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用傳統文化構建我園特色校園文化的實踐研究和策略

2019-10-21 02:30羅紅蓮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多元融合傳承校園文化

羅紅蓮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西方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孩子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刻不容緩,也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承擔的神圣使命。我們幼兒園通過研究在傳統文化的內容挑選方面關注幼兒的興趣愛好、已有經驗、發展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選出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幼兒習慣養成,培養幼兒自主發展性的教育內容:“陽江風箏”“陶泥藝術”“經典故事”“中國象棋”“特色美術”。結合活動的開展尋求實施的途徑,給孩子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孩子們切切實實親身體驗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讓中華傳統文化厚實孩子的素養,形成積極的情感以及優秀品格,最后構建我園多元的藝術特色校園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 校園文化 傳承 多元融合

習總書記多次提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以德為先”的政治策略,讓我思考如何運用蘊藏著豐富價值觀念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選擇孩子樂學的內容為切入點,通過游戲的方式滲透到孩子的課程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我園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選擇的背景和研究方向

幼兒教育是根的事業,要“以幼兒發展為本”,所以在選擇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要從幼兒的已有經驗、現有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和陽江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考慮。經過我們課題組成員分析、調研,選出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幼兒習慣養成,培養幼兒自主發展性的教育內容:“陶泥藝術”“中國象棋”“經典故事”和“陽江風箏”。

(一)陶樂融融——陶藝教育

陶藝教育早在二三十年前就被一些先進的國家列入教學課程里,從幼兒園到大學,由淺入深地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可見學習陶藝教育的普及性和重要性。近年來,在中國教育部的關注下陶藝教育也迅速發展,從冷門的處女地成為教育熱點,各大城市的中小學幼兒園都在大力提倡陶藝教學和籌建屬于自己的陶藝教學基地,有些省份如江西、上海等已經把陶藝作為一門課程,讓孩子能夠盡情地領略到陶藝之美,也開始逐漸出現一批小小陶藝家。全國許多省市幼兒園的實踐證明,陶藝教育是素質教育非常有效的載體,在幼兒園開展陶藝教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所需、也是深化新課程改革所需、更是提高幼兒綜合素質所需。

陶藝教育是一個實踐活動很強的過程,我們幼兒園早在10多年前就開設陶藝課,我們將沿著這個實踐路程,加大力度去開展陶藝教育的研究,通過這一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所體現出來的形象美、造型美,給幼兒以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浸潤校園文化。

(二)“棋”趣無窮——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深深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扎根于中國社會廣大民眾之中,它是我們古老的文化瑰寶,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內涵,更是弘揚民族精神和培養幼兒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學習修身,下棋養德。

近年來,陽江象棋界邀請一批批國家級象棋大師如呂欽和許銀川等相繼前來陽江開展交流活動,帶動了陽江象棋事業的發展,一批象棋新秀成長起來,如洪家旋、陳球、黎鐸、鄧家榮等,極大地活躍了我市的象棋發展氛圍。

我園爭取了市象棋協會常務副會長譚流同志的支持和指導,派省賽冠軍洪家旋培訓我園教師和給孩子上課,而我園的鄭小梅書記和王慶佩副園長又曾獲得全市婦女象棋比賽的冠亞軍,在這樣的資源優勢背景下,對開展我園中國象棋教學的園本課程開發非常有利。

(三)經典流傳——親子故事

《指南》中指出3-6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發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年齡段,兒童的大腦、神經、肌肉迅速發展并接近成熟的關鍵時期,是詞匯量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語言應對能力初始發展的時期,是認知能力、邏輯能力、自我意識開始發展的時期。但他們缺乏對事物判斷的標準,很多時候都是在向周圍的成年人學習。著名文學家老舍曾說過,“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起碼有百位老師,但是對我的影響最深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但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見父母的教育很關鍵。

我們應當抓住教育的契機,結合本園讀書月活動,創設親子經典故事小講壇,讓家庭教育傳承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元素,讓那些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髓熏陶孩子們的言行,懂得做人的道理。正如孔子所說的“少成若成天性,習慣如自然”,讓孩子們真正做到“好習慣,早養成,若養成,益終生”。

