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西苗歌歷史淵源考

2018-05-14 10:51廖雙雙
中國民族博覽 2018年9期
關鍵詞:淵源苗族

廖雙雙

【摘要】湘西苗歌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記載著勞動和生活方式的印記。本文立足湘西苗歌與苗族歷史、人文生態的關聯,從歷史文獻、文化功能、文化認同三個視角剖析了湘西苗歌的衰微與復興,對梳理湘西苗歌歷史淵源具有現實意義和文化價值。

【關鍵詞】湘西苗歌;苗族;人文生態;淵源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湘西苗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凝聚著湘西苗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共同心理、價值觀和審美認同,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湘西苗歌旨在傳遞苗族人民的情感,寄情于歌,當歌娛樂,口傳心授,衍展傳遞,世代傳頌,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這種具有獨特的本土文化演藝下的口頭文學,烙印著少數民族的文化符號和情懷,它的衍生和發展是湘西苗族歷史的撰寫,與人文生態相關聯。二者的發展對湘西苗歌產生重要影響。

一、湘西苗歌與苗族發展史的關系

苗族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國的五千年歷史,其主體是億熊億夷,并與三苗、盤瓠西部部落的先民相融合,構成了苗族?!叭纭薄熬爬琛迸c湘西苗族一脈相承。當時,苗族憑借繁榮的經濟發展居于主要地位。九黎部落在涿鹿戰役中戰敗,苗族隨之被迫退出黃河流域,向南遷徙,退守到長江流域。后經過堯舜禹時期的連年征戰,三苗解體,江西和湖南成為瓦解后的三苗余民的棲身之地,隱居成為他們生活的主要形式。頑強的斗志使苗族成為春秋時期楚國的主體,得楚者富天下就是當時苗族經濟的描述。王桐齡在《中國史》中記載“揚子江流域七?。ńK、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為苗族分布地)”?!俄n非子》描述“三苗之不服者,衡山在南,岷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秦統一六國后,苗族人民再次遷徙,躲避在西南地區的山谷中,不屈不撓,在民族壓迫和打壓下,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直至南宋,統治者對苗族用兵不斷,苗族不得不向五溪深處遷徙。元朝的統一并沒有給苗族的發展帶來強大的外部環境,反而強大的等級制度將苗族納入南人的最下等級,這也使得苗在元統治期間不斷起義。清政府統治從民族政策、政治、軍事上都實行殘酷的政策對待苗族人民,史上大規模的三次起義均發生在清朝,湘黔邊界是其中之一。歷年的統治者帶給苗族的不斷征討,不斷遷徙,災難重重,生產力破壞嚴重,群山峻嶺阻斷各部聯系,經濟和政治上備受壓迫。

苗族人民勤勞堅強,在不屈不撓的生產生活中,寄情于歌曲,抒發情感和表達彼此之間的情感,音樂是反映一個民族歷史的重要載體,記載著民族的文化烙印。戰爭、戰敗、逃亡、遷徙、繁衍周而復始,散落在湘西的崇山峻嶺中的苗族形成各自的部落。由于交通閉塞,野獸橫行,生產力水平低下,原始生活方式成為苗族的主要生產方式。樊祖蔭在1994年出版的《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中給出了這樣的描述:“農業的出現導致了人類定居生活的鞏固和發展。較為安定的農耕集體生活,為群體歌唱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環境和條件?!睋送普?,農耕時期的定居生活應該是苗族人民創作苗歌的開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規模的擴充,依于勞動而產生的多聲部湘西苗歌。以瀘西縣為例,一首《部族變遷》“古時苗人住在廣闊的水鄉,古時苗眾住在水鄉邊的地方,打從人間出現了魔鬼,苗眾不得安居,受難的苗人要從水鄉遷走,受難的苗眾要從水鄉遷去……”記載著苗族的來源和遷徙內容的古歌。從多聲部角度看,這首二聲部的最早的一首歌曲,歌曲一共128行歌詞,描述苗族的遷徙和族根的追溯。特殊的歷史,封閉的環境,苗歌應運而生,這種特殊的經歷也造就了苗族人民堅韌的性格,吃苦的精神,強烈的自尊心,民族凝聚力強,形成了苗歌獨特的音律和音韻,是苗族人民的性格體現。在調查中,可以發現挫折與成功、痛苦與喜悅、憂郁與無奈的矛盾,湘西苗族人民在唱苗歌中,表情平和,兼顯羞澀,在結尾處往往要下滑,但隨即上揚收回。

二、湘西苗歌與人文生態的關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俗文化的形成必然離不開民族的長期生活習慣。自然環境、地理特征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生產發展和人類生活的根本條件,它為藝術的創造提供了可能和溫床,是孕育文化的源泉。湘西地處西南腹地,與云貴比鄰,武陵山脈橫貫南北。高原為主的山區地貌,丘陵、平原兼而有之,面積1.54萬平方公里,苗族人口約85萬,以鳳凰、吉首、瀘溪、古丈等縣市為主。三多(山、水、溶洞)成為主要地貌特征,開門見山,山中套山,山外有山。北有八大公,西有八面山,西南天星山,與云貴高原相呼應,形成天然屏障,張家界、袁家界、天子山高聳如云,成為湘西的世外桃源。千余條河流星羅棋布,天然分布在崇山峻嶺間。崇山峻嶺阻斷了陸路的發展,阻礙了交通的發展,物質發展緩慢,但也正因為天然的屏障,苗歌的傳播發展比較緩慢,摒棄了外界文化的侵擾和滲透,使原生態的苗族文化保持完整,特性明顯。

