在第一批試種農戶的帶動下,2002年,他們的親戚、朋友和鄰居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也開始試種藜蒿。于是,第二年種植藜蒿的農戶增加到幾十戶,皆種植成功,收益頗豐。隨后幾年,種植藜蒿的農戶越來越多,種植面積也迅速擴大。2003年3月,金雞村以基地為依托,率先掛牌成立了金雞瓜菜營銷服務專業合作社。到2006年的時候,金雞村藜蒿的種植已經覆蓋了所有適宜種植的耕地的70%,并超過水稻和棉花,成為金雞村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到2009年,金雞村幾乎家家戶戶種植藜蒿,種植藜蒿的戶數達到近400家,全村農業生產總值4000萬元,人均純收入7800元。

2.4 第三階段:持續增長

2009年之后,金雞村的藜蒿種植戶數基本穩定,維持在400戶左右,而種植面積持續增長,到2016年,種植面積達186.7 hm2,村人均收入達到14800元,種植0.67 hm2(1畝)藜蒿的純收入可以達到1萬元。同期,周邊村(例如紅星村和薛山村等)的村民也意識到種植藜蒿的收益豐厚,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從金雞村村民獲得種苗進行試種,并獲得不錯的收益?,F在金雞村已經成為武漢市蔡甸區最早種植而且種植面積最多的藜蒿種植專業村。

3 影響因素與存在的問題分析

3.1 發展成效

金雞村自2001年試種藜蒿成功之后,種植藜蒿的戶數逐年增加,種植面積持續擴大(見表1),農民收入不斷增長,2002年以前人均年純收入不足1000元,常年低于全國農村人均純收入的水平。種植藜蒿兩年之后,2003年金雞村人均純收入則超過全國農村人均純收入,并持續增長(見圖1)。2010年以后,金雞村從一個有名的貧困村一躍成為人均農業收入在全武漢市排名前列的村,而且,帶動周邊數百名村民就業。2013年,藜蒿產業逐漸發展到整個蔡甸區藜蒿種植面積達2666.7 hm2,年產值近4億元。

3.2 成功的因素分析

3.2.1 立足當地資源、區位優勢,形成特色產業。第一,金雞村自古就出野生藜蒿,當地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都適合藜蒿生長,因此當引入藜蒿新品種時,試種容易成功;而同期其他一些引入藜蒿試種的村就未能獲成功。第二,金雞村的區域位置使得其從田間收割的藜蒿能快速方便地被運輸到白沙洲農產品批發市場或武漢市中心城區的農貿市場進行銷售,保證產品新鮮和質量。第三,藜蒿的市場價格比較高,而成本較低,因而種植藜蒿的利潤比較高。

3.2.2 政府引導,干部帶頭。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都非常重視和支持農業發展,武漢市蔡甸區農業部門專門從云南省昆明市引進藜蒿種苗,免費給農民試種,并進行技術指導。金雞村當年第一次試種成功的8戶農民中,有6戶是村干部,因此,村干部帶頭示范的作用很明顯,效果也很好。試種成功后,村干部繼續積極推廣藜蒿種植,藜蒿種植規??焖贁U大,規模效益逐步顯現,農民收入大幅增長。試種成功的四年之后,藜蒿就成為了金雞村的主導特色產品和主導特色產業,并被譽為“楚天藜蒿第一村”而遠近聞名。

3.2.3 各類組織帶動。其一,金雞瓜菜營銷服務專業合作社的成立更好地為藜蒿種植和銷售服務,并注冊了“金雞寨”牌商標。目前,該合作社共有487名社員,帶動農戶近1500戶,擁有約20名科技人員,約80臺運輸車輛,銷售人員86人,并被授予“湖北省知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起到了先鋒帶頭作用,為村民購買農藥、化肥和農膜等生產資料提供方便,為種植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并提供藜蒿的銷售信息,總之,對藜蒿的生產和銷售都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其二,農業龍頭企業帶動金雞村藜蒿特色產業發展。金雞村附近有一家武漢荷香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7月,主要從事以國家地理保護商標“蔡甸藜蒿”、“蔡甸蓮藕”為主的農產品種植、收購、加工、銷售和進出口等業務,并建有2條農產品保鮮加工生產線、1條出口產品加工生產線、7座冷庫,具有年加工5萬t凈菜、鮮切菜和保鮮菜的生產能力。近3年來,該公司發展藜蒿標準化示范基地約100 hm2,實現銷售收入5000多萬元,出口創匯50萬美元;帶動周邊3個街道辦事處、6個村近300名農民工在公司就業。該公司作為武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在金雞村建有標準化的藜蒿等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助推當地藜蒿特色產業發展。

