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磨課優化初中科學教學的實踐反思

2019-01-06 03:39周培林
新課程研究·中旬 2019年9期
關鍵詞:磨課初中科學學生主體

摘? ?要:初中科學課程抽象性較強,學生學習難度較大,為提升初中科學教學質量,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教師應苦下功夫進行磨課,提高科學教學質量。文章以“浙教版”初中科學七年級上冊“質量的測量”一課的教學為例,總結了如何優化教學方法、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兩方面的磨課經驗,反思了磨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為提高初中科學教學效果提供借鑒。

關鍵詞:磨課;初中科學;教學設計;學生主體;合作學習;教學反思

作者簡介:周培林,浙江省武義縣第五中學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科學教學。(浙江? 金華? 321000)

中圖分類號:G633.9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26-0059-02

“質量的測量”是“浙教版”初中科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包含天平的結構和天平的使用兩個知識點。托盤天平是學生在初中課程中第一次使用的較為精密的儀器,對于學生而言,學習難度大。而質量測量實驗與密度、浮力、溶液配置等實驗關系密切,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本課的教學,筆者從教師、學生、細節處理三個層面談談磨課的反思。

一、初中科學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1. 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先學后教、以學代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課堂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提高學習效率;如果學生被動接受,面對較多的知識點時,會產生畏難情緒,打擊其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將自身視為引導者,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探索、思考。

2. 采取有效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模式有多種,教師要根據課堂內容、學生情況和自身情況進行選擇,不能跟風。在選擇一種教學模式時,教師要深入探索該教學模式的精髓和本質,不能生搬硬套。

在“質量的測量”一課中,筆者采取了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對于部分無法完成自主學習的學生,可安排其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讓學生收獲成就感。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筆者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分組,如學優生與學困生編為一組,學優生帶動學困生,推進課堂教學。

3. 理順教學設計思路。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將科學理論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方式既不貼近學生生活,又缺乏趣味性,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教師要改變教學設計思路,讓課堂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以“質量的測量”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用一塊鐵和一堆棉花導入新課,再以兩個問題“向你的同伴介紹你手中的天平”“測出一個橘子的質量”為主線,穿插學生的展示分享,同時設置兩個小問題“如果砝碼和游碼放反了,該如何讀數”“如果砝碼生銹,對測量結果有什么影響”引發學生思考。最后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嘗試測一枚大頭針的質量,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加深理解。

4. 突出學生學習亮點。筆者認為,在小組合作教學中,分享是關鍵。學生展示內容,教師與學生之間或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一問一答能碰撞智慧的火花,教師與學生均能從中獲益。

在“質量的測量”一課中,筆者設置了“天平的結構是什么”“如何稱出一個桔子的重量”兩個分享環節,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與動手操作能力及思辨能力。在分享環節,筆者讓小組進行分工,每個小組由一名組員操作實驗,其余組員則邊向該名學生講述實驗步驟與注意事項,邊在黑板上整理板書。在這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對正在展示實驗過程的小組進行提問,實現生生之間的互動。這種良性的教學互動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有效調動學生分享學習成果的積極性。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要實踐者,一節課成功與否主要看學生收獲了什么。如果學生僅收獲了知識而沒有學會學習,沒有養成正確的價值觀,那這節課便不算成功。因此,在進行課堂反思時,教師還應注重從學生層面進行反思。

1. 及時進行學情分析。只有做出正確的學情分析,了解學生學習的不足及其心理特征,才能教給學生需要的知識,才能讓他們熱愛課堂,認真學習。

七年級學生既具有活躍的思維,又具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動手能力,雖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但他們對一些物理問題缺乏深入思考。例如,七年級學生面對“質量”這一全新的物理概念時,會覺得抽象,難以理解,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及時給予針對性引導,讓他們明白“質量”的含義,學會“質量”的相關知識。

2. 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課堂反思的重點在于是否已達成教學目標。教師要在課堂中密切關注學生學習情況,及時做出反饋。

為了解學生的操作能力,筆者會認真觀察學生的實驗過程,一旦發現問題,就及時給予指導。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進行實驗,學生輪流操作,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掌握操作方法。對于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團隊合作情況等,教師則可以通過師生互問的分享環節了解,同時,對組里未參與分享的學生進行個別提問,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3. 找準學生學習興趣點。興趣點的設置和分布直接影響學生的課堂專注度。研究發現,教師若在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那么學生的專注時間只有10~15分鐘。為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將講授的課堂模式改為以學帶教、玩中學的模式。

在“質量的測量”一課中,學生的興趣點為引課、實驗、分享環節。引課階段,要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投入課堂學習;實驗階段,要讓學生集體參與,提升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分享環節,師生互問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4. 重點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一堂好課不僅考查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還應看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課堂的有效性依然是評價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指標。

“質量的測量”一課的難點有兩個,一是實驗操作,二是如何通過操作實驗掌握知識。實驗操作可由同組同學相互監督、相互檢查、組內展示來保證。而由操作延伸到解題,可以利用學生展示環節中的相互提問以及展示結束后教師向全班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難點上有所突破。

三、教學反思

1. 深入優化細節處理。引課是學生能否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的關鍵環節。在沒有引課的課堂里,學生融入課堂的時間是3~5分鐘,因此,一個精彩的引課非常重要。筆者認為,若是引課貼近生活,由生活現象引發思考,便是非常成功的引課了。在“質量的測量”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向學生展示了50克的鐵盒、50克的棉花,由于密度不同,兩者的體積相差很大,關于哪個物體更重的問題引發了學生不同的猜測,吸引學生進行交流探討。

此外,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要思考如何做到思維不斷層、知識出現不突兀、前后問題之間的聯系更緊密等,理順教學思路,安排好教學程序,確保教學的順利開展。

2. 預設痕跡不能過于明顯。筆者認為,消除預設痕跡較難,而且磨課次數越多,預設痕跡就越明顯。因此,在磨課時教師要在分享環節著力,在與學生互動時順勢引出下文,盡力削弱課堂預設痕跡,讓課堂教學更自然。

3. 靈活運用教學模式。不同班級的學生有較大的差異,應靈活運用教學模式。為防止借班上課時出現冷場,要提前與學生見面,闡述合作學習的流程,讓學生對合作學習有所了解。在課堂教學中也應有更多的保障措施,確保學生順利進行合作學習。

參考文獻:

[1] 欽國強,豆雨松.以“循環磨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研究[J].教育參考,2017,(4).

[2] 崔玉劇.新課程下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J].學周刊,2019,(7).

責任編輯 楊 淼

猜你喜歡
磨課初中科學學生主體
我的“磨課”三部曲
微課不微
教師工作坊中促進知識建構的磨課活動研究
西風凋樹惆何處,燈火闌珊情滿路
淺談學生主體在高職《經濟數學》中教學改革
淺談初中科學問題化教育模式的開展
高校中長跑運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優化高三英語閱讀理解教學有效講評淺析
幼兒美術滴灑畫法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