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歷史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途徑

2019-04-30 11:13唐益星
文理導航 2019年13期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教學風格中學歷史

唐益星

【摘 要】教師在長年的教學實踐中,自然會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方法,即“教學風格”。它凝聚了教師的個性特征和教學經驗,綜合了教師獨有的教學理念、策略藝術,輕松嫻熟地駕馭了課堂教學。教學風格形成的基礎是觀念的形成,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是教學風格形成的條件,再圍繞完善的制度體系推進教學風格的形成。教學風格也是教師綜合學科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教學風格;中學歷史;途徑

每一位教師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日積月累的教學實踐中,自然而然會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學風格”。它凝聚了教師的個性特征和教學經驗,綜合了教師獨有的教學理念、策略和藝術,輕松嫻熟地駕馭課堂教學。它并不是單一地由教師的個性特征決定的,而是很多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教學風格也是教師綜合學科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本文結合了歷史教學的相關內容,探索歷史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具體途徑。

一、教學風格觀念的形成

教師展示自己教學水平的名片就是“教學風格”,它能揭示教師的精神面貌、學科素養以及文化底蘊,它更是教師人文內涵綜合體現。很多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覺得自己是小學科,無需太多鉆研和思考,只要按照教育局、學校以及課堂目標等規定的內容,日復一日、機械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即可。迫于升學考試壓力,功利性教學模式,更加難以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知識的學習,不是單純為了應付考試,它有一個龐大的價值體系。教師要指導同學從主體觀念出發理解相應的概念,達到對所學內容的認知。當然,先進的歷史教學理念,個性化的“教學風格”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逐步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

(一)培養正確的目標。歷史學科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它將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事件,通過學習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可以讓同學在欣賞傳統文化的同時,滋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從而形成更完善的思考能力和辯證思維,在中學生對人文知識已有部分了解的基礎上,教師結合實際情況,拓展相關歷史知識,培養正確的目標,將學生的成長和時代的發展有機結合。。

(二)以學生為根本。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教師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盡可能關注每一名學生、善待每一個孩子,爭取利用個性化教學,使教學活動成果與同學所期望的一致,加強教師與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和研究的習慣。通過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并齊心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更好的課堂教與學的效果。

(三)開創新的課程觀念。新課標提示,教學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教師就是研究者。它包含教學內容組織運用研究的方法,教學設計優化的研究途徑。教學過程是靈活、動態的,是不可完全預設的過程。再完美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都有可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要有新的課程觀念“以學定教”。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材具有明顯的“綱要性”和“結論性”。如果照本宣科,很難將教學目標完成。因此,圍繞教學目標,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展教學內容顯得尤為重要。拓展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生動、風趣地講述、意義深刻地闡釋、思維啟迪式地探索研究等。所有的拓展方式都應該超越課本、豐富同學的邏輯思維和理解范圍,從而對這部分內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與歷史親密接觸,教師也可在一次次嘗試中漸漸形成獨有的“教學風格”。

二、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彰顯文化

每個人的人生觀念、世界觀念、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都存在差異。學生如此,教師亦如此。作為現代化的中學歷史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個性特征等內容,規劃自己的教學研究方向,提升歷史學科專業素養,建立獨一無二的“教學風格”。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點,個人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專業素養的成長。首先要積極地關注歷史學科的研究方向,掌握最新動態,分析當下熱點新聞,選擇合適的研究課題,同時利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觀察教學研究的反饋效果,判斷教學質量。第二點,對于研究過程中的一部分內容,要有意識地關注研究、思考,在實踐中探索相對應的攻克策略。第三點,個性化教學方式的使用,將教師獨有的“教學風格”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第四點,根據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情況,反復總結思考,取其課堂教學中的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形成個性鮮明的“教學風格”。

歷史教學包含了對知識的講解、難易程度的把握、教學的方式方法以及學生將在課程中獲得怎樣的發展等。因此,歷史教師的個人專業素養決定了一切的高度。只有具備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并能自如地聯系古今中外,才能收放自如地提煉最精彩的教學內容,帶領同學進入豐富多彩的歷史世界。歷史學科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提高專業素養的最佳途徑就是博覽群書,從不同的視角、層次去研究問題,形成獨有的思維。例如,我們中學歷史課文存在意識形態色彩偏強的現象。此時,教師和學生不能簡單、程式化地用世俗的眼光,定論歷史人物、事件的褒貶,而應該對歷史人物、事件的背景進行研究,與學生一起探索研究事件和歷史背景情況的因果關系以及影響。只有博覽群書、勤于思考,才能有渾然天成的豐厚底蘊,引導和感染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的興趣,從而鑄造出活力四射的課堂教學,潤澤同學的知識面,健全他們的生命活力。

三、圍繞制度,推進教學風格形成

制度是引領和推動教育的發展重要因素。目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活動,有本學科的業務培訓、學科研討會和觀摩課程等,真可謂是豐富多彩,品種繁多。其中,評教的細則能夠有效指導老師專業成長。至于教師內化、吸收了多少,則因人而異。應試教育的大背景決定了教師的績效考核通常與學生的學業成績掛鉤,這也就決定了很多教師課堂教學,最主要的目標是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應付考試。這種功利性地教學方式很難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簡單、程式化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授課內容考點化、題目化,學生只有依靠死記硬背應付升學考試。這種教學方法會限制孩子們的思維、想象和表達能力的發展,很難將歷史這門學科學習透徹,更別談愛上這門學科了。例如,教師拋出“辛亥革命帶給你什么啟發”這個問題后,很多同學會公式化地回答:“1840年的鴉片戰爭后,中國因為戰斗失敗,受到列強的欺凌,中國在孫中山領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幾乎沒有機會獲得成功?!笨此仆昝赖拇鸢竻s缺少一些史識層面的回答。比如:中國最光榮的革命是辛亥革命;理論、實踐、制度創新的革命是辛亥革命等。

教師的教學風格能夠展示個人獨特的風采,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為指導和保護,也只有在完整的評價體系中,才能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教學觀念,將擁有的專業素養和獨特見解毫無顧慮地呈現給學生。教師可利用淵博的知識和獨有的方式對歷史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引領學生更好地學好歷史。

【參考文獻】

[1]魯潔.讀書是人生最大的享受[J].人民教育,2015(10)

[2]陸軍.“教學即研究”思想及其實踐路徑[J].化學教學,2014(5)

[3]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77

猜你喜歡
歷史課堂教學教學風格中學歷史
淺談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嘗試
重視史料教學,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淺談多媒體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淺論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中的作用
教師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的影響
淺談在中學歷史課程教學中慕課的應用
構建歷史高效課堂的嘗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