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隱性邏輯及內在旨趣①

2018-08-15 00:55唐曉燕
浙江倫理學論壇 2018年0期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共產主義

唐曉燕

在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內在邏輯中,超越邏輯是以隱性形態出現的。但這并非意味著這一重要邏輯不重要。③拙文《批判、建構與超越:〈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理論的三重邏輯》(《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第5期)指出,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存在批判、建構、超越三重邏輯。恰恰相反,超越是貫穿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一條紅線,超越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內在旨趣。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思想家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對于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與前途命運始終抱有最為深切的關懷?!豆伯a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大聲呼吁:“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1]為無產者發動共產主義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搖旗吶喊、出謀劃策。共產主義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將與所有傳統觀念徹底決裂、與所有意識形態徹底決裂。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超越思想正是融匯在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和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中,體現在他對歷史主體自由全面發展程度的關切中,貫穿在他從哲學到政治社會學到政治經濟學的畢生研究生涯中。不理解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超越邏輯,就無法真正理解他的意識形態理論的內在旨趣。

一、超越意識形態的哲學批判

超越邏輯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隱性邏輯。雖然馬克思本人并未明確提出“超越意識形態”的命題,但他在哲學層面、政治社會學層面、政治經濟學層面的諸多研究成果中都存在豐富的意識形態超越思想,有待挖掘與闡釋。在哲學層面,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超越思想集中體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這里的“超越”是揚棄之義。

《提綱》的貢獻在于,為此后的《形態》表述意識形態超越思想厘定了基本觀點與立場,表現為實踐觀的確立以及對意識形態展開批判的立場。在《提綱》中,馬克思闡釋了新哲學的出發點——現實的、感性的活動,以此為立足點掀起對一切舊哲學的批判。馬克思所倡導的新哲學可稱為實踐哲學,與此前所有哲學區別的關鍵在于出發點不同。唯心主義哲學從主體的、能動的方面去理解對象,但卻抽象地發展了主體的能動方面,并不理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的真實內涵。一切舊唯物主義哲學從客體出發去理解對象,對對象進行直觀,而不是從主體出發去理解對象。從舊唯物主義哲學出發與從唯心主義哲學立場出發,在社會歷史觀中必然陷入唯心史觀——馬克思稱之為“意識形態”。費爾巴哈是典型一例。面對為唯心主義所糾纏的德國思想界,費爾巴哈恢復了17—18世紀的唯物主義傳統,極大地打擊了當時的唯心主義思潮,在超越意識形態方面做出了基礎性貢獻。但是費爾巴哈對唯物主義立場的恢復帶有深刻的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烙印,這一點充分體現在他的宗教批判思想上。費爾巴哈將宗教幻想的根源從天國移到人間,但卻在反宗教的斗爭中止步于中途,用符合“人的本性”的思想觀念來代替宗教幻想,一面把神學降低到人本學的水平,一面則把人本學提高到神學。結果,宗教幻想的消除依然停留于觀念的改變,本質上依然是用思想來解釋思想,用思想的改變來批判思想。費爾巴哈力圖建立人本學唯物主義,如果說這種哲學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在社會歷史觀上則倒向唯心主義。正如葛利高利揚所說,“從人的抽象的不變的生理特性和精神特性出發來解釋社會的一切企圖都必然要走到唯心主義的思辨和形而上學”[2]。馬克思意識到費爾巴哈哲學對于擺脫德意志意識形態襁褓束縛的重要性,同時認為費爾巴哈超越意識形態的思想止步于人本主義,并沒有進一步考察包括宗教在內的意識形態產生與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就用詞而言,馬克思在《形態》中大量使用的是Ideologie,源自特拉西的Idéologie,轉義后指以思想體系形式呈現的意識形態。對于Ideologie,馬克思持有批判態度,認為其本質是唯心史觀,應以唯物史觀這一“唯一的科學”實現對它的超越?!缎螒B》開篇表明該書的基本目標是揭穿青年黑格爾派對待虛假觀念的解決方式的本質。對于纏繞于德國思想界的各類幻象、教條、臆想,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家從觀念出發來解釋現實生活,提出的解決方式依然停留于哲學基地:費爾巴哈、鮑威爾、施蒂納分別認為人本主義、批判、頭腦中的拋棄是幫助德國思想界擺脫幻想的方式。反映在宗教批判中,是德國青年黑格爾派的宗教批判停留于宗教世界內部,“在‘純粹精神’的領域中兜圈子”[3],從未想到過考察宗教這種意識形態形式與現實社會生活的關聯。馬克思、恩格斯將這些解決方式稱為“德意志意識形態”,并認為這一意識形態與其他民族的意識形態沒有本質區別,實質都是唯心史觀,將思想觀念視為世界的本原和最終決定因素。因此,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批判同時也是對一般意識形態的批判。

