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有效性

2018-12-26 12:33劉益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2期
關鍵詞:教學有效性提高道德與法治

劉益

摘 要:我們的教育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社會有用人才,因此我們的教育要體現育人先樹德的理念,因此從小就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本文概述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涵并且就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策略。

關鍵詞: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現代理論知識,并且具備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社會主義新時期改革事業的接班人?;诖?,我們從小就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置就是基于育人先樹德的教學理念,從小學階段就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以及法治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概述

目前,小學階段思想品德課程由原來的《品德與生活》改為現在的《道德與法治》。根據教材名稱上的變化,我們能夠看到其教學內容內涵的變化以及教學目標結構的調整。

小學《道德與法治》堅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融合,強調加強公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社會美德、個人品德的教育,積極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更注重與倡導時代新風,努力推進社會道德工程建設。通過社會實例,引導學生明確是非,并且指導學生弘揚真善美貶斥假丑惡,引導學生自覺履行法定的各項義務、公明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積極構建勞動光榮創造光榮的社會環境,積極培養學生懂榮辱、講正氣、求奉獻、促文明的良好風尚。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提出,優良的個人品德是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公民綜合素質的核心要素。目前,民族素質和民族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越來越劇烈的國際競爭,促進了各國基礎教育向公民的道德建設與公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方面推進。目前,我國正在開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國家的戰略重心正在向創新型國家轉移。這就要求基礎教育必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構建新時期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價值體系。

二、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有效性策略

1.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富有成效的因素就是學習興趣,它對于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學生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的提升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夠激發自身的自主能動性,才能夠積極主動的、認真執著的去研究探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學生對哪一方面感興趣,就對哪一方面的課程表現出強烈的熱情,也表現出強烈的創新意識并能激發出強烈的創新潛能 ,因此在這一門課上也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針對于學生因為《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內容深奧不易讀懂、形式刻板不夠生動靈活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實際情況,教師應該積極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利用互聯網新技術的音頻和視頻,播放鮮活生動的生活實例,使學生們在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中來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

2.轉變教學觀念,實現教學有效性。

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就是說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遠比教給學生知識更有意義。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之后,會明顯的提高學習效率,教師也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老師不但要幫助學生掌握這門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而且更應該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具有創新思維的正確的學習理念。教師還應該不斷的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學習機會。針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雖然深奧晦澀但它卻具有貼近于生活的實踐性,所以教師更應該讓學生主動地到生活中去認識、去學習。并且利用多媒體的互動交流平臺和學生之間形成深入的交流互動機制,利用現實中的一些實際事例、生活中的圖片、生活中的視頻,積極引導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踐的有效學習方法,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從而開闊學生的思維領域和認識視界,使他們從更廣闊的生活課堂中學到更多的有實用價值的知識。

3.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

相比較于傳統的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素質教育更提倡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以輕松愉悅的學習體驗去學習,能夠讓課本知識和生活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由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更貼近于生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啟發和引導式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課堂上要盡可能為學生創設各種學習的機會。提供互動交流的條件,使他們能夠真正的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激發他們自主能動性,從而培養她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針對于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教師要在教案中設計一些巧妙的環節,引導學生積極的動手、動腦、動口,讓學生們積極提出問題,積極參與討論,積極動手去實踐操作,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有用人才,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訴求以及他們的思想認識,把生活實踐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效的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學生從小就具有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馬玉珍.關于《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幾點反思[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下卷).2007.

[2]于艷麗.《品德與生活》教學初探[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2010.

猜你喜歡
教學有效性提高道德與法治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漫談初中作文教學
巧用思維導圖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課的“激趣”研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業有效性的教學探索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