(四)“箏”的愛你——陽江風箏

陽江是著名的“中國風箏之鄉”。陽江風箏是“南鷂”最具代表性的風箏,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陽江風箏已成為獨特的民間文化。陽江風箏的起源主要是用于軍事的需要,是冼夫人將風箏的技藝帶回陽江,用于傳遞信息,所以陽江人一直以來視風箏為吉祥物,是每個家庭對吉祥安康美好生活的向往,借助形態萬千的風箏表達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同時黨的十九大指出: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應從小給孩子種下文化傳承的種子,增進兒童的文化認同和文化理解。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園積極響應和推廣陽江風箏傳統文化,成為2018年首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江風箏制作技藝傳習所”的幼兒園,開始我園本土文化園本課程的探索與實施,希望通過非遺進校園為幼兒認識、學習傳統文化提供良好的平臺,切實加深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熱愛,讓師生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為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礎。同時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地整合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使幼兒身心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童蒙養正。

二、妙用傳統文化構建我園特色校園文化的實施途徑

(一)結合傳統節日和陶藝主題教學,彰顯校園“陶樂”文化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先后創設了陶藝室,配備了陶藝實踐和研究所需的現代化設備和工具,如燒制窯爐、拉胚機、作品展示柜、各種陶藝工具材料等,為我園陶藝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優質師資,教學主力。我園聘請了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鄭舒文先生來陽江對我園教師進行專業的培訓,并派教師到他的工作室和廣州曉園中學的陶藝工作室參觀學習,使她們對陶藝這種傳統民間工藝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更加堅定了她們從幼兒開始泓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決心,小試牛刀開展了陶藝課程的研究,讓孩子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海洋中體味到了快樂與自豪。

主題探究,靈活創新。為了保證陶藝教育活動的連續性,讓傳統文化教育與主題教育掛起鉤來,開展以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的有關陶藝創作活動,進行民族文化藝術的熏陶和激發幼兒對中國陶瓷藝術的熱情。如中秋節的主題活動《和和美美大團圓》,讓幼兒了解中秋節的由來并與幼兒共同制作各具特色的月餅 重陽節主題活動《爺爺奶奶,我愛您們》,讓幼兒親手制作一份陶藝“禮物”送給爺爺奶奶,懂得尊老、愛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清明節主題活動《春暖花開話清明》,讓幼兒制作清明節前后常見的植物,了解清明節的意義、由來及習俗習慣,從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品呈現,浸潤心靈。美術室后面的透光棚可謂天然的“陶藝吧”,讓孩子盡情暢游“泥?!?,旁邊一條長長斑駁的圍墻,頗顯歷史痕跡,正好懸掛幼兒張揚個性的陶藝作品,形成不一樣的視覺沖擊。除了教室的區域還擺放孩子的作品外,我們還在操場、花基、草叢中擺放用中華傳統故事或天真的孩童做原型的陶泥作品。既美化環境和陶冶情操,又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二)結合社會資源和園本課程開發,傳承校園“棋趣”文化

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專業引領。洪家旋老師被我園聘請為中國象棋(以下簡稱象棋)的專任老師,精心培訓本園老師和悉心教導象棋精英班的幼兒,每年組織本園幼兒、家長和職工的比賽,譚海洋小朋友曾參加本市象棋協會舉辦的“少年兒童象棋錦標賽”多次獲得前六名,曾震小朋友曾獲得“陽江市少年兒童象棋錦標賽”第一名和廣東省少年兒童“小五羊杯”象棋大賽第二名的好成績,不斷提升了我園象棋教學的整體素質。

致力園本課程開發,寓教于樂。沿著成長的足跡,我們把象棋教學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結合區域活動品象棋文化,講象棋故事,做象棋游戲,樂象棋對弈等。在洪老師的指導下,我們還根據不同年齡段編寫了適合本園孩子興趣和發展水平的園本教材,讓孩子通過了解象棋的文化和參加象棋教學活動,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遵守規矩的好習慣以及團隊精神。

尋找中國象棋元素,趣味無窮。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好的教育是讓每一堵墻都會說話”,我園的班級文化建設讓你驚嘆于每位教師的用心和智慧,置身里面,你仿佛來到了象棋王國。在幼兒園的地面、走廊、墻壁、天花板等,你都能找到象棋元素,孩子從中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受到熏陶,感受到濃濃的象棋文化氛圍,樂在“棋”中。