在《提綱》初步提出實踐哲學的構想后,《形態》將對思想觀念的考察從對其物質本源的強調推進到對其背后物質生活生產的分析。在學者魏小萍看來,這是一種研究思路上的飛躍,“由哲學領域抽象的觀念性批判跨越至經驗世界的物質生活批判”[4]。這種對現實物質生活展開分析的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稱之為“歷史科學”,即唯物史觀。唯物史觀堅持“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形態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3]。易言之,理解意識形態的基本原則是從市民社會(生產方式所引發的交往形式)出發闡明宗教、哲學、道德等意識形態形式,并追溯意識形態生成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對歷史科學認識的不斷豐富與充實中完成對意識形態的批判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唯物史觀誕生于對意識形態的批判,本身是對意識形態的超越。超越集中表現為思想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出發點是思想觀念,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個人及其活動。但在《形態》中,對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分析,還停留于理論敘述的層面。在此后的研究中,單純的理論敘述被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主要是經濟生活現實的研究所取代,以此來揭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賴以存續的現實生活基礎。需指出的是,《形態》中形成了對意識形態兩重含義的理解,意識形態最初用于哲學層面,指稱唯心史觀。但對意識形態另一重含義即政治社會學意義的理解同時出現。這里只是指出這一點,具體內容在下一部分展開。

二、超越意識形態的政治社會學分析

在政治社會學層面,馬克思超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等文本中,一個核心思想是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將實現,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終將被超越。超越是以一種新形態代替舊形態、演進之義。這里的“意識形態”,德語詞是“Bewuβtseinformen”,指的是觀念上層建筑,是政治社會學用語,不同于Ideologie是哲學用語。①學者周民鋒對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做過細致文本考證,指出“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具有兩重含義:一是Bewuβtseinsformen,意思為‘意識現象及精神形態’;二是ideologische Formen,或Ideologie,意思為‘思想體系’‘思潮’。在形式邏輯層面,前者為‘意識形態之全體’,后者為‘意識形態之部分’”。參見周民鋒:《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頁。不僅如此,前者的外延要遠遠大于后者,后者特指一切從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出發的、在社會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的思想觀點,而前者包括了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所有意識現象和精神形態。

(一)《形態》:消滅舊式社會分工、實現共產主義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必然道路

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政治社會學意義上將意識形態理解為觀念上層建筑。雖然《形態》中尚未使用“Bewuβtseinformen”,但是已經初步形成了對意識形態概念建構含義的理解。馬克思明確使用“Bewuβtseinformen”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

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不僅在外延上寬泛于上一層次的意識形態概念,在內涵上也具有建構色彩。馬克思、恩格斯將對這一層面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與歷史上物質生產的發展、分工的演進結合起來分析。其一,就意識形態的生成而言,意識形態是分工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梳理了分工的發展階段,分工經歷了最初的性行為方面的分工,到因個體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天賦進行的分工,最后是依據生產產品的不同而進行的分工即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工出現開始,分工才是真正的社會分工,也正是此時意識形態才得以產生。其二,就意識形態的存續而言,只要分工還不是自然分工而是舊式的社會分工,意識形態就將一直存在。對分工的分析聯系著一個重要的術語即“矛盾”。分工的發展本身意味著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矛盾的發展,國家作為虛幻的共同利益的代表,裝扮成虛幻共同體。只要共同利益與特殊利益的統一尚未實現,階級就必然存在,國家就必然存在,意識形態就必然存在。其三,就意識形態被超越而言,實現共產主義、消滅舊式社會分工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必然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之前分工的歷史進程,認為分工的發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深化的,而分工的各個發展階段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事實上區分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缎螒B》寫作時期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實現共產主義、消滅舊式社會分工,意識形態就會自行消失。共產主義作為一種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狀況的運動,必然“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基礎”[3],消滅使個體力量異化的舊式分工,建立個人聯合起來的、自由的、真正的聯合體,由此意識形態必然消亡。這顯然與此后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關于共產主義初級階段意識形態存續的思想有所不同。

尤其是在對意識形態生成機制的解釋中與對階級的分析結合起來,提出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的重要觀點。當然,由于這一階段的馬克思尚未像后來那樣展開系統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意識形態(觀念上層建筑)超越思想還是一種缺乏政治經濟學依據的構想,但這種構想為此后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規劃了基本的理論立場: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社會是暫時的而非永恒的社會形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也是暫時的,將被超越的。雖然系統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尚未展開,但馬克思已經意識到對意識形態的研究不可能脫離政治經濟學研究,所使用的“生產力”“分工”“所有制”等術語顯然是政治經濟學用語。