山的巍峨與水的柔美影響了世代而居的苗族人民,他們情感細膩,行為內斂淳樸,熱情好客,自然古樸。好山好水造就了好山歌,這是沈從文先生所認同的“如果沒有一種適當的對象和特殊環境做土壤,這些好歌不會生長的,這些歌也不會那么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的?!毕嫖髅窀杈拖袢粘I钪械慕涣髋c對話,是社交中的工具,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勞動時唱歌舒緩勞累,社交中唱歌表達情感,大規模的歌會年復一年,記錄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發展。四月八歌節、六月六歌會、趕秋節匯集了來自八方的趕歌者大顯身手,年輕男女成為歌節最活躍的力量。民族盛會三五成伴,會歌交友,以歌為媒傳遞感情,此起彼伏,通宵達旦。

三、湘西苗歌的衰微及復興

(一)文獻視角下湘西苗歌的記錄與傳播

“薩”是湘西苗歌的簡稱,取材廣泛,內容豐富。以歷史文獻學角度看,苗歌的展示是以場景描述為主。清康熙《紅苗歸流圖》對苗歌的記載如下:“苗俗至初春時,男女未嫁者皆盛服,負背籠登山,以樵采為名,往來林麓間,相對唱山歌,雄鳴雌應,漫聲悠揚。每發聲則以一手自掩其耳,唱和相協者則相悅,然后挽媒行聘說者?!薄队澜棌d志》描述了苗歌的場景,以男女求婚為場景,男央求媒為說合,將火炮和酒肉為禮送女方家為“插香”,為“戴花酒”做準備?!半x娘酒”是娘家五更為女兒所辦,出嫁時以酒相敬,稱為攔門禮。女方到男方家后舉行“拜堂酒”款待親戚朋友。雙方歌師要進行“酒歌”“掀酒”為同輩男女間進行,也是婚禮 高潮。場景的描述是苗族婚嫁歌的表現形式。

1933年,在湘西本土苗族音樂文化調研中,凌純聲和芮逸夫兩位前輩的田野調查為苗歌的記錄、描述、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苗歌歌詞的國際音標的記音在二位先生手中完成,同時記錄了苗族傳統祭祀儀式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的《苗族歷史與文化》將苗族的文化和風俗進行了梳理,對苗歌進行了特征定位,節奏明快,唱曲婉轉,形式多樣,獨唱、對唱、多聲部唱俱全。苗歌在演唱中道具少,不需布景和伴奏,方言和曲調的變化使苗歌具有濃厚的地方韻味和風格?!逗弦魳菲詹閳蟾妗返膯柺朗呛舷嫖髅缱逡魳菲詹榈某晒?。在20世紀初調研的基礎上,石啟貴先生重新調研并修正增補,出版了《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以湘西苗族學者的“局內人”視角對湘西苗歌進行記述,為湘西苗歌的文獻記載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功能視角下湘西苗歌的衰微

婚戀習俗與娛樂功能是湘西苗歌的兩個重要功能?;閼倭曀着c苗族人民特定的性格相關,在既定的環境下,傳遞著個體特點到群體認同的信息符號,塑造了民族獨特的性格特征。自然、地理、氣候、資源等在苗族生產和生活中起到基礎性地位。在民族大遷徙過程中,5次的大遷徙均與戰爭有關。環境的變遷,歷史的壓迫,政策的鎮壓使苗族人民剛毅、敏感,堅強、內斂,苗歌成為表達愛意的工具,試探對方的情誼。愛慕是以苗歌為媒介展開的,形成了特有的苗族的婚戀文化特質。曾經的三天兩夜的苗族婚禮盛況在當下已經一去不返。苗歌更多的為長輩傳頌。年輕男女表達愛意可以直截了當,不再需要對歌,不再需要通過苗歌來表達愛意。因此,這種婚戀習俗功能被取代,逐漸衰微。

娛樂功能是苗歌的另一項文化功能。從苗歌的記載來看,苗族人民的生活清苦,在大山中以耕種為生。苗歌是在長期的勞動中形成的娛樂方式,八種苗歌為一體。隨著社會的發展,苗族村落空巢跡象明顯,青壯年走出大山,外出謀生。耕種不再是苗族收入的全部,以苗歌來慰藉的功能漸衰。

(三)文化認同視角下湘西苗歌的復興

社會工作人才支援三區計劃成為重構湘西苗歌復興的關鍵點。這種社會化的效應是從個體認同上升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的一個過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苗族人民在表演中找到了民族的認同感。苗歌成為湘西的文化遺產,口口相傳。在潛移默化中,人們愿意開口唱歌,愿意把苗歌傳唱起來,更多的人參與中逐漸提升了苗歌的文化價值。各級的采訪更激發了苗族人民對本土苗歌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宋祖英的《小背簍》一曲成名,將湘西古丈帶到世界;《辣妹子》傳唱出湘西苗家姑娘的本色。無形的力量驅動著苗歌重回苗族人民的視野,從民間到廣場,從廣場走向舞臺,從勞作的消遣和娛樂到旅游經濟的資源,到文化傳承的遺產,刺激著苗歌的再次復興,并賦予了苗歌新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杜亞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曾麗蓉.湘西苗歌傳承與保護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10(21).

猜你喜歡
淵源苗族
補妝
3D打印如何更好地推廣涼都苗族文化
試述科技發展的淵源與未來趨勢
張學良愛國主義思想形成淵源的幾點思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底氣從何而來
花樣云南(三)
淺談《許三觀賣血記》中重復手法的運用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銀飾”
苗族關于詩歌的一些觀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