(三)結合家園共育和舉辦親子誦讀,打造校園“書香”文化

攜手家園,習慣早養成。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非常穩固的,將影響他的一生。我們利用著名的教育家老舍先生“生命的教育”和陳鶴琴先生“不得不事事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以及孔子的“少成若成天性,習慣如自然”等家庭教育理論,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把家園共育作為一種積極的合作方式,共同承擔孩子的培養責任,發揮很好的榜樣教育。

親子誦讀,經典永流傳。中華經典故事是幼兒園生活化,游戲化教育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必須緊緊握幼兒教育的核心價值,遵循幼兒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幼兒學習發展的基本特點。有名的“百家講壇”電視欄目給予了我靈感,讓我攜手課題組創辦了我園的《親子誦讀小講壇》活動。我們通過每次挑選4組家庭和前40名家庭觀眾的報名方式,分別在三個年級組開展,故事內容有《孔融讓梨》《鑿壁偷光》《鐵杵磨成針》等,讓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髓熏陶孩子們的言行,讓孩子們在誦讀經典故事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故事閱讀,書香滿校園。結合家庭閱讀、幼兒自主閱讀、師生共讀等促進幼兒閱讀能力發展,努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書香校園。如創建“巧伶瓏”童書館,打破幼兒園傳統閱讀模式,給孩子和家長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優質閱讀指導服務,開展親子閱讀教育,培養幼兒正確的閱讀習慣,促進文明家風建設 開展“圖書漂流”活動,讓好書在孩子之間傳遞,讓孩子在分享中自主閱讀 教師不斷探索不同類型繪本閱讀課的指導,開展師生共讀,以教師的成長帶動孩子的進步等。

(四)結合風箏進園和社會實踐活動,弘揚校園“真愛”文化

非遺進園,豐富校園文化。我們設立并完善了傳習所管理制度,做好風箏文化的教育活動選材、分別把風箏放飛和風箏制作、繪畫納入不同年齡班的文化課程并開展教研。同時舉辦校園風箏文化周:名家有約“娓娓道來風箏文化大學堂”、良師指導“DIY風箏制作體驗”、家長“風箏文化知識競答”和“箏的愛你”風箏展等。

社會實踐,弘揚真愛文化。我市擁有優質的社區資源:陽江風箏館和南國風箏場,我們組織幼兒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例如去風箏館參觀了諸多具有代表性的風箏,它們都是陽江風箏文化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讓孩子們感受陽江傳統民俗文化,領略到風箏文化的精髓和風采 攜手家長一起組織孩子去參加市區南國風箏競技場觀看夜光風箏表演,通過觀看動感十足、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夜光風箏放飛,感受陽江風箏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的可喜發展。

展示作品,傳承風箏文化。我們在大廳展示陽江有名的“靈芝”“崖鷹”“金魚”“鳳凰”等各種形態的風箏和親子制作并獲獎的創意風箏,讓孩子在環境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和和體驗成功的喜悅,提升幼兒對美的欣賞,產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增進文化自信,最終實現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代相傳。

所謂巧奪天工“一線天”,我把“陶藝教育”“中國象棋”“經典故事”和“非遺風箏”文化進行了多元融合,通過每年一屆以“播”為主題的美術展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形成我園濃濃的藝術特色文化,并成功地在全市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松達.我國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現代交際,2019(01):174-175.

【2】梁樂敏.幼兒園本土傳統文化教育實施途徑的研究——以順德區本土文化的傳承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157-158.

【3】劉開梅.扎根傳統文化融入民族真情——幼兒園風箏教育活動探究[J].成才之路,2013(14):31-31.

【4】楊微,楊林.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研究——傳承傳統文化打造魅力幼兒園[J].當代教研論叢,2018(01):1-1.

猜你喜歡
多元融合傳承校園文化
智慧校園在中職學校校園文化中的建設與應用
持續深化校園文化建設 助力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
新生態學校的校園文化
新媒體時代媒介傳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論耶律楚材胡漢并重的多元詩歌創作觀念
朱光潛美學三大理論資源及其當代啟示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