(二)《共產黨宣言》:超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觀念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兩個最徹底的決裂”的思想:“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保?]共產主義是與舊的所有制關系和意識形態相決裂的運動形式。其中與傳統觀念徹底決裂的思想可被視為意識形態超越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直至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類社會歷史都是階級對立的歷史,都是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歷史,雖然在不同的時代階級對立的形式不同。在觀念形態上,至今人類社會歷史中存在的社會意識都具有某種共同形式,如宗教、道德、哲學、政治、法律等,均以永恒真理的面目出現。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把資產階級所有制謊稱為永恒規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現代性批判的關鍵在于劃定資本主義社會存續的界限,揭示資產階級所有制本質上是“歷史的、在生產過程中是暫時的關系”[1],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也是存在歷史暫時性的觀念形態。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經濟條件方面源于資產階級所有制所造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已經不能為該種所有制形式所容納,政治條件方面源于資產階級在發展壯大的同時造成了反對自身的階級力量即無產階級,而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所有沖突都在某種意義上鍛煉和增強了無產階級的力量?!豆伯a黨宣言》賦予共產黨人以帶領無產階級開展共產主義革命、消滅私有制、消滅意識形態的使命??梢?,隨著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革命找到運作的主體,他們的意識形態超越思想更多地與階級斗爭思想結合起來。意識形態的超越,在經濟基礎方面依賴與傳統所有制的決裂,在政治條件方面以對階級對立的消除為前提。資本主義社會作為階級對立發展到極端狀態的社會,作為意識形態的虛偽性和欺騙性發展到極端狀態的社會,其意識形態的決裂必然是一個需要主體加以刻意努力的、長期的、艱難的過程。

(三)《法蘭西階級斗爭》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的意識形態超越思想

如果說《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還是從客體方面,從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框架中分析意識形態超越問題,共產主義的實現和意識形態被超越被視為人類社會歷史演進中的必然現象,尚未從主體方面考察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超越問題,《共產黨宣言》則開始意識到無產階級作為意識形態超越主體的階級意識問題。在《法蘭西階級斗爭》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兩個文本中,馬克思在總結法國革命經驗的基礎上意識到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超越方面無產階級的歷史局限性,部分地修正了此前在《形態》中的觀點。在《法蘭西階級斗爭》中,馬克思通過總結1848—1849年的革命經驗,意識到相對于資產階級而言,法國無產階級力量薄弱,必須實現與農民和小資產者的聯盟,否則根本無法撼動資本主義制度。同時,不僅資產階級統治力量強大,其意識形態功能的發揮也超乎想象。二月革命中資產階級喊出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這些口號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濃縮形式,讓巴黎的無產階級沉醉于其中不能自拔。而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意識到無產階級并非天然具有徹底的革命意識,能自覺地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徹底決裂。相反,由于資產階級必然利用國家機器強化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社會思想的控制,無產階級無例外地受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教化和束縛。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強大的反作用首次深刻映入馬克思的視野,尤其是“在法國這樣的國家里……國家管制、控制、指揮、監視和監護著市民社會”[5]。而在此前,僅僅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意識形態這一層面的內涵得到重視。

因此,無產階級對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超越不是自然的過程,而是主體有意識加以努力的結果?;谫Y產階級必然千方百計地向社會成員灌輸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無產階級在成為自為階級之前,根本無法識別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真實本質,而是可能無批判地將資產階級所宣揚的情感和觀點視為自身行為的“真實動機和出發點”[1]。意識到無產階級依然受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束縛,馬克思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視為無產階級擺脫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契機。但是,經濟危機只是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激化的外在表現,從這一層面分析無產階級對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超越只是一種理性推測。真正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入手,深入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內在矛盾,從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視角入手分析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關系,馬克思是在此后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完成的,具體體現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在這一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提出了無產階級起來反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動力機制:資本主義社會對無產者的奴役必然引發無產者的反抗,無產者在與資產者的不懈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最終無產者必然揚棄自身的異化存在而實現全面的發展,包括他的現實聯系和觀念聯系的全面發展。這必然迫使無產階級反抗資本主義拜物教的物質形態和觀念形態,沖破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束縛。至此,馬克思才從主體視角對無產階級超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問題做出了圓滿解答。

(四)《哥達綱領批判》對此前意識形態超越思想的修正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修正了早年在《形態》中關于共產主義社會中意識形態(觀念上層建筑)將消亡的觀點,提出了在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意識形態將會繼續存在的重要觀點?!陡邕_綱領批判》中馬克思不再籠統地提共產主義社會,而是將共產主義社會更為具體地區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并認為在前一個階段中意識形態不會消亡,而是將繼續存在。馬克思認為,由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3]。這也就是說,由于共產主義社會在它的初級階段的不成熟性,既往各種意識形態形式仍將殘留在社會精神生活中。