3.2.4 不斷創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第一,金雞村的藜蒿先后經過4次品種改良,口感清香、鮮美、脆嫩爽口,并帶有特別新鮮的泥土芳香,地方特色明顯;而且改良后的新品種還延長了藜蒿的采收時間,從當年的8月份可以持續采摘到來年的4月份。第二,種植技術和基礎設施不斷提高與完善,最開始露天種植藜蒿,一年只能收兩茬;接著農戶嘗試竹質大棚種植,一年可以收獲四茬;近幾年又在逐步推行設施農業(鋼架大棚),推進農業、產業設施進檔升級。目前,金雞村的農戶可以每年收獲4~5茬藜蒿,產量和收益均明顯增加。第三,積極探索新模式,在引進藜蒿的同時,金雞村也在不斷探索不同的組合模式,例如,利用藜蒿收獲后土地閑置期,種植西甜瓜,創立“瓜蒿模式”,即超甜小西瓜、藜蒿“高產高效配茬復種”栽培模式,目前金雞村種植西甜瓜的面積達173.3 hm2。此外,還探索出“稻蒿模式”,即水稻和藜蒿組合,利用藜蒿收獲后土地閑置期,種植一季水稻。

3.3 存在的問題

3.3.1 市場競爭激烈,利潤下滑。近年來,種植藜蒿的農戶越來越多,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僅以武漢的市場為例,來自江蘇和江西等地,以及湖北省內洪湖、陽新和監利等地的藜蒿對金雞村的藜蒿生產和銷售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沖擊了藜蒿市場,使得價格處于低位。例如2011年4月,由于市場供過于求,藜蒿的收購低至0.6元/kg,連成本都難以收回。另一方面,隨著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價格和人工成本的逐年增長,種植藜蒿的成本也不斷攀升。因此,種植藜蒿的利潤相應地逐年下降,而市場風險增大。

3.3.2 品牌意識差,影響力低。當地農民的品牌意識差,商標使用率低,雖然,金雞村早在藜蒿產業發展的初期就注冊了“金雞寨”綠色食品商標,但注冊后很少使用,而且在品牌宣傳方面幾乎沒有任何投入,因而,其品牌影響力非常弱,沒能發揮品牌效應,也未能達到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提升產品銷售價格的效果。

3.3.3 產品品質下降。由于金雞村連續種植藜蒿十多年,長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學肥料,必然導致土地肥力衰減,致使藜蒿品質逐年下降;同時,部分農民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比較淡薄,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提高產量,濫用一些控制藜蒿生產周期的生長調節劑(例如:“藜蒿膨大嫩直長”調節劑),以改變藜蒿的自然生產規律,控制藜蒿的種植,使得藜蒿白、嫩、粗,這既影響了藜蒿的品質和口感,也存在著質量安全隱患。

3.3.4 產品加工程度低,食品鏈短。一直以來,金雞村的藜蒿都主要是以初級農產品的形式通過商販、批發商在批發市場進行銷售。新鮮藜蒿收割后,僅僅只經過簡單的加工,如:剮凈、扎捆、切割和清洗等,沒有產品的深加工,無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曾有村民嘗試制作剮藜蒿葉的機械,以及和研究機構合作開發“涼拌藜蒿”包裝產品,然而均未獲得成功。

3.3.5 土地流轉難,種植規模小。由于受到各種主觀和客觀的因素的影響,部分農民不愿意調整土地,即使不從事生產,使土地荒廢,也不愿把土地承包出去,從而使得土地難以連成片,藜蒿種植面積難以擴大,進而,無法發揮適度經營規模效益。

