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背景下促進中學階段家校共育的路徑

2019-09-10 17:13莊豐源
家長·中 2019年6期
關鍵詞:信息化背景路徑分析家校共育

莊豐源

摘要: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毙畔⑸鐣淖兞巳藗兊纳罘绞?,也改變現存的教育教學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下,單純地讓學校來承擔教育的功能性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在少年兒童的教育中發揮比以往更加積極的作用。而成熟的家校共育模式往往能夠產生“1+1>2”的效果。中學生正處于成長叛逆期,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促進中學階段家校共育的路徑尤為重要。

關鍵詞:信息化背景;中學;家校共育;路徑分析

信息化社會為家校共育工作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手段和條件。如何通過教育信息化助推家庭教育的科學發展,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構建立體化的家庭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引導家長自覺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素養,用現代科學理性來指導家庭教育實踐,值得深入探討。

一、中學階段家校共育問題的研究現狀

家庭和學校作為對學生影響最為深刻的兩大角色,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作用于學生身上時必然產生形形色色的矛盾沖突,目前國內已經開啟了對家校共育這一領域問題的探討,但是更多集中在具體的現象,缺乏完備的路徑分析。本文立足于教育信息化背景,力圖找出適應信息化背景的、促進中學階段家校共育的路徑。

二、中學階段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一)經濟原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經濟的進步為教育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學環境日益現代化、教學設備日益智能化、教學水平日益精細化。在信息社會,面對巨大的信息量,僅靠在校時間學習,學生接收的知識很難趕上社會發展的速度。而學生成長環境越來越好,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從而對學校教育產生了更多的要求。

(二)政治原因

我國當代家庭的主要結構仍以三口之家居多,多數家庭為獨生子女家庭。這就使獨生子女成為家長們全部希望的寄托,中學生升學壓力較大,家長更期望子女充分利用時間,但這種期望僅靠家長無法全部實現,必須要依靠學校的力量,這就使家校共育成為必然。

(三)心理原因

中學生課業負擔較重,學習壓力也相對較大,正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也是心理問題較為集中體現的時期,主要包括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厭學心理等多種心理現象,這正是需要家校全方面合作、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時期。目前我國中學家校共同教育體系還不成熟,很多家長會讓孩子上名校、拜名師,忽視甚至缺失家庭教育。學校和教師由于教學資源有限,學生人數較多,無暇顧及每個孩子的成長狀況,學習成績往往成為衡量學生的重要指標,一旦學生學習成績下滑,或呈現異常行為狀況,學校更多會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到家長身上,家長也更多認為是學校沒有承擔好教育責任。由此可見,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學?;蛘呒彝畏矫娴慕逃?,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學校與家庭相互溝通、合作完成的。學生在學校和家里會有不同的表現,教師與家長多加強溝通,才會找出更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方式。

三、信息化背景促進中學家校共同教育的路徑

(一)設立專職部門、專人負責

學??稍O置家校共育專職部門,由專人負責,協調學校、教師、家長、社區,制定家校共育章程,撰寫家校共育計劃,協調各項家?;顒???蓜摻▽W校專屬家校共育專職部門訂閱公眾號,開通留言回復功能,實時發布學校動態,實時收取家長的反饋意見,反映各類家校問題,適時進行反饋、討論、整理和監測。

這一制度的實施最需要借助的力量是社區的力量。按照就近入學政策,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地理位置上講都位于同一社區,有著相同的地理環境、相似的社會生活環境,所以,社區可以成為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重要溝通紐帶,通過社區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可以將家庭和學校緊密融合在一起。因此,可在學校家校共育專職部門公眾號中加入“社區問答”內容,引入社區職能。

(二)創新家校合作方式

在當下的信息社會,班級創建微信、QQ群組已屢見不鮮,但班級群組的功能不應只局限在發布作業、請假等淺層次功能上。學校和教師應將思路進行拓展,適時發布問卷,將群組作為家長意見的收集途徑,充分了解家長所思所想,整合數據,及時反饋,刺激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積極性。也可適當布置簡單的親子活動作業,由家長和學生共同完成,可以拍攝一段共同探尋生活中物理現象的小視頻,可以分角色扮演課文中的故事,也可以是簡單的家庭生活趣聞,提交到班級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可從中選擇優秀的視頻作為微課導入環節,既可以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又做到了課堂的翻轉,另外,還能增進家長和孩子的情感,從而形成完整的家校共育閉環。

(三)變革學生的考評機制

在信息社會,對學生知識水平的要求是多元的,同樣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也應是多元的。中學生心理年齡已較為成熟,對中學生的考評標準可增加社會擔當、人文素養、科學探索等內容,但也應加入家校共育內容考評,增加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

考評內容可包括上面所述親子作業完成度,學?;顒优浜隙鹊?。但是要注意只評優秀家校共育標兵,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即可,不必多設獎項等級,以免考評成績影響親子感情。最重要的是樹立家校不分家,合作促成長的典型。

四、結語

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學生成長階段最重要的問題。當下的信息社會,給了所有人方方面面的便利,也給了我們更多的挑戰。信息社會,讓家庭和學校合作共育有了更有力的抓手、更有效的路徑。家庭和學校只有通力合作,才能促進學生成長為全方位、高素質的新型人才,成為學校的標兵、家里的“能手”、社會的棟梁。

(責編? 楊 菲)

參考文獻:

[1]劉翠蘭.高校家校合作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當代教育科學,2015(19).

[2]祝鳳琦.家校聯合 共同教育[J]. 新一代,2018(4).

猜你喜歡
信息化背景路徑分析家校共育
影響小學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決策略初探
信息化背景下企業檔案管理改革研究
《語文學科課后作業的有效研究》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淺議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信息化背景下軍隊文件檔案管理探索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選擇
淺談中國民間舞蹈的文化傳承
信息化背景下微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供給側改革概述及其促進經濟增長的路徑分析
信息化背景下的企業內部控制問題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