三、超越意識形態的政治經濟學論證

雖然《形態》已經依據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將人類社會歷史劃分為五個階段,但在政治經濟學論證的基礎上闡發關于人類社會形態的觀點則是在19世紀50年代后半期展開系統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之后。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超越思想的演進是伴隨其研究視域從哲學層面到政治社會學層面再到政治經濟學層面的轉換,日益深入到對意識形態以之作為前提的社會經濟發展及其結構的研究中。在展開系統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后,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超越的思想結合著對客觀規律和主體狀態兩個層面內容的研究展開。

(一)從生產方式演進視角考察意識形態超越問題

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五階段論”隨著他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深入而得到闡發。早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已經以所有制形式為標準將人類社會歷史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在《雇傭勞動和資本》中,馬克思將人類社會形態的劃分標準從此前單純的所有制形式擴展為社會關系?!吧鐣P系”指稱所有生產關系的總和,不局限于所有制關系,還包括生產中的人與人的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等等。社會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生產資料的變化而變化,其歷史演進構成了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肮诺涔糯鐣?、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系的總和同時又標志著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3]。根據馬克思的一貫思想,加上原始部落、共產主義社會,就形成了人類社會形態演進的“五階段論”。

在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寫的序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清楚地表述了唯物史觀,通過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的分析,闡釋了人類社會形態演進的一般規律,論證了較低層次的社會形態為更高層次的社會形態所取代、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被超越的歷史必然性。在這里馬克思再次提及人類社會形態演進的“五階段說”,將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看作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社會關系是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發展中的最后一個對抗性形式。隨著資產階級社會關系的消亡和共產主義的實現,隨著生產領域人的異化狀況的消除,意識形態也將隨之消亡。

(二)對主體依賴關系的發展歷史的考察內含對意識形態超越問題的探究

在后期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馬克思圍繞主體依賴關系的發展狀況分析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階段,提出了人類社會形態演進的“三階段論”。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貨幣章》中,馬克思從分析商品的內在矛盾入手,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商品是一種二重性存在,作為產品的商品是一種自然存在,作為交換價值的商品是一種社會存在。作為產品的商品要轉化為作為交換價值的商品,只有到資本主義社會階段才能實現。這是由于唯有到資本主義社會階段,才會出現固定依賴關系的解體和生產者間的相互全面依賴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既往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與奴隸主、農民與地主間的人對人的依賴關系解體,與此同時形成了一種人對物的全面的依賴關系。這種依賴關系表現為交換價值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每個人都必須生產交換價值,或者孤立化和個體化的交換價值即貨幣。在交換價值上充分體現出人與人的相互聯系表現為一種人與物的關系,既往社會形態中人對人的依賴關系轉化為人對物的依賴關系。馬克思由此依據人的依賴關系的發展狀況將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劃分為三個階段。人的依賴關系是最初的社會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6]是第二階段,人的自由個性是第三階段。資本主義社會中那種人與人之間單純的物的聯系是歷史的產物,這種聯系的異己性和獨立性表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時代尚未到來。但是,人對物的依賴關系為主的階段即資本主義社會階段為人的自由個性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創造了條件。個人的全面發展以能力的全面發展為前提,而這又是以創造交換價值為目的的生產為前提的,這種生產雖然使人同人相異化,但同時塑造了人的普遍的、全面的能力。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受物質關系統治的理論形式是個人受觀念、意識形態的統治。這種統治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被推翻、共產主義實現時才能被推翻。由此,人類社會形態演進的“三階段論”從主體依賴關系的歷史發展的角度探究了意識形態超越問題。

在對社會經濟發展及其結構進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中,馬克思根據生產方式的不同劃分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階段,提出人類社會形態演進的“五階段論”。五階段論表明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暫時性和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必然性,為意識形態被超越提供了政治經濟學論證。同時,馬克思根據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主體依賴程度的高低,提出人類社會形態演進的“三階段論”?!叭A段論”表明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從依賴和被奴役狀態向自由全面發展狀態演進的必然趨勢,表明意識形態的存在作為主體依然被束縛的確證必將被超越的趨勢。從客觀規律和主體狀態兩個方面考察意識形態超越問題,標志著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超越思想發展到了成熟階段。

猜你喜歡
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共產主義
舍己救人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 羅盛教
論政治經濟學方法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構
夯實“一帶一路”倡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基礎
黑格爾、馬克思與古典政治經濟學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共產主義思想麒當代啟
1920—1927年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認知及影響
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政權
東歐的后共產主義變革
毛澤東對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資產階級軍隊的創建者——克倫威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