3.3.6 信貸緊張,融資困難。金雞村藜蒿種植以散戶為主,無論是擴大生產規模、品種改良、技術更新還是發展加工業、升級基礎實施,都需要依靠資金的支持。但是因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差,償債能力有限,幾乎所有金融機構都不愿意貸款給農戶,因此,資金短缺嚴重制約著藜蒿特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4 對策建議

“一村一品”是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有效模式,在推動特色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金雞村的“一村一品”藜蒿特色農業的成功經驗可以供其他地方借鑒與學習,同時,金雞村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其他地方在發展“一村一品”的過程中也或多或少會遇到,因此,針對這些共性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4.1 轉變觀念,堅持以市場為導向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是突出矛盾,其重要任務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益。同時,我國已進入食品消費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階段,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特征,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正從“吃飽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快速轉變,對優質、安全、生態、特色農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

因此,推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一定要瞄準市場需求,變“生產導向”為“消費導向”,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變化,在做優、做精、做特上下功夫,提高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確保產品適銷對路。

4.2 不斷探索與創新

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需要在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等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進行不斷創新。生產環節要提高生產技術,改良品種,同時也需要適時開發新產品和新品種,探索新模式(如:鄉村旅游、社區支持農業、農產品短鏈和有機農業等);加工環節要積極探索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加強品牌建設;銷售環節則要拓展渠道,創新模式,順應市場銷售模式的改變,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等??傊?,發展“一村一品”要不斷引入新的元素,不斷創新,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

4.3 加強政策扶持和市場引導

要積極爭取資金和項目支持,加大對“一村一品”的支持力度;對“一村一品”產品的品牌創建和認證應減免費用和簡化手續;對于已制定和實施的支農惠農政策,要盡可能把發展“一村一品”、扶持區域特色產業納入其中。同時,要整合政策資源,積極借助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扶貧開發和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或結合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契機,支持“一村一品”發展。

此外,要進一步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培育壯大“一村一品”特色產業中的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建設,積極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特色現代種養業,帶動區域特色產業發展。鼓勵條件具備的地方探索與發展電子商務平臺服務“一村一品”,支持專業村鎮積極發展農產品網絡營銷。

[參考文獻]

[1] 陳曉華.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帶動農民致富增收[J].農村實用技術,2015(12):11-13.

[2] 秦富,鐘鈺,張敏,等. 我國“一村一品”發展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9(8):4-8.

[3] 盧向虎,秦富.國外“一村一品”運動對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借鑒[J].世界農業,2007(10):16-19.

[4] 李耕玄,劉慧,石丹雨,等.日本“一村一品”的啟示及經驗借鑒[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6):172-174.

[5] 孔祥智,李圣軍.發展“一村一品”經濟:背景、內容與原則[J].貴州社會科學,2008(2):92-98.

[6] 秦富,張敏,鐘鈺,等.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理念創新與有效推進——以“一村一品”為例[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0(7):3-7.

[7] 張敏,楊艷濤,楊根全,等.我國“一村一品”發展成效評價[J].技術經濟,2010(10):69-73.

[8] 朱硯.荔浦縣“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2.

[9] 徐新平.招遠市“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10] 周青林.特色產業開發與一村一品發展的實證研究——以吉林永吉岔路河特色農業開發區為例[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11] 陳健.武漢市蔡甸區金雞村藜蒿產業化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6.

[12] Hang Xiong, Puqing Wang and Yueji Zhu.Diffusion on Social Networks:Survey Data from Rural Villages in Central China [J].Data in Brief,2016,6(3):1-5.

猜你喜歡
特色農業
“互聯網+”下特色農業的思考與發展—以湖北秭歸臍橙為例
“互聯網+”背景下特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
農村文化產業與特色農業融合發展的研究
廣西平南縣農業發展對策研究
“一村一品”現代農業規模經營模式探究
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及對策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大澤山葡萄特色農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
以桂林為例談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戰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